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讀后感(精選7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勸學》讀后感(精選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勸學》讀后感1
《勸學》是戰國時期杰出思想家荀況的上乘之作。顧名思義,勸學,即勸勉、鼓勵學習。這篇寫于二千多年前的佳作,至今讀起來仍令人回味無窮,給人以啟迪。
一提到“學”這個字,就不禁令人想起“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無止境”、“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些激人奮進的千古名句,以及“囊螢照讀”、“畫灰練字”、“頭懸梁”、“椎刺股”等動人典故。古之圣人尚且如此,何況今之眾人乎?
學習,最重要的是端正學習態度,正如荀子所云:“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學習的確需要這種堅持不渝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學子都意識到這一點,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實處。有的人淺嘗輒止,還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惜哉!有的人一暴十寒,就這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結果光陰搭進去,知識未獲得,豈不冤哉!也有的人虎頭蛇尾,過分沉湎于“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視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頭來種的是西瓜,收獲卻是芝麻,豈不悲哉!“騏驥一躍,不能十步,努馬十駕,功在不舍。”要想到達勝利的彼岸,貴在持之以恒。對待學習,一知半解就是自已為事,稍遇挫折就頹唐不振,持這種心態的人是很難成大器的。德國化學家比希研究海藻時未能鉆研到底,結果與新元素失之交臂;已年過半百的談遷在27年心血化為烏有后,沒有一蹶不振,反而以超人的毅力重振旗鼓,歷盡艱辛11載,完成了巨著《國榷》。粗實的鐵棒能被磨成纖小的繡花針,靠的是一股堅忍不拔的氣概;涓涓細流能穿透剛硬的石塊,憑的是一種有折不撓的精神。
人的一生是在不斷學習和積累中渡過的。同樣是忙碌的一世,結果,有的人竹籃打水一場空,一世無成;而有的人卻碩果累累,成了有口皆碑的人物。這些都和學習態度密不可分。前者或如不能一躍十步的騏驥或如六跪二螯的螃蟹;后者則似十駕的駑馬,似一心一意的蚯蚓。究其原因,如是而已。
《勸學》讀后感2
《勸學》第一句話就說:“學不可以已”這就是告訴我們,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也只有通過不斷地學,才能青出于藍。
不斷向學,能增廣見識,遠離愚昧無知;堅持向學,能完善自身,遠離低俗平庸,誠敬向學,能明辨是非,遠離隨波逐流。蘇軾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向學之人身上,言辭語氣,舉手投足之間都會有一種與眾不同的魅力,如素雅之幽蘭,散發沁人的清香。孜孜求學,潛心鉆研的人,他們不一定是偉人,但絕對是一個有修養,有內涵的人,一定是一個真誠謙虛的人,也會是一個自尊自信的人。如果將他們與市井之人的低俗,貪戀名利之人的勢力,庸俗之人的麻木相比,更加突出他們那一種由內而外表現出來的,令人贊嘆的氣質。
荀子說:“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一生下來就天賦異稟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都是普通人,然后,在蕓蕓眾生之中,每個人的智力與學識,人生觀與價值觀,為人處事,待人接物,都不相同。很大部分原因是他們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他們掌握知識的豐富度不同。即使天資聰慧,如果怠惰于學,也會一事無成。相反即使天生愚鈍,如果肯刻苦學習,他也可以取得成就。我們要熱衷學習,更要善于學習,切忌墨守成規,東施效顰,每個人應該常常反思,總結經驗,摸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勸學》讀后感3
大家都知道,《勸學》是荀子的名篇。他的文章擅長說理,組織嚴密,分析透徹,耐人尋味。荀子寫的.《勸學》無疑是圍繞著三個主題寫的:第一:著重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它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即提高思想認識和加強品德修養。第二:寫學習能使人增長才干,有了知識、學識才可以“善假于物”,比一般不學無術的人高明。第三:是寫正確的學習態度和方法應當是循序漸進,積少成多,不斷積累,持之以恒的。這樣才可以取得成效,甚至是事半功倍的。所以說,看了《論語》治天下,看了《勸學》學習忙。
下面,就讓我們在《勸學》中找到學習的真諦吧!
