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地理與山為鄰教學設計
中學地理與山為鄰教學設計
以下是為您推薦的第四單元第二課與山為鄰第一課時教案,希望本篇文章對您學習有所幫助。
一、教學設計思想
1.教材分析
“垂直的牧場”“如畫的梯田”,目的是讓學生明白每個山區都有自己的特點,應因地制宜,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地區的經驗。同進教育學生要走一條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條件進行生產和生活活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而不能隨意破壞自然環境。因此這部分內容對前一部分內容來講,既有兒立性,又是它的繼續和延伸。
2.課程標準
了解天山山地垂直性牧場的分布情況,以及哈薩克人民是如何利用自然條件來組織安排生產和生活的。掌握“四季放牧”的合理性與科學性。
了解和熟悉哈尼人如何充分利用自然條件,來積極改造自然、修筑梯田的情況。了解梯田對哈尼人的日常生活的影響,掌握筑梯田種裟的科學性。
通過學習了解人們如何利用自然條件來組織安排生產和生活的內容,進一認識到人類具有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時又明確自然條件在人地關系系統中的重要作用。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哈薩克族和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條件來組織安排生產和生活的情況。
教學難點:哈薩克和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條件組織安排生產活動所包含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4.教學方法
本課采用講授----問答教學類型。通過由淺入深、邏輯清楚的啟發式設問來貫穿全課,輔之以討論法。
5.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有關“垂直的牧場”和“如畫的梯田”的景觀圖片、文字介紹,哈薩克族和哈尼族人的圖片資料,人們濫砍樹木、毀林墾荒導致水土流失,植被破壞的毓漫畫圖片和錄像片段“叼羊”“姑娘追”等。
學生準備:課前收集了解天山牧場和哀山區梯田的資料,以及有哈薩克族和哈尼族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情況。
二、教學流程設計
教學活動程序設計意圖
創設情景大家先來談一談:居住在與山為鄰的“家”有哪些感受?激發學習興趣導入新課。
師生共同探究學習新知1.顯示“垂直牧場”和“如畫的梯田”,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分別繪出它們的簡要平面示意圖,并進行互相交流。指明學習內容,調動學生的動手、動腦熱情,理解和運用地理知識,符合學生的感知與認識規律。
2.投影:哈薩克人圖片。同時請學生上講臺來,作為假設的哈薩克族人,根據黑板上的圖,講一講對“四季放牧”的安排,并說明原因。有利于學生自學,從而獲得新知。同時培養學生講解的能力。
3.投影:梯田景觀圖。說說合尼族人是如何改造和利用自然條件進行生產和生活的?并讓學生分析為什么可以種植水稻?高山上的水是怎么來的?又怎么利用?繼續培養學生講解的能力,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課堂總結,拓展知識滲透品德教育,提高認識
知識網絡構建主要通過把課本知識分類成三大塊內容:“自然景觀”“生產活動”“生活狀況”,來構建一個完整又清晰的體系,便于學生類別內容去了解和熟悉知識。其中重點是分析人們如何利用自然條件進行生產和生活的。通過在教學中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多種手段,創設和諧快樂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法指導1.通過讓學生繪制自然景觀的示意圖,培養學生以簡單圖表來概括理解復雜內容的方法,提高讀圖、析圖的能力。
2.引導學生運用比較法。通過比較人們利用天山山脈和哀山區的不同自然環境來進行生產、生活的情況,幫助學生掌握歸納、概括及將知識系統化的學習方法。
三、學與教的過程
敘述:上一節課我們領略了居住在平原上人們的生活情況,面在地球這個“大家庭”里,除了平原之外,還有與山為鄰的“小家”。
板書:第二課與冊為鄰
問:請大家先說說與山為鄰的“家”有哪些感受?
敘述:從剛才大家的談論中,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看問題要一分為二,全面地看,當然也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今天我們學習與冊為鄰的兩個不同的“小家”----“垂直的牧場”和“如畫的梯田”。在上課前,大家先根據課文內容分別繪出他們的簡要平面示意圖,現在就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展示:一、自然景觀
問:這是兩幅不同的山地景觀,是學們說說它們主要的不同在哪里?
總結:“垂直的牧場”是一種自然的地理景觀,而“如畫的梯田”是人們們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過程。下面就來了解生活在這兩種不同自然景觀下的人們的生產情況。
板書:二、生產活動
敘述:天山草場是山地,天山牧區是新疆的主要畜牧區。居住在那里的主要是哈薩克族人民,他們以放牧為生,而且充分利用天山的草場資源安排出的牧業生產活動,成為天山畜牧業的一大特色。
展示:哈薩克族人圖片。
問:請根據黑板上的圖,講一講“四季放牧”。
敘述:夏季是特區的“黃金季節”,牧民們主要生活在高海拔的夏季牧場。夏天過后,天氣逐漸轉冷,于是牧民們向山下的牧場轉移,到深秋的時候,就進入低海拔的春秋牧場。
展示:在“針葉林帶”和“荒漠”之間的草地上寫“春秋季牧場”。
敘述:在這里牧民們停留的時間很短,他們要在大雪封山之前趕到山谷的冬季牧場。到了第二年春天,牧民們又會返回到“春秋季牧場”。因為大雪先在這些低海拔的牧場融化了,綠色的青草長勢喜人。然后逐漸往高海拔處慢慢融化。
問:大家想一想哈薩克人為什么這樣利用山地?其中包含哪些科學道理?
承轉: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如畫的梯田”的生產情況。
總結:在哀山區,受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一年四季都有紅河的水汽蒸騰升空,形成云雨。連綿的雨水降落在高山森林中,使得這里“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哈尼人就利用這一自然條件,在高山上修建了龐大的水渠網絡,把終年不斷的山泉溪流水在上面儲存起來,通過溝渠引進梯田,解決了種植水稻的水源問題。
敘述:將哈薩克和哈尼族人的生產活動進行對比的話,我們更清楚地看到了哈尼人的智慧。很多人贊譽哈尼族人的梯田,認為梯田體現了人與大自然的和諧關系。他們不但在充分利用自然條件,更重要的是在改造自然環境。但也有這樣一種情況,與此相反。
總結:人類與自然密切聯系,從類如果能科學地加以利用和改造,就能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如果人類盲目地去破壞和損害自然環境,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共有56個兄弟民族,共同生活在這個平等、團結、互助、友愛的大家庭里。他們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共同建設著社會主義祖國。他們都在充分調動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來利用和改造自然,為促進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四、問題研討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時應注意對學生學習舉的培養。如在教學過程中選用趣味性、直觀性強的材料和圖片,一方面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舉;另一方面,通過學生用眼仔細觀察圖片和錄像等手段,培養學生的能力,使學生在活動中較輕松地完成學習任務,收到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中學地理與山為鄰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中學地理中國的疆域教學設計(精選11篇)09-04
山市教學設計參考模板03-20
走進中學教學設計03-03
初二地理水資源教學設計(精選11篇)10-19
品德與社會《我為家庭添歡樂》教學設計范文10-09
八年級地理《土地資源》的教學設計10-14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