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烏合之眾》讀后感1000字(通用23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赡苣悻F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烏合之眾》讀后感1000字,歡迎閱讀與收藏。
《烏合之眾》讀后感1000字 篇1
《烏合之眾》是一本研究大眾心理學的著作,在書中,作者勒龐闡述了群體及群體心理的特征,分析了人們在群聚狀態下的道德和行為特征。
群體無意識,群體不需要真理,是《烏合之眾》中的最基本觀點。我們常常以為感情都是源于內心,一舉一動都極其有道理,其實不然。一個人的絕大多數行動,都是跟著感覺走的,都受到情感、本能、欲望這些“無意識因素”的支配。正如“網絡暴力”在這個信息龐雜的時代如不褪的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無情席卷過你我的生活,壓出一片碎紙廢墟。
猶記當初,一當紅流量藝人受邀成為某籃球運動的賀歲形象大使,此后很長一段時間,網絡上的每個角落幾乎都充斥著這個藝人的“黑粉”,躲到哪里都逃不開關于他演唱歌曲的惡意調侃,逃不開以他為主角的惡意視頻。這場浩浩蕩蕩的網暴狂歡,最初或許只是熱愛籃球的人群對于一個技術不受認可的流量小生的排斥,可到了最后,那些言論化作亂劍,亂劍迷作煙塵,煙塵蒙住理智,太多人都不知不覺地隨波逐流。別說是明星,普通人也逃不開被網絡暴力的命運。日光本該明亮,我卻看見被無良家長污蔑說把孩子打到吐血的小學女老師遭人肉到不敢出門;河水本該清澈,我卻看見被服裝店主造謠是小偷的女孩絕望跳樓自殺;發聲的權利人人本該都有,我卻看見因為發表了不同觀點的普通網友收到成千上萬條的私信辱罵。
網民們怕被時代洶涌的浪潮遠遠甩至后面,便爭先恐后把“異類”踩進塵埃,卻不知以這般方式進入群體,就是一群理性喪失、智力全無的“烏合之眾”。而我們在生活中,也常常無意識做了“烏合之眾”。我們常常無意識地不渴求真理,只需要符合我們設想的'真理,否則,便拂袖而去。假如謬論更有誘惑力,我們就會無意識地再從那些流言蜚語中挑選我們愿意相信的,同時不忘倒上五彩斑斕的染料,暈染假象,釀成謠言,滿天亂飛。所以你看,有時重要的從來都不是事實,而是人們想象中的事實。
書有瑕疵,但瑕不掩瑜,讀這本書,至少能讓你在這每個人都被群情洶涌的洪流裹挾著向前的時代撥云見月,更能窺清多數世事的本質,更加提醒你應該時刻清醒,保持冷靜,理性思考,堅守自我,不盲從外界聲音,與隨波逐流揮手告別,永做自己的擺渡人。保持獨立思考吧,少年!當全國人民都說某當紅影片好看時,你還要記得去思考它是否真的好看,即使得出結果還是與全國人民一樣,你也已經是不一樣的了。
群情洶涌時,更應存理智!希望大家都能掌握好自己的那一葉小小扁舟,攥緊手中那支木槳,縱使滔天浪潮席卷,也不輕易做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讀后感1000字 篇2
“人多力量大”“眾人拾柴火焰高”“團結就是力量”,各種古往今來的詞句對“群體”的態度無外乎贊頌,很少見到另類的聲音,可是仔細想想,為什么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恣意妄為,一旦融入群體中反而覺得不自在的緊,是個人志趣的選擇,還是一直被束之高閣的群體同樣有其不合理之處呢?
對《烏合之眾》早就有所耳聞,僅從其書名,便可以看出作者對于群體的態度。作為社會心理學領域影響力深遠的著作,深入閱讀后,便對作者關于群體一針見血的定義不禁贊嘆。現實的描寫,淋漓盡致的批判,結合人們耳熟能詳的歷史史實,更加論證了作者的觀點,其對個人心理的描寫,與個體由于群體的影響而產生的.可怕的轉變,令人感同身受的同時,也打破了長時間以來人們主動形成或是被灌輸的固定觀念。
沒有任何人是單獨存在于這個世界的,或者可以說,人無法脫離其他的事物而存在,每一個個體之間,彼此相互牽連,無外乎時間空間,貧窮富有,身份高低,每一個個體都是構成群體的一部分;蛟S這也是個體無法擺脫群體帶來的消極影響的本質原因。
書中從群體的特征、觀念等來說明人們由單獨的個體成為群體的一員后是如何模糊了自我意識,喪失了主觀思考、邏輯與判斷能力,漸漸同化于群體智慧,進而做出無法想象、駭人聽聞的舉動。群體可以奮起推翻專制的統治階級,呼喚自由與平等,卻也同樣可以匯集成烏合之眾,失去自我,失去基本的道德判斷能力,進行屠殺與清洗。
現如今的社會新聞與主要的輿論陣地,評論下到處都充斥著網絡暴力、鍵盤俠,無論是“圍觀者因一時新奇便慫恿輕生者跳樓身亡,直播間的觀眾紛紛留言想要觀看主播自殺”,還是“快樂源泉—沙雕網友們的一句抖機靈便讓不快的心瞬間輕松起來”這就是所謂的群體可以滋養人們生存,也可以促進大眾死亡,這,就是群體輿論的力量。
書中列舉了群體的沖動、異變和暴躁,群體的易受暗示和輕信等。集體暗示會瞬間形成這個群體感情的一致傾向。因此,群體便在毫無目的的狀態下聽從于所有外界的暗示,缺乏自己的主見與判斷、沒有批判精神。若是將書中的概念放置于當下,也是貼合現實的緊,甚至是泱泱華夏,這個愛觀望的民族,卻也是具有烏合之眾的氣質。
本書作于上世紀三十年代,正值法國大革命時期,其中的某些觀點固然有些偏頗,但是作者的思想卻并不過時,勒龐說,群體只會干兩件事——錦上添花與落井下石。個體的思想與情緒過于弱小,無論其利弊,產生的影響力并不大,并很難轉化為外部行為,若是其升華為群體思想,便可以對社會造成極大的損害
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烏合之眾》可以很好的為我們提供警醒,警惕群體潛移默化的同化。
《烏合之眾》讀后感1000字 篇3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這本書寫于1902年,是勒龐基于當時發生的一系列社會現象所作的針對群體心理學的思考。
在這一書中,勒龐闡述了群體以及群體心理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征,而當這個人融入了群體后,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立刻就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而當一個群體存在時,他就有著情緒化·無異議·低智商等特征。
