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10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1
一個聾啞盲人,向往著光明,雖然三天的時間很短,但對于一個對光明極度向往的人來說已經是很滿足的了。
海倫·凱勒——這個偉大的女性,一次高燒后,她失去了光明,她聽不見,看不著,連說話也很困難。正如一只失去翅膀的蜜蜂,已經沒有了活下去的理由,但堅強的海倫在死亡的懸崖邊回過了頭,最終,他在沙利文的幫助下,一舉成名。
他站在了世界最明亮的地方。
作為一名身體健康的人,我實在佩服海倫·凱勒。一位正常人能做到的事,海倫·凱勒做到了,而一位正常人不能做到的,海倫·凱勒也能做到,我不禁被他那種頑強不息的精神感動。一名從小就既聾又啞又盲的人,能夠憑著他的觸覺,憑著他的堅持不懈,寫出了多本令人震撼的書,而她的個人傳記——《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讓人們感受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海倫是多么熱愛著豐富多彩的世界!她從不為自己的缺陷而感到多么的自卑,而是更加頑強努力,在艱難中獲的力量與堅強的性格,而且獲得了人類的證明與佩服和巨大的成就!這些都讓我折服!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使我流下了淚水,我從海倫·凱勒身上更得到了一種力量!這是怎樣一種的力量啊!頑強、富有毅力、熱愛生命、熱愛生活、艱難中進去,我不知怎樣用語言去描述,但我知道這是一個人為實現一個別人眼中不可能達成的目標的力量。就像馬克·吐溫說的那樣:“19世紀有兩個奇人,一個是拿破侖,一個是海倫·凱勒。”海倫·凱勒已從一個嬌縱的姑娘成長為一個偉大的人,而這本書正講述了19世紀這個偉大的故事。
書中海倫有這樣的一段話,“失眠的我可以給那些看得見的人們一個提示——對那些能夠充分利用天賦視覺的人們一個忠告:善用你的眼睛吧,猶如明天你將遭到失明的災難。同樣的方法也可以應用于其他感官。聆聽樂曲的妙音,鳥兒的歌唱,管弦樂隊雄渾而鏗鏘有力的曲調吧,猶如你明天你的觸覺將會衰退。嗅聞所有的芳香,品嘗沒一口價要把,猶如你明天再也不能嗅聞品嘗。充分利用每一個感官,通過自然給予你的幾種接觸手段,為世界向你顯示的所有愉快而美好的細節而自豪吧!不過,在所有的感官中,我相信,視覺一定是最令人賞心悅目的。”
她是多么的向往光明,然而命運卻帶給了她一片黑暗的世界;他卻又是這么的讓人向往,因為他的精神已經超越了一切。讀著海倫的自傳,聯想到了自己,我身體健康,各種感官器官良好,作為一名正常人,我卻有時應為自身的惰性,浪費了大量的學習時間,只是一昧的追求舒服,實在感到自愧。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實在是本好書,它能振奮人心,它讓我越發覺得要珍惜生活中的美好瞬間,要懂得滿足,它給人以感動,能鼓舞人心。希望大家都能走進海倫的世界,感受那一份沒有光明的世界,體味或許我沒一身都不會感受到的生活。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2
這幾天,我讀了海倫·凱勒的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了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的主人公海倫是一個在黑暗中度過了88個春秋的弱女子。
三天光明,對于常人來說只是人生中短暫的一刻。每個人早上醒來,就能感受到太陽從東方升起來,陽光燦爛地照耀著樹梢,照耀著閃閃發光的河流,照耀著顫動著露珠的青草葉,照耀著寬闊的平坦的廣場。于是,一切在陽光中被喚醒了,鳥兒嘰嘰喳喳地展示著自己的歌喉,撲騰著翅膀在天空中劃出美麗的弧線;翠竹在晨風中輕輕擺動著自己柔軟的腰肢。
在陽光的照耀下,一切多么美好。活潑的小蟲在綠草地里歡快地爬行、鳴叫;鮮艷的花朵盡情地舒展著自己的身姿,貪婪地吮吸著陽光的愛撫;勤勞的蜜蜂在陽光的鼓勵下,辛勤地穿梭在花叢中,輕盈地從這朵花里鉆到那朵花上;歡快的河水映著陽光發出粼粼的光芒,一閃一閃的像一面會變色的鏡子,投射出像寶石一樣的光芒。這些常人天天能看到輕風、陽光、河水、綠葉,對于雙目失明的海倫來說,卻是多么奢侈。