《勸學》上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意思是說:積土成為高山,風雨就在山里興起;積水成為深淵,蛟龍就在里面遨游。這里與學習暗藏的關系是什么呢?說白了,就是你只要有恒心,堅持不懈地學習,就會積少成多。比如說你每天擠出一點時間,閱讀大量的書,并堅持下去,你的課外知識肯定會自然提高一大截子。
這是多么有價值的真理呀!
其實說白了,學習的真諦就在于天天積累新的知識,“九層高臺在于壘土,”,就是說,九層高臺是一筐一筐壘起來的,知識是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什么叫好學?就是說你每天知道一些過去不知的,每月不忘記已經掌握的,并把學習當作一種樂趣來對待,就那么簡單。
有這么一個小故事,一個腦瓜子反應并不十分敏捷的人,每天天剛亮,就去讀書,背定律,由于他的勤奮,終于成為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和優秀的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卓越的實驗胚胎學家,他就是我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童第周。他的成功印證了古代的一個詞,叫“笨鳥先飛”,你自身有缺陷,你就必須用你的勤奮去彌補。別人一個小能掌握的知識、能弄懂的道理,你不妨花兩小時。“鐵棒磨繡針,功到自然成”。
《勸學》讀后感4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從古至今,人們崇尚學習是因為學習有其重要性,千年前的荀子寫下《勸學》引導后人學習之道。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顯然,一段時間的學習可以豐富我們的人生閱歷,有利于我們提高判辨是非的能力,在不斷反省中發現不足,完善自身,養成美德。知識改變命運,這是人生的必修課,對所有人來說,知識是學無止境的。知識儲備越豐富的人,他的見識就越廣闊,思維就越深遠。
學習要持之以恒,廣博的學習能提高個人修養,能擁有強健的精神,在學習中得以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及時得到改正。學習不僅是學知識,更是學習美好的德行,學會做人,善于積累善行是學習的根本。量變促成質變,學習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將會有質的飛越。趁著我們還年輕,趕緊學習吧,那將是一生中最美好的追求。
《勸學》讀后感5
荀子的這篇《勸學篇》,流傳了千年,而至今仍然被我們視為經典。探究原因,少不了審慎嚴密的邏輯說理和有親和力的語言、修辭,我總結了一下就是:循循善誘,諄諄勸誨。
首先從文章的題目上來看,“勸學”,要注意這個“勸”字。我們可以想象,教師是對學生懷著什么樣的感情才會用“勸”呢?不是毫無感情的強硬命令,也不是寵溺無度的哀求,而是苦口婆心的勸誡,條分縷析地講道理,以正確的學習觀來引導學生,使學生愛上學習,學會學習,從而達到了教書育人的目的。充滿了人情味兒,使學生更愿意接受。
《勸學篇》中出現了大量的比喻論證,這也是荀子循循善誘、諄諄勸誨的一大表現。
《勸學》讀后感6
在踏上人生的又一階梯——高中時,整天面對高中的知識,在高考氛圍的熏陶下,有的同學不能正確理解學習對人的重要性,有的同學整天或冥思苦想,或埋頭看書,但效果不佳。而我也處于這一批隊伍中,那一段時間很迷茫,很消沉;但自從讀了荀子的《勸學》,我深受啟發,逐漸走出那支隊伍。荀子的《勸學》像一盞明燈,給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學習的重要性。當我拿起課本讀到《勸學》第一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時,我想到了古人說的一句話“活到老,學到老”。是啊!這句話確實是這樣說的,可我想:學習干什么呢?像我們這樣的學生是要學習,為了高考,為了讓自己有一個更好的發展平臺。可這學習為什么不可以停止,人到老了不應該安享晚年嗎?還要學習干什么,無聊,枯燥。但是我錯了,讀完第二段。荀子通過他的語言和舉出的例子: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等總結出“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讓我明白了,我現在學習不是為了高考而學習,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人即使老了,他也還需要學習,并省察自己,讓自己變得智慧明達,減少自己的過錯。通過學習,提高品德修養,這才是學習的真正目的,這才是的重要性,而非我之前錯誤的想法。
