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七年級歷史《百家爭鳴》教案

時間:2023-11-08 08:50:16 麗華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七年級歷史《百家爭鳴》教案優秀10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歷史《百家爭鳴》教案優秀,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級歷史《百家爭鳴》教案優秀10篇

  七年級歷史《百家爭鳴》教案 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貢獻,知道“百家爭鳴”中的主要派別及代表人物。

  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以學生活動為主,通過分組活動這一形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協作性;通過假設歷史情境,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發其歷史學習的興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了解老子的哲學思想,培養辨證看待事物的能力;學習諸子百家在社會大變革時期,敢于獨立思考,勇于創新,創造性探索的勇氣和精神,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難點】

  孔子的政治主張和教育成就,老子的哲學思想;主張如何認識、理解春秋戰國時期各家學派的思想。

  【導學過程】

  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情景導入】

  展示各家學派代表人物的圖片進入新課的學習。

  【自主預習】

  展示曲阜三孔的圖片指導學生自主預習課文內容

 。ㄒ唬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ɑ顒樱赫埥o孔子先生做一個名片,那我們該如何介紹呢?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中國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世界歷史文化名人。

 。▽W生討論):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張和學說是什么?

 。ㄖ鲝埢謴臀髦艿呐`制度,提出“仁”的學說。)

  (講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最高的道德準則

  什么是“仁”?包含一切美德

  “仁者愛人”統治者要體察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苦役和任意刑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 思想家老子

  讓學生閱讀教材中有關內容,并指導學生歸納出以下內容:老子是春秋時期人,道家學派創始人。著有《道德經》一書。

  由教師或學生講述塞翁失馬的故事,通過對失馬、得馬、傷人到避戰禍的關鍵內容的分析,體會到老子思想中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即各種事物都有對立面。

 。ㄈ 百家爭鳴

  學生結合課文及課見圖片,總結了解各學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張。

  【合作探究】

  1、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是什么?你最喜歡的是哪家的學說?為什么?

  2、哪家的學法更適合當時社會的需要?

  3、如果你是一校之長,一班之長你認為應該如何治理學校、班級?

  學生小組之間合作探究交流解決上述問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小結提升】

  以學生為主總結各學派的代表人物、著作、主要思想,完成表格。

  七年級歷史《百家爭鳴》教案 2

  教學目標

  態度、價值觀:用發展、變化的觀點看問題。正確對待學習,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理解不同觀點。

  能力培養:引導學生尋找身邊事物間的對立關系。利用成語“塞翁失馬“,說明事物間的變化,培養學生辨證思維的能力。

  引導學生討論“百家爭鳴”時期,哪家學說更適合當時和現在社會的需要,培養學生用歷史的眼光看待歷史問題的思維方法。

  基礎知識: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道德經》我國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論語》。墨子、孟子、韓非。

  學法指導:有目的地查找有關歷史資料,通過聯系現實學習歷史。

  教學重點

  孔子的學說和思想。

  教學難點

  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們的著作。

  教學過程

  導入: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戰亂時期,各國爭霸、爭雄,互不相讓,人民陷入苦難之中。這個時期的思想家們力圖提出穩定社會和安撫人心的原則,提出自己的理想,開創了中國歷史上一個群星燦爛的時代。

  一、老子

  由一組學生介紹老子的生平及其著作(查找工作課前已經完成)。

  之后由老師介紹老子畫像及其辨證思想——對立與變化的觀點(用老子與常從的故事和塞翁失馬的故事向學生說明對立雙方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二、孔子

  介紹孔子生平與著作。

  教育思想“有教無類”。(突出時代背景是奴隸制社會)

  引導學生分析“仁”字的內涵。(這里的“仁”指的是處理人際關系的一種道德情操。)孔子的解釋“仁者愛人”。

  三、百家爭鳴

  當時的.社會處于戰國時期,戰國七雄爭霸,如何恢復中國的統一,結束社會的動亂就成為時代面臨的最迫切的任務。各個學派也都提出了各自的主張。

  1、墨家: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博愛、和平)(止楚攻宋)。

  2、儒家:孟子主張“仁政”治國。(解釋書上所引的兩句話)。

  3、道家:莊子主張自然界是一個整體,人應順其自然。

  4、法家:韓非主張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由君主掌握一切大權,實行法治。(韓非的故事)

  講述完后給學生三分鐘時間背誦默寫各家提出的主張,并找學生將各家的主張寫在黑板上。

  三個問題:

  1、你最喜歡的是哪家的學說?為什么?

  2、哪家的學說更適應當時社會的需要?

  3、你認為哪些主張對當今社會有積極意義?(列舉)

  學生四人為一組討論完成,如有時間讓各組代表發言闡述本組觀點。

  完成課后的一、二題。

  七年級歷史《百家爭鳴》教案 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

  2、了解孔子、孟子與荀子對儒家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重要貢獻。

  3、認識百家爭鳴形成的原因及對當時和后世產生的重要影響。

  4、提高學生閱讀材料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觀看孔子教授學生的動畫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觀點。

  2、通過相關的寓言和成語故事來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觀點,增強感性認識。

  3、采取比較和啟發式教學等方法來理解四家學說的特色和觀點。

  4、讓學生運用諸子百家的觀點來解決現實問題,使學生積極參與整個思考過程,用“爭鳴”來理解爭鳴。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諸子百家為人類思想寶庫所作出的卓越貢獻,體會人類優秀思想對后世惠澤千年的影響;感受先代哲人關于做人、處世和立國的智慧。

  難點和重點

  重點

  春秋戰國時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學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

  難點

  如何認識和理解百家爭鳴在當時與后世的意義和影響。

  引入圖片呈現諸子百家:

  師生互動:從學生的答案人手,自然過渡到百家爭鳴的背景知識。讓學生回憶百家爭鳴的背景,為學習百家爭鳴概況作好鋪墊。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社會政治經濟急劇變動的時代,也是哲人輩出的時代,又是中國古代文化思想興盛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國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樣的社會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圍繞這些問題,諸子各派紛紛亮出自己的觀點,各抒己見,爭鳴辯論,為后世留下了一座極其豐富珍貴的思想寶庫。特別是在面對相同的社會政治問題時,古代哲人們所進行的思考即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補充,相互吸收,這不僅表現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也表現在不同家的思想中。

  【教師提問】為什么會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思想如此活躍的局面呢?

  【師生互動】一定歷史時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現實的反映,即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然后從經濟、政治、階級關系和思想文化等角度做出解釋。

  根本原因:春秋戰國,是我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社會大變革時期。

  【教師提問】當時出現主要學派有哪些?他們的代表人是誰?

  【師生互動】(一)儒家孔子、孟子、荀子(二)道家老子、莊子(三)法家韓非子(四)墨家墨子

  【展示材料】

  材料一

  1、子曰:“仁者愛人!