而勒龐提出所有群居生物,不管是動物還是人,都會處于一個頭領的統治之下。這便是群體的領袖。勒龐認為很多領袖更像是鼓動家。群體的領袖通過不斷地斷言·重復和傳染進行普及的手段來建立自己的`名望,使群體愿意服從于他!稙鹾现姟分蓄I袖的這種特征與韋伯提出的個人魅力型權力接近。然而個人魅力型的權力產生于動亂和危機之中,崩潰與穩定秩序條件下的日常事務管理以及使這種權力制度化的嘗試中,并不適用于對現代公司的管理活動。
假若一個公司由一群失去自主個性的烏合之眾和一個領袖組成。在平時的工作中,領袖通過不斷地斷言·重復和傳染進行普及的手段來使自己獲得名望,忽略群體中的個體特點,那么公司必定會失去人心,組織的工作效率日漸低下,最終走向倒閉的結局。
距勒龐寫下《烏合之眾》已過去了一百多年,社會性質已經發生了巨大改變,F代管理學認為,人是理性人,人的個性不可被完全忽略。在管理組織的過程中首要的原理即是人本原理,一方面強調組織被管理者參與管理,參與組織活動方向·目標以及內容的選擇·實施和控制。這些組織活動都需要根據人的特點和態度來進行領導和激勵,群體去個性化在現代社會變得更加困難。
然而雖然《烏合之眾》中對于群體和領袖的定義有失偏頗,但它仍舊有值得我們學習和反思的地方。不管在哪個時代,不管在哪個地區,烏合之眾都是存在的烏合之眾的存在很容易導致搭便車效應。倘若在一個組織中,管理者與決策者只注重集體效益,忽視個體。在這個組織中有的人看似工作其實毫無投入,有的人認真工作,卻與沒有認真工作的人得到一樣的報酬,那么他們就會喪失工作積極性。烏合之眾這個群體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終蔓延整個組織,使組織失去秩序。《烏合之眾》詳細描述了這些烏合之眾的典型心理特征,通過讀這本書,管理者在管理公司時,可以對烏合之眾的心理進行分析,提前避免管理問題和叛變行為的發生。
由于社會歷史的進步,群體的文化水平越來越高,個體意識越來越明顯,《烏合之眾》的現實價值意義已經大幅度減弱,但是它對于現代企業管理還是具有著借鑒意義。
《烏合之眾》讀后感1000字 篇4
真正的歷史變革,并不是那些以宏偉和暴力的場景令我們震驚的事情。能夠令文化實現偉大復興的唯一重要的變化,是對思想、觀念和信仰產生影響的變化。令人印象深刻的歷史事件只不過是人類思想的無形變化產生的有形結果而已。這些偉大的歷史事件之所以如此非比尋常,是因為在人類這個物種當中,沒有什么要比代代遺傳的思維根基更加穩固的。
從智慧的層面上看,群體總是要比被孤立的個人的水平低,不過從感受,以及被這些感受驅使的'行動來看,群體的表現要比個人表現得更好或者更糟糕,這都要看具體的環境是怎么樣的。
群體的形成:群體里面的所有人的情感和想法都指向了同一個方向,他們那些有意識的個性消失了,一個集體的思維形成了。
在互聯網時代,網民作為當代一個最大的群體,也有沖動、易變和暴躁的特征,他們服從的各種沖動可以是慷慨的或殘酷的、大無畏的或是懦弱的,但是這種沖動總是很強烈。他們可以因為某個暗示從最殘忍的殘暴轉變為最極端的慷慨和英雄主義,打動群體心靈的是神話傳說里的英雄,而非真實英雄。群體因為夸大自己的感情,所以它只能被過度的情感所打動。一個演說家想要靠話語打動一個群體,必須大量運用狂暴的主張。要夸大、肯定、不斷重復,絕不用說理的方法證明任何事情——這些都是做公共講演的演說家眾所周知的論說方法。
互聯網公司的產品在無形之中塑造了不同類型的群體,某個國家活動日微信朋友圈廣播傳播的紀念信息,這個時候所有的人的感情和想法都指向了這個紀念日,一個紀念的群體就形成了;當紀念日過后,這個群體的具體人又都忙于工作、生活、學習,這個群紀念群體又消失了。
品牌又是以一種新的方式聚集人們的感情和想法,獲取不同個體的認同,也是一種群體的表現形式。積極的品牌文化宣傳和良好的產品無疑有助于這個群體表現得更好。
從另外一個意義上說營銷也是在不斷拉攏個人建立一個群體,而很多營銷方式缺少文化的傳播,故而顯得生硬,很難獲得個人的情感認同,大都是失敗的;ヂ摼W的廣告、營銷雖然是大數據的方式推廣,數據來源個人消費記錄,對消費情感研究較少,故除了大數據庫殺熟外,目前也沒有看到很好的效果。綜藝類節目非誠勿擾、騰訊脫口秀這類節目因為代入了當代年輕群體的個人情感訴求,更容易被大量的個體接受,形成新的群體。
《烏合之眾》讀后感1000字 篇5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研究社會心理學的經典之作,早有耳聞,細讀起來,頗為震驚,覺得應該早點。
“烏合之眾”并不是一個正面的詞匯,聽起來有一種魚龍混雜的感覺。從某些層面來說,這本書與其說是社會心理學的書籍,不如說更像是一本政治心理學或者說是宗教心理學的書籍。書名上寫的是大眾心理學,個人感覺它卻并不適用于所有群體,但確實比較適合用于研究“烏合之眾”。結合很多社會現實,它很多時候的確可以解釋一些頗為令人難以理解社會現象,讀著頗有意思,同時又不停的反思自己,是否在不知不覺中也成為了“烏合之眾”。
書里強調,孤立的個人可能是個很有教養的個人,但在群體中個人卻會變成了野蠻人—即一個行為受本能支配的.動物,他表現得身不由己,殘暴而狂熱。個體在群體中是沒有智力的,也許是為了成為群體的一部分,或者依附于群體,會自覺或者不自覺的進入盲從狀態。人們在某種需求的驅使下,形成或者被形成一個群體,這個群體一旦形成,就成為一個沒有智力的野蠻巨人,這個巨人沒有邏輯推理能力的,不能辨別真偽或對任何事物形成正確的判斷。這個群體特別容易走向極端,易于受到煽動,受到情緒和想象力的支配,失去理性,并且變得膽大妄為起來。這個巨人也許就是由我們身邊的某些人組成的,但這些人又不全是他本人,比如一個人平時謹小慎微,什么都不敢做,可當他處在這個群體中,就有可能變得為所欲為,像在某些游行中砸陌生路人的車、圍攻門店等等行為的人也許平時就是個謙謙君子。有時候某些明明不合常識的觀念或事物,群眾們卻非常追捧趨之若鶩。比如某些養生專家提出的綠豆、茄子治百病理論,吃生泥鰍等等,其追隨者不乏高學歷精英。
個人進入到群體中的變化,是道德、情感、觀念、理性、信仰等等一系列的變化,這種變化有時候讓人覺得難以理解、難以置信,讀了此書,又覺得是在清理之中。借用別人說的一句話,一個人是孤獨的,和一群人在一起時是愚蠢的,并且孤獨的。
書里還有許多不太合理的地方,并不全是理性的分析,甚至還有杜撰和偏見的內容,但我也是“烏合之眾”的一員,所以覺得書里的理論也是能夠自圓其說,某些時候還是頗有道理,很值得一讀。這本書至少給了我們一個思考的機會,我屬于哪個群體?這個群體到底是什么?在某些時候,我們到底是誰?代表了誰?又被誰代表了?
