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簡史讀后感1000字
該如何形容我對于這本書的感覺呢?如果一定要用一個詞來形容的話,大概是“出乎意料”。原本以為有著這樣名字的一本書會是一部難啃的大部頭,然而實際讀來卻發現此書與想象中的樣子大相徑庭,其中充滿了趣味和哲思。
作者運用十分詼諧的語言,通過各種所見所聞的故事,將每個時代的發展歷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或工具或技術或理論——向我們娓娓道來,使千百年間的信息發展史如畫卷一般徐徐展現眼前,令人讀后不禁感慨于信息與時間的奇妙。
在這幅畫卷中,非洲“會說話的鼓”引起了我的興趣。這樣一種原始而古老的信息傳遞方式,承載著非洲的風土人情和文化蘊涵。盡管這種代表了非洲文化的傳信方式的速度要優于“依靠腳力、束縛于地面”的驛站等傳訊系統,然而在用我們現代的眼光去探究時,它有著不可彌補的缺陷。
第一,信息量傳遞少。用鼓聲傳遞信息,顯然其所傳遞的信息量是極其渺小的。我不得不想象假如不考慮其他詞匯發展等因素,而僅僅將現代我們一天所接收到的'信息量用鼓聲來傳遞,那么情況會是如何呢?或許一群非洲人不眠不休地擊上幾個月的鼓也未嘗不可能。
第二,傳播范圍受限。聲音雖然一定程度上可以傳播到相對較遠的地方,然而當絕對遙遠的、超過一定傳播范圍的兩方,如非洲的南端和北端,需要傳遞信息時,擊鼓自然就不能適用。
第三,無法留存。聲音轉瞬即逝,如果沒有設備進行記錄,那么我們是無法得到第一手資料的證實的。
第四,同一系統內部無法保密。依靠鼓聲傳遞信息在速度上固然要優于地面傳訊系統,然而從另一方面考慮,信息的保密性又該如何保障呢?地面傳訊系統有竹簡封、木牘封、火漆封等多種保密形式,然而聲音傳播的介質——空氣是不能加密的。因而當一群人載歌載舞、聲音傳達遠方時,信息的內容也遭到了極大的泄露。第五,不同系統之間無法交流。鼓聲所運用的特定語言、音素等都是該系統特有的,具有特定的意義,其他系統若不深入系統地學習是很難理解的。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不同系統之間的信息交流。
盡管用現代的眼光去看非洲擊鼓傳信時,會發現其中的許多局限性。然而當我們反思現代的信息系統時,卻可以發現新的弊端依然存在。一對常見的矛盾便是盡管被海量的信息包圍,我們卻難以得到真正有用的信息。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得人們更加適應碎片化閱讀,現代媒體為了適應人們閱讀的新特點便傾向于將信息進行“短”處理,而這些零碎的信息卻很難使人們窺得事物的全貌。讀后感·當這些信息無法給予我們有效的利用時,盡管數量龐大,卻依舊失去了它作為信息的意義和價值。因此,我們需要以目的為導向,將海量的信息進行檢索和整合處理,逐漸還原出事物的整體信息。
當然,我相信隨著時代和科技的不斷發展,如今的某些缺陷也會被新出現的技術所彌補,正如現代技術彌補了非洲鼓的缺陷一樣。然而我們也不能否認,新的局限性也會伴隨信息技術的發展一直存在。
【信息簡史讀后感1000字】相關文章:
美國簡史讀后感11-27
讀后感-《人類簡史》09-13
《時間簡史》讀后感03-19
《人類簡史》讀后感01-03
時間簡史讀后感12-30
宇宙簡史讀后感02-27
人類簡史讀后感12-31
讀后感:《時間簡史》03-23
時間簡史讀后感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