  2、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3、子曰:“有教無類!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5、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材料二:“苛政猛于虎”

  【教師提問】依據材料、結合教材總結孔子的思想學說?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觀念。關于仁,大家要把握四個命題:

 、偃收邜廴。簡言之,仁指的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我們今天倡導的和諧理念,實際上可以從孔子思想里找到它的痕跡。

  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句話可解釋為:你要自己站得住也要讓別人站得住,你要想自己事事通達,也要讓別人事事通達。舉個例子,雪中送炭的成語大家都知道,別人有了困難,你伸出溫暖的雙手幫助他們,等你遇到了困難,也會得到來自八方的支援。這是做人的很高的境界。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助人自助”。

 、奂核挥,勿施于人。簡言之,就是要換位思考,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于別人,這是做人的底線。.以鄰為壑的成語大家都是知道的。

 、芸思簭投Y為仁。這句話講的是實現和諧的方法:德和禮。德指的是道德克制,禮有兩個含義:禮儀和社會規范,這里主要指社會規范,這句話連起來的意思是:只要人人都能自覺地運用道德約束自己,并且遵守社會規范,就能實現社會和諧。

  【教師提問】孔子思想的影響力表現在哪些?我們該如何對待孔子的思想?國內:開創儒家學說,儒家思想后來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也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師生互動】國外:孔子的思想飄洋過海,影響深遠。

  孔子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內容,應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加以批判的繼承,特別是對當今社會的有效成分,應予以借鑒。

  【師生互動】理解孟子思想。

  【展示材料】孟子曰:“省刑罰、薄稅斂”。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睹献印る墓防衔崂希约叭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仁政:統治者要善待老百姓,民貴君輕。這是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把人民的地位抬得比較高,目的就在于引起統治者高度重視,實施仁政,善待老百姓。

  主要思想:

  【師生互動】

  ①提出四種道德規范:仁、義、禮、智;大丈夫應該“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動,威武不能屈!

  ②仁政:提出“政在得民”,反對苛政;

 、勖癖荆禾岢觥懊褓F君輕”;

  ④倫理觀:主張“性本善”。

  孔孟思想的關系:孔子的“仁”主要指人際關系的和諧,孟子的“仁政”主要指階級關系的和諧。孟子的“仁政”是孔子“仁”的觀念的繼承和發展。

  【師生互動】理解荀子思想。

  【展示材料】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荀子》

  【師生互動】

 。1)主要思想

 、僬軐W:“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

  ②學習的最高目標是把握“禮”

 、勖癖舅枷耄壕勖袼

 、苋诵哉摚盒詯赫

 、葜鲝垺岸Y法并施”,治國應以禮教為主

  (2)貢獻:廣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華,豐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內容。 【師生互動】比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異同同同仁的思想民本思想異異孔子愛人為政以德孟子仁政民貴君輕荀子仁義君舟民水人性論性相近性善論性惡論【教師提問】理解老子思想。

  材料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最后的結果)?材料二: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材料三:小國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師生互動】

  老子的哲學思想和政治主張領域主要內容“道”是萬物的本源樸素辨證法思想 “無為而治”、“小國寡民” 思想學說哲學思想政治主張莊子繼承并進一步發展了老子的思想,他主張天道與自然無為,提出“齊物論”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

  影響:老莊所代表的道家思想崇尚自然,主張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傾向,對中國古代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然后列表說明法家和墨家的學說。

  【教師提問】結合韓非思想分析為什么說法家思想是戰國時期最“有用”的思想?

  【師生互動】法家思想適應了地主階級兼并戰爭的需要,適應了社會大變革的需要,適應了地主階級建立新政權的需要。

  【教師提問】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意義?

  1、形成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礎;

  2、此后兩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從諸子百家中找到源頭;

  3、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后來社會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4、具有現實意義:當代中國領導人倡導的“以德治國”、“以民為本”、“和諧社會”的思想,是儒學在當代中國政治理念中的新體現。

  七年級歷史《百家爭鳴》教案 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老子和孔子,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貢獻,知道“百家爭鳴”中的主要派別及代表人物,初步理解“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對后世的深遠影響。

  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以學生活動為主,通過觀看視頻、閱讀分析材料、講故事、分組活動等形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協作性;通過假設歷史情境,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發其歷史學習的興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中國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知道老子的哲學思想,培養辨證看待事物的能力;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了解儒家的民本思想,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情懷;學習諸子百家在社會大變革時期,敢于獨立思考,勇于創新,創造性探索的勇氣和精神,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孔子的政治主張,諸子百家的思想主張;“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及對后世的影響。

  教學難點:

  儒家思想對后世的影響以及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三、教學過程

 。ㄒ唬┣榫皩耄

  展示“校園文化”之“國學文化”圖片,用學生身邊的古典文化知識,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提出問題:你知道這些文化最早出現在什么時候嗎?(春秋戰國。)那我們來回顧一下春秋戰國到底是個什么樣的時代?

  播放視頻,由此導入新課。

  講解生產力發展導致了經濟政治的變化,而經濟政治的變化又導致思想文化變化,出現了許多大思想家和學派。

  我們先來看看圖片上這是哪兩位?

  展示《孔子問道圖》,提出問題:孔子向誰請教?初步認識老子和孔子。

 。ǘ┨骄啃轮

  1、老子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結合投影片,了解老子生平。

  完成學練案上老子檔案。適當講解老子的政治觀點及在當時和后來盛世的影響。

  2、孔子

  A、孔子的生平

  活動:請同學講述自己知道的孔子生平。

  投影圖片,幫助學生了解孔子的地位。

  展示“曲阜孔廟”“南京夫子廟”的圖片,提出問題:這些地方說明孔子在歷史上有什么樣的地位?為什么會有這么高的地位?

  投影世界十大思想家圖。

  由此引出孔子政治主張。

  B、孔子的政治主張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合作探究:

  材料一:

  《呂氏春秋﹒不仁》言:“孔子貴仁。”一語道破了孔子學說思想的核心。據清人阮元統計,僅《論語》中,“仁”字就出現了105次之多!S杰編著《新編中國文化史》

  材料二:“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擇可勞而勞之;薄賦斂”。

  材料三:有一天,孔子去齊國,路經泰山,見一婦人在墳前痛哭,他叫住學生子去詢問,得知是苛政逼得他們背井離鄉,來到這里,親人又被老虎咬死,既然這樣,他們仍不愿返回故鄉?鬃痈袊@:“苛政猛于虎也!保埍┙y治比老虎還厲害呀。。

 。1)依據材料一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依據材料二,孔子對“仁”做了哪些具體的闡述

  (3)依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孔子的政治主張是什么

  C、孔子的教育思想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孔子在教育思想上有沒有體現出“仁”呢?

  當然有,“有教無類”。

  它為什么體現仁的思想?不分貴賤,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除此之外,孔子還有哪些教育思想?

  投影圖片資料

  材料一:

  《論語》記載:“孔子對學生不分貧富貴賤,比較貧寒的學生只要交得起十條干肉就可以接受教育。”

  材料二:

  學生冉求膽小遇事退縮,孔子有針對性的教育他凡事要抓緊,馬上去做。學生仲由敢作敢為,但不夠穩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囑他凡事要請教父兄后再做。

  材料三: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矣!薄皽毓识,可以為師矣”。

  思考回答

  (1)依據材料一,孔子在擴大教育范圍方面是怎么做的?

