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原文、譯文及賞析
蝶戀花,詞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后用作詞牌,本名“鵲踏枝”,又名“黃金縷”“卷珠簾”“鳳棲梧”“明月生南浦”“細雨吹池沼”“一籮金”“魚水同歡”“轉調蝶戀花”等。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蝶戀花原文、譯文及賞析,歡迎閱讀!
蝶戀花原文、譯文及賞析 1
蝶戀花·欲過清明煙雨細
欲過清明煙雨細①。小檻臨窗②,點點殘花墜③。梁燕語多驚曉睡。銀屏一半堆香被④。
新歲風光如舊歲。所恨征輪⑤,漸漸程迢遞⑥。縱有遠情難寫寄。何妨解有相思淚。
【注釋】
①清明:清明節(jié),原為二十四節(jié)氣中“春雨驚春清谷天”中的第五個節(jié)氣,后來兼并了寒食的習俗。
②小檻(jiàn):精巧的欄桿。
③殘花:枝頭尚未落盡的花。
④銀屏:古代放在床上的小屏風。香被:香薰錦被。
⑤征輪:借指遠行人所乘坐的車。
⑥漸漸程:一程又一程。迢遞(tiáo dì):形容遙遠的樣子,遠去之貌。
【譯文】
清明節(jié)將要過去了,這里依舊煙雨霏霏的天氣。精巧的小欄桿臨窗而立,但見枝頭點點殘花搖曳,隨風飛旋亂墜。昨晚徹夜難眠,大清早又聽見梁上紫燕呢喃不休,驚擾了我難以安睡。慵懶地睜開雙眼,才發(fā)現(xiàn)屏風旁,還有一大半夜里推散的香薰錦被。
新的一年到來,風光依舊如同過去的年歲。唯一不同的是,只恨那遠征的車輪載著我的'心上人,為何要一程又一程地離我遠去。此刻,縱然有再深遠的長情,也難以鋪展錦箋,寫出來投寄給你。更何妨是我難以化解的相思淚。
【賞析】
這首詞寫的是一位女子送走情郎后的情態(tài)與心緒。上闋先點明時間是在清明之后煙雨霏霏的時節(jié),但見殘花片片,飄落在地,女子因為思念情郎徹夜未眠,雖然天已大亮,女子昏昏沉沉還在睡夢中,卻被梁上嘰喳的燕子吵醒,一句“銀屏一半堆香被”,將一位孤枕難眠的可憐人夜晚是何等輾轉反側,鮮明地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
下闋寫今年的風光和往年唯一不同的是,心愛的人卻已出門遠行,而且正在一程一程地越走越遠,思念之情可想而知,此刻任何文字,都無法真切地表達對情人的愛意,萬縷情絲盡在相思的淚水里。
通篇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不疾不徐地將閨中女子豐富的情感,委婉地表達出來,其情之濃,耐人尋味。
蝶戀花原文、譯文及賞析 2
【原文】
面旋落花風蕩漾①。柳重煙深②,雪絮飛來往③。雨后輕寒猶未放,春愁酒病成惆悵④。
枕畔屏山圍碧浪⑤。翠被華燈⑥,夜夜空相向。寂寞起來褰繡幌⑦,月明正在梨花上。
【注釋】
①面旋落花:面前出現(xiàn)被風吹旋轉而落的花瓣。
②柳重煙深:煙霧籠罩柳樹,顏色深暗、不明。
③雪絮:此指柳絮。飛來往:飛來飛去。
④惆悵(chóu chàng):因失意或失望而傷感、懊惱的樣子。
⑤枕畔(pàn):枕邊。屏山:屏風。
⑥翠被:一作“翠袂”。華燈:指裝飾華美的燈。
⑦褰(qiān):撩起,揭開,拉開。繡幌(huǎng):繡簾,用各色絲線刺繡而成帶有圖案的簾子、帷幔。
【譯文】
面前飛旋而落的花瓣在微風中飛舞,仿佛在水中浮蕩。翠柳重重疊疊,如同濃重的綠色云煙,雪白的柳絮飛來飛去,宛如漫天飛雪。這一場春雨過后,還是沒有轉暖,仍然令人感到微微的寒涼,春天的`愁緒與微醉的病態(tài)交織在一起,自然而然就生成了無限感傷。
躺在床上順著枕邊看去,怎奈這屏風圍擋了春天撲面而來的碧浪。如今身邊只有翠被和裝飾華美的燈相伴,每天晚上只能于空寂中默默相對無言。寂寞中站起身來,掀起繡花窗紗,忽然眼前一亮,只見此刻的月光明凈,正好潑灑在潔白的梨花之上。
【賞析】
這是一首閨怨詞。
上闋開篇寫女子在戶外之時所見所感。面對片片落花飛旋而落,柳絮在空中飄蕩紛飛,似乎不甘心像花瓣一樣落在地上,體現(xiàn)了一派春事闌珊的景象,但春歸花落總會使人感傷,加上“雨后輕寒”“春愁酒病”,使人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傷春的惆悵。下闋寫女子在房中情景。她慵懶地撩開錦被,埋怨枕邊的小屏風,仿佛有意把自己與情郎遠遠地隔開,回想起曾經(jīng)與情郎同眠共擁的錦被、曾經(jīng)見證二人歡愛無限的華燈,如今都顯得孤孤零零,只能夜夜空相對了。這種夜夜寂寞孤單的感覺不言而喻。但人忽然筆鋒一轉,女子不再將自己鎖在孤單寂寞中。她站起身來揭開窗簾,看見“月明正在梨花上”,心情豁然開朗。此刻,美人與梨花,都在月光的籠罩映襯之下,令人忍不住心生憐惜。
全詞畫面鮮明,形象生動,情景交融,且于艷麗處忽生清淡,傳達出一種難以排遣而又百無聊賴的惆悵。
蝶戀花原文、譯文及賞析 3
晏殊 北宋
六曲闌干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雙飛去。
滿眼游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濃睡覺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注釋】:
①蝶戀花: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本名鵲踏枝,晏殊始改今名。雙調60字。
②黃金縷:指嫩柳條。
③鈿箏:用羅鈿裝飾的箏。
④海燕:燕子的別稱。古人認為燕子生于南方,渡海而至,故稱。
⑤濃睡兩句:暗用金昌緒《春怨》詩意:“打起黃鶯兒,莫救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譯文】:
欄桿依靠著綠樹,春風在輕輕飄拂柳絲。是誰在撥弄彈奏著傷心的樂曲!一對燕子穿過珠簾雙雙飛去。滿眼看去,滿天飄拂著飄落的柳絮。紅杏正在開放,霎時,清明時又下起陣陣急雨。濃睡醒來,只聽見黃鶯亂啼,驚破了我的好夢,再也無法尋覓。
【賞析】:
