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現象觀察活動教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現象觀察活動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現象觀察活動教案 1
活動目標
1.引起幼兒對落體現象的興趣,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
2.初步嘗試記錄。
活動準備
1.已玩過落體游戲。
2.羽毛、塑料積木、紙條、樹葉、自制降落傘若干。
3.五張記錄表。
活動過程
1.出示準備好的材料,引起幼兒興趣。
2.擺弄落體進行感性探索。
(1)請幼兒選擇一樣物體玩一玩,觀察這個物體落下來的情景。
(2)進行討論。請個別幼兒描述自己所玩的物體落下來的樣子,并用動作表示。
T:說說你們剛才玩了什么?物體掉下來的樣子是怎樣的?你們可以用動作學一學它的'樣子嗎?
3.嘗試用畫的方法記錄。
T:剛才你們做得好,說得也好,下面我們來當小小記錄員,把東西掉下來的樣子畫出來,好嗎?
(1)請一位幼兒選擇一樣物體,先觀察它落下來的樣子,再嘗試用畫畫的方式記錄。
(2)讓幼兒自己玩玩、試試其余物體,觀察不同物體下落時的有趣現象,并嘗試用畫畫的方式記錄。
(3)逐一出示記錄表,請個別幼兒說說自己記錄的是哪一種物體,它落下來的樣子是怎樣的。
T:這條線表示的是什么物體下落的樣子,做一做這個物品的下落樣子。
4.集體交流。
現象觀察活動教案 2
一、活動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發現油和水倒在一起,油在上水在下互相不相溶的現象。
2、用較準確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發現。
3、初步嘗試用繪畫記錄的方式。
二、活動準備:
1、每人水、油各一小杯、備用的油和水;
2、筷子若干;
3、記錄單、記錄筆、黃色油畫棒等;
三、活動過程:
一、問題引入
1、杯子里有什么?
2、如果把水和油倒在一起,可能會怎樣?
二、猜想記錄
1、簡單介紹記錄表
2、幼兒記錄并講述自己的猜想
三、進行實驗
1、提出實驗要求:認真觀察,把你看到的記錄下來。
2、幼兒實驗,老師觀察實驗情況,提醒幼兒進行記錄。
四、交流、討論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辦法讓油和水混在一起?
幼兒講述自己想到的方法,教師根據幼兒的講述讓幼兒或教師進行演示。
現象觀察活動教案 3
目標:通過小實驗使幼兒感知水瓶的沉浮與水量的多少有關,并通過記錄進行簡單加減法運算的練習。
通過小組操作記錄,引導幼兒感受科學實驗的快樂提高幼兒分工合作的能力。
準備:礦泉水瓶、水杯、燒杯、裝滿水的容器
過程:
一、觀察圖片
1、猜猜這是什么?由圖片引出船。
2、提問:你見過什么樣的船?
3、請幼兒觀看常見的船的圖片并引導幼兒說出船都是浮在“水面上”的'
提問:水下有船嗎?
引導幼兒說出水下有潛水艇
二、動動小腦筋
1、觀察潛水艇,提問:
潛水艇只能在水下航行嗎?
它是怎樣浮出水面的?
2、觀看潛水艇沉浮Flash
說一說潛水艇是怎樣下沉和上浮的
小結:潛水艇有一個很大的儲水箱,潛艇下沉時就把水箱內裝滿了水,水的重力帶動潛艇沉到水底;潛艇上浮時就把水箱中的水放出去,潛艇就浮到了水面上。
3、提問:假如礦泉水瓶是一個潛水艇,你能不能讓他沉到水底或者浮出水面?
