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平均數》教學設計(通用10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那么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求平均數》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求平均數》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6冊第6單元的《比一比》一課。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了解平均數的意義,體會學習關于平均數的必要性,學會求簡單數據平均數的方法。這部分內容在小學階段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為今后學生學習復雜的統計知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學生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對未知世界已不是單純的好奇,而是充滿著猜想和探索。因此在本節課中,力爭為學生提供積極參與、合作探究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明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接受他人的思想,讓觀點交鋒。讓智慧碰撞,讓學生從中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與成功。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感悟平均數的意義,構建平均數的概念,探究求“平均數”的多種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能對數據分析結果做出簡單的推斷和預測。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滲透“移多補少”等數學思想方法,能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策略:
1.教學方式:教師采用激趣——創設——組織——引導的方式教學本節課。
2.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自主探索——觀察發現——合作交流——實踐應用的學習過程中自主學習。
3.評價方式:本節課運用了多元化的評價手段,促進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建立了自信心。
4.教學手段:本節課采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計算機課件會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大課堂的`信息容量,從而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首先我們一起來看大屏幕。(電腦出示姚明的照片。)同學們你們知道他是誰嗎?(姚明。)你們對姚明有哪些了解,誰愿意說說?
生:姚明身高2.26米。
生:他在美國NBA打籃球。
師:你們知道得真多!姚明哥哥,自從加入美國NBA之后,憑著自己的不懈努力,現在已經成為世界籃球巨星。姚明哥哥技術全面。尤其是罰球百發百中。(課件出示。)
師:小朋友們,這又是誰?(藍貓。)它帶著好朋友也來到了我們的課堂。雖然它們個子矮,但特別不服氣,一定要與姚明隊比比誰的投籃技術好。同學們,你們愿意當裁判嗎?(愿意。)那好你們來評判一下兩個隊哪個隊投籃更準!
二、合作探究,建構模型
(一)創設情境
師:繼續來看大屏幕,這是兩個隊在相同的時間內投籃的情況,姚明隊只有4人,投中籃球的數量分別是:1號隊員投中6個,2號隊員投中4個,3號隊員投中6個,4號隊員投中8個。藍貓隊則派5個。前來應戰。誰能介紹藍貓隊每名隊員投籃的情況?
生:藍貓隊1號隊員投中5個,2號隊員投中6個,3號隊員投中5個,4號隊員投中4個,5號隊員投中5個。
師:你們靜靜地思考一下,哪個隊投籃更準呢?請說明理由。
生:我認為藍貓隊投中的總數多,投中25個,姚明隊投中了24個,所以藍貓隊投籃準。
師:有多少同學和他的想法一樣?
師:誰還有其他想法?
生:投中最多的隊員在姚明隊,他投中了8個,姚明隊投籃更準。
師:還有其他想法嗎?
生:應該看平均每個隊員投中幾個球。
師:誰和他想的一樣,請舉手。
師:通過你們的總結,要比較哪個隊投籃準,有這樣3種情況:第1種,比較投籃的總數。第2種,一個人投中的多,就代表整個隊伍投得準。第3種,求平均每個隊員投中多少個籃球。
師:有的同學認為,在人數不同的情況下,比較哪個隊投籃準,比較總數就行,你認為合理嗎?為什么?
生:不合理,人數不同,人數多的占便宜。
師:還有的同學認為,一名隊員投得多,就認為該隊投得準,你們有什么想法呢?
生:一個人的表現,不能代表整個隊伍的情況。 師:這兩種方案都不行,在人數不同的情況下,比較哪個隊投籃投得準,誰知道怎樣比較才合理呢?
生:求平均每個隊員投中多少個籃球。
師:同意嗎?
