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鑒賞
【作品介紹】
這是一首客中送別詞。上片寫客中遇到舊友的喜出望外。先寫鵲噪,已寓與友人相見之喜。與故人乍一相見,還未認出,故曰“問誰歟?”,暗示離別之久。久別重逢,驚喜交集,彌足珍貴,喜悅自不待言。“千里”二句,寫客人征途之苦,友人從千里之外歸來,衣服還沾滿旅途上的灰塵。
【原文】
江城子
王溫季自北都歸,過余三河①,坐中賦此。
鵲聲迎客到庭除。問誰歟?故人車。千里歸來,塵色半征裾②。珍重主人留客意,奴白飯,馬青芻③。
東城入眼杏千株。雪模糊,俯平湖。與子花間,隨分倒金壺。歸報東垣詩社友,曾念我,醉狂無?
【注釋】
①三河:在今河北,作者在此任主簿,本詞作于此間。
②征裾:征衣。
③“珍重”三句:化用杜甫“為君酤酒滿眼酤,與奴白飯馬青芻”詩意。
【賞析】
“珍重”三句,寫主人待客之殷勤。留客本為常事,此處因是老友,主人盛情款待,故用“珍重”二字,宴會氣氛之熱烈,酒宴之豐盛,盡在此二字之中。不寫待客人之酒宴,只寫款待客人仆馬,從側面寫出主人的盛情,進而看出他們之間情誼之深摯。迎客、待客層次井然,由遠而近,漸次清晰。
下片具體寫主人的殷勤待客。“東城”五句,先寫眼前之景,千株杏花,遠望如雪,一湖春水,平靜如鏡,滿眼春色,清酒盈樽,知己痛飲,好不愜懷。于是就出現“與子花間,隨分倒金壺”的畫面。酒與杏花因杜牧詩“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而結不解之緣,此處主客在杏花叢中對酌,則酒興更濃。主人想念故鄉親友,卻從對面落筆,以“曾念我,醉狂無?”問之,意謂不知親友們是否還記得我往日之醉態狂態?其思之深,尤為動人。以情結景,言有盡而意無窮。語言質樸,明白如話,隨意點染,皆諧趣味,語淺意深,真切感人。
蔡珪,金代著名詞人。著詞頗多,此詞是首客中送客的佳作。王溫季是作者的好友。小序中交待了寫詞的緣由。
上片起文隨新意,“鵲聲迎客到庭除。”不寫客來而用象征吉祥的喜鵲著筆,由其歡快的聲音引出來客,使人未聞見其人,先感到一種歡樂祥和的氣氛。
“問誰歟?故人車。”誰來呢?原來見到的是老朋友的車。既以自問自答的.方式承接了前意。又使人進一步產生一種渴望,只見到車未見到人,仍然感到一種渴望。“千里歸來,塵色半征裾。”終于見到從車中走下來的是千里迢迢而來,滿身灰塵的老友。一句“塵色半征裙”既襯托主人見到友人既驚又喜的心情,喜的是千里之外相見,驚的是征塵沾滿身。一個“半”形象說明灰塵之多,相見之不易。終于在主人且驚且喜的心情見到了客人。“珍重主人留客意,奴白飯,馬青芻。”作者筆鋒一轉,避實就虛,不言如何好好款待、細細攀談的相見之景。而卻從側面寫出殷勤待其侍從的表現。“奴白飯,馬青芻。”出自杜甫《入奏行》中“為君酤酒滿眼酤,與奴白飯馬青芻”之句,順手抄寫,自然貼切。由此讀者自會放下心來,既然待從都被招待的這么好,客人的情況自不待言了。
下片寫與友游樂,游湖賞景對飲之趣。“東城入眼杏千株。雪模糊,俯平湖。”短短幾語把游樂的景色——千株杏園,潔白的杏花,以及樹間花隙中隱隱閃現的一湖春水映上眼簾。“與子花間,隨分倒金壺。”綺麗春光之中,但見主客開懷暢飲,觥籌交錯。主客相會暢敘,相得之樂;相處之雅表現得淋漓盡致。“歸報東垣詩社友,曾念我,醉狂無?”末筆作者筆鋒又轉,文勢隨之一折,留聚雖樂但也難脫別離。因而在別去之后。希望老友回到故鄉,見到親朋好友之后不要忘記“我”。“東垣”今河北正定,作者的故鄉,也是客人此去的目的地。回到故鄉,見到親友,總會談及作者的情形,因而稱為“歸報”。下片雖寫景用詞頗多,但著意點,即末尾三句卻把作者心中愁思寫得更加濃愈了。“曾念我,醉狂無?”表面上瀟灑,而實則沉重。
全詞起承轉合,幾起幾落,筆鋒多姿善變,是金代詞壇之佳作。元好問曾夸之日:“國初文學,斷自正甫(蔡珪),為正傳之宗”也。
【作者介紹】
蔡珪(?-1174)字正甫,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蔡松年子。天德三年)進士。歷澄州軍事判官,三河主簿。召為翰林修撰、同知制誥,改戶部員外郎兼太常丞。大定十四年,由禮部郎中出守濰州,道卒。《金史》卷一二五附傳蔡松年。珪以文名世,辯博號稱天下第一。元好問謂金源文學“斷自正甫為正傳之宗”(《中州集》卷一)。詞存《江城子》一首,任三河主簿時作。見《中州樂府》。
【江城子鑒賞】相關文章:
江城子原文鑒賞06-14
《江城子》古詩鑒賞11-20
鑒賞江城子 秦觀11-28
江城子詩詞鑒賞11-27
江城子秦觀詩歌鑒賞08-28
關于秦觀江城子的詩詞鑒賞 11-07
《江城子》秦觀詞作鑒賞11-04
秦觀詞《江城子》原文鑒賞09-26
秦觀詞作鑒賞《江城子》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