海倫多么希望能夠有三天的光明,可以和別人一樣聽聽清脆的鳥鳴;看看綠葉泛出的光亮;看看五彩繽紛的花兒如何在風中搖曳;看看綠色的螳螂是如何蹬動它健壯的雙腿,欣喜地向前跳躍的;看看飛流而下的瀑布,那銀色的身姿肆意瀟灑。
這些因為光明的而帶來的美,我們普通人能夠輕易地獲得,而對失明的海倫來說,卻是那么遙遠的事情。
但是,海倫卻憑借著堅強,從哈佛大學畢業。海倫用生命的全部力量,處處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機構,為殘疾人造福,被評為了美國十大英雄偶像。
海倫希望自己能夠擁有三天的光明,可以讓自己更好地了解世界。如果,每個人都能夠體會到海倫的渴求,就會對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更加的珍惜。只有用珍惜的態度,才能讓眼睛里看到的陽光暖到心里,才能讓翠綠洗盡我們疲乏的心靈,婀娜的柳枝才會激起心底的柔軟,筆挺的翠竹才會激發我們的剛正不阿。讓我們抱著感恩的心,對待我們擁有的光明。因為世界上還有很多人沒有光明,只有抱著感恩的心,才有力量更努力地學習,更努力地工作。
海倫是個懂得珍惜的人。海倫珍惜自己的老師,珍惜自己的時間,把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珍惜自己能夠獲得的知識,用知識武裝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強大,珍惜每一個曾經幫助過她的人,積極地把自己的能量撒向那些比她更不幸,更弱小的人。
海倫的珍惜給了我啟示,我們要學習海倫去珍惜生命中擁有的東西,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3
原本以為,這本書是一本純幻想小說,想像海倫·凱勒擁有三天光明后會做些什么,看了之后才知道,這是海倫的自傳。海倫·凱勒在無盡的黑暗中尋找光明,在無望的世界里探索希望。“我的身體雖然不自由,但我的心是自由的。”這句話我很喜歡。海倫·凱勒并不為身體的缺陷而煩惱,她的心是快樂的、不受約束的,是充滿光亮與希望的,否則,她就寫不出這本巨著。她使我想起了一句話:“這些缺陷者捧出的藝術花束往往是格外鮮艷的。”是啊,付出了超越常人百倍的心血與汗水,才能達到這種過人的水平。世上的“海倫·凱勒”不多,但是,我們每人都應該擁有像海倫·凱勒一樣樂觀向上的心。海倫·凱勒的成就,很大一部分是她的家庭教師教師安妮·沙莉文·梅西的功勞。在安妮老師到來之前,海倫因為又盲又聾又啞,深受家人的同情與溺愛,總是大發脾氣、為所欲為。盲目的憐憫和寵愛增長了海倫無往不勝的任性,安妮置之不理的態度讓這個小暴君索然無味。不管海倫家人如何反對,安妮依舊態度強硬:“我知道海倫殘障、受挫折、自暴自棄、可憐……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她被寵得無法無天了!讓她這樣子下去,會毀了她。”
安妮讓海倫離開家人,同自己住在花園小屋。無依無靠的海倫在接受了長達兩周的訓練后,終于戰勝了自己的暴躁脾氣,認真地跟著安妮拼寫各個字詞。當海倫第一次自己組成句子時,安妮激動得流下了眼淚。安妮老師讓海倫找到了自我,融入了世界,接觸了知識。難怪海倫在假設自己有了三天光明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長久地凝視她的老師——安妮·沙莉文·梅西太太的面龐。這個再塑海倫生命的人,令我萬分敬佩,也許是因為她也曾有過失明的經歷的緣故,她理解海倫暴躁的脾氣,懂得海倫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怎樣才能開啟她心靈的窗戶、啟迪她的智慧。海倫·凱勒說:“人生最大的災難,不在于過去的創傷,而在于把未來放棄。”創傷屬于過去,未來擺在眼前。惦記創傷的人是可悲的,而放棄未來的人是可笑的。有什么值得你放棄未來?海倫·凱勒又盲又聾又啞,可她從示放棄過,從未退出與命運的抗爭。在她不懈地努力下,沒有聽覺的她,終于能夠說話了!