本詞抒寫春日閑愁。上片寫迎春之情,下片抒送春之意。詞在畫面的連接和時間的跨度上均有較大的跳躍性。上片寫早春三月,格調清麗,色彩明快,“細箏移玉柱”,則使讀者聽到了畫外之音。下片傷春歸去,“游絲”、“落絮”等暮春之景與上片初春景致形成反差,暗寓主人公的'情緒變化,結語“好夢無尋處”,即是生活哲理,也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詞的上片五句寫闌外楊柳如絲,令人想起別離光景。幽思難遣,故彈箏以寄,誰料雙燕穿簾,更顯示出閨中獨居的寂寞。詞的下片五句由景及情,游絲落絮,春雨中杏花開,令人傷春自憐。情思綿綿,方期夢中一晌貪歡,卻被鶯語驚醒殘夢,悵惘無限。全詞詞意含蓄蘊藉,抒發(fā)傷春的意緒,這首詞暮春之景與上片初春景致形成反差,藝術風格上語言明麗,用意婉曲。
蝶戀花原文、譯文及賞析 4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暖雨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
乍試夾衫金縷縫,山枕斜欹,枕損釵頭鳳。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剪燈花弄。
譯文
暖暖的雨,暖暖的風,送走了些許冬天的寒意。柳葉長出了,梅花怒放了,春天已經(jīng)來了。端莊的少婦,也被這春意撩撥起了愁懷。愛侶不在身邊,又能和誰把酒論詩呢?少婦的淚水流下臉頰,弄殘了搽在她臉上的香粉。
少婦試穿金絲縫成的夾衫,但心思全不在衣服上面。她無情無緒的斜靠在枕頭上,把她頭上的釵兒壓壞了,她也茫然不顧。她孤單的愁思太濃,又怎能做得好夢?惟有在深夜里呵,手弄著燈花,心里想著愛侶。
注釋
⑴初破凍:剛剛解凍。
⑵柳眼:初生柳葉,細長如眼,故謂“柳眼”。梅腮:梅花瓣兒,似美女香腮,故稱“梅腮”。
⑶花鈿(diàn):用金翠珠寶等制成花朵的首飾。
⑷乍:起初,剛剛開始。金縷縫:用金錢縫成的農(nóng)服。
⑸山枕:即檀枕。因其形如“凹”,故稱“山枕”。欹(qī):靠著。
⑹釵頭鳳:即頭釵,古代婦女的首飾。因其形如鳳,故名。
⑺夜闌:夜深。燈花:燈蕊燃燒耐結成的花形。
1、 蕭楓,桑希臣編 .唐詩宋詞元曲 三 :線裝書局 ,20xx.01 :156 .
2、 朱明倫等編著 .古代情詞三百首 :遼寧大學出版社 ,1997.07 :177 .
賞析
此詞《唐宋諸賢絕妙詞選》、《草堂詩余別集》、《古今詞綜》等都題作“離情”,而《草堂詩余別集》還注云:“一作春懷”。由此看來,這些恐均非原題,是后人據(jù)詞作內容添加的;此外,“春懷”與“離情”確也概括了詞作的主要內容。從詞作的內容與風格來看,這首詞當寫于詞人婚后不久,夫妻小別,李清照獨居時。
“暖日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開首三句,詞人放眼室外,由春景落筆。但見初春時節(jié),春風化雨,和暖怡人,大地復蘇,嫩柳初長,如媚眼微開,艷梅盛開,似香腮紅透,到處是一派春日融融的景象。詞人前期生活雖然沒有大的波折,但以其獨具的才情、細膩的情感,以及對外部世界敏銳的感悟、強烈的關注,常有出人意表之想。表現(xiàn)在詞作里,就是經(jīng)常慧心獨照,發(fā)人所未發(fā),見人所未見。“暖日晴風”似還不足以表達春天到來的特征,而緊接以“柳眼梅腮”(此句歷來被稱為“易安奇句”),則使到來的春天更直接、更形象。李商隱在《二月二日》一詩中有“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蘇軾在《水龍吟》詞中描繪柳葉情狀是“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看來女詞人受此啟發(fā),抓住兩個極具特點的事物,寫出春天的生機。第三句的“已覺春心動”,從語意上看,是對春天來臨總的概括,實亦是自己懷春之情已動之流露。詞人游春、賞春,目睹良辰美景,必有所思,這句也暗啟后二句詞人所抒發(fā)的情思:“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女詞人的細膩、敏感的`思緒與感悟進一步強化,面對如此大好春光,自然便聯(lián)想到自己獨處深閨,孤棲寂寞,這與往日和丈夫趙明誠一齊把玩金石,烹茗煮酒,賞析詩文的溫馨氣氛形成強烈反差。一個“誰與共”,道出此刻詞人內心的苦澀。緊接著詞人用一個細節(jié)來進一步形容自己內心的苦澀,淚水流淌,臉龐上的香粉為之消融,心情沉重以致覺得頭上戴的花鈿也是沉甸甸的。
詞作的下片,詞人以細微的筆觸,緊承上片末句,著重刻畫自己具體的閨中寂寞生活。“乍試夾衫金縷縫,山枕斜欹,枕損釵頭鳳。”春暖天晴,春裝初試,然而詞人卻足不出戶,去觀賞那美好的春景,卻斜倚在山枕上,以致把精美的釵頭鳳給壓壞了。“山枕”,即檀枕,因其如“凹”形,故稱山枕。詞人不出戶觀賞春景,是因怕良辰美景觸引傷感之情,二是表明其心境郁悶,慵懶至極。一個“損”字,也暗示詞人慵懶、無精打彩。末二句:“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剪燈花弄。”愁本無形,卻言“抱”,可見此愁對其來說有多“濃”,多重,更何況是“獨抱”,此情更是難堪。“無好夢”,是說現(xiàn)實很寂寞無聊,想在夢中去尋求慰藉,但卻始終無法進入夢鄉(xiāng),直至夜闌人靜之時,仍剪弄燈花,以排遣愁懷。“猶”字寫活了詞人百無聊賴的情態(tài)。此外,剪弄燈火,古時婦女常藉以卜數(shù)夫君之歸期。這兩句寫得極為細致、生動,看似毫不經(jīng)意,如敘寫生活本身,實是幾經(jīng)苦煉,沒有生活經(jīng)歷和深厚的藝術功力是無法寫就的。清詞論家賀裳評這兩句為“入神之句”(《皺水軒詞筌》)。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很難確切系年,應該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在有的版本中,題作”離情“或”春懷“。當作于趙明誠閑居故里十年后重新出仕、李清照仍獨自留居青州時。趙明誠擔任地方官的時候,二人曾有過短暫的離別。
蝶戀花原文、譯文及賞析 5
《蝶戀花》
庭院深深深幾許①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shù)。②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③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④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⑤