三、動手試一試
1、觀察記錄表 測量水瓶中盛有多少水才能使“潛艇”下沉
2、分小組進行實驗,教師進行個別指導,鼓勵幼兒用不同的記錄方法。
3、分享實驗結果。
現象觀察活動教案 4
(一)活動目標:
1.通過不同的水的變化,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的的興趣并萌發初步的探索欲望。
2.在幼兒實驗的過程中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3.樂意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所看到的現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二)活動準備:
兩杯紅色的水,一杯透明的水,白糖。小勺(此材料幼兒人手一份)
(三)活動過程:
1.看一看,想一想
談話導題:“小朋友看看,老師手里有什么?請小朋友想一想,如果老師把手里的紅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會有什么現象呢?”(教師把事先調好的紅色的`飽和的糖水倒在透明的水里,請幼兒仔細觀察有什么現象?為了讓幼兒觀察方便,在透明杯子的后面襯上一張白紙。幼兒可以看見紅色的水沉到了透明的水底,成了兩層,非常好看。)
2.試一試:
導語:“小朋友,那么你們想做這樣好看的水嗎?現在請你們用桌上的水來試一試,看看你們能不能做出這樣奇妙的水來。”(教師給幼兒分別提供一杯透明的水和一杯紅色的水,請幼兒倒一倒,看看能不能倒出兩層的水來。)
3.說一說:
導語:小朋友,你們好看的水做出來了嗎?和老師做的水一樣嗎?(教師請幼兒大膽說出自己實驗的方法和結果)
導語:“小朋友知道為什么你們的水不能象老師的一樣好看嗎?請小朋友看一看老師的紅水和小朋友的紅色的水有什么不一樣的。”請幼兒仔細觀察:小朋友的水很稀。老師的水很濃,象是蜂蜜一樣,粘粘的。告訴幼兒:“因為老師在水里加了好多好多的糖,這么多的糖在水里化了,水就變重了。而重的東西是要沉底的,所以紅色的水會在下面,透明的水就變成了兩層。”
4.做一做:
請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東西(一杯紅色的水和白糖,一杯透明的水)制作奇妙的水。教師指導幼兒將白糖用小勺盛到透明的杯子里,要強調白糖一定要放多,一直到糖在水里不能化了為止。將放有白糖的紅色的水慢慢倒在透明的水里,請幼兒仔細觀察,奇妙的水做出來了嗎?
(五)活動建議:
本活動可以放在大班上學期進行,活動應采取分組教學的形式進行,以方便教師進行指導。
(六)活動評價:
科學活動《奇妙的水》很適合大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強,也很想自己有機會動手制做出他們自己喜歡的東西。本活動難度不大,但很容易看出結果,使孩子們通過成功的結果加強他們的自信心。通過本活動使幼兒在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也使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現象觀察活動教案 5
實驗名稱:
觀察血液的分層現象
實驗目的:
通過實驗的方法 了解血液的成分。
重點難點重點:
了解血液的成分。
難點:
通過實驗分析血液的成分。
材料:
用具新鮮的雞血,5% 的檸檬酸鈉,量筒,燒杯
背景資料:
血液可分 為血細胞和血漿兩部分。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 小板。這些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血漿中水分占91-92%,其余是各種蛋白質、無機鹽的其他有機物質。血液 中所有成分都經歷著新生、成熟、衰老、死亡的新陳代謝過程。
學情分析學生對血液的.知識的了解是不夠科學的,關于血液的成分,又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所不相符合,因此,一定要講清實驗的處理原因。
實 驗 過 程
1. 認真觀察試管1(加入抗凝劑)和試管2里 的家畜血液,發現什么現象?
觀察并回答:試管1里的血液出現分層現象,試管2里的血液凝固了。
2. 結合實驗,提出問題:
加入抗凝劑的家畜血液的分 層現象,思考如下問題:
為什么會出現分層現象?
試管中的血液分幾部分?各呈什么顏色?各部分的容積比例大致是多少?