這句話給了我極大的啟迪,沒錯,何必在乎創傷呢?創傷是屬于過去的;何必放棄未來呢?未來是屬于自己的。我們真的是沒有任何理由指責命運的不公,我們何不回頭看看自己又都干了些什么。沒有做不成的事,只有懶得做的人,不是么?我們還要向命運奢求什么?!海倫·凱勒奮斗一生,唯一希望擁有哪怕三天的光明,而我們,擁有一雙明亮的眼睛和一對聰慧的耳朵,難道還不知足么?世上沒有無盡的黑暗,只要我們第個人心中都有一盞不滅的明燈。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4
暑假說長,轉眼之間就過了,說短也不短,暑假的長短是取決與你在暑假都做了什么,如果你做了有意義的事,那么,這六十多天都你來說只是一個瞬間,但你如果沒做什么有意義的事,那六十多天呆在家里也是一種煎熬,在暑假期間,我看了海倫凱勒寫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那天,我走進了書店,無意間書架上的一本書掉到了地上,我輕輕撿了起來,看了上面的文字,嘴里嘀咕道:“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在這之前,我只知道海倫凱勒的經歷很慘,她在19個月的時候就因為一場大病改變了她整個人生,她從那時起看不見,聽不見,也表達不了自己的意愿。等于與世隔絕。她才19個月大,還沒有觀察到世界是有多美麗,還沒有聽見大自然更多美的聲音,甚至還表達不了自己……。她變得很暴躁,沒有人理解她,她更不了解身邊的人……直到她的老師沙利文出現,他的世界便有了一些光明,于是海倫凱勒變得開朗……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講述了海倫如果可以看得見三天,她會去做的事。這三天對他來說很有意義。
第一天她要看人,看陪伴她的老師沙利文,看他的鼻子,眼睛,嘴巴以及身上的一切,讓她的老師存在她的記憶當中,看她的小伙伴們,看他們的善良,淳樸和堅持不懈。感受他們的內在美。
第二天她想去看光的變化莫測和日出,看看太陽落下的美麗。
第三天她想繼續看日出,應為這是她能看見的最后一天,看完日出她想去探索與研究,她將奔向城市,看看偉大的建筑,以一個盲人的身份想想如果自己有三天光明去看世界將會去做哪些事——去感受世界。
對于一個盲人來說,這三天當然會比正常人更加有意義。
對于一個盲人來說有那么幾天光明是多么的珍貴,然而對于我們來說是否應該好好珍惜自己不缺失的地方?
鮮花如果害怕凋謝,那她永遠不會綻放;航船如果害怕失舵,那他永遠不會到達彼岸;小草如果害怕風雨,那她將永遠不能破土而出……在生活中,挫折會像連綿不斷的群山般襲來,一撥又一撥。但沒有過不去的山,雖然很累,但只要堅持,必能渡過難關。挫折就像蹲在成功前的看門狗,你越害怕,挫折就跟得越緊。當我們遇到挫折時,不要慌亂,勇敢面對,就一定會讓挫折遠去。
所以我們在面對困難時,一定要學習海倫的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利用他們去做些有意義的事,才對得起自己。我們或許會以為有健全的身體是理所應當的,也不能理解像海倫一樣的人的生活是多么艱苦,那你可以在一天中嘗試一下看不見,聽不見的生活,就會知道那是多么迷茫,多么無助,你就會知道海倫是多么堅強,你就會知道要好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了。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5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希望風帆光明,是她的向往,聲音,是她的奢望;如此簡單的要求,卻沒有一個人能幫她實現,這就是不幸的 —— 海倫凱勒,在她出生第十九個月的時候,無情的病魔奪去了她的雙眼,緊接著,她又失去了聽覺,這跌入夢魔的天使,她是多么向往光明和聲音啊!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了,這寂靜的黑暗不但沒有使海倫堅定信念,反而使她更加憤怒、苦惱,這樣的壞脾氣,使她的朋友們也都一一離開了她。在她六歲零九個月大的時候,她曾無數次在心底吶喊:“光明!光明!快給我光明!”殊不知,愛的光明就要照在她身上。
1887年3月3日,柏金斯學校的安妮踠覃螃老師來到了她身旁,她的生命就此發生了改變,…… “給我三天光明:把第一天奉獻給自己有生命和無生命的朋友;用第二天去觀看人類與自然的歷史;第三天去體會人們的日常生活。”這是她生來的第一個愿望,也是她一直到成名后的愿望,更是她最希望得到的。為了這樣微不足道的奢望,她盡量克制自己的脾氣,在黑暗中尋找快樂、尋找希望。老師的到來,對她的人生有著神圣、重大的意義,為了把握機會,從此,她不斷親近大自然、在游戲中學習,后來,她立志上哈佛,通過她的反復練習、不屈不撓、不懈努力,沖破層層阻礙,邁入了她那光輝的青春!在漫長的光陰里,她立下了第二個誓言:為那些和她一樣的人貢獻出一份微薄之力,這就是她的理想:感恩一切,為他人點亮前方的路。但她此生有埋怨過任何的人和事嗎?有抱怨過任何說她壞話的人嗎?沒有!