【注釋】 ①幾許:多少。②楊柳堆煙:謂層層霧氣籠罩著楊柳。無重數(shù):即無數(shù)重。③玉勒雕鞍:代指華麗的車馬。玉勒,鑲有玉飾的馬籠頭,雕鞍,雕有花飾的馬鞍。游冶處:指歌樓妓館。章臺:本是漢代長安城西南街,因唐代許堯佐《章臺柳傳》以章臺為背景寫妓女柳氏故事,后人遂用作游冶之地的代稱。④雨橫(heng):雨勢很猛。⑤亂紅:指落花。
【譯文】庭院深深,到底深多少?叢叢楊柳籠煙霧,簾幕重重沒法數(shù)。金車玉馬停在游樂處,獨處高樓凝神望,怎么也,看不見那章臺路。風狂雨驟,三月將了,黃昏時悄悄地把門掩上,無計把春留住。眼含清淚問花兒,花兒緘默不言語,紛紛飛過秋千去。
【集評】宋·李清照:“歐陽公作《蝶戀花》,有‘深深深幾許’之句。予酷愛之,用其語作‘庭院深深’數(shù)闋,其聲即《臨江仙》也。”(《臨江仙》詞序)
清·毛先舒:“詞家境欲層深,語欲渾成。作詞者大抵意層深者,語便刻畫;語渾成者,意便膚淺,兩難兼也。或欲舉其似,偶拈永叔詞云:‘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此可謂層深而渾成。何也?因花而有淚,此一層意也。因淚而問花,此一層意也。花竟不語,此一層意也。不但不語,且又亂落。飛過秋千,此一層意也。人愈傷心,花愈惱人,語愈淺而意愈入,又絕無刻畫費力之跡,謂非層深而渾成耶?然作者初非措意,直如化工生物,筍未出而苞節(jié)已具,非寸寸為之也。”(王又華《古今詞論》引)
清·張惠言:“‘庭院深深’,閨中既以邃遠也;‘樓高不見’,哲王又不悟也。章臺游冶,小人之徑。‘雨橫風狂’,政令暴急也。‘亂紅飛過’,斥逐者非一人而已。殆為韓、范作乎?”(《詞選》)
近代·王國維:“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有我之境也。”又:“固哉,皋文(張惠言字)之為詞也!飛卿《菩薩蠻》、永叔《蝶戀花》、子瞻《卜算子》,皆興到之作,有何命意?皆被皋文深文羅織。”(《人間詞話》)
現(xiàn)代·愈平伯:“‘三月暮’點季節(jié),‘風雨’點氣候,‘黃昏’點時刻,三層渲染,才逼出‘無計’句來。”(《唐宋詞選釋》)
現(xiàn)代·唐圭璋等:“作者善于以形象的.語言抒寫感情上的各種變化,雖然不出閨情范圍,但情韻已較花間詞為勝。”(《唐宋詞選注》)
【總案】這首詞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或說為馮延巳,但李清照及宋人選集《樂府雅詞》、《草堂詩余》、《唐宋諸賢絕妙詞選》皆定為歐詞,當比較可信。這首詞的題旨,歷來也頗多歧見,張惠言認為是一首有寓意的政治詞,喻指北宋大臣韓琦和范仲淹遭受斥逐事,王國維則認為這是一種“深文羅織”的說法,這不過是一首“興到之作”。還有人認為詞的上片是寫公子王孫走馬章臺的游冶之樂,下片則是寫娼妓歌姬的遲暮之感。甚至還有人認為是追懷過去的游樂生活的。細揣詞意。這應當是一首閨怨詞,寫的是一個封建社會上層婦女的苦悶。她獨處深院高樓,既惆悵于夫君的浪蕩不歸,又悲哀于美好春色和青春年華的倏然消逝。全詞語意渾成,刻畫深致,情思綿邈,意境幽邃。末二句以眼前之景曲折層深地寫內心的傷春之情,寓深于淺,情景交融,成為傳誦不衰的千古名句。
蝶戀花原文、譯文及賞析 6
【原文】
越女采蓮秋水畔①。窄袖輕羅②,暗露雙金釧③。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絲爭亂。
鸂鶒灘頭風浪晚④。霧重煙輕,不見來時伴。隱隱歌聲歸棹遠⑤。離愁引著江南岸。
【注釋】
①越女:越地自古多出美女,后常用越女泛指美女。畔:旁邊,邊側。
②輕羅:質地輕軟而薄的絲織品。
③釧(chuàn):用珠子或玉石穿起來做成的鐲子。
④鸂鶒(xī chì):一種類似鴛鴦的水鳥,喜歡水上雙雙共游,故又稱紫鴛鴦。灘頭:指江、河、湖、海邊等水漲淹沒、水退而顯露的淤積平地。
⑤歸棹(zhào):指歸船。棹:劃船的一種工具,形狀和槳差不多。遠:遠去。
【譯文】
越女采蓮在明凈的秋水湖畔。身穿輕紗羅裙,揚起窄小的衣袖,一雙金光閃閃的手鐲在玉腕上時隱時現(xiàn)。她那綽約的風姿和婀娜的身影倒映在水中,抬起纖纖玉手摘下鮮艷的蓮,花兒好似她的臉頰一樣嬌艷。不忍折斷花莖,總是被那扯不斷的'絲絲縷縷亂了芳心,撩起了心中的綿綿情思,與那藕絲爭比誰更繚亂。
轉眼間天色見晚,采蓮船在風浪中搖蕩,只見一對對紫鴛鴦雙宿雙棲在淺灘。此刻,霧氣濃重輕了云煙,沉浸于遐想的少女驀然回神,不見了同來的伙伴。這時,遠處隱隱傳來了棹歌聲,隨著歸去的行船越走越遠。撒下一路離愁,牽引著長長的江南兩岸。
【賞析】
因得罪宰相而遭到貶謫,被降知夷陵縣。這首詞大約作此期間,描寫了一位采蓮女,展現(xiàn)了越女采蓮的動人情景,表達了她的相思離愁,借以抒發(fā)自己官場失意的情懷。
此詞以通俗的語言、鮮明的形象、明快的節(jié)奏,仿佛令人看到一群妙齡采蓮少女,用靈巧的雙手采擷蓮花的情景。玉腕上的金釧時隱時現(xiàn),有一種妙不可言的美感,接下來分別描寫了采蓮姑娘的動作和表情,在明白曉暢的語言中蘊藏著美好的形象與情感。一句“芳心只共絲爭亂”,巧妙地表現(xiàn)了人物的內心矛盾,以“此絲之亂”擬化“彼心之亂”,語淺意深,構想絕妙。
下闋寫天色漸晚,采蓮船在風浪中顛簸,似乎只剩下一個采蓮姑娘。“鸂鶒灘頭風浪晚”七個字渲染出一種緊張氣氛。接著“露重煙輕”,是說天幕漸漸暗下來,也許失散的伙伴相去不遠,但天色已晚,暮色深重,采蓮姑娘卻找不到同伴,其焦急之情可想而知。接著一句“隱隱歌聲歸棹遠”,引人遐想,忍不住關心她們是否都已快樂歸去,而“離愁引著江南岸”,則使人似若有所失,心緒為之牽絆。
通篇委婉回環(huán),如此曲終而蘊味不盡,正是這首詞的絕妙之處。
蝶戀花原文、譯文及賞析 7
蝶戀花·送春朱淑真
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
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
【譯文】
樓外垂楊千條萬縷,仿佛要拴住春天的腳步,春天卻匆匆而過不曾稍停。只有柳絮仍然在風里飄飛,它隨春風要看春歸向何處?