生:同意。
(二)探究平均數的方法及意義
1.探究平均每個隊員投中個數的兩種方法。
師:接下來,我們就研究怎樣求平均每個隊員投中多少個籃球。
師:課前老師給同學準備了學具,同學們可以借助學具小組合作,也可以用計算的方法,每個小組選擇一種方法進行研究。
師:誰愿意匯報,匯報時先說出你們采用的方法,然后再講怎樣求的。
生:我用的是擺學具方法,把多的部分放到少的那里,這樣就求出了姚明隊平均每個隊員投中6個,藍貓隊平均每個隊員投中5個。
師:小組分工明確、操作熟練,通過把多的移給了少的,很快地求出了平均每名隊員投中了多少個籃球,誰來給這種方法起個名字?(板書:移多補少。)
師:還有的同學用的是計算的方法,請這兩名同學講講他們是怎樣求的。
師:看來求平均每個隊員投中多少個籃球,有兩種方法:(1)是用操作的方法;(2)是用計算的方法。當然解決問題時,我們要針對不同的實際情況選擇最恰當的方法。
2.揭示平均數。
師:哪個隊投籃更準呢?(姚明隊。)
師:姚明隊的“6”個,藍貓隊的“5”個,這兩個數分別表示什么?這兩個數還有新的名字嗎?(板書:平均數。)
師:原來姚明隊、藍貓隊每名隊員投中的不一樣多,由于把多的補給了少的,這樣每個隊員投的一樣多嗎?(一樣多。)這個“6”和“5”是每個人真正投中的數量嗎?(不是,這是兩個隊投中的平均值。)
3.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師:剛才我們用求平均數的方法解決了兩個隊誰投籃投得準的問題。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了平均數,老師這準備了一些數據:
(1)小剛、小紅、小華、小軍4個人的平均年齡是10歲。
(2)哈爾濱師范附小三年一班男同學的平均身高是
《求平均數》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目的
1.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2.掌握求較復雜的平均數的解題方法,會根據收集到的數據求平均數。
3.培養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能力。
4.使學生認識到求平均數這一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激發學習興趣。
二、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較復雜的平均數應用題的解題方法。
三、教學難點
通過學習,使學生能夠找準問題與條件,條件與條件之間相對應的關系,運用所掌握的方法靈活解答相關問題。
教學對象分析
低年級學生思維的基本特點是: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針對這一特點,利用多媒體這一新穎、直觀的現代教學手段創設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并通過動手操作,討論探究,觀察分析,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全過程,從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策略意識及創新意識。
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教學時有意識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欲望,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演示,小組討論等活動,讓學生運用知識和能力的遷移規律,將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1.多媒體教學
運用微機精心設置問題情境,使學生自覺發現、意識到問題存在,可激活學生思維,促使問題意識的產生,又可以調動學生探索新知的'積極性。
2.動手操作法
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組織學生借助學具動手操作,尋求多種計算方法,同時運用多媒體,變靜為動,直觀形象,再結合語言表述,使學生的思維逐漸內化。
四、教學過程
1.復習較簡單的平均數問題
出示復習題。
求平均數需要知道哪兩個條件?怎樣求平均數?
把復習題稍微改動一下,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較復雜的求平均數問題。
2.學習例題①
(1)指名讀題。
(2)啟發提問。
①例題①的已知和問題與復習題的有什么不同?
②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個,必須先知道什么條件?
③怎樣求全班共投中多少個?
怎樣求全班共有多少人?
怎樣求平均數?,
(3)列綜合算式并解答問題。
3.學習例題②
(1)指名讀題。
(2)啟發提問。
①例題②與剛學過的例題①有什么異同?
②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必須先知道什么條件?
③怎樣求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人?
怎樣求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怎樣求平均數?
(3)列綜合算式并解答問題。
(教師應告訴學生,求得的平均數有時不能恰好除盡,這時只要根據具體情況取近似值就可以了。這道題中已知數只有一位小數,因此得數取一位小數就可以了。)
(4)例題①與例題②有什么不同,解答時應注意什么?
(再次強調例題①與例題②的區別,培養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防止死套公式。)
4.完成書后“做一做”
五、課堂練習
●基礎練習
1.填空。
(1)平均數=( )÷( )
(2)( )×( )=總數量
(3)總份數=( )÷( )
2.選擇題。
(1)五年級兩個班為希望工程捐款,一班42人共捐168元,二班45人共捐210元,平均每個班捐款多少元?正確列式為 ( )
A.(168+210)÷2 B.(168+210)÷(42+45)
(2)一個工廠前3天燒煤4.8噸:后4天燒煤7.8噸,這個工廠一星期平均每天燒煤多少噸 ( )
A. (7.8+4.8)÷(4—3) B. (4.8+7.8)÷(4+3)
●綜合練習
1.勞動實踐。
(1)同學們在校辦工廠里糊紙盒。第一小組10人,平均每人糊7個;第二小組8人,平均每人糊6個;第三小組5人,平均每人糊4個。三個小組平均每人糊多少個?
