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繼承與創新演講稿范文精選
繼承與創新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繼承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是繼承的發展,兩者緊密聯系,既對立又統一。下面小編精選了兩篇繼承與創新演講稿范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繼承與創新演講稿范文
繼承是人品,更是智慧。很多領導班子一換,套路就變,工作就改,這永遠是從“歸零”開始,永遠只能爬到山的半腰,不可能到達山的頂峰。創新是責任,也是膽識。任何事不敢想,是不負責,不敢闖,就是沒有膽識,不創新,凡事將會一成不變。因此,我們應該堅持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不然,就不會有毛澤東思想到鄧小平理論,不會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學發展觀的與時俱進。
繼承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加以合理的取舍;創新不是離開傳統另搞一套,而是對原有事物合理部分的發揚光大。只創新不繼承,認為以前的經驗和傳統已經完全過時,所以不用繼承;或者只繼承不創新,認為繼承就是“原封不動”,完全照搬老經驗,對新觀念、新事物、新辦法不愿接受和嘗試,這兩者都是極端的表現。在實踐過程中,任何對原有事物只繼承不創新的,最終必定是原有事物的難以為續;而任何完全拋開傳統搞創新的,也必定是以失敗告終。
沒有“不變”,沒有繼承,發展就失去了基礎;沒有“變”,沒有創新,發展就失去了活力。因此,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系,應立足于“繼承”,著力于“創新”。繼承難在如何的合理取舍,對凡是被后人所認可的,被實踐證明是可行的,必須毫不動搖地予以取,反之則舍。但創新是絕對的,發展是無止境的,創新是生生不息的動力。創新的實質就是發展,即新事物代替舊事物。這種“代替”并不是對舊事物的全盤否定,而是對舊事物中合理的、積極的成分加以吸收,同時增添舊事物根本沒有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內容。因此,既要對傳統的經驗批判繼承,又要根據新的實踐要求不斷發展創新,使批判繼承與發展創新有機統一起來。在工作和學習中要勇于面對現實,研究探索,想別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解決前人解決不了的問題。
創新不是對原有事物的批判與背叛,而是對原有事物的揚棄與繼承。繼承和創新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不善于繼承,就沒有創新的基礎;不善于創新,就缺乏繼承的活力。繼承是創新的基礎,創新離不開繼承,創新是繼承的發展,繼承以創新為方向。沒有創新的繼承,只能是機械重復和膚淺的模仿,不會有新的生命力。創新要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舊事物要在新的條件下不斷補充和完善,才能保持活力。因此,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系,應立足于“繼承”,著力于“創新”, 使批判繼承與發展創新真正的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正確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原則。任何一種文化都有歷史繼承性,沒有繼承就沒有人類社會的進步,沒有繼承創新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篇二:繼承與創新演講稿范文(當代建筑)
站在歷史深處,結合時代特點,正確處理好我國建筑形式、文化、材料、技術的繼承和創新關系,對于我國當代建筑的健康持續發展非常重要。繼承是創新的前提,創新是繼承的目的。繼承要有重點,有選擇,有比較;創新要結合實際,把握好基本點。
建筑形式的合理共存
我們國家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傳統建筑更是獨具一格,是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瑰寶,這不得不讓我們把繼承傳統建筑和爭取建筑創新放在首要的位置。而繼承和發揮傳統建筑文化不能僅停留于形式的模仿,更要研究和認識形式所擁有的文化思想和技術精神,真正理解中國傳統建筑的本質內涵,并加以體現,以求得建筑的不斷發展。
傳統建筑文化怎樣轉換為一種當代的建筑實物,既需要尋找到傳統建筑形式上的當代因素與材料、技術上的當代運用及拓展,又要使傳統建筑的形態和功能達到與當代生活方式的契合。
我國傳統建筑具有嚴謹的程序和對稱均衡的層次,從城市規劃到建筑設計都是如此。中國傳統建筑的每一個單位,基本上都是一組或者多組的圍繞著一個中心空間(院子)而組織構成的建筑群。這一原則一直采用了幾千年,成為一種主要的總平面布置方式。中國傳統建筑的形式美是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我們不能割斷歷史,拋棄民族傳統,去追求那種沒有傳統根基的建筑形式。但這并不意味著設計者只能墨守成規,毫無個人的建樹。建筑設計者巧妙地運用現代理念,有意識地改變一些常規組合關系,創造出新穎動人的作品,這就是設計上的創新。