也許,你會說這不算什么,那么,她曾提出過任何無禮、放肆的要求嗎?她曾強求他人為自己的進步高興嗎?也沒有!她的愿望是多么簡單,但都沒有人幫她實現。她的理想是多么偉大,可最后,她還是通過自己的信念,完成了一切。而我們有些人呢?未免也太過分了,不單對自己的未來沒有目標,整天懶懶散散,無所事事,還經常心不靜,興奮得不知輕重。而有些人僅僅是有著這一次我語文要考上80分這樣簡單的目標,卻還不能實現。
再看看更多孩子的普遍現象:剛僥幸獲得了一點點的成就,就異常興奮,要求這要求那,強求家長滿足自己那無禮的愿望:買玩具、吃好吃的、逛商場買新衣服、看電影等等,這樣的愿望,都還有善良的家長去實現,而他們自己的愿望往往只是買這買那、吃著吃那,根本沒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追求,再看看海倫的愿望:從出生到成名都只向往光明與聲音,這微小的愿望,上天卻沒有實現,但海倫并不氣餒,并不埋怨;而我們呢?沒有人家刻苦,沒有人家努力,自己拿蠻橫無理的愿望還能實現。在平時,往往我們做的.就是埋怨、小孩子氣、自私、刁蠻,看看海倫凱勒,這樣的行為對嗎?同學們,不要只把追求停留在那些物質上,讓我們揚起希望的風帆,在理想的大海里盡情遨游吧!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6
只有經歷過地獄般的磨煉,才能有征服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
——題記
書,是一對有力的翅膀,帶我們翱翔世界;書,是一片云海,將我們托向藍天;書,是一段階梯,使我們不斷進步。書使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增加了我對知識的渴望,豐富了我的情感世界。從小,我便酷愛讀書,許多書都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但至今還使我歷歷在目的是——《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海倫·凱勒是大家最熟悉不過的女教育家。她因病失去了視覺和聽覺,就連說話都成了困難。對于一個殘疾人來說,世界是一片黑暗和寂靜,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學會讀書、寫字、說話,簡直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海倫·凱勒沒有向命運屈服。《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海倫·凱勒的代表作,該書的前半部分主要寫了海倫變成盲聾人后的生活,后半部分則介紹了海倫的求學生涯。
莎莉文是海倫·凱勒的啟蒙老師。由于失去聽覺和視覺,海倫的脾氣異常暴躁,莎莉文老師用自己的愛心感化了這個小女孩。她改變了海倫·凱勒的脾氣,讓她對生活抱有了希望。通過井房的經歷,莎莉文老師使海倫·凱勒獲得了生命的意識,擁有了求知的美好無比的感受。莎莉文老師引導海倫走進自然,親近自然,在與自然的相處中感受自然的偉大和世界的美好。
海倫·凱勒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女性之一。她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在哈佛大學拉德克里夫學院的學業,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位獲得文學學士學位的盲聾人。成年后,作為一個學識淵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始終致力于殘疾人事業,四處募捐用以改善殘疾人的生活環境,并為他們創造受教育的機會。海倫·凱勒不屈服于命運的不公,也不怨天尤人。她接受了命運的挑戰。一個既看不見又聽不見的人的世界是一個封閉的世界,但是她以永不言敗的精神,堅持按正常人的標準要求自己,決不因殘疾而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她意識到,為達到目的,她需要付出多于常人無數倍的努力,于是她一步步地走、一點點地做,不達到目的誓不罷休。這是她取得杰出成就的主要原因。
海倫·凱勒的世界是黑暗、絕望的,我無法身臨其境地體會她的感受。但她盲、聾、啞的事跡,勾起了我兒時的回憶。
小時候,爸爸曾用布蒙住我的雙眼,他將球踢向我,讓我通過聲音來判斷球在哪個方向。但我根本無法辨別,像只無頭蒼蠅似的亂撞。那次的親身體驗,便讓我明白了盲人的不容易。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帶給我許多體會,令我感慨萬千。它是一本絕世著作,并成了我最喜愛的書目。如今重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激動和感動依然,感受卻更為深刻。一個涉世不深的女孩會漏過的許多東西,今天卻具有了別樣的重要意義。海倫就像一朵開在寂寞深處的花,后沖破黑暗,并重放光明,指引著世人方向。她使我明白:不要絕望也不要迷茫,黑暗只是暫時的。付出就會有回報,努力才會成功。經過地獄般的磨煉,便有征服天堂的力量。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7