綠色的山川只聽杜鵑烏啼叫,它本是無情的鳥,凄厲的叫聲豈不也在為人愁苦。舉杯送別春天,春天卻不語,黃昏時候卻下起了瀟瀟細雨。
【注釋】
1、系:拴住。
2、青春:大好春光。隱指詞人青春年華。
3、少住:稍稍停留一下。
4、猶自:依然。
5、杜宇:杜鵑鳥。
6、便作:即使。
7、莫也:豈不也。
8、“把酒”句:把酒,舉杯;把,持、拿。送春,陰歷三月末是春天最后離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澆愁以示送春的習俗。此句與王灼《點絳唇》“試來把酒留春住,問春無語,席卷西山雨”寫法相似。
9、瀟瀟雨:形容雨勢之疾。
【創(chuàng)作背景】
朱淑真在少女時有一段純美的愛情,但婚后生活卻十分不如意,最后憂郁而終。這首詞正是她對昔日美好生活一去不復返的追戀哀傷不已的反映。
【賞析一】
惜春傷春,留春送春,詞中常調。這首“送春”詞卻別具一份女詞人的巧思妙想與慧心深情。
上片化景物為情思,純從“樓外垂楊”著筆。從風飄柳絮的景象看,詞中所寫,當是暮春煙柳,而非細葉新裁的仲春嫩柳,這樣方與送春之旨吻合。楊柳依依的形象和折柳送別的風習使人們從柳條想到送別,原很自然;但從“垂楊千萬縷”想到它“欲系青春”,卻是女詞人的獨特感受。從“送”到“系”,雖只在一轉換之間,卻包含了想象的跨越飛躍,進一步寫出了柳的繾綣多情。那千萬縷隨風蕩漾的柳絲,像是千萬縷柔曼的情思,力圖挽住春天。然而“少住春還去”,春畢竟是留不住的。他人至此,不過嘆息傷感而已,詞人卻從隨風飄蕩的柳絮生出“隨春且看歸何處”的奇思妙想。
柳絮的形象,在詩詞中或狀撩亂春愁,或狀漂蕩無依,即使聯(lián)想到“送”,也只有“飛絮送春歸”(蔡伸《朝中措》)一類想象。朱淑真卻以女詞人特有的靈心慧性和纏綿執(zhí)著,將它想象成一直深情地追隨著春天,想看一看春究竟歸于何處。由“系”到“隨”,進一步寫出了柳對春天的無限依戀和無盡追蹤。
下片從“春歸”生出,轉從送春的詞人方面著筆。“綠滿山川”正是暮春之景。這一望碧綠之中正含有落花飛絮狼藉的傷感記憶,更何況耳畔又時時傳來象征著春歸的杜鵑鳥凄傷的嗚叫聲。目接耳聞,無非芳春消逝的景象即便是無情人,恐怕也要為之愁苦不已。“便作”句先從反面假設,“莫也”句則故用搖曳不定之語從正面渲染愁苦,愈覺情懷酸楚。寫到這里,方才引出這位滿懷愁情的女主人公。“系春”不住,“隨春”難往,唯有“送春”:“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這兩句似從歐詞“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化出,但獨具神韻。
在詞人感覺中,這即將離去的春天,像是懷著無限別離的惆悵與感傷,悄然無語,與傷春的詞人默然相對。時近黃昏,又下起了瀟瀟細雨。這“瀟瀟雨”,像是春天告別的細語,又像是春天歸去的嘆息。而女主公情懷的黯淡、孤寂也從中隱隱傳出。妙在“不語”與“瀟瀟雨”之間存在著一種似有若無的對應與聯(lián)系,使讀者感到這悄然飄灑的.“雨”仿佛是一種不語之“語”。這一境界空晨。極富象外之致的結語使詞在巧思妙想之外更多了一份悠遠的情致。
全詞通過描寫外縷垂楊、飛絮繾綣、杜鵑哀鳴、春雨瀟瀟,構成一副凄婉纏綿的畫面,一個多愁善感,把酒送春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活現(xiàn)在這幅畫面中,詞句清麗,意境深遠。
【鑒賞二】
宋代有不少“惜春”詞。暮春景色不外乎柳絮紛飛,杜鵑哀嗚,暮雨淅瀝,抒發(fā)的不過是作者的惋惜之情。然而,女詞人朱淑真卻通過豐富的想象力和貼切的擬人手法,將暮春景色表現(xiàn)得委婉多姿、細膩動人,在宋代諸多惜春之作中,顯出它自己獨有的藝術特色。
朱淑真在少女時期也曾“天資秀發(fā),性靈鐘慧”(宋·魏仲恭《朱淑真斷腸詩詞序》),寫過歡快明麗的《春景》詩:“斗草尋花正及時,不為容易見芳菲。誰能更覷閑針線,且滯春光伴酒卮。”──她要趁春光明媚而及時地去尋覓鮮花,去與女伴們斗草戲耍。這不僅因芬芳秾艷的春景不易常見(故而彌足珍貴),更重要的是由大自然的春光喚醒了自己的青春之感,激發(fā)了對自己美好青春的珍惜之情(所以對春天倍感可親可愛),因而她不肯為閨中“女訓”“女誡”所拘鉗去拿針縫線學什么無味的女紅,而要歡欣喜悅地舉起酒杯,邀請春天這少女般的伴侶陪自己共度人生之良辰。然而,曾幾何時,在經(jīng)歷了人世的辛酸折磨之后(傳說她“早歲不幸父母失審,不能擇伉儷”,“乃下配一庸夫”致使“一生抑郁不得志”,“每臨風對月,觸目傷懷”),朱淑真卻給后人送來了悲凄幽悒的《送春》詞。掃視這前后的強烈反差,讀者既可感觸到舊時代的凄風苦雨,又可從女作家不同風貌的藝術描述中領略到不同的審美韻致,從而豐富自己的美感經(jīng)驗。
詞中首先出現(xiàn)的是垂楊。“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三句,描繪了垂楊的綠姿。這種“萬條垂下綠絲絳”(賀知章《詠柳》)的景色,對于陰歷二月(即仲春時節(jié)),是最為典型的。上引賀詩中即有“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之句。它不同于“濃如煙草淡如金”的新柳(明人楊基《詠新柳》),也有別于“風吹無一葉”的衰柳(宋人翁靈舒《詠衰柳》)。為什么借它來表現(xiàn)惜春之情呢?主要利用那柔細如絲縷的枝條的構造成似乎可以系留著事物的聯(lián)象。“少住春還去”,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打算系住春天的柳條沒有達到目的,它只把春天從二月拖到三月末,春天經(jīng)過短暫的逗留,還是決然離去了。
“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兩句,對暮春景物作了進一層的描寫。柳絮是暮春最鮮明的特征之一,所以詩人們說:“飛絮著人春共老”(范成大《暮春上塘道中》)、“飛絮送春歸”(蔡伸《朝中措》)。他們都把飛絮同殘春聯(lián)系在一起。朱淑真卻獨出心裁,把天空隨風飄舞的柳絮,描寫為似乎要尾隨春天歸去,去探看春的去處,把它找回來,像黃庭堅在詞中透露的:“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清平樂》)。比起簡單寫成“飛絮”“送春歸”或“著人春意老”來,朱淑真這種“隨春”的寫法,就顯得更有迂曲之趣。句中用“猶自”把“系春”同“隨春”聯(lián)系起來,造成了似乎是垂楊為了留春,“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的藝術效果。
像飛絮一樣,哀鳴的杜宇(杜鵑鳥)也似看作是殘春的標志。“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春殘時節(jié),花落草長,山野一片碧綠。遠望著這暮春的山野,聽到傳來的杜鵑鳥的凄厲叫聲,詞人在想:杜鵑即使(便做)無情,也為“春去”而愁苦,因而發(fā)出同情的哀鳴,詞人通過這搖曳生姿的一筆,借杜宇點出人意的愁苦,這就把上片中處于“暮后”的主人公引向臺前。在上片,僅僅從“樓外”兩個字,感覺到她的樓內張望;從“系春”“隨春”,意識到是她在馳騁想象,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完全是靠垂楊和柳絮表現(xiàn)出來的。現(xiàn)在則由側面烘托轉向正面描寫。
“把酒送春春不語”。系春既不可能,隨春又無結果,主人公看到的只是暮春的碧野,聽到的又是宣告春去的鳥鳴,于是她只好無可奈何地“送春”了。
陰歷三月末是春天最后離去的日子,古人常常在這時把酒舉杯,以示送春。唐末詩人韓偓《春盡日》詩有“把酒送春惆悵在,年年三月病懨懨”之句。朱淑真按照舊俗依依不舍地“送春”,而春卻沒有回答。她看到的只是在黃昏中忽然下起的瀟瀟細雨。作者用一個“卻”字,把“雨”變成了對春的送行。這寫法同王灼的“試來把酒留春住,問春無語,簾卷西山雨”(《點絳唇》)相似,不過把暮雨同送春緊密相連,更耐人尋味:這雨是春漠然而去的步履聲呢,還是春不得不去而灑下的惜別之淚呢?