  (2)材料二體現了孔子什么先進的教育理念

 。3)材料三中孔子要求我們應該持什么學習態度和什么科學的'學習方法

  重點引領

  自2004年創立至今,孔子學院已走過13個年頭。作為世界認識中國的重要平臺,目前,全球已有146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25所孔子學院和1113個中小學孔子課堂,20xx年,各國孔子學院和課堂各類學員總數232萬余人,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受眾1272萬人次。

  綜合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說說孔子及其開創的儒家學說對后世的影響。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儒家學說是今天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中國文化的世界名片。)

  3、百家爭鳴

  結合圖片,講述歷史原因:戰國時期,舊的社會制度進一步瓦解,新的社會制度逐步確立。此時的學術思想領域非;钴S,思想和言論的空前自由,形成了不同的學派,大家各陳其說,史稱“諸子百家”。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分組合作,猜一猜下列觀點是戰國時期儒、墨、道、法諸家哪家、誰提出的?并指導學生講述自己知道的有關戰國時期諸子的故事或者成語。

 。1)治國要順應自然和民心,人生應該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獨立的人格。

 。2)“兼愛”、“非攻”、選賢能的人治理國家、提倡節儉。

 。3)主張實行“禮治”,明確尊卑等級。

  (4)實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

 。5)以法治國;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

  適當進行講解。

  展示圖片,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百家爭鳴的影響:假如你生活在當時,你會選擇支持哪一家學說?為什么?諸子百家的思想對我們今天有沒有什么借鑒作用?

  學生討論發言。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國(儒家主張“仁”,可以使我們尊重別人,理解別人,體貼別人,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社會和諧發展。)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國(法家主張歷史進步、法治和中央集權,可以使我們明確社會發展的趨勢,積極向上,同時學會依法辦事。)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質教育等

  墨家的兼愛、非攻——平等博愛、熱愛和平、反對戰爭

  (三)本課小結

  投影諸子頭像。講述春秋戰國是一個輝煌的時代,諸子百家是時代智慧的結晶,百家爭鳴是我們民族歷史上的華彩樂章,那場大辯論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也留下了建設家園的美好理想,及應對變革的思想資源?梢哉f,沒有當時的百家爭鳴,中國后來的思想文化就不會五彩繽紛。在百家爭鳴過程中,各家學派相互取長補短,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也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長的過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并在日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ㄋ模╈柟叹毩

  1、選一選

 。1)你的朋友考試成績不理想,你想勸他(她)說:“一次考試失敗了不要緊,只要你找出失利的原因,繼續努力,下次一定會考好的。說不定,正是因為這次考試沒考好,你才及早發現問題,壞事可能變成好事!边@時,你可以引用以下哪家的思想作為論據?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2)下列關于孔子思想的描述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仁”就是要愛人,體貼別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禮”就是要求人們能夠約束自己,加強個人休養

  C、主張以“德”教化人民,反對嚴酷的刑罰

  D、主張實行“法治”,制定嚴酷的刑罰鎮壓人民的反抗

  (3)在諸子百家中,主張“民貴君輕”的代表人物是()

  A、韓非

  B、孟子

  C、孔子

  D、墨子

 。4)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中,其主張對當時封建統治最有用的是()的。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2、連一連

  將觀點與對應的學派相連

  仁者愛人,民貴君輕道家

  以法為教,今必勝昔兵家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墨家

  兼愛非攻,節用尚儉法家

  萬物虛無,禍福相依儒家

 。ㄎ澹┌鍟O計

  第8課百家爭鳴

  一、老子

  二、孔子和儒家學說

  三、百家爭鳴

  諸子百家

  墨家:墨子

  儒家:孟子,荀子

  道家:莊子

  法家:韓非

  七年級歷史《百家爭鳴》教案 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及他在教育方面的貢獻

 、趯χT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他們的代表思想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過程與方法:本課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通過靈活運用學科整合等形式,發揮學生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發其歷史學習的興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并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對祖國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加強愛國主義情感,促進自身更好的發展。

  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本課重點:孔子及其主要思想和在教育方面的貢獻;各個學派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及其主要的代表思想

  本課難點:“百家爭鳴”產生的原因及其對后世的影響。(這個問題涉及到歷史背景的鋪墊,需要學生做到對知識的有效遷移和概括總結,所以被認為是七年級學生學習的難點)

  學情分析:

  本堂課的學習主體是七年級的學生,七年級的學生在前一段的學習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學習能力,但是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是有限的。并且,在一個班中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有的主動學習,有的學習積極性不高,上課時也應該區別對待。

  說教學方法:

  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本課制作了多媒體課件。在教學的過程中采用了與時事聯系引導法導入、問題預設法等。在這過程中,注重了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和分析問題的誘導,做到“因材施教”。

  說學法

  利用表格自主學習歸納法、對難點的合作討論法等,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歷史的熏陶,把所學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古為今用,為我們的現實生活服務。

  學習目標

  孔子及其主要思想和在教育方面的貢獻;

  各個學派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及其主要的代表思想

  教學流程

  一、導入

  播放《北京歡迎你》,同時大屏幕展示: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鄰”“禮之用,和為貴”

  提問:這五句話出自哪里?

  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迎賓用語這一導入設計,在于讓學生了解現在孔子在當今社會的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出“孔子”這一重點。

  二、預習反饋

  讓學生簡單介紹孔子,并完成體現學習目標的表格,了解學生預習情況

  三、學習探究

  (一)孔子

  孔子對同學們來說并不陌生,在語文課上有所了解,并結合學生剛才談到的對孔子的了解。

  教師出示:

  (一)孔子創立儒家學派。然后分別從四個方面予以補充總結。

  (1)孔子生平:展示孔子像及生平簡介。

  (2)思想主張:孔子思想以“仁”為主。

  ①提問:“仁”的意思,借以了解孔子的思想。

 、谔釂枺骸凹核挥,勿施于人”體現孔子的什么思想?這種思想對嗎?

  可以讓學生辨證的回答這一問題

  ③暢想天地:孔子倡導的“仁”有什么作用?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分小組討論,在學生談完的基礎上以圖片的形式作小結。

  (3)文化成就:

  提問:你知道孔子在文化領域有哪些貢獻嗎?

  在學生看書總結的基礎上教師再以圖片的形式作小結,強化記憶。

  (4)教育成就:

  提問: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什么貢獻?哪些教育思想對我們今天的學習有指導意義?

  讓學生看書中有關內容并結合語文課所學,在談完的基礎上從以下兩個方面作小結:

 、賱撧k學校,廣收門徒(展示圖片、總結)

 、诳偨Y了一套較好的教育教學方法

  對這些教育方法予以解釋。并總結孔子及學說的'影響力。

  (二)百家爭鳴

  1、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的原因

  這是本課的難點。應首先讓學生知道什么是百家爭鳴?再去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是怎樣形成的?采用學生分組討論的形式來解決這一難點。

  2、表現: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張

  (1)提問:“百家”主要指哪些學派?各派代表人物有哪些?

  學生在看書的基礎上回答上述問題,教師以圖片的形式作小結。

  (2)看書填表

  讓學生自主閱讀P60-61頁的內容,學會標記知識點,完成圖表的填寫。

  3、影響:促進思想文化和社會的發展

  4、小結:

  再次以圖表的形式展示主要知識點,加強學生記憶。

  四、強化練習

  分為知識鞏固、問題探究兩部分。

  五、堂堂清

  檢測學生對學習目標的掌握情況。

  六、推薦作業

  分為能力拓展、課下練兵兩部分

  七、附板書設計

  第11課孔子和百家爭鳴

  思想主張

  孔子教育成就

  (春秋)

  文化成就

  形成原因

  百家爭鳴代表

  (戰國)

  進步作用

  八、教學反思

  這節課按要求一節課讓學生了解五位思想家,內容很多不可能一一理解的特別透。所以我就采取了簡化處理,把本課的教學設計成了一個表格的形式。由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歸納各位思想家的成就,條理清晰,印象深刻。學生基本都能概括出來,而且當讓學生說時學生非常踴躍。本節課的最大收獲就是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及自主學習的能力。但本課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感覺課堂容量太大,所以這次說課我把本來課上應做的問題留做了課下作業,應該說教學效果會更好些。

  七年級歷史《百家爭鳴》教案 6

  課題說明:

  本課承第6課“春秋戰國的紛爭”、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而來。在我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代,是一個稱霸爭雄的時代,是一個變革圖強的時代。這一社會現實付諸于意識形態領域,使得這一時期又成為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各個思想家就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站在各自的立場上各抒己見,彼此辯駁,從而帶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思想大發展的黃金時代!

