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異聲現象教學設計
奇異聲現象教學設計
一、目標要求
1.了解回聲和共鳴。 了解混響現象。
2.通過閱讀文字以及欣賞圖片獲得生活和自然中回聲和共鳴的知識,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3. 通過回聲,共鳴有趣的聲現象的介紹,使學生領悟到物理就在我們身邊。 通過閱讀 “動物與聲音”,體會現實世界聲音的豐富多彩,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科學的情感。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回聲。共鳴是難點。
三、過程
1.回聲
由美麗的弋陽圭峰四聲谷出現的回聲現象,引出回聲概念。
回聲是聲波的反射在人耳引起的感覺。可向學生提出,為什么離障礙物距離近時就感覺不到有回聲呢?讓學生知道回聲和原聲至少相差0.1秒以上才能感覺有回聲。如果原聲和回聲間隔不到0.1秒,回聲與原聲混在一起,可加強原聲。
由學生舉出自己所知道的回聲現象,并進行解釋。
簡介回音壁、三音石、鶯鶯塔等建筑中的聲現象,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并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
2.混響、混響時間
聲波在大廳中傳播時,被四壁不斷反射,即使在聲源停止聲輻射后,還會有聲音的感覺,但由于聲波的能量,不斷被四周的墻壁和其它障礙物吸收,所以當聲源停止振動后,聲音只能維持有限的一段時間,這種現象叫混響,所維持的這段時間叫混響時間。
3.用音叉演示共鳴現象
如教材中第42頁圖3-3-5,敲響右邊的音叉,左邊的音叉也會發聲,并把懸掛的泡沫塑料小球彈起。提出下列問題并組織學生進行討論。
右邊的音叉振動,通過什么傳播給左邊的音叉?如果是真空,左邊的音叉能振動嗎?
如果左邊換個不同頻率的音叉,還能發生此現象嗎?
通過觀察和討論,使學生對聲波和共鳴有了感性認識。知道右邊的音叉振動產生了聲波,聲波具有能量,當左邊的音叉與右邊音叉頻率相同時,獲得能量最大,以至于振動,發出了聲音。接著給共鳴下定義:由一個物體振動發出聲音,引起與它振動頻率相同的另一個物體的振動而發聲的現象叫共鳴。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關于共鳴的故事。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列舉生活中的共鳴現象。
4.教材中第42頁和第43頁的圖可讓學生自己閱讀,其內容包含了聲的多方面知識,如聲音傳遞信息,聲可在水中傳播,超聲,次聲,回聲現象等。可提出問題幫助學生在圖中獲取信息。
【奇異聲現象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晝夜交替現象》的教學反思10-19
《聲的利用》教學反思(精選5篇)10-08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教學設計02-18
《國殤》教學設計12-11
《賽馬》的教學設計05-21
國慶的教學設計03-19
映山紅的教學設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