這首詞同黃庭堅的《清平樂》都將春擬人,抒惜春情懷,但寫法上各有千秋。黃詞從追訪消逝的春光著筆,朱詞從借垂柳系春、飛絮隨春到主人公送春,通過有層次的心理變化揭示主題。相比之下,黃詞更加空靈、爽麗,朱詞則較多寄情于殘春的景色,帶有凄忱的情味,這大概和她的身世有關。
【作者簡介】
朱淑真(約1135~約1180),號幽棲居士,宋代女詩人,亦為唐宋以來留存作品最豐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時在世,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縣),《四庫全書》中定其為“浙中海寧人”,一說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仕宦之家。夫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終致其抑郁早逝。又傳淑真過世后,父母將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無定論。現(xiàn)存《斷腸詩集》、《斷腸詞》傳世,為劫后余篇。
其詩詞多抒寫個人愛情生活,早期筆調明快,文詞清婉,情致纏綿,后期則憂愁郁悶,頗多幽怨之音,流于感傷,后世人稱之曰“紅艷詩人”。作品藝術上成就頗高,后世常與李清照相提并論。流傳頗廣的《生查子》:“……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一闋,長期以來被認為歐陽修所作,其實是當時怕壞了女子的風氣,才將作者改為了歐陽修的。
朱淑真書畫造詣相當高,尤善描繪紅梅翠竹。明代著名畫家杜瓊在朱淑真的《梅竹圖》上曾題道:“觀其筆意詞語皆清婉,……誠閨中之秀,女流之杰者也。”明代大畫家沈周在《石田集·題朱淑真畫竹》中說:“繡閣新編寫斷腸,更分殘墨寫瀟湘。”由此可見,其能力非尋常深閨女子可比,當與李清照并駕齊驅。朱淑真,她的詩作受到市民的激賞,卻在死后遭到父母的焚燒(據(jù)魏仲恭《斷腸詩集序》)。她顯然是英年早逝的“問題美女作家”。
她的別號是“幽棲居士”,為南宋多情才女和美女,與李清照齊名,有《斷腸集》存世。從“鷗鷺鴛鴦作一池,須知羽翼不相宜”(《愁懷》)來看,她的婚姻是不幸的,因此,有些作品泄露了婚外戀情,被一些學者剝奪著作權。
但是,她的作品還是存有大膽露骨的香艷鏡頭:“但愿暫成人繾綣,不妨常任月朦朧”——纏綿于情愛連時間也不管了,“嬌癡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懷”——猶如今人當街親吻一般大膽。
朱淑真曾作一“圈兒詞”寄夫。信上無字,盡是圈圈點點。夫不解其意,于書脊夾縫見蠅頭小楷《相思詞》,頓悟失笑:“相思欲寄無從寄,畫個圈兒替。話在圈兒外,心在圈兒里。單圈兒是我,雙圈兒是你。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月缺了會圓,月圓了會缺。整圓兒是團圓,半圈兒是別離。我密密加圈,你須密密知我意。還有數(shù)不盡的相思情,我一路圈兒圈到底。”夫閱信,次日一早雇船回海寧故里。朱淑真的“圈兒詞”實際是詠月詩的形象化表達,是抽象畫的另一種形態(tài)。詩人的幽默含蓄風趣演繹得淋漓盡致。
圈兒詞的作者一直有爭議,也有稱清朝的梁紹壬寫的,但是朱淑真寫的已被有關學者證明。
蝶戀花原文、譯文及賞析 8
《蝶戀花·鳳棲梧》亦是一首離別相思之作,詞人寫春夜懷人,描繪了一幅迷蒙凄楚的黃昏高樓望遠圖,景中含情,表現(xiàn)了懷念的深情!
原文
【朝代】宋代
蜀錦地衣絲步障。屈曲回廊,靜夜閑尋訪。玉砌雕闌新月上。朱扉半掩人相望。
旋暖熏爐溫斗帳。玉樹瓊枝,迤邐相偎傍。酒力漸濃春思蕩。鴛鴦繡被翻紅浪。
譯文
我佇立在高樓上,細細春風迎面吹來,極目遠望,不盡的愁思,黯黯然彌漫天際。夕陽斜照,草色蒙蒙,誰能理解我默默憑倚欄桿的心意?