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書,我在很久之前就已經讀完了,這個暑假我又讀了一遍。《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由《我的生活》、《走出黑暗》、《老師》三本書以及發表在美國《大西洋月刊》上的著名散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組成,完整,系統的介紹了海倫豐富,生動,真實而偉大的一生。
以前讀這本書的時候,沒有太多的感悟,最多只是覺得海倫可憐,可是這次讀這本書我卻有了不一樣的感悟,這次我被書中的主人公海倫深深的吸引,從她的身上我學到了很多,她使我找到了堅強不屈挑戰生命極限的勇氣。
書中,一歲多的海倫因為一次猩紅熱變的盲、聾、啞,但是她并沒有為此而崩潰,她依然活得很快樂,她不僅成功完成大學的所有課程,并且成為作家。
海倫.凱勒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女子,她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一個生活在黑暗中卻給全世界帶去光明的女性,一個度過了88個春秋卻有87年是在無光,無聲,無語的封閉世界。就是這個處于盲聾啞世界的人卻畢業于哈佛大學德克利夫學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四處奔走,建起了一家家的慈善機構,并為殘疾人造福。”著名文學家馬克.吐溫曾說過:“十九世紀有兩個奇人 ,一個是拿破侖,另一個就是海倫.凱勒。”
在書中,當她終于在莎莉文老師的幫助下學到不少字時,高興地寫道:“啊!世界上還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嗎?”這句話使我感到心痛,明明是一個又盲又聾又啞的孩子,卻為能學到知識而不斷努力著,并且為此感到幸福,這一句話使我感到即使把所有的苦難擺到她面前,都無不顯得脆弱和不堪一擊。
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海倫說如果給她三天光明,那么第一天,她要看人,看那些在生活中給予她幫助,善良、溫厚的人。第二天,她要看看黑夜怎樣變成白晝,看博物館所帶來的神奇、韻律、絢麗。第三天,她要看看紐約的繁華,建筑的宏偉,歡樂的公園,妙趣橫生的戲劇。
正是因為海倫對美麗的世界有著美好的憧憬,才致使她獲得非凡的成就。一位哲學家說過:“勇敢寓于靈魂之中,而不是一個強壯的軀體。”是呀,身體健康的人不一定敢于面對苦難,而身殘的人卻志堅,卻可能創造出生命的奇跡。
在海倫88年的生命中出現過許多摯友。馬克.吐溫便是其中之一。這位風趣、幽默的大文豪時常在生活上幫助海倫,在許多事情上給予了海倫很大的幫助。試想如果沒有像馬克.吐溫這樣的摯友,海倫將怎樣度過封閉的87年?
海倫.凱勒的成功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提供了范例。朋友們如果在你們感到孤獨無助的時候,不妨試試用心靈與海倫對話,不妨用心去讀這本《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吧!相信你們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8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是海倫凱勒。1880年6月27日,海倫凱勒出生于亞拉巴馬州北部的小鎮康比亞,十九個月時因病導致失明失聰。1887年,她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人——莎莉文。莎莉文與海倫朝夕相處50年,沒有莎莉文就不會有海倫這個奇跡。海倫是個聾盲人,讓她接受知識,是無法想象的。莎莉文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加之海倫對知識的強烈渴求,鑄就了海倫的傳奇。身體殘疾,使海倫的求學之路異常坎坷,但她對知識的渴望,給了她堅持的力量,她不僅學會了開口說話,她還掌握了法語、德語、拉丁語、希臘語這四門外語。她曾說:“將來我也會上大學——但是要上就上哈佛大學!”后來,她如愿地進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學院學習。畢業之后,她將所有時間與精力全部投入到殘疾人的福利事業之中。她在世界各地創建許多慈善機構,盡可能地給不幸的人帶去光明與希望!
