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屈原列傳教案范文
教學目標:
1、 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識。
2、 了解屈原身世,感悟屈原的人格精神。
3、 了解本文的寫作特色。
教學重點和難點:
1、 文言詞匯的意思和用法,特殊句式。
2、 屈原的人格精神的理解。
3、 本文傳評結合的寫法。
教學方法:
教授法、串講法、啟發式、練習法。
教學課時:
4課時
教學設想:
這是一篇傳評結合的人物傳記,是“太史公別調”。敘事部分文字還比較簡單,議論部分就比較艱深了,而且還有些歷來存有疑義的地方,所以句句疏通和掌握就很重要。1班可以稍微快些,重點難句要求筆頭翻譯。2班則要慢些,其中練習盡量安排在課內,促其自覺完成,實現有效學習。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 回顧已知的屈原。
2、 研讀1—3段。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回顧已知的屈原。
學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屈原。
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詩人。
高二時我們學習過《離騷》節選,可以溫習其中的名句。如:日月忽其不淹兮,
二、研讀1—3段。
1、 學生朗讀1—3段,梳理三段的內容。
2、 把握第1段內容。
這一段首先簡介屈原的姓名、官職和杰出才能,說明“王甚任之”。王怎樣“甚任”之?為什么“甚任之”?
分析:王甚任之:“為左徒”,“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左徒:楚官名。相當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國王左右參預政事,起草詔令,是相當重要的職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1)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兒子,受封于屈,因以屈為氏,是楚國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來姓氏不分。)
(2)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明、嫻,形容詞用作動詞,這兩句狀語后置。)
這是屈原的見任。
3、把握第2段內容。
王為什么怒而疏屈原?
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讒之”,根子在于上官大夫“爭寵而心害其能”。 而最隱晦的原因卻是屈原的功高震主,懷王的嫉妒和昏聵。
這是屈原的見疏。見疏的理由很簡單,簡單到讓人難以相信。
4、重點研讀第3段。
這一段難度最大;最集中地揭示了屈原的崇高品格;又是歷來評價《離騷》的最重要文字(按:原是淮南王劉安所作《離騷經傳》中語,太史公采入《屈傳》內,原作已佚)。
(2)疏通文意和難句。
①屈原為什么作《離騷》?
“憂愁幽思而作《離騷》”。憂愁的具體內容是“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翻譯。
②“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這句提出屈原作《離騷》的緣由之一:“窮”,處境困窘,走投無路,屈原之窮——“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由“窮”必然生“怨”,所以下句寫“怨”,屈原之怨——“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勞苦倦極”,與下句“疾痛慘怛”四字對舉,“極”,應解作“困憊”。
③“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
這句承“上稱(稱道)帝嚳”等句,進一步說明《離騷》的內容。“明”是“闡明”。“道德”,在這里不但指個人品格,還指政治上舉賢授能的善政(按:古代“道德”本有此義,見《禮記?王制》)。“條貫”,條理,加以推演,指道理,再進一步推演,可用來指因果關系。整個這句可以譯為:“(作者)闡明了‘舉賢授能’的道德的崇高偉大,國家治亂的因果關系,(所要說明的道理)無不完全揭示了出來。”“見”,通“現”,表現,表達。
④“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
這句是總說《離騷》寫作特征,下面“其稱文”數句是這句的具體解說。課本注釋解釋“約”為“簡約”,“微”為“含蓄”,似欠妥帖。因為《離騷》的文辭并不簡約,相反,它在反復申說;并不含蓄,相反,它是淋漓痛切。按這兩句是同義反復,意為“它的文辭迂典深微”。“約”的本義是“纏束”,可引申為“迂曲”,“微”的義項之一是“深微”。整個這句話應譯為:“它的文辭迂曲深微,它所表達的志趣是高潔的,所表達的品格是端方正直的。”
⑤“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速而見義遠。”
這兩句互文見義,承接“文約辭微”加以申說。課本已有注釋,要補充說一說的.是,這兩句是說明《離騷》的“引類譬喻”這一表現手法,如用“善鳥香草,以譬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虬龍駕鳳,以托君子,飄風去霓,以為小人”(王逸語),等等。
⑥“其志浩,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這兩句承上“志潔行廉”進一步申說,并用它來轉入下一層的評論屈原的偉大人格。“稱物芳”,具體指屈原修養品格,堅持節操,多用蘭惠費桂等芳香草木來說明自己的愛好。這兩句可譯為:“由于他志趣高潔,所以作品中多引用芳香之物;由于他行為端正不茍,所以作品中表達他即使至死也不為讒諂小人所容。”
⑦“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至“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自疏’以下五句,表達的意思重復,而且句式、節奏不很協調。據前人考證,可能有“異文竄入”,加上詞語解釋,說法甚多,是全段的難點。因此,我們只要借助注釋,大致弄清文意就行了,不必追求譯得很順暢。
譯文:他自動地遠離污泥濁水,像蟬脫殼那樣擺脫污穢,超脫于塵埃之外,不沾染世俗的污垢,他真是一個潔白干凈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我們推論他的這種志趣,即使同日月爭光也是可以的。
(3)理清本段的思路。
(見前)
(4)反復誦讀,讀出詠嘆的意味。
三、布置作業。
1、 熟讀文段。
2、 翻譯重點句子。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 誦讀第三段,提問詞語的意思。
2、 學習4—10段,了解楚國的歷史。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誦讀第三段,提問詞語的意思。
1、 集體或個人反復誦讀第三段。
2、 提問一些詞語的意思和用法。
(1)心害其能 (2)屬草稿未定 (3)平伐其功
(4)離騷 (5)靡不畢見 (6)其指極大
(7)蟬蛻于濁穢 (8)世之滋垢
二、學習4—10段,了解楚國的歷史。
1、 師生共同閱讀4—10段,強調重點詞語,學生表述事件,了解概括作者寫到的楚國的歷史。
屈原被絀,張儀行騙
懷王被惑,縱儀歸秦
諸侯擊楚,楚兵大敗
懷王赴秦,客死異鄉
屈原被放,心系懷王
子蘭使奸,屈原被遷
2、 重點翻譯8、9小節
3、 探討,為什么歷敘楚國的歷史?