《烏合之眾》讀后感1000字 篇6
翻看《烏合之眾》那幾個小時里,內心不經感慨到群體的可敬可畏。或許受時代的限制,書中的一些觀點不敢茍同,但僅從群體心理和行為的角度而言,《烏合之眾》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無論時間久遠,群體心理和行為異常契合的現象,或許是來自人類本身的某個基因。
現代信息社會中,我們也宛如“烏合之眾”,也會盲從跟風。在全球信息化時代,多元化的價值體系與全球化的信息爆炸,使我們愈發依賴信息共享,并追求群體的認同感和權威的支持,往往忘記獨立思考。
集體無意識,這是勒龐著述的一個基本理論前提,他揭示的是人一旦到了群體之中,或者說群體屬性的人智力逐漸為零!這是全書的中心論點。勒龐說“一個群體中的個人,也不過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細沙,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边@個比喻非常恰當,生動形象的體現了個人被群體化后的表現。這也是為何如今隨波逐流現象愈發強烈的原因。社會中傳銷組織及網絡暴力和網絡假消息,體現的不僅僅是群體易沖動,易急躁、易變的`特征,還有他們易受暗示、易輕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執的特征,而在網絡上便會形成所謂的道德綁架。若單純認定一種真理或繆誤,就易被洗腦,而這么多腦子中只有一種思維,便是群體思維。
要想打動群體,不能靠抽象的邏輯討論,而是要靠形象說明,在洶涌的想象波濤之下,群體看不見事實,只愿看念想,不在乎真相,只在乎表象。《烏合之眾》因此提出,群眾并不需要真理:“群眾從來就沒有渴望過真理,面對那些所謂的證據,他們會拂袖而去,假如謬論對他們有誘惑力,他們更愿意崇拜謬論。誰能向他們提供念想,也可以很輕易地成為他們的主人!币簿褪钦f無明眾生,眾生沒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惡。
在現代社會,人們非?释@得正確的信息,得到真理,正確認識世界和萬物,前提是學識和科學,才能辨證。
合上書之后,腦海里面浮現著路遙在《平凡的世界》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有一個‘覺醒’期,但覺醒的早晚決定個人的命運!痹谏鐣M步和個人進步層面上而言,對于個人,要做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很難,但是個人獨立意識的保留就會顯得非常重要了。不盲目輕信他人言論,不盲目選擇被迫社交,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作為個人我們能做到的,用辯證的思維邏輯看待事情及個人追求,正所謂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于術。
《烏合之眾》讀后感1000字 篇7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都有自己害怕的東西,這或多或少的源于過去的陰影,包括童年時期的陰影和長大后的陰影。我一直以來都在尋找一個可以改變自己的辦法,從接觸心理學以來,我就一直希望自己有天可以變成我所希望的樣子。我有太多不好的性格,導致我很自卑,很壓抑。我越是自卑越是無法改變自己,反而變得越來越不自信。
直到我在知乎網上看到一些關于接納自己問題回答,里面說到一個人只有接納了自己才能改變自己。里面推薦了這邊書《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作者是一個曾經吸毒、喝酒等有各種陋習的人,但是有一天她覺醒了,寫下了這本書。里面提到一點讓我頓時眼前一亮。每一個人都擁有所有人所能擁有的'潛能。透過一個人的內心,你可以窺見全人類的思想和情感內涵。只要外部條件成熟,任何思想和情感都可能在任何一個人身上表現出來。
本書中的不完美指的是我們內心中消極的一面—破壞人際關系、扼殺精神、阻撓我們實現夢想的那一面,也就是心理學家榮格所畏的“陰影”。那些盡管屬于我們,但我們卻極力掩飾、拼命否認、不愿承認的東西。
我們之所以要接納和包容內心中的陰影,為的是找回完整的自我,結束生活中的痛苦,讓自己不必再欺騙自己,也不必再欺騙整個世界。只有承認了某種特質的存在,我們才能接納它,擁抱它。一切消極的特質都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關鍵在于我們看待它的態度。只要我們能夠放下心中的包袱,解除偽裝,就可以在很短時間內體驗到如釋重負的感覺。
發掘出隱藏在陰影中的特質之后,我們要做的就是接納和包容這些特質。承認自己具有某些特質,并不代表你就一定要喜歡這些特質。對于任何一種特質,都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我過去是否曾經表現出這種特質?我現在是否正在表現出這種特質?在某些情境下,我是否有可能表現出這種特質?只要你對其中任何一個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就需要對這種特質予以重視。
向自己投降。不要刻意壓抑自己。不要抗拒內心的沖動。不要偽裝。不要否認自己。不要欺騙自己。讓原本禁錮你的牢籠變成你內心世界的一部分。不要在所有方面都追求完美,因為讓我們把自己禁錮在牢籠里的,正是對完美的過度向往和追求。我們每個人都是矛盾的統一體,是光明和黑暗融合的產物。追求完整,追求光明和黑暗的調和,這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烏合之眾》讀后感1000字 篇8
為了每個星期的一篇小文章,我也真的是絞盡腦汁、橙汁、西瓜汁啦,美其名曰記錄生活也要加油的去寫。本周和大家分享一本書——《烏合之眾》。
這本書有一個很奇怪的觀點和大家正常思維的觀點有點不同,本書認為,一群人的在一群的力量會相對于一個人削弱,一群人在一起智慧會下降,一群人在一群會更加容易傳遞負能量,并列舉出了許多事實證據。讓人看了,馬上就覺得,好像是有些道理,F在的社會還是比較提倡人多力量大的觀點的,而這本書也是從反面的角度去說明,大眾的一個心理,打一個比方來說,三人成虎的成語大家都聽說過,一個人說和你說,在大街上看到老虎,你是不相信的,當有第二個人和你說他在大街上看到老虎,你可能會有點遲疑,他怎么和別人說的一樣,當第三個人說到大街上有老虎,你就真的在懷疑,大街上是否真的有老虎在,當有一堆人都在談論這大街上的老虎,你也相信加入到里面了,這就是“群眾效應”。而實際上大街上并沒有老虎,只是大家湊在一塊一群討論,大家上就出現了一只老虎,相對于來說,群眾給了他們自己相信的力量,讓他們的智慧被阻擋,變得愚昧無知,實際上大街并沒有老虎。這個例子說明,當群體在一塊,相對于正能量,他們是更容易產生負能量了,所以本書戲稱群眾為烏合之眾。哪怕是世界上卓越聰慧的人,也難逃“群眾的魔爪”。
對比我們相信生活中一樣,本來你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獨立的'思考能力、聰慧,但是當身邊出現一些群體,不斷在否定你認為的很多事情,不斷的去批評許多東西,慢慢的你也會變的和群體一樣,愚不可及。出淤泥而不染的個體其實還是比較難的,這是心理學上比較有趣的現象,大家都是群居動物,很容易就會在一起,也會很容易被影響。維持本心,確實艱難,連偉人們也很難走出這樣的困境,更何況蕓蕓眾生的普通人呢?
開個玩笑的總結,如果你想要別人認同你的理念或者其他東西,首先你可以找一些托,不斷在別人面前說這些里面這些東西怎么怎么的好,自然而然,你就可以達到你的目的。這也是心理學上比較有興趣的東西。
題外話,可能是自己太久沒看書,所以其實這本書也不是很看得下,經常看了后面,忘記了前面,專注力不夠,要加強閱讀能力才行了。另外最近也不斷在做一個夢,夢到自己正在逐漸喪失一些能力,夢里又描述不出來,不過也是,很多能力本來就是用進廢退的,不用自己會生疏或者消失了,還是趕緊讓自己跳出來這個舒適的圈子,多去為自己努力點。
《烏合之眾》讀后感1000字 篇9
閑暇之余,我翻閱了《烏合之眾》,獲得了頗多有用的啟示。
《烏合之眾》系統化的為我們闡述了群體以及群體心理的特征。勒龐站在心理學上的角度為我們闡述了心理學的各方面,他認為:當人是一個孤獨的個體,有著鮮明的個性化特征,當個體融入群體的時候,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群體淹沒,甚至被“無意識剝奪你的思想”,取代你的思想。而當一個群體存在時,他就有著情緒化、無異議、低智商等特征。
在當今愈加復雜的社會,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隨波逐流。在此之前還沒有徹底了解人性的多變面,輕浮,自身缺乏安全感,面對他人的“善意”沒有辨別善惡的靈敏度,輕則丟失其自尊,重則無厘頭的行為會讓自己變得患得患失。在人性沒被掀開丑惡的那一面,則蒙在鼓里,曾經的行為極大愚蠢!至交真情好友至關重要,融入到一個好的群體易為改造自我,從而共同進步。
不盲目從眾,不隨大流,這是21世紀最寶貴的品質之一,向內保持本心,潔身自好,君子獨善其身是高尚的節操,不輕易受某一方影響。向外延展處看,這也是當今社會,穩定社會秩序所必須的法寶。
理智而堅固的個體一旦陷入“怪圈”群體,就會被任其宰割,不理智和沒有自主能力是最大的.危害。書中也提到:“根據群體受到的刺激不同,他們聽從的沖動可能是仁慈或殘暴的,也可能是英勇或怯懦的。但是有一點不變,這些沖動總是極為強烈,就連個人利益甚至自我保護意識都無法控制它。群體受到的刺激因素五花八門,并且總是屈從于這些刺激,因此群體極端善變!备鼮榭膳碌氖莻體所固有的本質一旦受到群體影響便消失無蹤。當個體受到摧殘,而失去了本真的意義,走向極端,不單單對自身也是對社會帶來了危害。
當一個群體愈來愈龐大時將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就拿網上的“鍵盤俠”來說,總拿別人痛苦娛樂,殊不知受害者背后是多么令人心疼的一面,這往往需要當事人內心強大,如果沒有那結局會是怎樣?一個鍵盤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群鍵盤俠群爆小宇宙,有可能會導致公正的聲音被淹沒,歪曲事實,把輿論引向對受害者及家人不利的一面。
社會快速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如今的大環境卻是更加重視“群體”,并且不易分割。我們一方面要融入社會,扎根群體,另一方面,也要在其中保持自己道德觀、情感、想象力、信念等諸多層面的獨立,堅持自我意識不喪失。如此,才能避免在集體意志的壓迫下成為盲目、沖動、狂熱、輕信的“烏合之眾”的一員。
《烏合之眾》讀后感1000字 篇10
《烏合之眾》是社會心理學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著作,對個人融入群體生活的事件做了深刻的剖析。畢業之后,走入職場,學習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融入。但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個性,想要融入一個群體而保留自己特色,談何容易?!