觀察和思考,對實驗結果進行討論分析,回答問題:
血液中含有不同的物質,它們的質量不一樣。
兩部分,上半部分是淡黃色,半透明的液體,約占血液容積的55%,下半部分是不透明,呈暗紅色的液體,約占血液容積的45%。在交界處,還有一層很薄的白色物質。
3. 歸納、總結
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血漿位于試管1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和交界處的白色物質,統稱血細胞。
現象觀察活動教案 6
活動目標:
引導幼兒持續觀察植物生長過程,了解植物從種子到發芽、生長、開花的基本生命周期。
培養幼兒細致觀察能力,學會用簡單語言和圖畫記錄觀察結果。
激發幼兒對植物生長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活動準備:
各類植物種子(如綠豆、黃豆、向日葵等)若干,種植容器(花盆、塑料杯等),土壤,小鏟子,噴壺。
植物生長記錄卡、彩筆。
活動過程:
導入(5 分鐘)
展示不同植物圖片,提問幼兒是否知道植物是怎么長大的,引發興趣。
分發種子,讓幼兒觀察種子外觀,描述其形狀、顏色、大小等。
種植活動(10 分鐘)
教師示范種植過程:將土壤裝入容器,挖小坑,放入種子,覆蓋土壤,澆水。
幼兒分組進行種植,教師巡回指導。
日常觀察與記錄(持續數周)
每天安排固定時間,幼兒觀察自己種植的`植物,記錄生長情況(如是否發芽、長出幾片葉子等)。
鼓勵幼兒用簡單語言描述觀察到的現象,教師協助記錄在記錄卡上,幼兒可自行用彩筆繪畫。
總結分享(10 分鐘)
活動結束時,組織幼兒分享自己的觀察記錄,討論植物生長過程中的有趣發現。
教師總結植物生長規律,強調植物生長需要陽光、水分和空氣。
活動延伸:
在自然角種植更多植物,讓幼兒繼續觀察不同植物的生長特點。
現象觀察活動教案 7
活動目標:
引導幼兒關注天氣變化,認識常見天氣現象(晴天、陰天、雨天、雪天等)。
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和對天氣變化的感知能力,能用簡單詞匯描述天氣特征。
讓幼兒了解天氣變化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學會根據天氣變化調整自身活動。
活動準備:
天氣記錄表,上面有不同天氣符號(晴天太陽、陰天云朵、雨天雨滴等)。
與天氣相關的圖片、繪本,如《今天天氣怎么樣》。
不同天氣下人們穿著、活動的圖片。
活動過程:
導入(5 分鐘)
播放一段天氣變化的視頻,提問幼兒視頻里出現了哪些天氣,引出活動主題。
展示天氣記錄表,介紹不同天氣符號。
觀察與記錄(10 分鐘)
每天早晨,引導幼兒觀察當天天氣,在記錄表上貼上相應天氣符號。
鼓勵幼兒用語言描述當天天氣感受,如 “今天太陽很大,很暖和”。
天氣與生活討論(10 分鐘)
展示不同天氣下人們穿著、活動的圖片,組織幼兒討論天氣對生活的'影響。
提問:“下雨天我們要帶什么出門?”“下雪天可以做什么游戲?”
知識拓展(5 分鐘)
教師通過繪本或圖片,簡單介紹天氣預報是如何制作的,讓幼兒了解可以通過電視、手機等獲取天氣預報信息。
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回家后和家長一起關注天氣變化,嘗試根據天氣安排周末活動。
現象觀察活動教案 8
活動目標:
引導幼兒觀察物體在陽光下影子的變化,了解影子長短、方向與時間的關系。
培養幼兒科學探索精神和觀察記錄能力,能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測。
激發幼兒對光影現象的.興趣,感受生活中科學的奇妙。
活動準備:
小木棍、粉筆、記錄紙、筆。
手電筒、不同形狀的物體(如積木、玩偶等)。
活動過程:
導入(5 分鐘)
帶領幼兒到戶外陽光下,讓幼兒觀察自己的影子,提問:“你的影子在哪里?是什么形狀的?”