寫屈原處江湖之遠,依然心憂祖國。雖然懷王“終不悟”,但屈原的“存君興國”之志從未泯滅。儒家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屈原卻無論是否在其位都要謀其政。儒家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屈原則是不管窮達都要兼濟天下。“位卑未敢忘憂國”,屈原的愛國之心既不會因個人的榮辱而動搖,也不會隨楚國的治亂而改變。對祖國的一片忠心是屈原傲骨的內在精髓。
這樣寫就突出了屈原的精神和品質。
4、 這兩段的脈絡:
這兩段緊承懷王三受秦騙,客死于秦的記敘,遠接評介《離騷》中“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二語,并把議論推進一層,’指明“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的原因,就在“其所謂忠者不忠,賢者不賢”。這個見解非常深刻,它融合了作者個人的體驗在內,寄托著作者個人特有的政治幽憤,特別值得注意。從這兩段本身的脈絡來看,它是從兩個角度來寫的。先從為臣(屈原)的角度寫,方法是寓議于敘,突出屈原的“忠”與“賢”,闡明他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后從為君(懷王)的角度寫,方法是純用議論,突出其結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闡明人君“不知人之禍”。兩相結合,在文筆上就顯出往復回環的特點。
5、 反復誦讀8、9兩段。感受屈原的精神和司馬遷的寄托。
三、布置作業。
1、 翻譯重點句子。
2、 記憶重點詞義。
3、 背誦第三段。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 研讀最后兩段。
2、 總結屈原精神和本文寫法特色。
3、 整理文言詞匯和句式。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研讀最后兩段。
1、 朗讀翻譯最后兩段文字,強調重點詞語。
2、 概括文段的意思
江畔答問,絕望自沉
文澤后世,德威眾杰
3、 理解記敘屈原與漁父對話的作用。
屈原與漁父的對話,顯現了兩種不同的人生哲學、品格操守、政治取向,作者把二者放在一起,形成了比照。
屈原被放,“行吟澤畔”。他在吟什么?屈原仍在“吟”其志,他是為了其“志”而“顏色憔悴”到如此“枯槁”之狀,頹廢的外表之中仍透露著一種對精神追求的執著。漁父明知故問其見放之因,屈原答:“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這既是對不合理遭遇的解釋,也是對自我人格立場的持守。可見屈原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漁父建議屈原“與世推移”,沒有必要“懷瑾握瑜”,屈原則用形象化的比喻(“彈冠”與“振衣”)表明自己誓不改變自己的政治主張和人生信念。“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一句突出了屈原的高貴品質,可見屈原的矢志不移,寧棄生求死,不墜青云之志。死亡已經成為屈原標舉清高解脫愁苦的惟一手段。
綜上所述,屈原形象就是一個殉道者的形象,這個“道”就是理想和信仰,就是祖國和人民,就是人格的神圣與精神的絕對純凈。
二、總結屈原精神和本文寫法特色。
1、 學生總結屈原精神。
2、 探討本文寫法特色。
“傳評結合”的寫法。
這篇史傳與我們以前學的《鴻門宴》《廉頗藺相如列傳》等人物傳記有些不同。前面幾篇是“寓論斷于敘事”,情節曲折、戲劇性強、人物性格鮮明。而本文則“以議論行敘事”,沒有離奇完整的情節,也沒有驚心動魄的場面描寫和人物的細致刻畫,只是粗線條地勾勒人物的一生,或邊傳邊議,或傳中寓評,所以有人稱它是“太史公之變調”,亦即史傳中的“變體”,其原因可能有四:
其一、先秦史籍皆不傳屈原生平事跡,有關屈原的史料太少(可能與秦始皇焚書有關),單靠敘事不容易寫出屈原光輝的一生。
其二、屈原史料雖少,但其作品猶在,通過作品感其精神是最好的辦法,而將閱讀所得見諸筆端就離不開“評議”。
其三、司馬遷寫此傳也意在抒寫個人幽憤,所以“評”就顯得尤其重要。
【高二語文屈原列傳教案】相關文章:
《屈原列傳》教案(蘇教版高二選修)12-06
《屈原列傳》教案02-06
《屈原列傳》優秀教案12-16
《屈原列傳》教案范文10-30
《屈原列傳》教案范文07-30
屈原列傳(蘇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12-06
屈原列傳(蘇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12-06
屈原列傳(蘇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