海倫用細膩的筆觸,對大自然景色的描寫,使人很難相信出自一位盲聾人之筆。她去騎馬、劃船、游泳、劃雪橇,甚至獨自一人月夜泛舟,用心去領略月下荷塘的美景。她去參觀博物館,“聽”音樂會,甚至去“欣賞”歌劇。她遠比我們這些正常人活得幸福、活得充實、活得有意義!是知識給了她生活的勇氣,是知識給了她接受生命挑戰的力量,使她能以驚人的毅力面對困境,終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是知識使她產生了一種信仰:現實環境固然可怕,但應該抱有希望,不斷奮斗。生命的意義何在,人生的價值何在?人的一生是短暫的,我們似乎從未想過或不敢想象未來的世界,每日懶懶地生活,懶懶地工作,遇到困難就怨天尤人,抱怨上天不公。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時間如流水飛逝,過去的日子不再重現,當我們回首往事,是否值得留戀?是否值得紀念?假如,我們每一個人,都用知識點亮自己心中的燈,我相信,這個世界將是一片光明!我們擁有健全的身體和幸福的生活。那么,我們更應該發揮其功能,創造出價值。
書的最后是她的著名散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她在文中抒發了對光明和聲音的渴望。而最后,她留給了世人一個深邃的主題,讓人思考,讓人銘記。她說:“把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都當作最后一天來過,就好像我們明天就要死去一樣。我以為,這樣的一種生活態度一定會無比強烈地彰顯出生命的價值。”是啊,當人面臨死亡的恐懼時,一切都會變得坦然。因為,沒有人能逃脫死神的韁繩。索性,坦然去面對最后的安詳時光。設想一下,如果自己明天就要死亡。那么在死亡前的時間里,你會干些什么呢?把每一天當作最后一天來過,似乎有些激進。但是我們需要的是這種壓力,使得自己盡全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我們要用積極的心態來生活,認真對待每一天,不要讓遺憾和悔恨伴著到老。
1968年6月1日,她的故事于此完結。但她的著作與精神永遠流傳于后世。她的傳奇人生將永遠影響世界,震撼世界。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9
如果現在我站在生命的終點,生命的火花即將滅亡,我會是怎么想?怎么做呢?是否也會感嘆生命的短暫與脆弱,而后悔沒有好好珍惜呢?我思索著《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里海倫·凱勒留給我的思考。
“善用你的眼睛吧,猶如明天你將遭到失明的災難;聆聽樂曲的妙音,鳥兒的歌唱,管弦樂隊的雄渾而鏗鏘有力的曲調吧,猶如明天你將遭到耳聾的厄運;撫摸每一件你想要撫摸的物品吧,猶如明天你的觸覺將會衰退;嗅聞所有鮮花的芳香,品嘗每一口佳肴吧,猶如明天你再不能嗅聞品嘗。”多么感人肺腑的言語。或許只有海倫,這些失去身體某部分的人才有如此深的體會吧!正因為他們失去了,所以才會加倍覺得它的可貴。
人啊!為什么總要等到失去才后悔莫及呢!為什么總要如此貪心,極少珍惜我們所擁有的東西,卻渴望那些我們所沒有的東西!也許,你總認為上帝賦予我們這些美好的東西甚至生命都是理所當然的。可你有沒有想過,當某一天你擁有的東西甚至生命都將失去,你會是怎樣?后悔懊惱?還是自暴自棄?如果是這樣,那就太可悲了。我寧可現在就珍惜擁有的也不要等到失去時才后悔。
海倫·凱勒是一個偉大的女性。正是這樣一個又聾、又盲、又啞的弱女子,卻自強不息,畢業于哈佛大學的德克利夫學院,為殘疾人造福,建起許多家慈善機構。她以行動證明人是可以戰勝生命的挑戰。她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雖然出身不幸,但以一顆不屈不撓的心,接受生命的挑戰,以驚人的毅力面對困境,終于實現自身的價值,創造偉大的奇跡。
我想:海倫有如此成功的人生,得益于她有一顆健康向上、自由樂觀的心。心靈是靈魂的主動脈。一旦封鎖心靈,你的軀體就是一個失去思想的空殼。打開心靈的枷鎖,追求心性的獨立、自由吧!“忘我就是快樂。因而我要把別人眼睛所看見的光明當作我的太陽,別人耳朵所聽見的音樂當作我的樂曲,別人嘴角的微笑當作我的快樂。”多么豁達的人生態度!