(2)春光小學五年級同學參加春季植樹,領來白楊樹苗140棵,梧桐樹苗60棵,桑樹苗25棵,共分給5個班種,平均每班種多少棵?
2.下表是四年一班各組同學寒假閱讀課外讀物情況統計表。全班平均每人看多少本課外讀物?(得數保留整數)
各組人數
12
14
13
12
平均每人閱讀本數
6
4.5
5
5
●實踐與應用
王華同學五次語文、數學單元練習成績如下:
第一次:語文92.5分 數學100分
第二次:語文88分 數學97分
第三次:語文94分 數學98.5分
第四次:語文98.5分 數學100分
第五次:語文99分 數學97分
先分別算出五次語文、數學兩科的平均分,再制成統計表。
王華同學五次語文、數學單元練習成績統計表
年 月
板書
求平均數
① 五年級一班分成3組投籃球第一組10人,共投中28個;第二組11人,共投中33個;第三組9人,共投中23個。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個?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個?
28+33+23=84(個)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10+11+9=30(人)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個?
84÷30=2.8(個)
綜合算式:(28+33+23)÷(10+11+9)=2.8(個)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個。
② 下表是五年級二班3個組投中籃球情況統計表。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個?(得數保留一位小數。)
各組人數
12
11
10
平均每人投中數
2.5
3
3.2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個?
2.5×12+3×11+3.2×10=95(個)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12+11+10=33(人)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個?
95÷33≈2.9(個)
綜合算式:(2.5×12+3×11+3.2×10)÷(12+11+10)≈2.9(個)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9個。
《求平均數》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概念.
(二)掌握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三)培養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平均數是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義不完全一樣,平均數實際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樣多,而平均分是指實際上每份都一樣多.因此理解平均數的概念是難點,讓學生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是教學重點.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口答:
1.小華4天讀完60頁書,平均每天讀幾頁?
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個組,每個組有多少人?
3.小明期中測驗語文和數學兩科成績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績多少分?
師:上述1,2兩題都是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1份是多少.實際上它們每一份都一樣多,而第3題是把兩個數的和平均分成兩份,每一份是它們的平均數,而不是原來每份實際的數,所以“求幾個數的平均數”與“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二)學習新課
1.新課引入.
在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中,經常用到平均數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績、平均產量等.怎樣理解平均數的概念,如何求出幾個數的平均數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課題.(板書:平均數)
2.出示例2.
用4個同樣的杯子裝水,水面的高度分別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這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3.分析,教師演示,學生觀察、思考.
教師拿出盛水的4個同樣的杯子,標明刻度.
師:這4個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嗎?
生:這4個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
師:求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
生:平均高度就是4個杯子里的水面一樣高.
師:怎樣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
出示掛圖(即課本中的下圖)放在4個杯子后面,指出紅線標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平均高度.
教師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樣多,得到平均高度.
師: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實際高度嗎?它是怎樣得到的呢?
通過演示使學生明確,它不是每杯水的實際高度,而是把4個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結果.
師:如果我們不倒水,能算出這個平均高度嗎?
小組討論.從而明確:要求4個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個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來,再除以4,相當于把4個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個杯子里,看每個杯子水面的高度是多少.用算式表示就是(6+3+5+2)÷4.
教師板書:(6+3+5+2)÷4
=16÷4
=4(厘米)
答:4個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厘米.
說說括號里求什么?為什么除以4?得到的結果表示什么.
要強調4厘米是平均數.
4.做29頁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題.
訂正時讓學生講出思考過程.
5.總結規律.
師:從剛才做的幾道題中,你能說一說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嗎?
通過學生的回答概括為:求幾個數的平均數,先要求出這幾個數的總數,然后再找出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數,最后用總數除以總份數就可以得到平均數.
6.出示例3.學生默讀例3,理解題意,明確條件和問題.
師:如何比較哪一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樣計算出高多少?
啟發學生想:如一個一個地比,非常麻煩,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組的平均身高,就容易比較了.
讓學生運用從例2中學到的方法,自己求出兩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一個組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
師: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組所有人數的和進行比較行不行?為什么?
使學生明確,由于兩組人數和每人身高不一樣,不能直接比較,只能用平均身高進行比較.
(三)鞏固反饋
1.選擇正確列式,并說明理由.