  課程標準:

  知道孔子,了解“百家爭鳴”的主要史實。

  標準解讀:

  1、怎樣認識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性?

  相比之下,觀念的遺物比物的和生產生活方式的還要多的多,單從數量上,就不能忽視觀念遺產的重要性;此外,三者又不可能是各自孤立的,事實上,他們是統一的,互相滲透,無法分開的。任何古代的文化遺產都不可能沒有觀念的影響和支配。從理論上說,思想文化與當代的關系最為密切,因為它是中國古代社會留給現代的最豐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遺產,是今日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自覺地作為一個中國人所必須的修養。

  2、中國古代思想家為什么只單列孔子一人之名?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代表了一種生活方式和觀念系統,在當今的世界,這種生活方式和觀念系統的許多重要內容仍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和深遠的影響,而隨著世界形勢的發展,它的潛在價值將不斷地被重新發現、認識和評估。誠然,中國古代有著眾多的思想家,但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只有孔子,因此,他被公認為是世界歷史文化名人之一。要了解中國思想,必須了解孔子

  3、“百家爭鳴的主要史實”指的是什么?

  “百家爭鳴”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個夸張的說法,沒有證據表明當時的學派或學術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謂“百家爭鳴”,表示當時流派的眾多和學說的紛爭。何謂“主要史實”?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還有道家、法家、墨家、陰陽家、名家、兵家等,最好能知道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莊子,法家的商鞅、韓非,墨家的墨翟,陰陽家的鄒衍,名家的惠施、公孫龍,兵家的孫武、孫臏,如有可能,最好講述與其中某些人有關的歷史故事,如,孫臏賽馬之類,通過生動形象的情節,加深對這些思想家的印象。二是初步了解,所謂“百家爭鳴”是“各家爭鳴”是各家學派相互取長補短,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貢獻,知道“百家爭鳴”中的主要派別及代表人物。

  過程與方法:本課教學以學生活動為主,通過靈活運用隨堂小品、知識競賽、故事會等形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通過分組活動這一形式,培養學生的協作性;通過假設歷史情境,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發其歷史學習的興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了解老子的哲學思想,培養辨證看待事物的能力;學習諸子百家在社會大變革時期,敢于獨立思考,勇于創新,創造性探索的勇氣和精神,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重點難點

  重點:孔子的政治主張和教育成就

  難點:通俗講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張

  課前準備:預習教材本課內容,閱讀相關課外知識

  評價方式:觀察評價法、調查評價法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ǜ攀觯┐呵飸饑鴷r期的時代特點:在我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代,是一個稱霸爭雄的時代,是一個變革圖強的時代。這一社會現實付諸于意識形態領域,使得這一時期又成為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各個思想家就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站在各自的.立場上各抒己見,彼此辯駁,從而帶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思想大發展的黃金時代!

 。ㄟ^渡說明)本課側重介紹了當時5個主要的思想學派和9位代表人物,我們將這9位代表人物與8個縱向小組分別對應起來。

  新課講授

 。ǚ纸M閱讀)每個同學分別找到自己組對應人物的相關介紹加以閱讀,最好能與自己的課外所了解的相關知識相結合。

  第1、2小組——孔子(儒)

  [學生活動1]

  如果我們要為孔子制作一張名片的話,該如何介紹呢?——簡介孔子的生平

 。ㄍㄟ^假設這一歷史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興趣,而達到了解孔子的目的)

 。▊渥ⅲ┟,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中國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三歲喪父,幼年生活貧困。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庫)和乘田(放牧牛羊)這樣的小官。由于他發憤為學,博學多能,三十歲后便開始開辦私學,廣收門徒,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51歲時任魯國中都宰,卓有政績。后先后任小司空,大司寇。54歲時因魯君不聽朝政,便離開魯國,開始周游列國。他帶著弟子到過7個國家,但未能得到任用。14年后回到魯國,專心從事古代文獻的整理與傳播工作。5年后逝世。

  [學生活動2]隨堂小品:因材施教

 。▍⒖迹┙滩腜44上的文字材料(補充)學生公西華的詢問與孔子的答復

  (提醒)注意表演時的人物性格和神情

 。ㄒ辏┛鬃拥慕逃枷耄簩W“習”、學“問”

 。ㄕf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此外,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等(聯系)語文教學“《論語十則》”

 。◤倪M度上看,初一語文教學剛好教到《論語十則》這一課,可與歷史教學實現互動,在歷史教學中,我們常常可以發現歷史學與其他學科相通之處,如下面提到的周國平《人生寓言》等,這與歷史課向歷史與社會課的改革也是一致的)

 。▎l思考)

  1、孔子的教學思想給你的學習狀態有什么啟發么?

  2、可能你已經理解并記住了這些言論,但落實到行動中了么?

  (子曰:“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比绾胃玫膶崿F啟發式教學,做好這樣的“君子”,是教學課程改革一個重要的內容。)

  七年級歷史《百家爭鳴》教案 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百家爭鳴的背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觀點,認識到百家爭鳴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結合史料進行合作探究,進一步理解百家爭鳴的影響,提高合作探究及自主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學生充分感受儒家和道家為人類思想寶庫所作出的卓越貢獻,感受古代學者的思想智慧對后世的影響。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孔子、老子的主要思想觀點。

  【難點】

  百家爭鳴的影響。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孔廟及衍圣公府的圖片,提問:你對孔子有哪些了解呢?

  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及所學知識回答:孔子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家始祖。

  之后我會進一步追問,那孔子到底有哪些成就才能獲得人們如此的尊敬呢?順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背景

  教師通過多媒體播放紀錄片《世界檔案》的中百家爭鳴的片段,引導學生思考:戰國時期的社會狀況是什么樣的?

  學生回答:戰國時期,舊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進一步瓦解,新的.封建的社會制度逐步確立。

  過渡: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思想領域也非;钴S,形成了不同的學派,其中儒家、道家等學派影響較大,那他們的觀點到底是怎樣的呢?

  (二)主要學派

  1.孔子及儒家學說

  教師通過多媒體播放孔子的紀錄片,引導學生仔細觀看視頻并結合教材以歷史小記者的身份介紹:孔子的一生是怎樣的?

  學生明確:孔子,名丘,春秋后期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賢人七十二,與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過渡:孔子的一生周游列國,著書立說,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先師,那孔子有哪些思想值得我們去學習去傳承呢?

  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論語》的相關史料,引導學生結合教材思考: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又有哪些思想主張?

  學生結合史料及教材明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同時在政治方面主張德政,反對苛政;教育教學方面提倡“有教無類”,還提供了很多教學原則及方法。

  教師總結:后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正統思想,對后世的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過渡:相對于儒家的積極入世和強調仁義道德,老子提出了不同的觀點,那么他的觀點又有哪些獨特之處呢?