盡管她的命運比別人曲折,但她沒有向命運低頭。她戰勝了困難,戰勝了自我。因此,樂觀地面對一切,勇敢戰勝困難,人生才會像海倫一樣成功。當你讀完這些時,是否已經對開頭的問題有了答案。海倫以真實、自然的筆觸再現了自己豐富生動、真實而偉大的一生,告誡我們珍惜現在所擁有的,樂觀、堅強地面對和戰勝一切困難等深刻的道理。書中人物所展現出采的品質,意志、耐力等強烈的震撼著我們,給人們的心靈以洗滌。
讀完此書后,我的確受益不少,激起我心靈的共鳴與碰擊。每當我遇到煩惱時,我就會想起海倫·凱勒,她是個聾啞人,但她同樣堅持學習,獲得學位。而我是個四肢健全的人,條件比她好幾百倍,但卻總輕言說放棄。與之相比,我是何等的渺小啊!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給我的啟示遠遠不止這些,她的精神激勵著我面對一次次困難,并勇敢地戰勝它。我也相信,“征服一個困難,隨后而來的事情將會變得容易很多!”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10
人的一生中總有許多挫折,許多不幸。有些人選擇勇敢面對,他們獲得了成功,獲得了喜悅;但也有人選擇了放棄,止住了步伐,他們最終只能獲得失敗,永遠是困難的奴隸。所以,莫向命運低頭。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講述了一位又聾又啞又瞎的女孩成長的經歷,她叫海倫·凱勒。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對海倫·凱勒來說,她的出生是不幸的,一個一周歲的女孩就要生活在黑暗的世界中,還沒來得及去好好看看這個奇妙的世界,上天便不再去眷顧她了。我相信,一開始凱勒一定放棄了希望,但是后來,莎莉文老師的到來又為她點燃了希望的火苗。她不屈服于命運,頑強地抗爭,不被生活奴隸,不被困難絆倒,正是這樣倔強,永不服輸的性格,成就了她不平凡的一生。我們要去仔細想一想“困難”這個詞,“困”是牽絆束縛,“難”是不容易。在一個強者前面,它只是一塊不起眼的石頭,一跨便過去了,在弱者面前,永遠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盡其所能”也不能成功。凱勒是強者,強在她有一顆敢于拼搏的心。常常有灰心喪氣者感嘆命運不公。要我說,命運是可以逆轉的,因為命運有一半在自己的手里,身體的殘缺并不代表心靈的殘缺,只要有堅強不退縮的心,人人都可以干出一番事業,都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凱勒身殘志堅,她的精神是不朽的。人的一生是短暫的,可以活得轟轟烈烈,也可以平淡無奇,一個殘疾人的人生都如此輝煌,難道健全人的一生還要像杯白開水甚至像檸檬汁般普通、酸澀嗎?一個輕易向苦難低頭軟弱的人又怎可能會成大事?凱勒與命運抗爭,最終取得了勝利,命運奪走了她的視覺、聽覺,甚至她的聲音,她卻不甘心被困難束縛,成為它的階下囚。她努力地學習說話,用自己的雙手寫出了長篇自傳,更寫出了奇跡。這樣一個自強不息的人,又怎能不讓我們肅然起敬呢?
在這本書中,凱勒不僅是一個頑強的女子,還是一位慈善家。她和當時一些朋友經過長期的組織和策劃成立了全國性的盲人機構,她還用3年的時間到處演講,為其他盲人募集善款。這樣的殘疾人還盡其所能用愛去關心那些同樣身殘的人,如此令人感動的大愛,難道我們見了那些殘疾人還要袖手旁觀、冷眼相待嗎?相對于凱勒,我們更有能力和義務去關心身邊的殘疾人。可我們做了多少?落實到行動上并不難,之所以還那么多殘疾人被冷落,是因為我們沒有這份心。
在今天這樣的社會中,更要學習凱勒這種永不服輸的大愛精神,生活中有太多困難,需要我們去克服,有太多人需要我們用愛去溫暖他們的心,就讓我們一起行動,做一個主宰自己命運擁有大愛的人吧!莫向命運低頭,才能把握命運,關心他人,才能被他人關愛!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10篇】相關文章: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01-04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說課稿11-25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課件設計05-04
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感07-24
初中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作文03-02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精彩段落03-14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精彩段落09-02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好詞好句09-25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好詞好句12-10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讀后感600字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