假期帶娃,發現幼兒園開始,孩子們已經有了自己的圈子。不認識的孩子想要融入圈子一起玩,真的很困難。對于孩子來講,需要勇氣,需要幫助,需要自己走出去。
聯想到我們自己,從小學到初中、高中、大學,大學畢業,進入公司,呆得不滿意,重新選擇一家公司;這些都是我們重新融入群體的事件。
記得初入職場,進入一家知名快消品企業,懷揣夢想努力學習。但過于努力和勤奮讓帶教人忌憚,被部門的其他同事排擠。于是,開始放下自己的個性,跟隨大家一起組局聚餐出游。對于工作開始盲目抱怨,從眾讓自己泯然眾人矣。后來才知道,原來,他們不是排擠我,而是排擠我努力的樣子。
龐勒說“一個群體中的個人,也不過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細沙,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這個比喻生動形象的體現了個人被群體化后的表現。
群體的特征概括來說有一下幾個方面:
1、組成群體的個人個性消失,感情和思想轉向同一個方向;
2、環境的變化導致群體性格的變化;
3、群體中的個體互相傳染并易受暗示;
4、群體往往沖動、易變、且急躁;
5、群體可以產生幻覺,因此他們的證詞常常毫無價值;
6、群體想象力改變著傳統書中記錄的神話;
7、群體的.情緒夸張且單純,同時由于缺乏理性,因此群體具有偏執、專橫和保守的思想,并具有雙重的道德標準。
近年來,網絡的盛行帶來了網絡暴力。四川德陽,因泳池沖突,兒科醫生承受了網絡暴力而自殺。重慶公交墜江,網絡上一時將矛頭指向紅色轎車,真相大白后譴責的不僅僅是與司機吵架之人,還包括車上的所有乘客。這樣的案件體現的不僅僅是群體易沖動,易急躁、易變的特征,還有的是他們易受暗示、易輕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執,且強烈的道德感的特征,在網絡上便會形成所謂的道德綁架。
很喜歡《烏合之眾》中的一句話:“看透盲從的多數人,成為領先的少數人。”讀了這本書,結合生活和工作經歷,我認為做事情不能頭腦發熱隨大流。凡事冷靜三分鐘后,再仔細分析,謹慎處理。在集體生活中,更要堅持融入集體的同時,保持自己的思想與原則,講融入,但不盲從。
《烏合之眾》讀后感1000字 篇11
個人有意識的行為,會逐漸被群體無意識行為取代
處于群體中的個人,其個人行為很容易被群體情緒暗示和吞并,在個性被共性泯滅的同時做出被情感支配的極端暴躁行為或認知偏差。換句話來說,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之中,他的頭腦和個人意志就被凈化和隔離,所以理智和主見也就不再屬于他們。
群體感情的狂暴更會因為群體責任感的消失而得到強化,道德約束范圍的夸大使得個人在群體中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平日加以限制的欲望在群體的掩飾下頃刻爆發。
由于群體中存在無思辨和推理能力的理性特性,因此群體中的領袖更像是被賦予了神學的地位和意義,并在外在形式上體現為“宗教的語言”,絕對崇拜與無條件信服,特有的偏執和無端的妄想構成群體的感性信念,并進一步加深了群體組織被統治和被壓迫的低劣地位。
要想很好地領導一個群體,那么領導者就必須在群體的想象力這一方面下很大的功夫去研究。因為真理從來都不是群眾最為渴求的存在,相比較而言幻覺與充滿誘惑力的謬論更能滿足群眾幻想的要求,再加之中國式教育的創造性和自主性的匱乏,使得人們較少的擁有自由意志和主觀能動性,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能聽到的學生思維,就是對現存教育體制現象的完滿體現。
我能想象到的關于民主的暴政:蘇格拉底死刑、巴士底獄監獄長遇害
無意識情緒的支配、理性的匱乏、盲目的服從與相信、群體意識的感染使人們的行為逐漸被情緒支配且變得毫無回擊之力,人們如同被牽線的木偶在集體感染的情況下做出一系列瘋狂的行為并不以為然。
正是由于群眾的這一特性,我們不難發現這一現象,在很多演講或者辯論當中,情緒感染往往比理性邏輯帶來的沖擊強大的多,“觀察觀眾的表情變化,來判斷自己每句話所達到的.效果如何,從而得出采用什么論證證據最為有效的結論”“隨時根據現場的反應來改變自己的措辭和演講方式!
通過這本書,我收獲到:
1、保持理智和獨立判斷的能力,時刻采取第三人稱的監督方式,隨時跳脫集體環境審視自身行為。
2、主動培養自己的思辨能力,對待事物要現有自己的觀點,然后再去補充自己匱乏的思路。
3、根據群體特性,如若想要獲得群體的支持,首要任務是征服其中的靈魂人物(因為他們是可以左右普遍觀點的核心人物),其次明確群體想要的幻想
4、不要小看信仰的力量
《烏合之眾》讀后感1000字 篇12
看了董事長推薦的《烏合之眾》一書,感慨良多,作者居斯塔夫·勒龐總結的大眾心理其實并不陌生,在生活中隨處可見。而一百多年前如此系統細致的研究,更加讓人敬佩發人深省。群體的野蠻沖動本能、偏執易怒特質很容易讓個體失去理性、迷失自我從而成為烏合之眾,如何保持頭腦清醒守初心、不從眾甚至推動所在群體充滿正能量而不斷前行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思考的命題。
勒龐說“一個群體中的個人,也不過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細沙,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边@說明了個人在群體中的微不足道,但也恰恰說明了無沙不成塔的道理,群體的力量雖然強大,但每個成員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們要不斷充實自己的頭腦才能守住本心抵住誘惑成為群體向上的力量,如果放任自己隨波逐流一旦加入消極不負責任的群體則很可能越走越遠甚而一去不返。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俗話說:法不責眾,因為群體的數量龐大,群體中的個人難以被追究責任,以致群體成員對于責任的約束感完全消失。這樣的心理讓我不免聯想到了,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網絡暴力和圍觀不救人的情況,疫情蔓延之下因別有用心的流言引發的紛爭、詆毀和謾罵;路上有人摔倒或需要幫助也會因個別人的一句“會不會訛人啊?還是少惹麻煩吧”而選擇袖手旁觀,這都是不自覺加入了消極負面的群體產生的'社會現象。相反,如果網絡上經常出現真善美的文字,路遇他人有困難主動伸出你的手,情況就會截然相反,這就要求我們時刻提醒自己擦亮雙眼做正確的選擇。
習從眾心理,繪出眾人生。在人生道路上我們會加入許許多多的群體,家人、朋友、工作平臺,我們在其中的角色一定要準確恰當。我很慶幸自己加入了一個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群體—南昌水業集團,這個群體始終堅持服務民生和回報社會的責任意識。圍繞“三個一流”、“五零式”工作法等舉措,嚴格履行社會服務承諾,大力開展扶貧助教、慈善捐助、無償獻血等社會公益活動,贏得了良好的百姓口碑和廣泛的社會認可。
團隊不斷踐行科學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的新路子,朝著邁進“全國環境產業集團第一梯隊”的宏偉目標揚帆奮進,作為其中的一員,我們的目標不是“眾中之眾”而是要成為“眾中之重”。可能只是眾多員工之中最普通的那一個,你依然可以懷抱夢想、堅守本職,筑墻之磚,為磚比石堅,攻盾之矛,為矛比箭鋒。在看似毫不起眼的基層工作當中不斷磨礪拼搏,受得了枯燥、耐得住寂寞,一定會遠離“烏合之眾”,繪制“出眾”人生。
《烏合之眾》讀后感1000字 篇13
很久以前,勒龐就預言了今日群體中的大部分特征智商低于群體中的任意個體,換句話說就是智商無下限。個人總是受著群體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個人如何實現超越,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事實就是這是一個群體的時代,人屬于社會動物,要取得別人的認同那么務必先認同一個群體,在群體中發展自己,同時自己也會受到群體的限制,無論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將被磨滅。無論這個群體對某事是認同還是反對,這都是一個個的群體和陣營。對某一群體的認同取決于群體的言論和發布的消息至少我認為此刻是這樣的諸如微博等等,而事實告訴我們群體的觀察往往是失真的。正像書中所講,群體的情緒是單純的`,夸張的。而群體又是易受暗示的,于是這就催生了種種陰謀論,正因你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不是被煽動了,是不是被暗示了。正因前面說到真實已經被群體糟糕的觀察和分析潛質磨滅掉了...如果你不進入某個群體,你又很難知道他們的運作過程,而你一旦進入那么就不能保證你自己還有智商這個東西的存在。
我們總會在一個群體中,不是嗎?正因我們都有一個陣營,無論你是贊同還是反對,除非你對此事不聞不問不去選陣營。那么好吧,又一個陣營出現了,人總是要有一個立足點來生存。群體能夠成就,也能夠毀滅。
群體中的個人如何超越群體低智能。我們學習群體理論,目的在于明白群體特征,從而掌握群體動向,自己則能順利地超越群體。但群體中的個體,要想超越群體,是很難的。首先,個體既然成為群體的一員,就意味著個體有著與群體共同的意識,要想超越,就要先否定自己原來的意識。而人性中的以我為主,又注定了人不會輕易否定自己,因此,群體中的個體要超越群體的低智能,幾乎就是不可能的。因此,個體要想超越群體低智能,首先就務必認識自己,然后否定自己,將自己從群體的圈子里拔出來。然后再來研究群體的特征,并由此思考超越之法。但這個過程往往是痛苦的,正因群體中沒有人會支持,你還務必假裝與他們一樣。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考驗面前,人們往往會放下自己脫離群體的發奮。比如說,股市中的投資家,與其他所有在股市中投資的人都有共同的意識,要想賺錢。也正正因如此,他與其他股民一道,都是一個群體中的人,智能水平是低下的。他要想超越大家,就得經常與大眾思想不一致,像漲得好的時候賣出,跌得慘時買進,橫盤時還要忍受。他需要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卻又時常要遭受市場的懲罰以至于不得不懷疑自己是錯的。要想從中脫離出來,其實很難,很難。
《烏合之眾》讀后感1000字 篇14
大眾心理學,是我自從接觸教育心理學以來讀的第一本這么宏大的心理學內容。不同于小群體,這本書是以人類為基點的,故它宏大。盡管已經過去一百多年,但是作者在書中所指出的問題依然存在,觀點依然有效,我們不得不佩服他的敏銳的洞察力和偉大的智慧。不知道若干年后,作者提出的這些尖銳的問題還會不會存在于人類中呢?