  2.老子和道家

  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老子的圖片,引導學生結合照片和課前搜集的資料簡單介紹老子的生平。

  學生明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著有代表作《道德經》。

  過渡:作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的成就也是不可忽視的,他的思想也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道德經》的史料節選,引導學生結合教材思考:老子的思想主張有哪些?

  學生明確:老子崇尚自然,主張“無為而治”、順應自然和民心,強調精神自由。

  教師補充:儒家和道家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時其他學派也紛紛著書立說,宣揚自己的治國主張,希望用自己的學說解決社會問題。于是學派之間展開激烈的辯論,相互抨擊;同時又相互影響,取長補短。形成了思想文化的繁榮局面,我們把這種局面稱為“百家爭鳴”。

  (三)意義

  教師通過多媒體播放《百家講壇》中百家爭鳴的片段,提問:百家爭鳴是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那么它帶來了哪些影響呢?請學生結合視頻內容,以歷史興趣小組為單位進行8分鐘的討論。

  小組代表回答:它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當時各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聚眾講學,研討學術,著書立說,提出各種治國方略和政治思想,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榮。再者,百家爭鳴中形成的大膽思考、自由討論的學術風氣,也有力地促進了文學藝術、自然科學的發展。

  教師補充總結:百家爭鳴為中國古代的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教師采用系統歸納的方式引導學生回顧本課知識點。

  2.作業:思考儒家和道家思想在當今社會有哪些繼承和發展的體現,搜集資料,下節課分享交流。

  七年級歷史《百家爭鳴》教案 8

  教材分析:

  1.本科教材在“從‘無為’到‘有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儒學成為正統”三方面介紹了新儒學在西漢被重視、推崇和發展的過程。

  2、董仲舒建立新儒學體系,使之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加上西漢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需要,新儒學隨之被漢統治者尊崇,去的正統地位。

  3.漢代尊儒奠定了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地位,對中國社會發展影響至深。

  學情分析:

  1.普通高中的學生基礎差,學習興趣不高,高中歷史的學習有較大的`難度。所以,教學中能力要求不能過高,要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通過調查,學生對儒家學說及其代表人物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屬于知其皮毛的層次。歷史思維能力低。

  3.學生對“獨尊儒術”對后世的影響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漢初“無為而治”的情況;理解董仲舒新儒學的思想主張;漢武帝尊儒倡儒的措施及儒學正統地位的確立。

  2、過程與方法:歸納內容,展示并分析資料,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懂得思想統一、文化統一對于維護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具有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董仲舒新儒學思想主張,西漢教育體制的初步建立。

  難點:對新儒學思想主張的理解及其對后世的影響。

  教學過程:

  (一)教學環節:

  共五個環節:

  第一環節:學生完成學案,時間5分鐘。

  第二環節:簡介董仲舒;對新儒學的思想、漢武帝尊儒的措施和西漢教育狀況等內容進行歸納及必要的分析、說明。突破重點。時間15分鐘。

  第三環節:問題探究。突破難點。時間15分鐘。

  第四環節:教學評價。問題探究也包括了評價。另外,可以通過課堂練習進行檢查評價。時間5分鐘。

  (二)教師活動:

  教師課前要準備學案。

  多媒體展示董仲舒及其代表作簡介;展示魯壁、漢武帝、五經書影、授經講學圖等資料。對有關內容進行分析說明。

  多媒體展示兩個要探究的問題:西漢前期的政治為什么會從‘無為’轉向‘有為’?儒學成為正統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教師對學生的討論進行指導,也可以參加討論。

  (三)預設學生行為:

  完成學案。

  學生對君權神授、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會有疑問。

  第二個問題難度較大,學生會有較多的疑問。

  (四)設計意圖:

  完成學案,讓學生掌握基本知識。

  展示資料增強歷史感,幫助學生理解有關知識。

  問題探究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的價值觀。

  板書設計:

  一、從“無為”到“有為”

  1、西漢初期,“無為而治”

  2、漢武帝時,積極進取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

  1、董仲舒簡介:漢代大儒;代表作《春秋繁露》;建立新儒學體系

  2、新儒學的思想主張

  (1)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宣揚“君權神授”,提出“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

  (3)提出“三綱五!

  3、評價:隨時代變化而發展,適應了“大一統”和中央集權的需要。

  三、儒學成為正統

  1、漢武帝尊儒

  2、西漢的儒學教育

  七年級歷史《百家爭鳴》教案 9

  1、教學目標

  通過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從社會史觀的角度挖掘相關材料、闡釋歷史;用好教科書,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探究,理性分析;通過對春秋戰國時期活躍而繁榮的文化盛況的學習,使學生對祖國文化深入的認識,感受國學的深厚魅力,為古代燦爛的歷史文化而自豪,形成有志于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責任意識

  2、新設計

  關于本課內容,課程標準的要求是:“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贝呵飸饑且粋歷史轉型時期。時代特征是封建制取代奴隸制從宏觀角度闡述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新變動,引出諸子百家的橫空出世,不同階層的知識分子感受著這一社會轉型的同時,紛紛提出治國濟世的主張。諸子百家的研究成果生成之后,又相互詰難、批駁與吸收融合,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時期的學術思想大放異彩。對于中學生而言,要穿越時空去感知遠古充滿詭異而玄機重重的學術思想,不僅是陌生的,也是被動模糊的。因此,我根據學生情況,確定了:“圍繞社會轉型,強化一個變字”的教學思路,主要講清楚:

  (1)為什么會出現 “變革”?即傳統文化出現的背景。

  (2)怎樣面對“變革”,各派站在不同的立場應對“變”所提出的策略、思想、看法。

  (3)“變”的實質是什么?

  (4)“變”的傳統文化的現實價值是什么?為此,我設計了“現實切入—— 史料綴聯——情境考證——感悟智慧”(教學過程中穿插討論、考證、典型發言、情動身受、探索尋蹤等多種形式教學活動)的教學環節。

  3、學情分析

  由于學生對春秋戰國的歷史感性認識不足,難以理性認識諸子理論的深奧,所以要增加豐富的感性史實材料,讓學生通過史料研習、借助生活經驗得出歷史結論,而不是直接咀嚼書本上的定論。

  4、重點難點

  (1)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政治、文化、法律、思想等往往由一定的經濟基礎決 定的。因此,我主要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階級關系等領域變化進行教學設計,確定思維的立足點,讓學生進行探討。

  (2)孔子、孟子和茍子等主要思想家的思想是重點。

  (3)整合春秋戰國的“百家”發展,幫助學生理順中國古代社會對人的解放,強調中國哲學的樸素的“人文”本質。

  5、教學過程

  5.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教學過程

  過程設計

  一、春秋戰國時期為何會“變”?