這讓我更有興趣讀完這篇文章。荀子在《勸學》第三段中告訴我學習的作用。這時,我已不再抱著學習是為了成績,為了高考的心思去讀了,我站在更高的立場,去看,去想。并期待荀子的回答,原來荀子也曾整日苦苦的思索,但卻比不上片刻的學習收獲大。可是,他又說:“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是的,在生活中確實有這樣的事,所以得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這個道理。通過這一段荀子的敘述,讓我明白了學習能夠彌補自己的不足,并且君子要善于利用學習來彌補自己的缺點。這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對學習有了更深的理解。
學習的方法和學習的態度。這是最后一段的內容,也是我最喜歡的內容,每一句話都讓我覺得很有意義,很有道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這告訴我學習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并且要善始善終,切忌半途而廢。
讀完這篇文章,并且在老師的帶領下深入研究荀子的《勸學》。我感謝荀子寫了這篇《勸學》,他是我高中生涯前進路上的一盞明燈。在我迷茫高中生活,高中學習該怎么進行時讓我很快的清楚,我為什么要學習,我該怎么提高學習效率,學習成績,并且知道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腳踏實地,專心致志,堅持不懈,追求夢想。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勸學》讀后感7
老子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說一千里的路程是從第一步開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由少到多逐漸積累的。
《勸學》中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道出了成功在于積累的秘訣。古往今來,多少名人志士,所以功名卓著,都是持之以恒,日積月累的結果。
兩漢史學家司馬遷為了將勞動人民的功績和才智備述于后世,歷盡磨難,以“鍥而不舍”的精神,積小流成江海,花費了十六年的時間,寫出了長達五十二萬字的我國第一部通史《史記》。
明代偉大醫學家李時珍,為了根治勞動人民的病患,置身于醫藥學研究,他以“駑馬”之功,“蚯蚓”之力,踏遍祖國山水,訪盡天下名醫。花費了二十七年的時間,寫下了我國醫藥學史上第一部長篇藥書《本草綱目》,為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
現代數學家陳景潤幾十年投身于數學研究,以“鏤金石”之功,“積跬步”之志,攻克下了一道道數學難關,著出了聞名于世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論文,摘取了數學王冠上的明珠。此皆“積跬步,以至千里”的結果。
然而,在事業上欲做出成績,卻不能持之以恒,不善于積累,而以僥幸心理等待機遇的人,最終將是一事無成的。中國古代有個叫方仲永的人,幼年聰明,五歲時便能吟詩作對,成為神童。可是后來,由于學業上不能持之以恒的積累知識,成年后竟連一首好詩也做不出來,成為一名庸人。足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正中其理也。
高速發展的今天,積累凸顯重要!國民素質之強,來自于一點一滴的白紙積淀;高樓大廈之高,來自于一磚一瓦的平地積起;祖國大業之盛,來自于一果一實的零點積累!持之以恒的積累乃成功之徑也。欲至千里嗎?請“始于足下”!
【《勸學》讀后感(精選7篇)】相關文章:
勸學的讀后感2篇03-11
《勸學》拼音版03-16
關于勸學的詩句03-16
關于勸學的詩句03-16
荀子勸學拼音版04-11
關于《勸學》教案11篇03-07
關于《勸學》教案10篇03-04
《孫權勸學》課文字詞詳解12-06
《孫權勸學》的原文及譯文02-21
《勸學》文言文教學方案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