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最后一課》的讀后感范文(通用10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最后一課》的讀后感范文(通用10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后一課》的讀后感1
陳毅曾經說過:“祖國如有難,汝應作前鋒!
祖國是我們人民共同維護且神圣不可侵犯的圣地。而在最后一課中小弗朗士因為學不到祖國的語言而感到傷心。
《最后一課》主要講了因為普魯士戰勝了法國,所以法國把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省割給了普魯士。而普魯士希望這兩個省的人忘記法國,所以他們不許這兩個省教法語。而宣告下來的前一天,韓麥爾先生給小弗朗士等人上了最后一節法語課。
國家讓我們感到自豪,我在想如果我是小弗朗士的話,我該如何抉擇,我到底該選擇一生都不學習法語,還是學習德語。我想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前者,因為和學業比起來國家才是最重要的;但同時我也相信有一些人會為了學業甘愿放棄國家的榮譽。畢竟每一個人都是自私的。而《最后一課》表現了韓麥爾先生和小弗朗士等人對普魯士的痛恨,表現了他們強烈的愛國精神與愛國情懷。我相信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省,總有一天會回到法國的環抱中。
梁啟超曾經說過:“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屹立于全世界,則國屹立于全世界!鄙倌晔菄曳睒s昌盛的基礎,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長大報效祖國。使祖國母親免受其外國的侵略。讓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加繁榮昌盛,讓我們的國家站在世界的頂峰!
《最后一課》的讀后感2
法國小說家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后一課》,用第一人稱的口吻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頑皮不愛學習,也不知道什么是國家命運、民族尊嚴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過上最后一堂法語課,他認識到普魯土軍隊不僅占領了他的家鄉,還要剝奪他們學習本民族語言的權力實行奴化教育,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靈上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在最后一堂法語課上,小弗郎士有對自己的悔恨、有對侵略者的憎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當韓麥爾先生翻開講義又講法語課時、小弗郎士對自己平時最厭煩的語法,居然“全都懂”,覺得韓麥爾老師“講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
讀完這篇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小說,對于我們這些從事教學工作的人來說,難道從這個故事中能不有啟示嗎?因為是最后一堂法語課,韓麥爾先生包括阿爾薩斯小鎮上的村民,都懷著極大的民族義憤來到課堂上,參與到這莊嚴而神圣的活動中來、使得課堂氣氛凝聚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焦點上。韓麥爾先生面對這些平常不關心孩子學習的只顧自己干活村民們和這些活潑可愛的孩子們,今后再沒有權力學習自己語言的孩子們,激動的情緒就像火山一樣噴發出來了。雖然小說中沒有詳細的描述,但可以想象得出,他最后一課的講解是充滿了對法國、對法語的真摯的熱愛之情,飽含著對民族語言深深的眷戀之情,一定是感人至深的。
因為是最后一堂法語課,小弗郎士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震動,他面對的嚴酷現實是他始料不及的,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來,他已經敏銳地感覺到,他不但花失去生養他的這塊再熟悉不過的土地,而且格失去一個民族賴以共同生存下去的.紐帶,本民族的語言。一種懊悔、憤恨、失落、茫然的復雜情緒,一股腦兒涌上了他的心頭。面對如此不可抗拒的如此冷酷的現實,小弗郎士突然開始感到祖國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沒有好好學習,愛國之心在此時此刻也表現的那么強烈,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過去討厭的東西一下子變得那么可愛了,他眼里的一切都跟“祖國”兩個字緊緊地不可分開了。