本想盡情放縱喝個一醉方休。當在歌聲中舉起酒杯時,才感到勉強求樂反而毫無興味。我日漸消瘦也不覺得懊悔,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
注釋
⑴佇(zhù)倚危樓:長時間倚靠在高樓的欄桿上。佇,久立。危樓,高樓。
⑵望極:極目遠望。
⑶黯黯(ànàn):心情沮喪憂愁。生天際:從遙遠無邊的天際升起。
⑷煙光:飄忽繚繞的云靄霧氣。
⑸會:理解。闌:同“欄”。
⑹擬把:打算。疏狂:狂放不羈。
⑺強(qiǎng)樂:勉強歡笑。強,勉強。
⑻衣帶漸寬:指人逐漸消瘦。語本《古十九首》:“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⑼消得:值得。
賞析
柳永這首《風棲梧》(亦作《蝶戀花》),是懷念遠方戀人的作品,上片寫登高望遠,春愁油然而生,由望遠而懷遠。下片寫為消除相思的痛苦,打算借酒澆愁,強自寬解,但又覺強樂無味,最后痛下決心,執(zhí)著地追求他思念中的伊人,為了她,可以不惜一切,寧愿“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本篇亦是一首離別相思之作,詞人寫春夜懷人,描繪了一幅迷蒙凄楚的黃昏高樓望遠圖,景中含情,表現(xiàn)了懷念的深情。
上片寫登樓遠望所引起的無盡愁思,以迷離的景物描寫渲染出凄楚悲涼氣氛。“佇倚危樓風細細”詞人登高望遠,離別愁恨油然而生。“佇倚”二字足見主人公憑欄之久、懷想之深。然極目遠望,看到的卻是黯然銷魂的“春愁”,詞人不說“春愁”由心而發(fā),卻說生之于天際,一方面是為了將無形變成有形,以具象說明抽象,增加了詞的'畫面感,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這愁怨是景物所觸發(fā)。“草色煙光”即是詞人極目天涯的所見之景,面對此情此景,詞人一聲感嘆“無言誰會憑欄意”,又有誰能知我默默憑倚欄桿的心意?這是對獨自倚欄、希望成空的慨嘆,也是不見心上人、難訴情懷的凄涼感喟。
下片直抒胸臆,抒寫了為心上人死而無悔的堅貞執(zhí)著的心懷。詞人為了排遣內心深沉的離愁之情,決意借酒澆愁,“擬把疏狂圖一醉”,打算任情放縱喝個一醉方休,而且還要“對酒當歌”放聲高歌抒發(fā)自己的愁懷,但強顏歡笑,卻是“無味”。從“擬把”到“無味”,筆勢影影綽綽,撲朔迷離,千回百折,直到末句“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語道破:“春愁”緣起“相思”,如此一波三折,激情回蕩,頗具感染力。結尾二句是柳詞中流傳千古的名句,曾得到王國維的高度評價。王用以比喻“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的第二境界,即獻身精神,并說此等語“非大詞人不能道”。
全詞抒情寫景,構思巧妙,感情真摯,蕩氣回腸,頗具柳詞的抒情特色。
蝶戀花原文、譯文及賞析 9
【原文】
小院深深門掩亞①。寂寞珠簾,畫閣重重下②。欲近禁煙微雨罷③,綠楊深處秋千掛。
傅粉狂游猶未舍④。不念芳時⑤。眉黛無人畫⑥。薄幸未歸春去也⑦,杏花零落香紅謝。
【注釋】
①門掩亞:意思是門沒有關嚴,只是虛掩著。
②寂寞珠簾,畫閣重重下:意思是寧靜的畫閣,垂下重重珠簾。畫閣:彩繪華麗的樓閣。
③禁煙:禁止煙火的日子,指寒食節(jié)。相傳春秋時,晉文公征介子推入朝做官,介子推不肯,文公命人燒山以迫其出,介子推抱木而死。為紀念這位高士,文公下令在這幾日里不準起火做飯,故名“寒食”。罷:停止。
④傅粉:白面少年。《世說新語·容止》:“何平叔美姿儀,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與熱湯餅。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轉皎然。”未舍:沒有盡興。
⑤芳時:良辰,花開時節(jié)。
⑥眉黛無人畫:意思是在如此美好的時節(jié)里,女子的黛眉卻沒有人替她描畫了。《漢書·張敞傳》:“敞無威儀,時罷朝會,過走馬章臺街,又為婦畫眉,長安中傳張京兆眉憮。”眉黛:古代女子用黛畫眉,因此稱眉為眉黛。
⑦薄幸:薄幸郎,古代女子對負心男子的稱呼。
【譯文】
清幽深遠的小院,大門虛掩著。寧靜的畫閣上懸掛的珠簾一重一重放下低垂。要到寒食節(jié)了,細密的春雨剛剛停下來,那綠楊深處的秋千靜靜地懸掛著,紋絲不動。
白面少年發(fā)狂似的到處去游冶,還是不舍得回家。可恨他從不顧念在一起的大好時光。如今沒有人為我畫眉。薄幸郎再不回來,整個春天就已經(jīng)過去了,你看那粉紅鮮嫩的'杏花已經(jīng)零落,花香伴著紅艷也一起凋謝了。
【賞析】
這首閨怨詞是作者早年行役江南時的作品,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無從考證。從詞的內容上看,或許作者境遇不佳而創(chuàng)作了這首詞,以借閨人之怨抒發(fā)自己內心的愁苦。
上闋“小院深深門掩亞”,既表明了小院主人的身份,又表現(xiàn)了她此時的心境。女子之所以不把門緊緊鎖上,是因為她朝思暮想的情郎還沒回家,她在苦苦等待他歸來。可她又為什么把重重的珠簾都垂下來呢?正是由于如此大好時光里沒有人與她共度,使她感到無比寂寞,沒有心情去欣賞春光。寒食節(jié)的一場小雨過后,秋千靜止無心去蕩,更顯凄涼。
下闋寫女子的孤獨與哀切。她在心底埋怨深愛的情郎只顧自己在外面尋歡作樂,眼看春天將盡,那粉紅色的花瓣都已經(jīng)隨風飄落了,可這個薄情郎還沒有回家。這不僅昭示了女子盼歸失望的心情,更把女子紅顏易逝的哀苦,通過杏花飄零折射出來,從而更加強化了全詞的情感張力。
蝶戀花原文、譯文及賞析 10
【宋】范成大
春漲一篙添水面,芳草鵝兒,綠滿微風岸。
畫舫夷猶灣百轉,橫塘塔近依前遠。
江國多寒農(nóng)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
秀麥連岡桑葉賤,看看嘗面收新繭。
譯文
春水漲滿一篙,增加了水面的深度;芳草與鵝兒,在微風中綠滿河岸。畫船緩慢前行,河道曲折多灣,橫塘古塔看去很近,實則還有好遠。
江南水鄉(xiāng)依舊春寒,水田農(nóng)事相對較晚;村莊四周,到了谷雨才耕遍水田。出穗揚花的麥子布滿山岡,桑葉也便宜了,看看即將又到了品嘗新面,收獲新繭的季節(jié)。
注釋
1、一篙:是指水的深度。
2、鵝兒:小鵝,黃中透綠,與嫩草色相似。
3、畫舫:彩船。
4、夷猶:猶豫遲疑,這里是指船行遲緩。
5、橫塘:在蘇州西南。
6、江國:水鄉(xiāng)。
7、秀麥:出穗揚花的麥子。
賞析
這是宋代詞人范成大的一首谷雨田園風光詞。
上闋首句,春漲一篙添水面,芳草鵝兒,綠滿微風岸。是說,谷雨時節(jié),南國多雨,天氣依然寒涼。只是河中的水漲起來了,河岸的青草綠起來了,水中的小鵝活潑熱鬧起來了。二句,畫舫夷猶灣百轉,橫塘塔近依前遠。是說,最愜意的.是乘著畫舫在彎彎曲曲的河道上,舒緩前行。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說的正是詞人眼前的情景。
上闋寫谷雨景色,下闋寫農(nóng)事。
下闋首句,江國多寒農(nóng)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是說,在蒙蒙細雨中,橫塘古塔,隱隱約約,矗立在江南煙雨中,如詩如畫,美不勝收。
這樣的谷雨,這樣的鄉(xiāng)村,多么生機勃勃,多么詩情畫意,多么令人心生歡喜。
村北村南皆春水,正是江南水鄉(xiāng)耕種的好時節(jié)。開犁破土,田疇之上,老百姓開始忙碌起來了。
末句,秀麥連岡桑葉賤,看看嘗面收新繭。是說,春田里才剛播下稻子,遍布山崗的麥子就拔穗了。它們隨風起伏,送來麥香陣陣,也送來了豐收在望的喜悅。
田野里桑樹茂盛,桑葉賣得很便宜,轉眼就到了可以品嘗新面,收取新繭的時候了。
縱覽全詞,清新明麗,極具田園生活氣息,如同一幅絕美的江南水墨畫,令人陶醉,心向往之。
蝶戀花原文、譯文及賞析 11
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譯文】
欄桿外,菊花被輕煙籠罩,好像有著無盡的憂愁;蘭葉上掛著露珠,好象在哭泣。羅幕閑垂,空氣微冷;一雙燕子飛去了。明月不知道離別的愁苦。斜斜地把月光照進屋子里,直到天明。
昨天夜里,秋風吹落碧樹的葉子。我獨自登上高樓,看路消失在天涯。想寄一封信。但是山水迢迢,我想念的人在哪里呢?