一輛汽車第一天行53千米,第二天行58千米,第三天上午行30千米,下午行27千米.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
A.(53+58+30+27)÷3
B.(53+58+30+27)÷4
2.光明小學五年級3個班為災區人民捐款750元,六年級4個班為災區人民捐款1210元.平均每個年級捐款多少元?這兩個年級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小組討論后得出:
平均每個年級捐款多少元?
(750+1210)÷2
兩個年級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750+1210)÷(3+4)
強調是把哪幾個數平均分、分成多少份,要認真審題,找出所需要的總數及總份數,再求出它們的平均數.
(四)作業
練習七第1,2題.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小學里所講的平均數一般是指算術平均數,也就是一組數量的和除以這組數量的個數所得的商.因為這個平均數不是實際的數,與過去學的`平均分的意義不完全一樣,因而平均數的概念比較抽象.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經常用到如平均產量、平均速度等等,因此首先要建立平均數的概念,再分析求平均數的方法.本節課設計既要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又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首先通過簡單的口答題,初步認識平均數的意義,分清平均數與平均分的聯系與區別.為學新課做好鋪墊.
新課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學習例2.求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通過教師的演示,提問,學生在觀察、討論的基礎上,理解平均高度的意義,建立平均數的概念.
第二個層次是指導列式計算.在實際中,求幾個數的平均數,都不可能像杯子倒水那樣操作,因此引導學生要通過計算來解決.
第三個層次,讓學生做書上的“做一做”幾個題,啟發學生總結出求幾個數的平均數的一般算法.
第四個層次,通過例3讓學生運用學過的方法類推、自己計算,從而加深對平均數的理解,熟練地掌握計算方法.
練習的設計有所提高和變化,要讓學生分清把哪幾個數平均分,分成多少份,為以后學習復雜的求平均數問題打下基礎.
板書設計
求平均數
例2 用同樣的4個杯子裝水,水面的高度分別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這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6+3+5+2)÷4
=16÷4
=4(厘米)
答:這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例3 四年級一班第一小組有6個同學,第二組有7個同學,下面是兩組同學身高的統計表.(單位是厘米)
eq x(統計表)
(1)第一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厘米)
(2)第二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7
=966÷7
=138(厘米)
(3)第一組平均身高比第二組高多少?
139-138=1(厘米)
答:第一小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求平均數》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知道平均數的含義和求法。
2.加強學生對平均數在統計學上意義的理解。
3.運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生活中有關平均數的問題,增強數學應用意識。
教師重點和難點: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長方形。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談話引入:(出示幻燈教師家的書架)
師:這是老師家的書架,咱們一起來看看。現在我的書架上上層有8本書,下層有4本書,我想請同學幫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層書架上的書一樣多。你有什么辦法?
2.感知
(1)學生思考,想象移的過程。
生:把上層書架上的8本書 ,拿2本放在下層書架上,現在每層書架上的書就一樣多了。
(2)教師操作并問:現在每層都有幾本書了?(6本)
(3)師:像這樣把多的移給少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移多補少。
(4)師:你還有什么方法?
生:把上層書架上的書和下層書架上的書先合起來,再平均放在兩層書架上,這樣每層書架上的'書就一樣多了。
師:像這種把幾個不同的數先合并起來,再平均分成這樣的幾份的到相同的數,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也給它起個名字叫:先合后分。
(5)師:現在每層書架上的書一樣多了嗎?
生:一樣多了。
師:都是幾本?(6本)
師:它是我們通過什么方法得到的數?(或者:誰來說一說我們可以通過什么方法來得到這個數?)
生:用的是移多補少和先合后分的方法。
師:像這樣得到的數,它也有自己的名字—平均數。
師:所以6就是8和4的平均數。誰再來說說6是誰和誰的平均數?(生說)
(6)師: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平均數”這個新朋友,好嗎? (板書:平均數)
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
1、師:老師又新增添了一層書架,第三層書架上有幾本書了?
生:第三層書架上有3本書了.
師:用我們剛才解決問題的方法,你能求出這三層書架上書的本數的平均數嗎?
師:請拿出學具,來擺一擺,注意擺時要一一對應。
擺完把你的想法講給你的同伴聽一聽。(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師:誰來說一說,你的方法。
學生匯報:
生:從8本書里拿出1個放在第二層4本書里,再從第一層拿出2本書放在第三層書里,這樣他們每層就一樣多了。
師:現在每層有幾本書了?
生:現在每層有5本書了。
師:5就是8、4、3的什么數?