這時的小弗郎士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該學的祖國語言知識都學好。從小弗郎士思想行為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的情節之中,我們應該從中受到一點怎樣的啟迪呢?我們常說學生是學的主人,是主體。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對提高教學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關鍵作用。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只要講好每一節課,更重要的是啟迪學生心靈深處的激情,使他們樹立遠大的志向,把學習與國家,人民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鼓足上進的風帆、乘風破浪不斷向著新的高峰攀登。
《最后一課》的讀后感3
我很同情小弗郎士那小鎮上的人們,或者說,是很同情“阿爾薩斯”和“洛林”的人們。失去學習祖國語言的機會是痛苦的,成為亡國奴的日子更是痛苦。
這痛苦,來自于失去。
小弗郎士不久前還對法語頭痛不已,然而,短短的時間內,他便覺得“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亡國當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他的轉變使我驚訝,他的愛國熱情讓我感動,同時,他的情感也給我一些啟示。
為什么人往往在失去某種東西時,才會感受到它的重要,才知道后悔,才知道責怪自己?或許有些東西,失去還可以再尋回;然而,有些東西是永遠也無法尋回的。
就像小弗郎士,他一定會責怪自己當初為什么要貪玩,為什么不認真學習,為什么那么討厭韓麥爾老師,為什么……其實這種感受不一定在當亡國奴之后才會深有體會。比如,和形影不離的朋友爭吵以致友誼破裂;因為虛偽而失去身邊人的信任;為追逐名利而失去生活的快樂……這時后悔已來不及。
有小弗郎士的前車之鑒,我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而不要經歷痛苦的“最后一課”。
《最后一課》的讀后感4
“人們啊,愛自己國家的語言吧!”讀完都德的《最后一課》,我禁不住從心靈深處發出疾呼。
小弗朗士,原本是一個貪玩厭學的孩子。甚至覺得普魯士士兵在阿爾薩斯的土地操練的景象“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可是看著他的結果吧——那些普魯士人會有理由地說:“怎么?你還說自己是法國人呢,你們連自己的語言都不會說,不會寫……”雖然小弗朗士內心無比懊悔,然而,時光匆匆,不會倒流,阿爾薩斯人淪為了亡國奴,不懂祖國的語言成為他們最大的不幸。
聯系現實生活,在我們當中,不也有很多似小弗朗士的學生嗎?他們討厭學語文課,不愿學習語法、造句,作文漏洞百出,寫字馬馬虎虎;有的人竟然還將這樣的作文作為“得意”大作展覽呢;我也有這種習慣。一些學生學社會上那種流里流氣的模樣,經?诔雠K話,造出荒謬的詞匯、句子罵人。
這是什么行為?這是對祖國語言的褻瀆!一個人,不愛自己的國家、不愛自己國家的語言,該是多么可恥、可恨而又可悲啊!如果我們每人都能夠學習,懂得自己國家的語言,正確地運用自己國家的語言,那么站在外國人面前,我們就可以當之無愧地說:“我們是中國人,是炎黃子孫!”我們的祖先創造的文字,比任何國家的都要科學。
人們啊,愛自己國家的語言吧!只有這樣,你才能無愧地說:“我屬于自己的祖國!”
《最后一課》的讀后感5
今天我讀法國作家都德的著名小說《最后一課》,我被深深地感動!
《最后一課》寫的是普法戰爭后被割讓給普魯士的一所法國鄉村小學向祖國語言告別的最后一節法語課。小說通過一個童稚無知的小學生的自敘和他的心理活動的描寫,生動地表現法國人民遭受異國統治的痛苦和對自己祖國的熱愛。
其中,我最喜歡的主人公是韓麥爾先生。他管教學生很嚴,總是拿著一把大鐵戒尺,但他是一心為學生好,讓他們能夠把知識記牢。他熱愛自己的國土和語言,在給同學們上這最后一節法語課時,他恨不得把自己的所有知識都塞進學生的腦子里。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祖國的語言是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是呀,祖國的語言是多么地重要,它是我們精神生命的源泉,我們一定要學好我們自己的語言。
我為這些既失去國土又失去語言的法國人感到悲傷。我又被他們爭取解放和祖國統一的堅定意志、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而感動!
向頑強的法國人民致敬!