  精選四段材料,從四個角度展示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史畫面——大變革、大動蕩、大發展。

  視點一:孔子家世的變遷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周滅商后,周成王分封商朝忠誠的名臣微子啟于.領導殷商的遺民。微子啟死后,其弟微仲繼其封位,腫即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孫開始以孔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鬃拥母赣H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生九女(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當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叔梁紇晚年與年輕女子顏氏生下孔子。

  視點二:孔子父親的使命與時局

  據《左傳》襄公17年記載: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魯國職位不高的武官。一次,魯國和幾個諸侯國攻打小國逼陽(山東嶧縣南),一部分人攻入城內,守城人把閘門放下,叔梁紇雙手掀起閘門,先入城的軍隊退出;又有一次,叔梁紇與魯國另兩個將領打退齊國侵擾。

  翦伯贊《先秦史》說:《春秋》所記,在二百五十余年的春秋時代中,言“侵”者六十次,言“伐”者二百一十二次,言“圍”者四十次,言“師”者三次,言“戰”者二十三次.言“入”者二十七次,言“進”者二次,言“襲”者一次,言“取”言“滅”者,更不可勝計。

  視點三: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的日常經濟生活

  《詩經·秦風··駟驖篇》為秦襄公時詩,詩云:“·駟驖孔阜,六轡在手!边@是先秦典籍中所見最早的“鐵”字。這里既把黑色的馬稱為“·驖”或“鐵”,說明這種黑色金屬在當時已是常見之物?梢,我國的鐵制工具至少在西周末年的周王畿內已經使用于農業生產。1978年在甘肅靈臺縣景家莊春秋早期的秦墓中又出土有一把銅柄鐵劍。所有這些,都可與上述文獻

  記載互相印證。

  從文獻記載的角度看,春秋末期,在秦、晉、衛、周、齊、燕等地牛耕的萌芽已經出現,即原始牛耕已經出現。黃河中下游地區是我國牛耕的最早起源地(見《國語,晉語》《論語》)。

  《詩經·小雅·大田》:“有渰萋萋,興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呂氏春秋,審分》:“今以眾地者,公作則遲,有所匿(注:隱瞞)其力也;分地則速,無所匿其力也!

  以牛為原型的文物

  視點四:春秋戰國時期的“士”

  《春秋戰國時期“士”的發展演變》說:“士”原是貴族最低階層,受禮治文化傳統的影響,上層貴族腐朽無能,但“士”還能保持著很高的文化知識和道德境界。孔子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到戰國時期,各國謀求改革,“士”的需要急增,“士”構成新式官僚的重要來源,在政治上特別活躍。這個群體不僅僅來源于貴族,還有其他等級的知識分子,他們保持了強烈的政治責任感,以及“精神貴族”的氣質。他們游于各國諸侯之門,上者獵取卿相,下者也可求得一飽。而知識界領袖則更受到君主的特殊禮遇,他們的主要職責便是“議政事”,以“道”(治國、平天下之道)影響諸侯們的政治作為。他們所面臨的是政治社會秩序的重建,他們之所以收到列國君主的尊重,也是由于他們所代表的“道”。

  【材料選用和設計思路】有關春秋戰國時期歷史的材料抽象、深奧,我選用通俗的材料表述,強化材料本身的歷史內涵,淡化文言文的語文功能。由這四段材料,學生不難得出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畫面。進而用PPT課件打出歸納:“動蕩的春秋戰國…‘發展的封建經濟”“活躍的百家流派”“積極的濟世救國”。由相關的文字與圖片信息追問它們背后的歷史原因,把春秋戰國時期政治制度的變化、經濟的發展、階級關系的變動等問題設計成思維探究題,旨在讓學生通過探究認識歷史的真實,為理解各派的思想主張奠定基礎。

  過渡導述

  時代巨變,舊的東西已江河日下,新的因素在蓬勃興起。戰爭動蕩、頻仍,激活了時代的活力,同時也引發了“士”階層的思想震蕩,出現了號稱“諸子百家”的“九流十家”。我們聚焦于儒、墨、道、法四家,看看這些“士”(知識分子)是怎樣應對時代之“變”的?

  二、“諸子百家”如何應“變”

 。ㄒ唬┤寮抑畱白儭

  情境一:孔子杏壇教學實錄

  有一天,孔子的四個學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坐在老師旁邊,孔子隨意問道:“今天假如我想聽聽你們的志向,你們會說什么呢?”請看孔子弟子們的理想是什么?

  子路:老師,我的理想是,給我一個大的侯國,這個侯國內憂外患,但只要給我三年時間,我就能把它治理得既富且強。讓老百姓豐衣足食,而且人人有信、懂禮儀。

  冉有:我的理想是,給我一個小國治理,我也只用三年,可以讓老百姓豐衣足食,但要人民都有信念、懂禮儀,恐怕要由比我更高明的君子來做好了。

  公西華:我的理想是,希望自己在一個禮儀中,能夠擔任一個小小的角色,輔助主持人做一點我力所能及的事就行了,至于治國、管理人民這些事我可不敢說。

  曾皙:曾皙的內心是一個從容不迫的人,他說:“老師,我的想法跟三個同學有點不一樣,能說嗎?”孔子說:I“人各有志,但說無妨!边@個時候,曾皙便從容地開始了他的描述:“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磷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Yu),詠而歸。”

  設問:子路、冉有、公西華的理想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曾皙的理想當中強調的是一種什么樣的人生境界?

  【材料選用和設計思路】

 、俨牧蟻碜浴墩撜Z·先進)是孔子與學生的對話教學的一個場面,以此作為情境材料,容易打動學生,進而引導學生據材料考證孔子授調過程中閃現的思想觀點,訓練學生據史立論的`智慧,譽為引出孔子的思想核心提供教學鋪墊。另外,從富有詩意的情景描寫中,曲折地表達出曾皙的理想,從容不迫,逍遙自在,甚至有點狂放不羈,但卻引起了孔子的無限贊嘆和心靈共鳴——孔子說:“吾與點也!”此段材料固強調“禮”,如迎風舞雩(融于自然,不忘禮儀);

  ②寄情山水,陶冶心靈修養;

 、壑匾暼伺c入之間的關系,如與冠者、童子游,從而把孔子“仁”的思想闡發出來。向學生講清曾皙的高明之處正在于他能將政治和道德兩種理想熔為一爐,出之以和煦春風、沐浴于湯湯沂水,盡情于古舞志詠,既可理解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為道德上的修養追求。而這些何嘗不是孔子的追求?目的是讓學生從如詩如畫的意境中感悟孔子“仁”的想內涵,體驗一種哲理之美。

  過渡導述

  孔子的教學——與學生對話,實際上包含了他對時代巨變的看法以及應對的措施,即他的“仁”說。這反映了儒家在社會大變革中如何處理人際關系的應變之策, 這種思想表現在政治觀上就是儒家推崇的“為政以德”思想。

  1.春秋孔子的應“變”——“仁”“為政以德”

  情境二:孔子的青春期

  (1)下表內容據李長之《孔子的故事》、古棣等《孔子批判》而成。

  年齡

  孔子的經歷或交往

  處事態度

  12歲前

  孔子的父母結合不十分符合當時禮制,老夫少妻,受人奚落冷諷;三歲時其父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小時無玩具,用小盤碗學行禮作游戲玩。

  感受人情炎涼,敏

  感,習慣思索,但

  不孤僻不冷酷。

  17歲

  母去世,不知父葬何處,有人熱情幫助,終使父母合葬;不久他穿孝服赴季氏(貴族)宴會,因貧窮被季氏家臣陽虎趕走。

  發憤努力,在挫折

  中前進,道德和才

  能進步很快,成為

  博學多才的人。

  19歲

  結婚,第2年生子鯉,國君送鯉魚道喜。

  謙虛謹慎,將兒子

  取名鯉,不忘君恩。

  設問:孔子在別人的冷嘲熱諷中成長,他的心靈芻搴會出現創傷?對他成人之后的思想與待人處事是否有影響?

