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的告白》讀后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無聲的告白》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美國華裔作家伍綺詩耗時六年寫下的第一本長篇小說。
書中的一開篇就埋下了伏筆,詹姆斯一家中的二女兒,16歲的女孩莉迪亞已經死了。而她家人都不知道,只當是一個平平常常的早晨。
詹姆斯是一個中國人,他的父母冒名頂替移民美國,但生活并不富裕。父母只是一所學校的里打雜的清潔人員。詹姆斯的外表與眾不同,讓他沒有一個朋友,一直活在孤獨自卑里的他,只有拼命讀書學習,后來當上了大學教授。
他痛恨與眾不同給他帶來的痛苦,別人異樣的眼光,歧視的語言。雖然出生在美國,但他覺得美國從來都不屬于自己。
瑪麗琳是個另類的女孩,她熱愛物理,喜歡做實驗,她的理想是當一名女醫生。這個美國女孩愛上詹姆斯,恰恰也是因為他的與眾不同。瑪麗琳的愛讓詹姆斯覺得美國接受了他。
他們結婚后,詹姆斯的'命運卻在他的兒子身上重演。外表與眾不同,讓他在伙伴中受到嘲笑,羞辱和作弄。這正應了瑪麗琳的母親在他們婚禮當天說的話:“你要為你將來的孩子想想,他們走到哪里可能都不會合群。”
因為長相的不同,他們一家走到哪里都會投來異樣的眼光。商店,超市,藥店、旅館店員都會盯著看,就是走在路上對面的人無意識看到,也會投來奇怪的眼光。因為這個原因,他們全家在假期出去旅行過一次,就再也沒去過。
三個孩子中的老二,莉迪亞長得比較像媽媽,繼承了媽媽的藍眼睛,成為了他們家唯一的希望,掌上明珠。詹姆斯希望她和周圍的一樣,穿大家都喜歡的衣服,有很多朋友。他會送給女兒《如何贏得朋友和影響他人》的書。希望女兒擁有好人緣,不要像自己這樣孤獨。當看到女兒給朋友打電話,詹姆斯都會變得開心起來。可是他的女兒其實也沒有朋友,她為了讓她的父親高興,經常是在假裝給朋友打電話。
而她的母親,沒能實現的理想,全部寄托在女兒莉迪亞身上,讓她提前學高年級的物理,甚至是參加大學的實驗課程學習。每次生日都會送給女兒一些學習的物理、化學實驗、醫學之類的書籍,其實莉迪亞并不喜歡,有的甚至覺得作嘔。
但莉迪亞是個非常聽話懂事的孩子,因為深知媽媽的愿望和痛苦,因為媽媽也曾經為了追求理想而離開他們。媽媽回來的那一天,她就發誓,只要媽媽陪在身邊,她不管說什么,她都是回答“好,好,是,是”。她要實現母親的每一個愿望。
當唯一理解莉迪亞,能為她解圍的哥哥,馬上要去上大學,離開這個家。她想到“對于每一個作用力,都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一個向上,另一個向下。一個得到,另一個失去。一個逃離,另一個受困,永遠受困。”
莉迪亞的死讓這個家庭陷入了僵局,媽媽一心想查出真兇,爸爸內疚不已,哥哥看隔壁的小子值得懷疑,家中小女兒卻把這一切看的清清楚楚,也許她真的明白。
真相大白,莉迪亞是自己走進河里的。“雙腳懸空的莉迪亞,她一直都被別人的夢想深深吸引,突然發現了宇宙中華麗閃爍的各種可能性,她決心改變一切……”
很多父母都是這樣的,把自己沒有實現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對孩子的未來充滿這樣、那樣的期待,也不管孩子愿不愿意,適不適合。也許,這是作者要寫給父母看的一本書,確實值得深思。
本書的作者是美籍華人,從書中可以看出,在美國對于種族不同的歧視一直都存在,甚至影響很多年。
【《無聲的告白》讀后感】相關文章:
《無聲告白》讀后感06-12
《無聲告白》讀后感06-21
無聲告白讀后感02-23
無聲告白的讀后感04-11
無聲的告白讀后感04-13
《無聲告白》讀后感06-20
無聲告白讀后感09-19
《無聲告白》讀后感05-06
《無聲告白》讀后感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