生:5就是8、4、3的平均數。
師: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先把三層書合起來,在平均分成3層。
師:你能有算式表示表示出來嗎?
生:(8+4+3)÷3=5(本)(師板書)
師:8+4+3表示什么?為什么要除以3?5表示什么?
(1) 找2-3人來匯報。
(2) 把這個算是各部分表示什么?同伴之間互相說一說。
2、師:下面我們來解決一個生活中的小問題。(出示統計圖)
(1)師:仔細觀察這幅統計圖,你獲得了那些數學信息?
生:小紅收集了47個礦泉水瓶。小蘭收集了33個礦泉水瓶。小亮收集了25個礦泉水瓶。小紅收集了35個礦泉水瓶。
師:根據數學信息,你能提出一個跟我們今天學習有關的數學問題嗎?
生:這一小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礦泉水瓶?
師:怎樣求出這一小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礦泉水瓶?
師:你先獨立思考一下,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交流交流,再把自己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來。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組織匯報:
生:(47+33+25+35)÷4
=(80+60)÷4
=140÷4
=35(個)
答:這一小隊平均每人收集了35個礦泉水瓶。
師:觀察這個算式,哪部分體現了合?哪部分體現了分?哪個數是平均數?
生:47+33+25+35體現了合, ÷4體現了分, 35是平均數。
師:35是哪些數的平均數?
生:35是47、33、25、35平均數。
師:有用移多補少的方法的嗎?
師:你們怎么不用這種方法呢?
生:數太大不好操作。
師:好,老師把這種方法放到了上了,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放,學生體驗一本一本的移比較麻煩)。
師小結:看起來,真像同學們說的一樣,用“移多補少”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真是不方便。我們以后在遇到問題時,一定要根據不同問題選擇合適的方法來解答。
(2)師:老師把平均數也放到了統計圖中,請你用這個平均數與這四位同學實際的收集的礦泉水瓶個數比一比,你發現了什么?(看情況,讓學生小組交流)
生:小紅收集的個數比平均數多;小蘭和小亮收集的個數比平均數少;小明收集的個數與平均數同樣多。
師:它是每個人實際收集到的礦泉水瓶嗎?
生:不是。
師:它只是反應了這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三、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師:看來同學們已經對平均數有了較深的認識,那我要出幾道題考考大家。
1、判斷并說明理由
學校籃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
(1)李強是學校籃球隊隊員,他身高155厘米,可能嗎?(生判斷。)說說你的理由。
師:說得好!為了使同學們對這一問題有更深刻的了解,我還給大家帶來了一道題。
(2)學校籃球隊可能有身高超過160厘米的隊員嗎?
師:看來,還真有超出平均身高的人。不過,既然隊員中有人身高超過了平均數,那么……
生:那就一定有人身高不到平均數。
師:沒錯。看來,平均數只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水平,并不代表其中的每一個數據。好了,探討完身高問題,我們再來看看小馬過河的問題。
2、有一匹小馬要過河,可是河上沒有橋,河邊有個告示牌:平均水深120厘米,請注意安全!小馬想:我的身高是140厘米,比平均水深要高,一定能安全過河。
師:同學們,你們說小馬能安全過河嗎?和你的同伴討論討論。
學生們判斷并說明理由。
師:看來小馬能否安全過河是不確定的,小馬聽了你們的分析,一定會謹慎從事的,謝謝同學們。
3、在一次采摘活動中,小明摘了52個蘋果,小剛摘了56個蘋果,小紅和小蘭共摘了84個蘋果,他們平均每人摘了多少個蘋果?(列 綜合算式)
學生獨立解決,集體訂正。
四、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新的收獲?
五、師總結:同學們,剛才我們利用平均數解決了這么多的問題,走出課堂,愿大家能帶上今天所學的內容,更好地認識生活中與平均數有關的各種問題。
《求平均數》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的:
1.體悟“平均數”的實際意義。
2.探索求“平均數”的多種方法,并能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用方法進行解答。
3.培養學生估算的能力,能對數據分析結果作出簡單的推斷和預測。
4.體會“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及廣泛應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 與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靈活選用求平均數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教學關鍵:
通過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使學生感悟平均數的含義,從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數的多種方法,并能靈活應用,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脈絡按“平均數”(數學概念)——“求平均數”(計算方法)——“應用題”(實際應用)逐步展開。主要分以下幾個層次:
第一層次:談話引入(讓學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數)
①學生交流課前收集到的有關平均數的信息。
②師提問:為什么你們認為平均年齡、平均工資、人均住房面積這些都是平均數呢?能解釋一下它是什么意思嗎?