  【材料選用和設計思路】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選用孔子的生活材料,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引導學生根據材料探析孔子“仁”的思想,理會孔子為什么特別強調人際關系,明白“仁”的含義:“仁者愛人”,人與人之間要相互愛護,融洽相處,以及怎樣實現“仁”的途徑共深層的意義在于理解:“仁”既是整個奴隸制衰落的焉旨救世途徑,也是孔子自己家族中興的謀略,培養學生的歷史探究能力;另外,教育學生身處逆境,心態平和,自強不息,進而感悟人生智慧。

  (2)材料綴聯

  史料

  主要觀點

  意義

  材料一

  《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以政為德”的關鍵是當政者必須具備“圣賢之德”,施行“德政”。

  維護統治,同時反映一定的民本思想。

  材料二

  《論語·為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德主刑輔”“為政以德”的法治理念。

  實質是要確立以“仁”為原則,以維護“德治”為核心的立法思想。

  材料三

  《左傳·魯哀公十一年》:“君子之行也,度于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以其薄!

  “以民為本”是“為政以德”的政策綱領。

  民心是維護政權統治的基礎。

  材料四

  《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禮治是實現“為政以德”的根本保證。

  以教化開啟下人之“仁”心,通過人的道德自覺來實現禮治。

  【材料選用和設計思路】孔子思想對后世影響最重要的是他的政治思想。用材料綴聯方式多角度選擇與呈現材料,讓學生理解“為政以德”的內涵,全面認知孔子的這一政治觀點,理解他在時代巨變中的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論體系。

  (3)《史記·孔子世家》與《莊子-天運篇》的記載魯昭公派34歲的孔子到周都洛陽考察周禮。借此機會他拜會了比他大16歲的老子。老子帶孔子觀禮,并告訴孔子“深藏若虛,盛德若愚”的處世哲學;在辭行時,又告訴孔子“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的道理?鬃討阎屑ば那殡x開洛陽,由衷贊美老子,并且改變了過去偏于主觀的做法,多了一份冷靜與理性。

  設問:這反映了孔子什么特點?對儒學發展起到了什么積極作用?

  【材料選用和設計思路】這段材料由《史記·孔子世家》與《莊子·天運篇》綜合而成,選用的目的是:強調孔子的謙虛好學,尤其是強調儒學的發展是不斷吸收各派的精華,具有動態包容的特性,說明當時各派在爭鳴中相互融合的事實。讓學生從孔子身上感悟“察納雅言、咨諏善道”“謙虛謹慎”的人生品格。

  過渡導述

  如果說孔子創立儒學是在挽救江河日下的奴隸制度的話,那么,戰國時代,孟子和茍子繼承和發展了儒學,是不是仍維護崩潰了的奴隸制統治呢?他們在時代巨變面前,又為儒學發展提供了哪些應變之策?

  2.戰國孟、茍的應“變”——“仁政”“仁義”和“王道”

  情境三:孟子見齊宣王

  孟子對孔子推崇備至。孟子到齊國,談及齊宣王憐憫一頭牛即將祭鐘而死,改用羊代替。孟子對齊宣王說:“憑這樣的慈悲心,就足夠施行王道了。可百姓都以為大王那樣做是吝嗇,我倒認為這是大王仁愛心的自然流露!毙跽f:“對啊!確實有這樣的老百姓。齊國雖然狹小,我怎么會吝惜一頭牛呢?正是不忍心它那驚懼哆嗦的樣子,毫無罪過而置之死地,所以才用羊代替它。”孟子說:“大王也不要責怪老百姓懷疑你吝嗇,用羊去代替牛,他們怎能理解大王那時的本心呢?大王果真是不忍心牛毫無罪過而被送往死地,那么,牛死和羊死本是一理,死故無分別,生命也同貴,為何獨悲牛之亡而不見羊之死呢?”齊宣王苦笑著說:“這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心理呢?我并不是吝惜錢財而用羊去代替牛,難怪百姓要誤會我是吝惜錢財!泵献诱f:“沒什么關系,這正是一種仁慈心的流露,因為大王當時只見到牛沒見到羊的緣故。君子對于飛禽走獸,一切有靈生命,莫不樂見它們自由自在地生活,而不忍見它們喪失生命;聽到它們垂死之哀鳴,又何忍食用它們可憐的軀體。所以,君子有仁慈心,他總是離開廚房遠遠的!

  【材料選用和設計思路】材料源自《孟子》,借以引導學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明白孟子是通過改變掌權者的思想,達到改造社會的目的,告誡學生這也不失為一種政治智慧,提醒同學們從中領會今后在涉世中應當注意的一些做人處事的道理。

  《孟子·盡心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離婁》: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仇)。

  《孟子·告子上》:水性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荀子·天論》: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禮義者,法之始也;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哀公》: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亦覆舟。

  《荀子-性惡》: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荀子·富國》:由士以上則必以禮樂節之,眾庶百姓則必以法數制之。

  設問:孟子和荀子在儒學的繼承和發展上有哪些貢獻?

  【材料選用和設計思路】根據以上材料,讓學生在沒有多少古文障礙的情況下,考證孟子和荀子的民本思想和人性思考,培養學生提煉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即“仁政”學說是孟子對孔子“仁”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封建政治哲學的最重要概念,關注的是人們生存的權力。實現“仁政”的途徑是“民貴君輕”,主張輕徭薄賦,征發徭役不違農時,給農民以土地,有利于勞動人民,有利于封建統治,有利于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荀子的“君舟民水”的觀點,對后世的政治思想影響很大,為后來歷代有見識的封建帝王所采納,對封建時代“治世”局面的出現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茍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入定勝天”)是對儒學的新發展,增添了唯物主義的新元素。

  (二)道家之應“變”

  1.老子的應“變”——“無為而治”

  情境四:老子對世界本原的認識

  孔子問“道”于老子,老子無語,只微微張嘴,孔子百思不得其解。回到住所,反復思考,有一天突然明白了:原來老子嘴中,硬的牙齒已脫落,而軟的舌頭還在,這就是剛柔相濟、以柔克剛的道理。老子用無語、張嘴說明“道”無處不在,甚至存在于自己的牙齒和舌頭當中。

  設問:老子向孔子表達了一種什么哲學思想?

  【材料選用和設計思路】用生活感極強的材料來說明世界的本原問題,能比較直觀地理解老子的世界本原觀。情境還原生活,理論回歸生活,激活學生的想象力,提升學生的理性認識。

  《老子,第十七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老子·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柔能克剛 小國寡民

  【材料選用和設計思路】閱讀、分析材料,讓學生感受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從“無為而治”中體會“無為而無不為”的“有為”因素!盁o為而治”既體現在統治者的“無為”,又體現在老百姓的“自化”,更體現在二者的相依相待中,即統治者為政簡樸,清虛自守,老百姓自生自育,自正自化。

  過渡導述

  老子思想反映了奴隸主貴族沒落的消極心態,但也有隱性的積極解決問題的因素。這是老子處亂世的治世濟國之“變”;與老子同時代的孔子,其思想更多地魘映出一種積極的態度治世平天下。道家注重避世遁世,儒家注重人世治世。戰國時期的莊子在“避世遁世”的精神追求上有何發展呢?