群體的觀念是要經過加工的,高深的觀念不會被群體接受,而群體一旦接受了,必將無視該觀念是否是真理,因為群體是沒有推理能力的,只有強大的想象力。首先,群體讓獨立的個體變得沒有主見,也沒有責任感。勒龐說“群體總是被無意識因素左右,大腦活動消失,而脊髓活動占上風”。不管一個單獨的人有多聰明,有多有主見,一旦進入人群里,他就失去了自我。在失去自我的同時,會有一種集體趨同感,一起去做某件事情,把責任分擔起來,一旦有了這個想法,自身就毫無負擔,做事情也就不考慮后果,畢竟不是與個人利益掛鉤。
一個平時冷靜的`人也會因為群體的作用變得狂暴起來,一個獨立的個體在群體中變成了“墻頭草”,失去了自己判斷的能力,這就是群體心理的強大作用。其次,群體讓聰明的個體變得平庸。一件有創意的作品,一件偉大的發明,從來不是由一個群體創造出來的,而是出于個人的智慧。為什么會這樣呢?可能是在群體中讓自己無法深入思考,也可能是自己的想法很快就被左右,更可能是沒有突破自我的動力吧!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會看到如果是一位科學家或者學霸的角色,那么他的人設是呆板的、沒有什么朋友的、沒有什么共同活動的,喜歡安靜待在一個角落忙自己的事情。從群體心理學出發,這個刻板印象也有一定的道理。所以從另外的角度來說,我們要想讓自己取得進步,不必要往人堆里扎,不必要人云亦云,也不必要因為別人的只言片語改變自己的想法。我們需要思考的空間,懂得給自己留白的人,才有機會讓自己在這個獨立的空間里進行反思,促使自己全神貫注完成手頭上的事情,從而獲得進步。
那么,群體心理如此強大,要帶動群體的情緒,就要怎么做呢?答案是就要夸大自己的感情,夸張地表演。也許我們會聽說由于扮演的角色讓人喜愛的演員十分受人追捧,由于扮演的角色讓人咬牙切齒的演員需要自帶保鏢,這就是他們帶動了觀眾的情緒,把群體帶入想象當中。在很多演說現場,演說家們激情四射,即使事實并沒有那么夸張。這些觀念經過群體的無推理能力的散播,就成功了。這讓人不禁想到了在這個互聯網時代的熱搜、頭條們,只要有群體的存在,只要鍵盤俠們在家毫無心理負擔、毫無責任地、無需付出代價地敲一敲鍵盤,群體效應就出現了。
《烏合之眾》讀后感1000字 篇15
一、讀書的“整體觀”
脫書談書,有時難免流于流水賬。
但是我以為,這是掌握一部作品的很有效的一個方法。
至少對于我目前的狀態而言,這是一句實話,也是一句無奈之肺腑之言。
原因很簡單,我沒有辦法記住書中的很多細節。有時候,讀完一本書,留在心中的僅僅是一個觀念,甚至只是一個概念、一種感覺。
這和我的學養不足很有關系。
但是這也有好處,有的時候,脫開細節,方成其本質。
本質是什么,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現在的一般做法有本質主義,也有非本質主義的。而介入問題的研究,有的時候需要的是非本質主義的精神。即,把本質當作灰箱,著手研究具體問題。
這里可以先提一句,我比較認同所謂“結構主義”的思路和“解構主義”的`思路。
二、烏合之眾與社會心理學
有一個詞,叫“群氓”,這里不取其極端化的意義,而僅取其“群眾”的釋義。
個人第一次面對“群氓”這個詞的時候,從中讀出了精英論的論調。的確,有的時候,不得不承認,筆者帶有一種把自我與大眾區隔開來的精英式的居高臨下的優越感。但誰能保證自己不是在五十步笑百步呢。
群氓與精英,看似是對立的兩個方面,實際是一體兩面的。
精英論,在我的語匯體系中,第一次拿出來用,是在交大讀本科的時候,討論治理者的構成問題的時候被拿來使用的。
即,國家究竟是應當交給精英來治理,還是應當交給大眾。目前的一個比較通行的解決辦法是“代議制民主”。
說完我探討“群氓”的來由,下面開始說一說個人對于社會心理學的認識。
社會心理學和人格心理學在心理學領域是成對出現的一組概念。
人格心理學研究的是一定社會情境下的人格穩定性;而社會心理學大體研究的是特定人格特質下的人在社會情境中的反應機制。
看起來,像是邏輯上的一個嵌套結構。
所以,很多時候,個人認為,單單研究一者,容易失之偏頗。當然這里涉及到【科學哲學】的問題,老馬會在閱讀一定資料的基礎上,為大家分享我的心得的。
以上論述了社會心理學和人格心理學的關系問題。
說到社會心理學,不得不提到社會。
勒龐這里的“社會”,還是比較中觀意義上的了。
這也是許多人讀了《烏合之眾》之后對作者勒龐抱有微詞的一個源頭。囿于勒龐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一些結論在某些人看來會有些失之偏頗。好比當下的人評價馬克思一樣,也要有所辯證地看待。實際上,馬克思本人,就十分反對靜態地看待問題。
勒龐對群體的洞察是:群體會使人趨于愚昧。
當然,這只是我很粗淺的一個概括。接下來對書籍的詳細解讀,將和大家一起看看,勒龐是如何將這個論點逐步展開的。
筆者打算考察出勒龐書寫這本書時的草蛇灰線,再作辯證看待。
《烏合之眾》讀后感1000字 篇16
第二遍讀完,收獲滿滿,對我的三觀產生了一些較大的沖擊。之前心中或有或無的一些對于大眾的正見或偏見都在這本書里邊找到應和之處。整篇從大眾的心理、感情、道德、觀念、信念、領導人,以及大眾所組成的陪審團和議會都進行了批判性的分析,例子也用了法國大革命各種事件做佐證。
最早開始拿起這本書,完全是因為名氣而來。看完之后,才發現盛名之下無虛士。里邊所要表達的思想還是能夠給我們這個常常面對民眾裹挾的民族一個警醒。即便是一百多年前的書了,可現在很多時候,我們的民眾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也完全符合這本書中的描述:魯莽、野蠻、沖動、容易被暗示、被蠱惑。在這個一直崇尚家庭、宗族、黨派的社會里,我們更應該謹慎地看待來自群體零零種種。
此外,教育的那一章也讓我很感慨。我們現在教育系統大部分所教的不就是書中所說的學而無用的死知識嗎?很多人學完出來又不甘心去做一些自認為有失身份的工作,這樣又變成了學而不用。“學而無用”結合“學而不用”,只會使受教育者強烈不滿,深感落差。即便這些人中有人找到了還算稱心的工作,在獲得工作后也很可能將之前所學的知識拋之腦后,每天伴隨著被掏空的感覺回到家中,喪失任何主動學習的欲望,被如抖音之類的娛樂奶頭所腐蝕,日復一日地過著平庸的生活。教育時付出巨大,收獲卻甚微。想想好像就是我面對的處境,
不過,如果換個角度來看,我又覺得人類有這個烏合之眾的特點,也可能是從作為動物時為了適應生存演化而來的。當組成群體的時候,這個群體的生命便產生了,有時使人能夠為了這個大生命而犧牲掉自己的小生命,也有時使人為了維護這個大生命來釋放出自己本來動物的兇殘。所謂的群體的魯莽、沖動、缺乏理性是能夠幫助群體更好地在原始的情況下生存。不過,人類在作者的年代和現在已經發展成超出僅僅為維持著生存的狀態,所以那些曾經的“優勢”也變成了“劣勢”。人類跳出了動物演化的框架,開啟了文明。如同當物質極度缺乏的時候,導致人類得糖尿病的一些基因其實能夠幫助人類更好地生存?墒窃谖镔|非常充足的.現在,這些基因又成了讓我們生病的根源。
這本書從總體來看很在理,但的確也有些過于偏激了。我們進入群體后真的會變得沒有理性嗎?變成了被人愚弄的提線木偶嗎?這也過于簡單粗暴了吧。如果真的把他的觀點奉為圭臬的話,只會讓我們越來越自視甚高,對民主充滿鄙視和信任,進而更加支持獨裁管理和威權制度。對于這方面的思考,還要多讀些書,多觀察一些社會現象,自己進行一個完成的思考,才能不成為作者所說的“大眾”。
希望看這本書的人,不要成為這本書的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讀后感1000字 篇17