【注釋】
①檻(jiàn):欄桿。
②羅幕:絲羅的帷幕,富貴人家所用。
③朱戶:猶言朱門,指大戶人家。
④不諳(ān):不了解,沒有經(jīng)驗。諳:熟悉,精通。
⑤碧樹:綠樹。
⑥彩箋:彩色的信箋。
⑦尺素:書信的代稱。古人寫信用素絹,通常長約一尺,故稱尺素,語出《古詩》“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賞析】
此作品為晏殊寫閨思的名篇。詞之上片運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選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點出離恨;下片承離恨而來,通過高樓獨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態(tài)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把此詞“昨夜西風”三句和柳永、辛棄疾的詞句一起比作治學的三種境界([2]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足見此詞之負盛名。全詞深婉中見含蓄,廣遠中有蘊涵。
起句寫秋曉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籠罩著一層輕煙薄霧,看上去似乎脈脈含愁;蘭花上沾有露珠,看起來又象默默飲泣。蘭和菊本就含有某種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潔),這里用“愁煙”、“泣露”將它們人格化,將主觀感情移于客觀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畫痕跡較顯,與大晏詞珠圓玉潤的語言風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寫心情、渲染氣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寫新秋清晨,羅幕之間蕩漾著一縷輕寒,燕子雙雙穿過簾幕飛走了。
這兩種現(xiàn)象之間本不一定存聯(lián)系,但充滿哀愁、對節(jié)候特別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為不耐羅幕輕寒而飛去。這里,與其說是寫燕子的感覺,不如說是寫簾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輕寒,而且心理上也蕩漾著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雙飛,更反托出人的孤獨。這兩句純寫客觀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來兩句“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從今晨回溯昨夜,明點“離恨”,情感也從隱微轉為強烈。明月本是無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離恨之苦,而只顧光照朱戶,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應怨恨它,但卻偏要怨。這種仿佛是無理的埋怨,卻有力地表現(xiàn)了女主人公離恨的煎熬中對月徹夜無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悵觸。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過片承上“到曉”,折回寫今晨登高望遠。“獨上”應上“離恨”,反照“雙飛”,而“望盡天涯”正從一夜無眠生出,脈理細密。“西風凋碧樹”,不僅是登樓即目所見,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臥聽西風落葉的回憶。碧樹因一夜西風而盡凋,足見西風之勁厲肅殺,“凋”字正傳出這一自然界的顯著變化給予主人公的強烈感受。景既蕭索,人又孤獨,幾乎言盡的情況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現(xiàn)出一片無限廣遠寥廓的`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里固然有憑高望遠的蒼茫之感,也有不見所思的空虛悵惘,但這所向空闊、毫無窒礙的境界卻又給主人公一種精神上的滿足,使其從狹小的簾幕庭院的憂傷愁悶轉向對廣遠境界的騁望,這是從“望盡”一詞中可以體味出來的。這三句盡管包含望而不見的傷離意緒,但感情是悲壯的,沒有纖柔頹靡的氣息;語言也洗凈鉛華,純用白描。這三句是此詞中流傳千古的佳句。
高樓騁望,不見所思,因而想到音書寄遠:“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彩箋,這里指題詩的詩箋;尺素,指書信。兩句一縱一收,將主人公音書寄遠的強烈愿望與音書無寄的可悲現(xiàn)實對照起來寫,更加突出了“滿目山河空念遠”的悲慨,詞也就這渺茫無著落的悵惘中結束。“山長水闊”和“望盡天涯”相應,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處”的慨嘆則更增加曳不盡的情致。
婉約派詞人許多傷離懷遠之作中,這是一首頗負盛名的詞。它不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點,而且具有一般婉約詞少見的寥闊高遠的特色。它不離婉約詞,卻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約詞。
蝶戀花原文、譯文及賞析 12
蝶戀花·春事闌珊芳草歇蘇軾
春事闌珊芳草歇。客里風光,又過清明節(jié)。小院黃昏人憶別。落紅處處聞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斷魂銷,應是音塵絕。夢破五更心欲折。角聲吹落梅花月。
【譯文】
本來春天是百花盛開、野草芳菲的季節(jié),處處都有令人賞心悅目、歡情無限的景象。但好景不長,這種美好的景色早就過去了。久處異鄉(xiāng),又是一年清明節(jié)。黃昏坐在小院思念親人。可是,在遍地落花時偏偏遇到伯勞鳥。
親人所處之地與這里僅隔咫尺江山,卻也分楚越界域,不能自由往來而只能懸目相望,魚雁互通。望穿秋水卻音信全無。及至五更,不僅美夢不成,而且讓人夢中驚醒的又是刺耳的角聲。這怎么不令作客之人為之心碎呢?