③師:看來大家對“平均數”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這節課,我們就去數學王國探索一下有關“平均數”的奧秘。(板書:平均數)你想了解平均數的哪些知識呢?
④師:看來同學們對平均數充滿了好奇,一起進入迷宮探秘。
說明: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是教學求平均數的重要基礎。引入新課之前,先讓學生說說他們自己收集到的有關平均數的信息。調查學生對“平均工資”、“平均年齡”、“人均住房面積”……
這些已經抽象了的平均數的理解情況,為新課教學做好鋪墊。接著創設富有童趣的情境,運用現代教學媒體,激發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愿望,從而引出求平均數的課題。
第二層次:構建新知
1.理解含義,探求方法。
① 觀察棋子,提出問題。(多媒體顯示)
師提問:看著你面前的棋子,你獲得了哪些信息?你還想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說明:讓學生同桌合作,用軍旗作為操作活動的材料。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自己提出問題,然后解決問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探索的熱情。
②感悟“平均數”的實際意義。
動手操作:以小組為單位研究怎樣才能使三排棋子同樣多。
師提問:現在每排棋子都是幾個?這個數,你能給他取個名字嗎?
這個平均數4與原來每排棋子的個數有什么關系呢?
說明:通過任意一種移動方法,使三排棋子同樣多。從而揭示平均數的真正含義。讓學生深刻理解,平均數并不表示一個實際存在的數量。精心設計學具操作,并配以恰當的.媒體顯示,突出了平均數那簡明、直觀的特點。
2、探索求平均數的不同方法。
師:四人小組合作,想一想還有沒有別的方法可以求出平均數,并且把你們小組獨特的方法取個名字!等一下我們來評選最佳創意獎和最佳命名獎。比一比,哪個小組最愛動腦筋!
①小組活動討論。
②匯報交流。(生說方法多媒體顯示棋子移動過程)
移多補少! 先假設后均分。先求和再均分。
說明:在學生感悟平均數的實際意義后,探索求平均數的不同方法。用數學算式概括操作過程,并且讓自己給方法命名。使學生在濃厚的學習興趣中,積極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在匯報交流中相互啟發,最后共同探討出2、7、3這三個數的平均數的幾種方法。體現了“小組合作交流——大組交流匯總”的自主探究模式。呈現了知識的產生——發展——初步完善的過程。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符合創新教育要求。
第三層次:初步應用,內化拓展。
師:剛才同學們通過討論、嘗試不但知道了什么是平均數,而且探索出了許多求平均數的方法。那么你們能解決有關平均數的實際問題嗎?
第四層次:實際應用
選擇正確的算式:
前幾天,學校舉行了獻愛心活動,我們班52名同學分成4組,第1組捐款192元,第2組捐款212元,第3組捐款205元,第4組捐款 198元,平均每組捐款多少元?
A: (195+212+205+198)÷52=16(元)
B: (195+212+205+198)÷4=208(元)
①說說你選擇B的理由。
②小明從結果16元他就肯定A 是錯誤的,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③如果選A該怎樣提問?
④比較這2個問題的異同點?
小結:所以求平均數時你要找準對應關系。說明:從實際生活中提取素材,設計兩道對比練習題,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求平均數方法的理解應用,在應用中滲透對應思想。另外,結合題目的特點有機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求平均數》教學設計 篇6
教學要求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求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較復雜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重點
學會較復雜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用具
投影儀(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投影顯示第13頁的復習題,讓學生思考并回答:
(1)這題要求的是什么?
(2)必須要知道什么?
(3)怎樣列式解答?
計算的'結果能說明什么問題?它有什么用?
思考:全班同學上美術課每個人都帶了些“橡皮泥”做手工用,為了使大家都擁有有等量的“橡皮泥”,我們該用什么辦法把我們手中的“橡皮泥”平均一下呢?
今天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求平均數(板書課題)
二、探索研究
小組合作討論:研究例1。
1、觀察比較:例1與復習題有什么相同處與不同處?
2、思考并回答:
(1)這題求的是什么的平均數?
(2)必須要知道什么?
(3)你會解答這道題嗎?