這是一本關于群體心理學的書,看此書,是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和他人,愿做個明白人。我們的生活和工作都離不開群體,有時候夜深人靜,獨自一人時,有時候會疑惑,我為什么說那樣的話,做那樣的事,我又為什么被群體那樣對待。也許是受“烏合之眾”的影響,無意識的按照群體的意識去行為。
第1章中說,作為群體一員后,智力會被拉低,情緒會被群體左右。舉兩個例子:第1次爬山時,在驢友的暗示傳染下,我穿著長靴長羽絨服,翻過一個又一個山頭,竟然走完全程。培訓現場,前后左右都在刷手機,我也會刷手機。
中篇第一章中說,“在間接因素之中,有些因素普遍存在于群體所有信仰和觀念的底層深處,這其中包括種族、傳統、時代、制度和教育!
前四個因素,在長久的歷史中,基本已經根深蒂固,我體會不了。最后一個教育,則深有體會啊。
“一個國家為年輕人提供的教育,昭示著這個國家以后的面貌!
我看不出國家怎樣,但經歷幾十年的教育,可以看出我現在是啥面貌。
如書中所批判的,“它讓接受教育的`人強烈地厭惡自己的生活狀態,并極力想從中逃離出去。工人不想再當工人,農民不想再做農民,下層資產階級除讓子女從事政府公職外從不考慮其他可能的職業。”
學生生涯,“一天之中,坐在一把椅子上,面對一張黑板,連續兩小時學習各種科目,他們儼然已經成為知識的活體容器!
畢業后,“他們安頓下來,結婚生子,落入生活的俗套,兜著同一個圈子,囿于狹隘的個人職場;他們認真完成本職工作,僅此而已!
這就是我現在的面貌。
雖然國家在教育改革,但群體的觀點早已深入骨髓,我看我家娃,同樣深陷教育泥坑而無能為力啊。
我們怎樣免于群體的裹挾呢?
我覺得,有時候就算自認為是一個人,一個人散步、一個人刷手機,若沒有自己的判斷和思考,不知道“我是誰?從哪兒來?到哪里去?”也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的想法行為都是身處群體的反應,即時刻被群體裹挾著,如何保持清醒、獨立判斷么?
在群體的專有特征當中,比如沖動、急躁、毫無推理能力、缺乏判斷和批判精神、情感夸張等,聽上去都不是好詞兒,無法控制自己的思緒。
我覺得看書,可以幫助提高我們的認知,知道的多了,總會有點批判精神吧,所以生活中要抽時間多看書。看書一定要注重思考,很多時候我們懶得思考,看書也需要動腦,所以執行看書這個動作有時候就挺難的,我們要控制自己的思緒去看書,我之前看一本書中說練習冥想可以幫助我們馴服胡亂奔騰的思緒,但冥想對我來說太難了,我不會,書中提供了一個簡單的方法,感受自己的呼吸,吸氣、屏氣、呼氣、屏氣,一直循環,不知道有沒有用啊,因為我也沒實踐幾天,書里說有用,哈哈。
愿我們都是明白人,不隨便跟著群體隨波逐流。
《烏合之眾》讀后感1000字 篇18
《烏合之眾》是由法國古斯塔夫—勒龐的經典著作,也是一部影響世界的群體心理學奠基之作。書中講述了群體的心理所受到哪里因素的影響,群體與個體的差別,群體與領袖的關系等;本書有很多例子講述了群體心理學的特征,并對社會產生的影響。
龐勒說“一個群體中的個人,也不過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細沙,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蔽矣X得這個比喻非常的恰當,生動形象的體現了個人被群體化后的表現。這也是為何如今隨波逐流現象愈發強烈的原因。在之前所說的網絡暴力的例子中,體現的不僅僅是群體易沖動,易急躁、易變的特征,還有的是他們易受暗示、易輕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執,且強烈的道德感的特征,在網絡上便會形成所謂的道德綁架。群體往往不善于思考,他們只會單純認定一種真理或繆誤。因為他們具有太多的“腦子”了,而這么多腦子中只有一種思維,便是群體的思維。這是龐勒口中的群體積累在一起,只有愚蠢,而不是聰明。這是個人意識在群體中不斷缺失的體現,這樣一種有意識人格的消失,無意識人格的得勢,會讓人完全完全服從于使之有意識人格消失的人,甚至在暗示下做出一些有違常理或者與他性格矛盾的事情。
人們會因為自己強烈而偏執的道德感去迫使他人做一些滿足他們道德感的事情,例如在一場災害中強迫富豪捐款、公交車上不考慮他人身體原因便強迫其讓座等等,倘若你選擇了拒絕,便會有一群人蜂擁而至對你加以指責。這些舉動在群體看來是替天行道。然而現實是人們在不明真相下的指指點點,或許對于當事人而言才是最為痛苦的',那些頂著道德光環的人或許才是真正的施暴者。
所以在社會進步層面上而言,對于個人,有意識人格的保留就會顯得非常重要了。不盲目輕信他人言論,不盲目選擇被迫社交。作為個人我們能做到的,只有讓自己的思想不成為他人的跑馬場。要做到保留自我意識最重要的便是對于自我的認可,唯有自信于自己的觀點、對于是非的判斷,才會做到堅守。
而在群體方面,一個積極的暗示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群體根本沒有預先策劃。他們可以被最矛盾的情感所激勵,但是又經常受當前刺激因素的影響,他們就像被狂風卷起的樹葉,朝著各個方向飛舞,接著又落在地上!边@樣的一種比喻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群體的“可塑性”。他們并非都是負能量的集合,某種程度上而言,剛剛形成的群體就像是一張白紙,最后成為怎樣的一張畫取決于沾有色彩的畫筆。一個積極向上的暗示可以使得群體向一個好的方面發展。暗示會在群體中形成一種信念,而信念正是一種文明的基礎。群體會為了某一種信念的成功而舍身取義,所以古往今來,在亂世之時會有各種理念的革命去推翻原有依然衰敗的制度,去創造新的制度。而在盛世安穩的時代,群體理應是一種穩定劑,是真善美的踐行者。唯有群體具有正確的價值觀了,社會才會愈發向上,一個國家名族才會穩定進步吧。
《烏合之眾》讀后感1000字 篇19
烏合之眾》是群體心理學的開山之作,成書至今已有100多年。這本書完全顛覆了我對群體的認識,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堅信“眾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等群體智慧,但本書卻直言不諱、簡單粗暴地指出群體的諸多劣根性,認為群體中累積起來的只有愚蠢的智慧,而非天才的智慧,正如群體不會比伏爾泰更智慧,而是伏爾泰一人要比整個世界更智慧。
整本書讀下來,最大的感受是群體是如此的盲目和缺乏理性,這種心理劣根性直接導致其只能用平庸的智力來處理當下工作。盡管基于特殊的時代背景(法國大革命)和學科背景(群體心理學萌芽階段),使得該書的部分觀點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安靜地讀下去會發現,書中關于群體心理特征的論述對今天的我們仍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私以為該書最精彩之處是對群體心理特征和行為的描述。整本書的核心觀點是:群體是無意識的,這種無意識隱藏著群體力量的秘密。所謂的群體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從心理學的視角可以將群體界定為:在特定情況下,聚集成群的個體的思想和情感全部朝向同一方向,此時個體的自覺個性消失,轉而形成一種集體心理,接受心理統一律的支配。在集體氛圍下,個體智力差異被削弱,個性也被削弱,異質性被同質性吞噬,無意識特質逐漸占據上風,往往趨向于沖動、盲目、缺乏判斷力和批判精神等。造成群體無意識的原因在于:無意識心理活動在生活、邏輯思考中的作用都是壓倒性的;群體壓力、群體感染、群體暗示的作用。