引導幼兒用身體動作改變影子形狀,引發興趣。
影子實驗(10 分鐘)
在空曠地面插一根小木棍,用粉筆標記影子位置和長度。
每隔一段時間(如 1 小時),讓幼兒再次觀察并標記影子變化,記錄在紙上。
組織幼兒討論影子為什么會變化,引導思考太陽位置與影子的關系。
室內光影探索(10 分鐘)
回到教室,用手電筒模擬太陽,照射不同形狀物體,讓幼兒觀察墻上影子形狀變化。
鼓勵幼兒嘗試用多個物體組合,創造有趣的影子造型。
總結分享(5 分鐘)
請幼兒分享自己在實驗中的發現,教師總結影子變化規律。
活動延伸:
在美工區提供材料,讓幼兒創作與影子相關的繪畫或手工。
現象觀察活動教案 9
活動目標:
引導幼兒細致觀察螞蟻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了解螞蟻的社會結構。
培養幼兒耐心觀察和思考能力,學會用簡單語言描述觀察到的螞蟻行為。
激發幼兒對小動物的好奇心和愛護之情,培養尊重生命的意識。
活動準備:
放大鏡若干,透明塑料瓶(帶透氣孔),面包屑、白糖等食物。
螞蟻生活圖片、視頻,螞蟻模型。
觀察記錄表。
活動過程:
導入(5 分鐘)
展示螞蟻模型,提問幼兒是否見過螞蟻,在哪里見過,引發對螞蟻的討論。
播放螞蟻生活視頻片段,讓幼兒對螞蟻有初步整體認識。
戶外觀察(10 分鐘)
帶領幼兒到戶外有螞蟻活動的地方,分發放大鏡和食物。
引導幼兒用放大鏡觀察螞蟻外形,將食物放在螞蟻附近,觀察螞蟻如何發現、搬運食物。
鼓勵幼兒用語言描述看到的螞蟻行為,如 “螞蟻用觸角碰食物”“很多螞蟻一起搬面包屑”。
記錄與討論(10 分鐘)
回到教室,幼兒將觀察到的螞蟻外形、行為記錄在記錄表上。
組織幼兒討論螞蟻為什么要一起搬食物,了解螞蟻的.團隊合作精神和社會分工。
知識拓展(5 分鐘)
教師通過圖片介紹螞蟻的巢穴結構、不同種類螞蟻的職責等知識。
活動延伸:
在自然角設置螞蟻觀察箱,讓幼兒持續觀察螞蟻生活。
現象觀察活動教案 10
活動目標:
引導幼兒觀察汽車的外觀、結構和行駛過程,了解汽車的基本功能和工作原理。
培養幼兒觀察力和對機械事物的探索興趣,能用簡單語言表達對汽車的認識。
讓幼兒知道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增強交通安全意識。
活動準備:
不同類型汽車玩具若干,汽車模型(可拆解)。
汽車行駛視頻,交通規則圖片。
繪畫紙、彩筆。
活動過程:
導入(5 分鐘)
播放汽車行駛聲音,提問幼兒聽到什么聲音,引出活動主題。
展示不同汽車玩具,讓幼兒說一說自己認識的汽車類型。
觀察汽車(10 分鐘)
分發汽車玩具,讓幼兒觀察汽車外觀,如顏色、形狀、輪子數量等。
教師用可拆解汽車模型,展示汽車內部結構,簡單介紹發動機、車輪等部件作用。
汽車行駛原理探索(10 分鐘)
播放汽車行駛視頻,引導幼兒觀察汽車行駛時輪子轉動、車身移動等現象。
組織幼兒用玩具汽車在不同表面(如光滑桌面、粗糙地面)行駛,感受摩擦力對汽車行駛的影響。
交通安全教育(5 分鐘)
展示交通規則圖片,講解過馬路、乘車等與汽車相關的`交通安全知識。
鼓勵幼兒用繪畫形式創作自己知道的交通安全場景。
活動延伸:
在建構區投放積木,鼓勵幼兒搭建汽車和馬路場景。
【現象觀察活動教案】相關文章:
關于觀察血液的分層現象教案10-04
觀察生命現象的作文07-16
觀察生活中有趣的現象作文10-16
自感現象的教案08-05
科學觀察活動教案06-20
觀察認識活動教案09-19
靜電現象的應用教案09-25
自感現象渦流教案06-22
《磁現象磁場》的教案06-21
簡單的磁現象教案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