【注釋】
蝶戀花:原為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名。又名“鵲踏枝”“鳳棲梧”。《樂章集》《張子野詞》并入“小石調”,《清真集》入“商調”。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闌珊:衰敗、將盡之意。芳草歇:香草將凋萎,不再芬芳。
客里:離鄉(xiāng)在外期間。
清明節(jié):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民間有上墳掃墓、插柳、踏青、春游等習俗或活動。
落紅:落花。啼鴂(jué):又名伯勞鳥,類似杜鵑的一種鳥,鳴聲悲凄,古人認為是不祥之鳥。
咫(zhǐ)尺:形容距離近。楚越:春秋戰(zhàn)國時兩個諸侯國名。
目斷:猶望斷。一直望到看不見。魂銷:謂靈魂離體而消失。形容極度悲傷或極度歡樂激動。
音塵絕:音訊斷絕。音塵,音信,消息。
夢破:夢醒。心欲折:形容傷心欲絕。
梅花:指《梅花落》,笛曲名。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當作于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當年暮春,蘇軾在鎮(zhèn)江一帶辦理賑饑事,已將近半年未能回家,因作此詞以表達對杭州家人的思念。
【作品賞析】
這是蘇東坡寫的近十首《蝶戀花》的一首。從詞面上看,顯然是一首于暮春時緬懷親友之作。詞中沒有說明所懷念之人是誰。從所表達的情感來看,他所懷念的不是一般的親友,而是關系比較密切而又常常為他所想念的人。
詞的上片抒寫在春意闌珊的清明時節(jié)作者與親人的互相思念之情。本來春天百花盛開的美景蘇東坡舉目所見,確實“春事闌珊芳草歇”。這是他對暮春景的概括。他在外作客,已非一年。“又”過清明。按習俗,清明節(jié)是祭掃先人塋墓的節(jié)日,但是他鄉(xiāng)作客,先塋不在此地,無從祭掃。落紅處處,入耳之聲,偏偏是鴂鳥啼鳴。這是他對暮春景色的具體描述,又是“春事闌珊”的形色補充。
詞的下片,作者繼續(xù)表述他對親友的`思念之情。親人所處之地可以說是“咫尺江山”而已,但地分“楚”“越”,界域森嚴,不能自由往來。天不作美,不如人愿。“角聲吹落梅花月”,慘白如梅花的月亮,聞此正待出發(fā)的征人所吹奏的進軍號角,也唯恐躲避不及似的落到山后去了。這里的“梅花”語意雙關,既代指角聲,也指曉月殘白如梅之色。
東坡此詞,如單純把它看作懷人之作,調子似乎低沉一些。但情感真摯,婉轉曲折,感人至深,但為了進一步領會它所含的真情實意,應從東坡的政治生涯與詩詞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過程加以探索。
【外一首】臨江仙·夜到揚州席上作蘇軾
尊酒何人懷李白,草堂遙指江東。珠簾十里卷香風。花開又花謝,離恨幾千重。
輕舸渡江連夜到,一時驚笑衰容。語音猶自帶吳儂。夜闌對酒處,依舊夢魂中。
【譯文】
誰懷念李白而想和李白舉灑論文呢?是杜甫,他在成都的草堂遙指江東的李白。夸說當時揚州的繁華富麗。從早春又到晚春初夏,離恨之情千斤重。
小船連夜渡江來到揚州,大家同時吃驚而又笑我經(jīng)過旅途辛苦的疲困容顏。說的話仍然帶著江東口音。夜深喝酒的地方,仍是像作夢一樣。
【注釋】
⑴臨江仙: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名。
⑵草堂:杜甫在成都時的住所。江東:杜甫在成都時李白正放浪江東,往來于金陵(今江蘇南京)、采石(今屬安徽)之間。杜甫《春日憶李白》詩:“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
⑶‘‘珠簾”句:杜牧《贈別二首》之一:“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⑷輕舸(gě):小船。
⑸“語音”句:言友人說話時吳地口音未改。吳儂,吳地口音。
⑹“夜闌”二句:化用杜甫《羌村三首》之一:“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創(chuàng)作背景】
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四月,蘇軾從杭州任上被召回朝廷,赴京途中過揚州,友人設宴,于是作此詞于席上。
【作品賞析】
上片寫對友人懷念的深切。“尊酒何人懷李白”兩句,運用杜甫懷念李白的典故,抒寫了對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何人”,當然是指杜甫,故作設問,不僅增加了句法的變化,也使語言顯得含蓄有味。杜甫、“草堂”都是詞人自喻,“李白”、“江東”則是他喻,即比喻友人,亦即“揚州席上”的主人。“珠簾十里卷香風”,用杜牧詩意寫揚州,暗指東道主王存,與上文“懷李白”、“指江東”語意相承。詞人懷念之情雖深,可是“花開花謝,離恨幾千重”。“花開花謝”,象征著時光的流逝,這里是說離別之久;“離恨幾千重”,是夸說離恨之深,而且使抽象的感情有了形體感,似乎成了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從而增強了語言的形象性和表現(xiàn)力。
有了上片的鋪墊,下片寫揚州席上意外相逢時的驚喜和迷惘,就顯得十分真實可信了。“輕舸渡江連夜到”,承上“珠簾”句,點出題目“夜到揚州”。詞人是從江南京口渡江而來的,所以才如此便捷。“一時驚笑衰容”,緊承前句,寫出了與友人意外相逢時驚喜參半的復雜感情。詞人當年已56歲,又久歷宦海沉浮,天涯游宦,說是“衰容”,想來是極為吻合的。彼此傾談時,詞人還發(fā)現(xiàn),對方“語音猶自帶吳依”。結穴二句寫“席上”的情事:“夜闌對酒處,依舊夢魂中。”這里化用杜甫寫亂離中與親人偶然重聚時深微感情的名句——“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來表現(xiàn)這次重逢時的迷惘心態(tài),從而深化了與老友間的交誼。
這首詞真實地表露了詞人當時“量移”后的心境。“量移”,雖未能徹底平反昭雪,但已顯現(xiàn)出寬赦之君恩。所以,詞人先以李白受讒自喻,后以杜甫亂中幸得生還相譬,其用事貼切,暗與自己實際遭遇相合。故而在六十字的短短篇幅中,寫了相憶、相聚、慰藉、話舊、傷離等廣闊的內容,含蓄地傾訴了自身之不幸遭遇,使作品更富于感憤。使人讀之浮想聯(lián)翩,為之凄然。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xiàn)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影響巨大,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蝶戀花原文、譯文及賞析 13
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1]。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注釋】
[1]繞:一作“曉”。通吟全章似以“繞”字為勝,燕子繞舍而飛,綠水繞舍而流,行人繞舍而走,而通篇無“曉”景。
【譯文】
紅花凋謝,杏子初結,又青又小,紫燕輕飛,房舍為綠水環(huán)抱。枝上的柳花被風吹得越來越少,無邊無際,到處都是豐茂的芳草。墻里秋千高掛,墻外是條小道,墻外行人聽見墻里佳人嬉笑。笑聲漸小,墻里靜悄悄,天真無邪的佳人哪里知道,多情的行人正為你煩惱。
【解析】
這首詞上闋寫春末夏初景色,雖然“燕子飛時”二句較為舒展,但基調是感傷憂郁的,蘊含著春光易逝的嘆息。下闋寫墻外行人的單相思,寫他為墻內佳人的`歸去而煩惱,表現(xiàn)出一種寂寞失意的情緒。這首詞不知寫于何時,只知蘇軾晚年貶官惠州(今廣東惠州)期間,曾叫隨行的侍妾朝云唱這首詞,每當她唱到“枝上柳綿吹又少”兩句時,總是淚滿衣襟。而她又特別愛唱這首詞,直至病危仍不斷唱。聯(lián)系蘇軾當時的處境,這兩句確實最能表達好景不長的感慨。可見這首詞不單是普通的傷春言情之作,它寄寓了蘇軾仕途失意、有志難酬的惆悵。初讀這首詞,上下闋之間似乎沒有內在聯(lián)系,故前人有“后半手滑”之譏(先著《詞潔》)。其實上闋寫春光易逝,正是為了寫下闋的佳人難再得;上闋“綠水人家繞”的“人家”,已為下闋寫墻里佳人做好了鋪墊。可見蘇軾是經(jīng)過精心構思和巧妙布局的,不存在手滑筆走的問題。小詞最忌詞語重復,但這首詞“墻里”“墻外”往復使用,反而更加纏綿悱惻,妙趣橫生。下闋純用敘事手法,卻能寫出微妙的心理變化,并富有理趣。
【蝶戀花原文、譯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蝶戀花原文譯文及賞析08-02
蝶戀花晏殊原文譯文及賞析09-05
蝶戀花原文、譯文及鑒賞03-12
蝶戀花原文及賞析04-24
蝶戀花原文及賞析06-16
蝶戀花原文及賞析02-20
《蝶戀花》原文及賞析11-25
蝶戀花柳永原文及譯文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