  2.莊子的應“變”

  情境五:莊子對人生的認識

  莊子在妻子死后居然鼓盆而歌,朋友惠施去探望時責備他,他講出一番道理:“當我相沫以濡的妻子剛死時候,我怎么會不難過?可是我省思之后,我想起從前,那時她未生,不成其為生命。更早些呢,不但不成其為生命,連胚胎也未成。更早些呢,不但未成胚胎,連魂魄也沒有。然后在恍恍惚惚的情況下,變出了氣,氣再化而出現形體,形體再變化而出現生命,現在又變化而回到死亡,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運行一樣。我的妻已經安靜地睡在天地的大屋里,而我還在一旁哭哭啼啼,這樣是不明白生命的原理,所以我停止哭泣,敲盆而歌!”

  另一次,莊子與弟子談生死,他坦然道:“我以天地作棺槨,以日月為壁,以星辰為珠寶,以萬物作陪葬。還有比這更好的陪葬嗎?

  設問:莊子認為死亡其實是回家,是回歸人類生命的來源,也就是回到“道”的懷抱。這兩個故事反映了莊子什么樣的人生態度?

  【材料選用和設計】通過故事讓學生感受哲人 的人生態度:放棄一切差別觀念(如生死),就能獲得精神自由。道家崇尚自然,主張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對中國古代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過渡導述

  老子提倡順乎自然,“無為而治”,勸告統治者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社會,應順應時勢民心,才能天下大治。莊子發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學。但比老子還要消輕。在一個混亂的社會莊子為人們設計了自處之道。在他所構建的價值世界里,沒有任何牽累,可以怡然自適,悠然自處。

  (三)法家的應“變”(略)

 。ㄋ模┠业膽白儭保裕

 。ㄎ澹└髋蓱白儭钡膶嵸|

  諸子百家各有主張,思想豐富,關系復雜,有儒道之爭、儒法之爭、儒墨之爭,一家之內,也有派別爭論。諸子之學多與救時弊之策相關,因而形成各自特色,如墨子貴兼,孔子貴仁,老子貴柔,在爭鳴中各家相互影響;道家講“天道”,墨家講帝道(上古黃帝之道的衍生,最口兼愛),儒家講王道,法家講霸道,在爭鳴中不斷相互吸收,使各派得到長足發展。從一定意義上說,諸子百家的思想主張與相互爭鳴,是對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全方位反映。

  三、傳統文化的價值

  (一)諸子百家中的“人”的作用與價值

  視點一:諸子關于“人”與“人性”的認識

  諸子百家難能可貴之處是幾乎都以“人”和“社會”為研究主題,孔子關注人際關系,孟子強調仁政,茍子重仁義與王道,老子重視無為,莊子向往自由,法家講究法治。諸子百家及其流派依靠社會背景構建自己的理論,充分重視人類社會的作用;從來沒有放松對人性的探討,孔子"陛相近”、孟子66陛本善”、茍子“性惡論”、老莊自然人性論,關注人的深層的本性,關注人的作用,在西方只有文藝復興才有這樣的深度。

  視點二:諸子的民本思想

  孔子少賤;由盂母三遷可以想見孟家的清苦境況;莊子年輕時做過小吏,曾以編草鞋為生;墨子地位之卑微就更不用說了。諸子各派從社會底層出發,關注民生與民本問題。孔子總結殷周以來重民、得民、保民、有民、愛民、成民、養民、利民、親民、富民、裕民、便民等治國理念,提出“仁者愛人”主張,在此基礎上構建起民本思想體系;孟子將君與民放在政治天平上權衡,得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超越政治的結論;茍子將君民關系喻為舟水,老莊的“無為”觀點,墨子的兼相愛、交相利思想,都為來自民眾的權利訴求提供了依據。

  【材料選用和設計思路】從關注入、人性及民本思想的角度反思中國古代“人文思想”的樸素本質,讓學生挖掘諸子百家的智慧精華對后世影響的另一側面。聯系古希臘的人文主義的起源(泰勒斯、赫拉克利特與孔子、老子同時代;孟子與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同時代),進行簡單的比較,歸納入文主義的本質特征。

 。ǘ﹤鹘y文化的現實價值

  1.俄國著名文豪托爾斯泰說:“我受中國的孔子、孟子影響很大;受老子的影響巨大!

  2.法國思想家伏爾泰家中掛著孔子畫像,以示崇敬。伏爾泰甚至自喻是“孔門弟子”。

  3.在新加坡,在修己愛人、誠信謙和、廉政公平、高度文明等方面,都表現了儒家思想的影響,特別是在中、小學教育方面的影響更大。

  設問:孔子學說是世界文化的寶貴遺產,對世界產生過重要影響。時至今天,每當我們現實中遇到難題的時候,往往也要從那個時代中尋找解決現實問題的智慧靈感。體會人生哲理,在生活里機敏靈慧,圓融而無礙。創新要以古為鑒,傳統要為今所用。學習傳統文化,我們從中找到哪些現代價值?

  學生闡述自己的理解,教師提供學者的相關見解引導學生總結,體會諸子百家思想的現代價值。

  設問:用一句話概括對這節課的感受。

  示例:只有觀念交流才能結出人間最美麗的思維之花。相互借鑒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永恒話題。

  七年級歷史《百家爭鳴》教案 10

  教學目標:

  讓學生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概況,理解各家思想的特點和代表人物。

  通過學習,讓學生認識到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和文化素養,提高其對中華文明的認識和理解。

  教學內容:

  百家爭鳴的背景和含義。

  儒、墨、道、法等學派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人物。

  百家爭鳴的歷史意義和影響。

  教學難點與重點

  難點:各學派思想的異同和特點,如何比較和鑒別。

  重點:百家爭鳴的意義和影響。

  教具和多媒體資源:

  投影儀、電腦等多媒體設備。

  相關圖片、音頻、視頻等素材。

  歷史地圖、人物畫像等教具。

  教學方法:

  激活學生的前知:回顧先前的知識,如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背景。

  教學策略:采用講解、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等多種方式。

  學生活動:讓學生扮演各學派的代表人物,進行思想交流和辯論。

  教學過程

  導入:故事導入,講述春秋戰國時期一位思想家老子在周朝圖書館的故事,引出百家爭鳴的主題。

  講授新課:首先介紹百家爭鳴的背景,然后逐一介紹各學派的思想特點和代表人物,最后總結百家爭鳴的歷史意義。

  鞏固練習:小組討論,讓學生們分別代表儒、墨、道、法等學派,進行思想的交流和辯論。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

  歸納小結:回顧本節課的內容,總結百家爭鳴的歷史意義和影響。

  評價與反饋:

  設計評價策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和角色扮演,觀察其在過程中的參與度和表現。

  為學生提供反饋:根據學生的表現,給予具體的評價和建議,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

  作業布置:

  列出儒、墨、道、法等學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并作簡要說明。

  分析百家爭鳴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和影響。

  寫一篇短文,描述你心目中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形象,并說明理由。

  教師自我反思:

  本節課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成功地幫助學生理解了百家爭鳴的歷史背景、各學派的思想特點和歷史意義。但在教學過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對于某些學派的思想深度和廣度可能還沒有完全覆蓋,需要在后續教學中加以改進。

【七年級歷史《百家爭鳴》教案】相關文章:

歷史課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教案05-19

百家爭鳴的教案05-19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08-03

七年級歷史教教案02-23

七年級歷史教案01-03

七年級歷史教案02-23

七年級歷史精品教案06-26

七年級歷史下冊的教案05-16

最新新課標人教版歷史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案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