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干馬十四匹》翻譯賞析
《韓干馬十四匹》作者為宋朝詩人蘇軾。其古詩全文如下:
二馬并驅攢八蹄,二馬宛頸鬃尾齊。
一馬任前雙舉后,一馬卻避長嗚嘶。
老髯奚官奇且顧,前身作馬通馬語。
后有八匹飲且行,微流赴吻若有聲。
前者既濟出林鶴,后者欲涉鶴俯啄。
最后一匹馬中龍,不嘶不動尾搖風。
韓生畫馬真是馬,蘇子作詩如見畫。
世無伯樂亦無韓,此詩此畫誰當看。
【前言】
《韓干馬十四匹》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前十二句分寫十六匹馬(詩題為十四匹,有意),時分時合,夾敘夾寫,穿插轉換,錯落有致。寫了十六匹馬,然后點題。第十三句“畫馬真是馬”,得馬之神,是對韓干的高度贊同。第十四句是自贊,作者對自己的詩作充滿了信心。作者自贊之意在引出末二句議論:世無伯樂、韓干,則雖有韓干畫馬之才,雖有為韓干畫馬之才之人題詩傳神之功力之人,亦將無所得其用,可作多種聯想。
【注釋】
⑴韓干:大梁人,官太府寺丞。善畫人物,尤工鞍馬。初師曹霸。天寶中召入供奉,悉圖宮中名馬。
⑵攢:并接。一說四蹄聚集在一起。
⑶宛頸:彎頸。鬃尾齊:指馬鬃和馬尾一樣高,一樣齊。
⑷任前:把全身的重量放在前兩條腿上。舉后:舉起后蹄去踢。
⑸卻避:退避。
⑹老髯:長著胡子的老頭。奚官:王十朋注引程季長:“奚官,養馬之役者。”即馬佚。
⑺前身作馬:上輩子曾經是馬。換句話說,是馬脫生的。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
⑻微流赴吻:細微的流水流向馬嘴。若有聲:似能聽到馬喝水的聲音。
⑼既濟:已經渡過溪水。出林鶴:像飛出樹林的鶴一樣伸著脖子站立。
⑽涉:涉水,指經過溪水。鶴俯啄:像鶴一樣低頭啄食。
⑾馬中龍:最好的一匹馬。
⑿尾搖風:尾巴搖動而產生了風。
⒀韓生:指韓干。
⒁蘇子:指蘇軾。
⒂伯樂:古代善相馬者,秦穆公時人。一說為趙簡子之臣。
【翻譯】
兩馬并駕八只蹄子并接一起,兩馬彎下頸馬鬃和馬尾一樣高。前馬后蹄踢著后馬重量壓在前蹄,后馬往后退避長聲嘶鳴。長胡子的看馬老頭向后看去,上輩子是馬能聽懂馬語。后邊的八匹有行走的有飲水的,細微流水流向馬嘴似能聽到水流聲。前馬渡過河水像飛出樹林的鶴伸長著脖子,后馬想要渡河像鶴低頭啄食一樣。最后一匹是馬中之龍,不嘶鳴身也不動尾巴搖出了風。韓干畫馬如同真馬,蘇子作詩如畫作一般。世上沒有伯樂也沒有善于畫馬的韓干,這些詩這些畫誰能看懂。
【鑒賞】
蘇軾的七言絕句如《惠崇春江晚景》和《書李世南所畫秋景》都廣為傳誦。五古如《高郵陳直躬處士畫雁》,紀昀稱為“一片神行,化盡刻畫之跡”。這首《韓干馬十四匹》則是七古中的題畫名篇。
詩題標明馬的數目,但如果一匹一匹地敘述,就會像記流水帳,流于平冗、瑣碎。詩人匠心獨運,雖將十六匹馬一一攝入詩中,但時分時合、夾敘夾寫,穿插轉換,變化莫測。先分寫,六匹馬分為三組。“二馬并驅攢八蹄”,以一句寫二馬,是第一組。“攢八蹄”,再現了“二馬并驅”之時騰空而起的動態。“二馬宛頸鬃尾齊”,也以一句寫二馬,是第二組。“宛頸”,指曲頸。“鬃尾齊”,寫了二馬高低相同,修短一致。詩人抓住這兩個特點,再現了二馬齊步行進的'風姿。“一馬任前雙舉后,一馬卻避長鳴嘶”,兩句各寫一馬,合起來是一組。“任”,用的意思。一馬在前,用前腿負全身之重而雙舉后蹄,踢后一匹;后一匹退避,長聲嘶鳴。大約是控訴前者無禮。四句詩寫了六匹馬,一一活現紙上。
接著,詩人迅速掉轉筆鋒,換韻換意,由寫馬轉到寫人,以免呆板。“老髯”二句,忽然插入,出人意外,表面上與題畫馬的主題無關。方東樹認為這兩句是“議”(議論),而不認為是“寫”(描寫),看作表現了“閑情逸致”的“文外之文”,離開了所畫馬的本身,這都不符合實際。至于這兩句在章法變化上所起的妙用,他講得很中肯;但實際上,其妙用不僅在章法變化。第一、只要弄懂第三組所寫的是前馬踢后馬、后馬退避長鳴,就會知道“奚官”之所以“顧”,正是由于聽到馬鳴。一個“顧”字,寫出了很多東西。第二、“前身作馬通馬語”一句,表面上是“議”,但其實,“前身作馬”,是用一種獨特的構思,夸張地形容那“奚官”能“通馬語”;而“通馬語”是特意針對“一馬卻避長鳴嘶”說的。前馬踢后馬,后馬一面退避、一面“鳴嘶”,“奚官”聽懂了那“鳴嘶”的含義,就對前馬提出警告。可見“通馬語”所暗示的內容也很豐富。第三、所謂“奚官”,就是養馬的役人,在盛唐時代,多由胡人充當。“老髯”一詞,用以描寫“奚官”的外貌特征,正說明那是個胡人。更重要的一點是:“老髯奚官騎且顧”一句中的那個“騎”字,指出“奚官”的胯下還有一匹馬。就是說,作者從寫馬轉到寫人,而寫人還是為了寫馬:不僅寫“奚官”聞馬鳴而“顧”馬群,而且通過“奚官”所“騎”,寫了第七匹馬。