群體的感情主要表現為:
1)群體的沖動、易變和急躁;
2)易受暗示和輕信;
3)情感的夸大與簡單化;
4)群體的偏狹、專橫和保守。
作者認為只有絕對的、毫不妥協的、簡單明了的觀念才能對群體產生絕佳的影響力。同時,群體的推理能力十分低下,所接受的推理方法只是表面上的相似性或連續性,但是群體的`想象力很強,能進行形象思維,越是不同尋常的、傳奇式的東西,越能打動群體。不可否認,這些特征對組織群體活動,比如現代企業營銷管理,特別是廣告宣傳具有很大的借鑒價值。但本書最引人思考之處還在于:群體時代下如何保持個體的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避免成為“烏合之眾”。
時下,微博、論壇等網絡媒體將大家空前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群體無意識特征表現越來越明顯,最典型的莫過于充斥在網絡上的各種罵戰,網民的討論熱情可以被瞬間點燃,動輒數以億次的點擊量與關注量,討論也從最初的聲討演變成污言穢語的謾罵,從當事人的人身攻擊延伸到其無辜的家人,甚至被逼上絕路,此時的參與者已經喪失了理性、道德和判斷,僅是一群“烏合之眾”。同時,為迎合大眾的無知趣味,絕大多數的新聞報紙已經放棄了向人們傳授某種主張或信條的權力,取而代之的是不斷充斥著輕松的專欄、社會花邊新聞等。在群體特征表現如此明顯的時代,如何不盲從、堅持獨立思考、保持個體的獨立性是我們都該深入思考的問題,這也是本書給于的最大啟示。
《烏合之眾》讀后感1000字 篇20
《烏合之眾》是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最為著名的社會心理學著作。這本并不是很厚的書卻精致、深刻又犀利的描述了當人們形成一個群體時別樣的心態。讀完關于群體的一般特征,我恍然大悟,原來人、聚集在一起的人、心理群體,三者是如此的不同。
個人是最簡單的構成,一個人思考,一個人采取行動,這些個性并不一定在個人聚集成群后依舊保持下來。聚集在一起的人,如果只是單純的很多人站在一起,這只能稱之為擁擠,也不是心理學所研究的群體。只有當聚集成群的人進入一種狀態,形成一種獨特的存在,受群體精神統一支配時,才構成心理群體。
自覺個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轉向一個相同的方向,是即將變成組織化群體的人所表現出的首要特征。聽起來很晦澀難懂,但現實確實如此,人作為社會的基本組成部分,人性必然是復雜多變的,俗話說“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當個人融入群體時也是如此。一個人不敢做的事,周圍的一群人都做了,于是自己也心安理得地做了,好事或者壞事都不例外。
心理群體最驚人的特點在于,一旦構成群體的這些個人獲得了集體心理,不論他們作為獨立的個人時有著怎樣的生活方式、職業、性格或者智力,不論他們之間相同與否,他們那些固有的思想感情都將發生變化,組成一個群體的個人不同于孤立的個人。正如書中所說:“若不是形成了一個群體,有些念頭或感情在個人身上根本就不會發生,或不會變成行動!本拖褚咔槠陂g搶雙黃連的事件一樣。
書中在分析心理群體的特點的形成原因時指出:群體更容易讓人喪失責任感,宣泄本能的欲望。群體間有著傳染的現象,就好像無形中的催眠,足以使人隨時為集體利益犧牲個人利益,受傳染的影響,群體更易于接受暗示。在作者的細致分析后,群體在我心里突然間變成了一個詭異甚至有魔力的力量,由于群體的存在,有時可以引發最血腥的暴行,有時卻又只需要一句悅耳的言辭就可以將其喚醒。
誠然,中國作為一個強調集體主義價值觀的社會主義國家,心理群體的特征表現的更為明顯。但是,公眾情緒的高漲與泛濫并非是“中國特色”,任何一個社會在轉型時期,都會面臨這樣的過程,這可以說是一個社會從富足走向文明的必由之路。歷史已經讓我們看到了1890年—1920年間,美國如何在兩代人的努力下,變成了一個相對幸福、公正的.社會,抑或是1976-2021年間,西班牙如何從佛朗哥年代的壓抑、封閉,變成了開放、自由、富有創造力新國家。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逐漸納入世界,對于民意狂熱的現狀,我們應做冷靜理性的認識,不應消極悲觀,更不應盲目樂觀。但是我們需要警惕的是:不能讓一種模糊的情緒成為一種真正的信仰。如果當這種夸張和單純的情緒成為一種真正能夠主宰群體的力量,它對社會的傷害將難以估量。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社會現在的處境只是個過渡階段。雖然前面的道路布滿荊棘,但我們終能走過去。
《烏合之眾》讀后感1000字 篇21
《烏合之眾》這本書首次出版于1895年,國內翻譯的出版年份主要集中在2011-2013年,目前豆瓣上書評基本上都在8分以上。我讀的國內翻譯版本是2018年1月出版本的,翻譯人員是:董強,這個人曾在法國游學12年,是傅雷翻譯出版獎組委會主席,北京大學法語系主任、博士生導師。
董強翻譯的這版書,從出版后,到現在憑借著口碑,獲得不少網友的一致好評,由于我本人在閱讀此版本之前,并未閱讀過其他譯者出版的版本,所以,不好對其它版本的書進行評論,但是,從豆瓣的評分上還是可以看得出來實力如何的。這個版本的《烏合之眾》從出版到現在在豆瓣中的評分為8.5分,可以想像書友們對這個版本的肯定。
看完這本書后,我第一反應是,不得不佩服國外專家的學術研究精神,他們能對于某些社會現象,進行深入地研究,邏輯推測下去,最后,再給你得出個結論。這就像是,中國古人所提出的觀點: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這本書中的經典語錄也不少,網上也有很多整理的文章,這里本人就不一一列舉了,有需要的可以自己去搜索了解一下。
首先,作者對“群體”的研究、思考可謂是相當深厚。群體,是毫無邏輯可言的,群體,又是非常可怕的,因為,一旦被群體的思緒所左右,群體會產生巨大的破壞力。
其次,作者在書中也闡述了,個人一旦入了群體之中,他就會喪失他自己原有的個性以及邏輯判斷力,接管他個人思維的就是群體的思想。
再者,群體又需要引領者,引領者需要個人威望,而威望又來源于成功。所以,你會發現凡是比較牛的成功者,TA所說的很多話,都會有N多人相信,會有N多人愿意追隨TA。這就讓我聯想到現今社會的粉絲經濟,粉絲可以為偶像做出N多非理性的事情,這就是群體思維的體現。所以,對于互聯網上的各種刷屏的營銷案例,背后能夠火的本質原因,就是能聚集到某個“群體”的人群,而這個“群體”就會按著“設計者”之初的劇本走下去。
最后,作者也在書中表達了對于西方社會普選的觀點,這里引用一下書中的一小段文字:“全民普選的缺陷自然是太明顯了,所以不可能不看到。我們不能不承認,人類文明就是由一小批高級精英構建起來的`,他們構成了一個金字塔的頂尖。金字塔隨著價值的遞減而向下擴展,每一層都代表了一個民族的深層階層。一種文明的偉大,自然不能取決于低級成員的普選,因為他們代表的只是數量。而且,群體的普選可能還是危險的。他們已經給我們招來了好幾次入侵”
這段文字給我的印象比較深刻,同時,自己也有感而發,做了一次讀書筆記:“本書首版是1895年,這段話,在百年后的今天,就在西歐國家慢慢得到驗證了,看看現在的西歐國家被所謂的“政治正確”的“難民”移民搞成什么樣了?巴黎圣母院就這么一把火給燒了。同樣的,美國的民粹主義正在吹起,后面的路,可想而知。”
這本書,可以給自己時刻地提醒,不要被“群體”思想所左右,要時刻地保持“批判性思考”,時刻反思,多問自己為什么?