《最后一課》的讀后感6
初中學習的課文《最后一課》,讓我想起了王老師最后一節帶我們課時的場景,現在想起來心里還是會有那種分別的痛。那算是在我成長過程中第一次感覺到痛的分別,那最后一課也讓我把著名法國作家都德所寫的《最后一課》牢牢地印刻在了我的心中。時至今日,王老師不帶我們已經有14年,但是這種情感共鳴依然在。腦海墻壁中回響。
不讀不覺得,一讀感覺這部名著特別適合初中生讀。和亞米契斯《愛的教育》有異曲同工之妙。亞米契斯所寫著重點在愛上,而都德的短篇小說選愛、戰爭與和平、愛國是三個永恒的主題。
在關于愛的短片小說之中,我們能感覺到人民那淳樸發自內心的愛,這個世界如果用西方思想理論來分析的話,就是自由博愛。放到東方就是墨子非攻兼愛。人活一世,本來就圖個心安。無論貧窮富貴,都應當有心里的柔和。而普法戰爭是他小說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除了歌頌偉大的法蘭西將士之外。還有很大程度上批評當局統治者的腐敗與腐朽懦弱。拿破侖之后的法國帝國經歷了幾世落敗。而愛國是圍繞戰爭所寫的,暫時或者說國家動蕩時期,更能看出我們對國家的依賴和深深的眷戀。好幾片烙印在我心里的愛國主義詩篇。相見恨晚吶!
《最后一課》的讀后感7
《最后一課》這篇文章是法國小說家都德寫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從小弗朗士的角度寫出了在最后一節法語課里韓麥爾先生和小弗朗士與以前相比的不同。
小弗郎士在上最后一課之前還是一個貪玩、不愛學習的孩子。早晨上學,他去的很晚,且連老師前邊布置的作業是一個字也說不上來。可當老師宣布“今天是最后一節法語課”時,小弗郎士心里萬分難過和懊悔,而且非常希望自己可以背下那條分詞用法,哪怕付出任何代價。
讀到這里,我忽然想自己,剛進初中時候我的成績還說得過去,可不知什么時候我成績開始下滑,從第二滑到第6,而且上課的時候還老犯困。人坐在教室,可魂兒都不知道飛哪里去了。就這樣一天天過去,課堂上我無精打采。唉~和小弗朗士相比,我還沒有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難道真的要“不見棺材不掉淚”么?
擁有時不去珍惜,失去時才覺得寶貴。最后的一堂課上小弗郎士學得很認真,以至于他覺得老師講地“似乎挺容易,挺容易”老師講的,他也全都聽懂了。其實每節課都如此,但不同的是小弗朗士的心態。
這最后一課的法語課,在韓麥爾先生愛國思想的教育,愛國精神的感染和愛行為的影響下,小弗郎士變了,他變得懂事,變得愛課本,愛學習了,可最后一課卻在不知不覺中上完了,以后的小弗郎士只有靠自己來學習法語了,到了那時,他才開始學會珍惜,但,一切都已經晚了……
小弗朗士的“最后一課”結束了,我們的“最后一課”還未開始。要學會珍惜你所擁有的,別等失去時才開始傷心、后悔,沒有人會等你太久,學會珍惜好么?也許當你開始想
珍惜的時候,你可能無法去珍惜,因為你早已忘記你的初衷,時光是記憶的橡皮擦,一切都會被時光所沖淡,但有個東西卻可以在你心中扎根,成長,那就是一顆名叫“愛國”的樹。
《最后一課》的讀后感8
昨天我們學習了《最后一課》,一篇短短的三千字左右的故事,在文學史上一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給予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讀者以強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們的喜愛。學完之后,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平靜。
阿爾薩斯和洛林的人本來生活地很平靜,但是,戰爭卻無情地摧毀了他們的家園,被迫改學德語,遠離祖國的懷抱。
小弗郎士一開始還為學習法語而苦惱不已,短短幾分鐘內,他的心情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這些課本,語法啦,歷史啦,剛才我還覺得那么討厭,帶著又那么重,現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們分手了“,覺得“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