以上兩句,把畫面劃分成前后兩大部分;又以“奚官”的“騎且顧”,把兩大部分聯系起來,頗有“嶺斷云連”之妙。所謂“連”,就表現在“騎”和“顧”。“奚官”所騎,是十六馬中的第七馬,它把前六馬和后九馬連成一氣。“奚官”聞第六馬長鳴而回顧,表明他原先是朝后看的。之所以朝后看,就因為后面還有九匹馬,而且正在渡河。先朝后看,又聞馬嘶而回頭朝前看,瞻前而顧后,整個馬群,都納入他的視野之中了。
接下去,由寫人回到寫馬,而寫法又與前四句不同。“后有八匹飲且行,微流赴吻若有聲”:八馬飲水,微流吸入唇吻,發出汩汩的響聲。一個“后”字,確定了這八匹與前七匹在畫幅上的位置:前七匹,早已過河;這八匹,正在渡河。八馬渡河,有前有后,于是又分為兩組。“前者既濟出林鶴”,是說前面的已經渡到岸邊,像“出林鶴”那樣昂首上岸。“后者欲涉鶴俯啄”,是說后面的正要渡河,像“鶴俯啄”那樣低頭入水。四句詩,先合后分,共寫八馬。
“最后一匹馬中龍”一句,先敘后議,贊美之情,溢于言表。《周禮·夏官·庾人》說:“馬八尺以上為龍。”說這殿后的一匹是“馬中龍”,已令人想見其駿偉的英姿。緊接著,又來了個特寫鏡頭:“不嘶不動尾搖風。”“尾搖風”三字,固然十分生動、十分傳神;“不嘶不動”四字,尤足以表現此馬的神閑氣穩、獨立不群。別的馬,或者已在彼岸馳騁,或者即將上岸,最后面的,也正在渡河。而它卻“不嘶不動”,悠閑自若,就因為它是“馬中龍”。所謂“蹄間三丈是徐行”,不擔心拉下距離。
認為“據公詩馬十四匹”的王文誥,既沒有發現“奚官”所“騎”的那匹馬,又搞混了這“最后一匹”馬。他說:“此一匹,即八匹之一,非十五匹也。”其實,從句法、章法上看,這“最后一匹”和“后有八匹”是并列的,不能說它是“八匹之一”。
十四匹馬逐一寫到,還寫了“奚官”,寫了河流,卻一直未提“韓干”、也未說“畫”。形象如此生動,情景如此逼真,如果始終不說這是韓干所畫,讀者就會認為他所寫的是實境真馬。然而題目又標明這是題韓干畫馬的詩,通篇不點題,那是不妥的。所以接下去便點題。歸納前面所寫,詩中得出了“韓生畫馬真是馬”的結論。“畫馬真是馬”,這是對韓干的贊詞。而作者既贊韓生,又自贊,公然說:“蘇子作詩如見畫。”到下面兩句,才表明作者之所以既贊韓生又自贊,是為全詩的結尾作鋪墊。韓生善畫馬,蘇軾善作畫馬詩;從畫中,從詩中,都可以看到真馬,看到“馬中龍”。可是,“世無伯樂亦無韓,此詩此畫誰當看?”意思是,世間沒有善于相馬的伯樂和善于畫馬的韓干,連現實中的駿馬都無人賞識,又何況是畫中的馬、詩中的馬。既然如此,韓生的這畫、蘇軾的這詩,還有誰去看呢?兩句詩收盡全篇,感慨無限,意味無窮。
全詩只十六句,卻七次換韻,而換韻與換筆、換意相統一,顯示了章法上的跳躍跌宕,錯落變化。這首詩的章法,前人多認為取法于韓愈的《畫記》。如洪邁《容齋五筆》卷七和方東樹《昭昧詹言》卷十二都這樣說。這種說法沒有錯,但這首詩窮極變化,不可方物,更多的是受了杜甫《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的啟發。
【《韓干馬十四匹》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與韓荊州書原文、翻譯及賞析05-04
《寄韓潮州愈》翻譯賞析05-20
馬嵬原文翻譯及賞析01-27
馬嵬坡翻譯及賞析03-02
李商隱韓碑詩詞的原文翻譯及賞析07-22
韓偓《安貧》的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08-23
韓偓《夜深》全詩翻譯賞析12-25
寄韓諫議注的原文及翻譯賞析08-16
喜韓少府見訪的翻譯賞析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