《烏合之眾》讀后感1000字 篇22
人作為社會性生物,注定是沒有辦法脫離社會獨立生存的,個人的力量渺小需要依靠群體力量,對于個體來說,最好的策略取決于種群的大多數成員在做什么,這樣一來難免身處各種大大小小和性質不同群體。
難道就無可避免的成為烏合之眾嗎?怎么才能最大程度的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獨立的思考?《烏合之眾》系統的分析了群體的特征,但是以上兩個問題的答案并不在這本書里,需要讀者自己深入思考并從其他地方尋找答案。但我相信看完這本書后人們的想法和生活不會發生什么改變,仍舊會是各種群體中的一員,尤其是在網絡世界中,看到不同意見時還是會立刻站隊維護自己所在群體,在這一點上我是持悲觀態度的。普遍認為藝術家是最具有個性和獨立精神的,但是縱觀藝術史,看到的也是各種群體:古典主義,立體主義,野獸派,抽象表現主義……同一個群體中的人接受即成的思想這方面與《烏合之眾》所描述的并無二致。對此,木心說“藝術,一入主義便不足觀”,杜尚給予抵抗的方式是:沉默,緩慢,獨處。而他二人得以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了自己思想上的獨立。
另一方面,由于時代久遠,現在再看這本書描述的部分內容,更像是一本記錄當時社會和思想狀況的歷史調查報告,與我們所處的社會相去甚遠。例如勒龐在第三卷討論異質性群體的時候談到了種族,但是這里他混淆了種族和民族(此處民族不是指一個國家內的民族,而是以國家為單位的民族主義)的概念,此書寫于1895年,彼時民族主義在世界范圍內剛剛興起,還沒有形成準確的定義和概念,我們現在談到的種族主要指不同人種。隨著網絡信息時代形成的全球一體化,現在即使是不同國家的民族其在群體行為上也越發趨于相同,不再表現出勒龐所說的那種異質性特點。
對于這個網絡時代群體的.特點,看理想公眾號最近的一篇文章《我們的悲歡不相通,我們的趣味也不再相通》很能說明問題,當中有一段描述:
“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打破了時空限制。即便是社恐,也很容易在網上找到與自己愛好相似、觀念一致的人。社交媒體,又為群體互動提供了形態各異的載體。
可是,當我們舒適地使用社交媒體,瀏覽資訊軟件時,卻不可避免地進入一個「回聲室」:在「我的互聯網」上,我看到的觀點,皆是自己觀點的回聲,并認為整個世界就是這樣。
這無疑將導致:一方面,信息來源愈發閉塞;另一方面,則是鄙視鏈的出現。
精準的興趣匹配之下,人們更習慣于抱團取暖。各類社交媒體,逐漸形成自己的語言特性和氣質。人們會普遍認為:虎撲=直男,豆瓣=廢青,抖音愛好者又自然看不上快手……
假如有一天,我們想跳出自己的圈子,了解其他群體也沒那么容易:我們必須強迫自己理解并認同他們的說話方式、價值觀和審美。而這又很容易造成不適感,致使我們退卻并轉而回到原來的圈層內。”
最后怎么利用本書的知識,是把它當做王權之術控制他人,還是說要避免在群體中失智,做一個獨立思考的人這就見仁見智了。
《烏合之眾》讀后感1000字 篇23
《烏合之眾》的作者古斯塔夫·勒龐是法國人,說到法國是繞不過去革命的,全書的觀察基點就建立在大革命之后的過渡時代,群體的意志逐漸進入國家政治生活,慢慢成為統治階層,這個背景也讓群體心理學變得更值得被研究。
心理學定義中的群體,最顯著的特征是個體的消失,群體中個體的思想何感情會全部朝著一個方面邁進,這使群體具有無人可擋的巨大力量。由于受到更為強大的無意識因素影響,群體存在幾種基本特征:一是沖動、易變和急躁,原因在于群體中個體缺少了對刺激反應的加工能力,社會對個體的約束在群體的庇護下消失了;二是易受暗示和輕信,從這個角度看,歷史也變得不可信了;三是感情的夸大和簡單化;四是偏狹、裝橫和保守,自大但有渴望被奴役;五是群體的道德水平無論是低下還是高尚,都十分極端。此外,群體沒有理性的推理能力,只是把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攪在一起,但有豐富的想象力,容易受到暗示的影響。
群體的基本特征讓他們的一切信念都具有宗教形式,被某個群體擁戴的領袖,在這個群體看來就是真正的神。因此,成為群體的領袖,首先要通過個人魅力或者社會地位、財富獲取聲望,用堅信的意志不斷成功保住聲望,再通過斷言、重復、傳染三類手段驅動群體。但這種驅動往往不會長久,因為群體觀念雖然呈現了表面的多變性,但內核頑固,產生漫長,改變困難,領袖一旦與群體的普遍信念和情感背道而馳,便不會持久。
群體觀念主要受到積蓄因素和即時因素的決定,前者是深層次因素。積蓄因素有種族、傳統、時間、政治和社會制度、制度和教育,其中種族是最強大的因素;即時因素包括形象、詞語和套話,幻覺,經驗的無用和理性的缺位。
全書最后對犯罪群體、陪審團群體、選民群體、議會群體四個涵蓋來自各種特點、職業、智力水平的個體的異質性群體進行了分析,并重點就文明進化的共同階段進行了總結:文明誕生之初,一群來自四面八方的個體聚集在一起,自然形成的法律結成整體的唯一紐帶,漫長的時間和一致的環境造就了一個種族,種族獲得某種理想般的基本觀念,一種包含制度、信念和藝術的文明圍繞這個理想開始誕生,但當文明達到一定程度后就是不可避免的破壞,作為民族支持的理想開始衰弱,宗教、政治和社會結構開始動搖,人群最終變成了缺乏團結一致的個體,文明只徒有其表,國家開始發揮引人注目的影響,等到所有文明的積累消耗殆盡,烏合之眾開始執行歷史使命,革命開始,摧毀文明,終結信念。這是民族的'生命循環過程,因此,書中說,沒有傳統,文明是不可能的,沒有對傳統的破壞,進步是不可能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以群體為支點,看社會和文明的歷程,這無疑是一個有趣的角度,但書中的觀點毫無疑問和社會主義是不一致的。全書總結下來,雖然也承認群體或群眾是歷史的推動者,但一個是毀滅一個是創造。這點值得商榷。另外,書中流露出的對女性心理和智力的歧視,讓人無法茍同。
【《烏合之眾》讀后感1000字】相關文章:
烏合之眾讀后感02-23
《烏合之眾》讀后感11-08
《烏合之眾》的讀后感09-19
《烏合之眾》讀書體會03-11
烏合之眾的讀書筆記02-05
《烏合之眾》學生讀后感08-17
《烏合之眾》讀后感范文03-10
《烏合之眾》讀后感通用03-14
《烏合之眾》經典語錄(精選50句)09-02
《烏合之眾》經典語錄(精選120句)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