其中,韓麥爾先生說“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深深觸動了我。一個國家的語言是多么重要,一個連自己國家的語言都不會說、不會寫的人,還怎么說自己愛國呢?我覺得韓麥爾先生說的很對,語言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基礎,沒有語言就沒有文明。
我也不得不佩服韓麥爾先生的勇氣,他有勇氣上完最后一課,為學生灌輸最后的愛國意識。如果是我,我很可能連上完最后一課的勇氣都沒有。
文章中沒有對韓麥爾先生的心理變化有很細致的描寫,但我們可以推測出,整堂課上,他是有多么的傷心、不舍以及對侵略者的憤恨。
由此,我又有了更深一層的想法;世界上為什么會有戰爭?每個國家都好好相處不行嗎?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想必每個人都清楚,可明知如此,為什么還要打仗呢?這是一個值得每個人深思的問題。
《最后一課》的讀后感9
讀完了《最后一課》這篇課文后,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也深深地體會到了其中的愛國情。
這篇課文主要寫了在普法戰爭中,受侵略的阿爾薩斯地區被迫教德語。寫的是韓麥爾先生所交的最后一節法語課。通過寫小弗朗士在最后一節法語課的見聞和體驗,表達了法國人民熱愛祖國和憎恨侵略者的情感。
小弗朗士他的國家在遭遇了苦難后,他們是多么的悲傷,多么的痛苦。他們在國家和平時,不認真學習,總是想著“算了吧,時間有的是,明天再學也不遲!
知道他們的國家被侵略后,才知道去懊悔。順應了這句話: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遇難后才知道去懊悔,為什么不在平時好好地努力呢?
這篇課文使我想起了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人民,在被日寇侵略后,才懂得要團結在一起,才能將日寇趕出去。
故事的主人公,就如同現在的我們一樣,在平時肆無忌憚地玩耍,到最后了才拼命努力。所以我們應該在平時就應該好好努力學習。
我覺得母語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是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文明傳承的載體。如果母語沒學好,人們無法溝通,那么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將不復存在。
所以我們在平時應熱愛祖國語言,將其學好。熱愛自己的祖國,發奮學習,不斷上進。不要到最后才懂得珍惜。
《最后一課》的讀后感10
當我學了《最后一課》后,就覺得這種想法是多么愚蠢啊。
做父母的要關心孩子的學習,不要為了賺錢,而耽誤了孩子的學習;做老師的也要關心、教育好學生,因為這些孩子們中說不定就有“救世主”呢!
可惡的德國軍隊,為什么你們的野心要這么大?為什么你們不會安分地守護好自己的國家呢?為什么你們要這么殘忍的對待別人?為什么?
你們可否為法國人民想過?國家被人侵略,被人占領會令法國人生不如死!可是為了自己的國家,他們不能死,他們要好好地活著!如果他們死了,法國將不復存在!
家長、老師、最重要的是孩子們,你們醒醒吧,不要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我相信,只要你們努力,盡管國家被占領了,但是骨子里還是法國!
可是回頭想一想,我還真是沒有資格說這些話,我自己都沒有以身作則,貪玩得很!因為我實在沒有什么愁的,衣食住行全靠父母,但是仔細想一想又有一點后悔,因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關于《最后一課》的讀后感范文(通用10篇)】相關文章:
關于最后一課課件05-12
最后一課優秀課件05-08
最后一課老舍的閱讀答案11-21
語文《最后一課》閱讀答案03-14
《最后一課》課堂說課稿【精選】03-24
最后一課老舍閱讀答案11-21
最后一課續寫(15篇)03-19
《最后一課》續寫(15篇)03-16
最后一課閱讀訓練及答案11-18
《最后一課》課文原文都德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