同時,設計中也要追求自然合理,避免生搬硬套。我國許多城市都熱衷于搞高層建筑,把摩天大樓看作城市現代化的標志,結果形形色色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觀其效果就像是體態臃腫的老太太穿上泳裝一樣,極不協調,毫無美感可言。這不但沒有為城市增添多少現代氣質,反而大大破壞了城市原有的特征。
當今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帶來了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失去了許多永遠無法復得的東西——歷史文脈。比如歷史長河中形成的街道、胡同、牌坊、宗教圣地等城市建筑,被成片成群地拆除,威脅到城市形態的相容性和延續性。尊重歷史傳統并不等于食古不化、拘泥于傳統,相反,有意識地保留這些傳統,將使得這個城市更富有地方特色。其實,“立新”不必“破舊”,關鍵在于如何以傳統而又時尚的手法,創造出新舊共生的新的建筑形態。
建筑文化的時代體現
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協調發展。建筑環境自然化,自然環境人文化,是中國傳統建筑創造的永恒主題。這與當前人們所關心的環境生態、所強調的“可持續發展”也是息息相通的。所以,繼承和發揮傳統建筑文化就要學習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將其與當今時代和社會相適應的精華發揚光大,以指導我們的創作和實踐。
現代建筑要更貼近生活,應當面向現代化,這是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走向現代化的發展方向決定的。新時代的建筑就應當反映出我們銳意進取、大膽創新、努力建設現代化強國的中華民族精神風貌。
建筑材料的不斷發展
建筑材料同樣也影響了建筑的表現特征。古建筑根據材料的使用不同而形成了中國特有的以木結構為核心的磚木體系,展現了其獨特性。古人在對木材的運用及把握上日臻成熟,對每一個構件都經過反復雕琢,以至于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屋頂形式為坡頂,是因為當時的技術條件解決不了排水系統或想象不到更好的辦法而得以形成,并一直傳承下來。臺基以石材為主,發揮了材料的抗壓和承重特性。而現在以鋼筋、混凝土為主要材料的建筑,在堅固、實用、美觀等方面都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材料運用是建筑的外在體現。我們應學習古人,對材料的特性進行把握,充分發揮建筑材料的特長,只有把握了材料的特性,才能運用自如。例如,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吸收鄉土建筑就地取材的優點,盡量運用采集運輸便利的材料作為建筑和營造環境的原料和裝飾元素。應充分利用當地的地理條件、運輸狀況和氣候因素完成建筑的實用功能,進而減少資源的浪費,盡量做到環保、節能、節地、節材、節水和循環利用與可持續發展。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到來,人們對環境保護、資源合理利用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建筑質量和檔次,加速研究、開發及推廣應用建筑新材料已成為有識之士的共識。
建筑技術的日新月異
古代建筑由于受經濟狀況、科學技術的約束,機械設備簡單,主要以手工為主,建筑功能、結構、形態單一。現代建筑工程量大、結構復雜、施工持續高強度、高難度,網絡技術、混凝土澆筑等一系列技術應運而生。
隨著我國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快速增加的城市人口與其有限的人均資源占有量之間的矛盾也將日益突出。因此,當代建筑必須最大限度地追求建筑物的功能、外在形式、經濟效益的最優化組合,而發展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是必然的方向,綠色建筑是對傳統建筑價值觀和技術工藝的創新與發展,它使得建筑在生產制造、規劃設計、施工建造、運營維護等理念和方法上產生了質的變革,從而推動和引領了整個建筑業技術系統的創新與發展。以節地、節能、節水、節材和生態環保為一體的綠色建筑基礎性和共性關鍵技術與設備的研究開發將極大地促進現代建筑技術自身的創新與發展。與綠色建筑形態相適應的可持續性結構設計理論就是一種新的研究方向,以保溫節能、減輕建筑物自重、構件模塊化、循環再生材料利用、生態性新型建筑部件使用、利于快速清潔施工、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等為目的的新型結構體系等,也都是當今建筑技術創新的重點。
在建筑的繼承與創新上,我們不能刻意地仿造古代建筑的形式與特征,更不能一味地抄襲古代作品,而理應深入探討古人對意識形態、倫理的認識,站在歷史的深處來詮釋古代建筑所反映的深層次意義,摒棄糟粕、取其精華,把古代建筑的精華運用到當代建筑理念中。在繼承的基礎上,從內在思想到外部技術,深入研究與創新當代建筑理應反映的內容,這才是未來建筑所富有的時代特征,只有通過對比與借鑒,才能完成傳承與創新的歷史使命,幫助我們更加努力地為當代建筑文化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繼承與創新演講稿】相關文章:
遺產繼承聲明書10-21
繼承糾紛判決書09-25
遺產繼承申請書09-17
繼承傳統的倡議書09-18
遺囑繼承糾紛起訴書06-05
放棄繼承權聲明書08-10
放棄遺產繼承聲明書「精選4篇」06-13
繼承人參加訴訟申請書09-18
創新策劃方案11-21
放棄遺產繼承聲明書范本(精選10篇)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