(先讓學生分小組試著做一做,再選幾名學生代表,講一講他們是怎樣做的,老師將學生說的解題過程板書出來后集體訂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個?28+33+23=84(個)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0+11+9=30(人)
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個?84÷30=2.8(個)
列成綜合算式是
(28+33+23)÷(10+11+9)=2.8(個)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個。
小組合作學習:研究例2。
1、觀察比較:例1與例2的條件與問題又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2、思考并解答:你能聯系例1的解題思路計算出這題的結果嗎?
放手讓學生嘗試做一做,再講一講是怎樣做的,老師將學生說的解題過程板書出來,使學生明白:條件與與問題不同,計算方法和步驟也就不同,最后集體訂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個?2.5×12+3×11+3.2×10=95(個)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2+11+10=33(人)
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個?95÷33≈2.9(個)
列成綜合算式是:
(2.5×12+3×11+3.2×10)÷(12+11+10)
=95÷33
≈2.9(個)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9個。
三、課堂實踐
做教材第14頁的“做一做”
四、課堂
學生今天學習的內容。
五、課堂作業
1、練習三的第2題。
2、練習三的第1、3、4題
《求平均數》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 通過活動,初步感知“平均數”的概念。
2. 了解“平均數”的意義,初步學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能運用生活經驗對“平均數”做出解釋。
3. 能運用“平均數”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強化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
教學準備:
教具:十個小皮球、兩個小筐、多媒體課件
學具:五個筆筒、十五根鉛筆、統計表三張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設計意圖 教學預設
一、游戲導入,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我們曾經玩過投球游戲,今天咱們再來一場比賽,好嗎?男隊、女隊各出三人,看哪隊能贏。請兩隊各派一名記錄員做好統計。其他同學做裁判。學生進行比賽。賽完后展示統計表進行比較。(游戲開始,老師事前制好統計表,分發給兩個統計員,進行記錄。比賽兩次)
二、巧設沖突,理解意義
師:聽說亮亮他們也在舉行投球比賽呢,咱們一起去看看吧。(多媒體展示書上的兩個統計表。)
咦,怎么吵起來了?喔,原來他們在爭執哪組投的成績好呢。引導學生看課件中的兩個統計表,從表中知道了什么?(人數不等及每人投中的個數)請大家幫著兔博士一起給評判一下吧。(最后定為比較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公平,多者為勝。)
師:怎樣才能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呢?(幻燈單獨出示第一組的統計表。)
師:那第一組平均每人投中的數7個,就是這組同學投球的“平均數” 。(板書)
師:誰能求一下第二組投中球的平均數?
師:為什么第一組是除以4,而第二組卻除以5呢?
師:現在比較一下,哪組獲勝?
生:第一組獲勝。
三、自主探究,歸納方法
師:剛才我們用的是求平均數的方法裁決出第一組獲勝。看來平均數用處不小啊,這不,亮亮看到媽媽經常使用不能降解的塑料袋買菜,就暗暗做了統計,想用真實的數據來說服媽媽保護環境呢。出示統計表。
師:請大家幫亮亮算一算,媽媽平均每天丟棄幾個塑料袋?
師:請大家仔細觀察我們上邊三道題的解答過程,你知道怎樣求平均數了嗎?(出求平均數的數量關系式: 用總數/份數=平均數)
師:不過兔博士還有一個問題要問問大家呢。出示“議一議”1.求出的“3個”是每天實際丟棄塑料袋的個數嗎?
生:不是每天丟棄的塑料袋的個數,而是算出的一個平均數。
師:出示2.求出的 “3個”與星期四媽媽丟的塑料袋3個一樣嗎?
不一樣,求出的“3個”只是一個平均數,而星期四媽媽丟的塑料袋3個是一個實際的數,是實際丟了3個。
四、動手操作,鞏固驗證
師:看學得這么認真,兔博士決定來個小測驗,記住,既要動手又要動腦呀。
出示做一做。
下面筆筒中放有根數不同的鉛筆,如果要使每個筆筒中放的鉛筆根數不同,每個筆筒放幾根?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
師:大家輕松一下,來一個拍球比賽怎么樣?每組為一個隊,由組長做好記錄,發統計表。最后看哪組平均成績好,哪組就獲勝。比賽。最后表揚優勝小隊。
師:大頭蛙有幾個問題實在是弄不明白,誰能幫幫它?(判斷題)
1.河北省籃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是厘米,a王剛是這個籃球隊的隊員,他身高185厘米,可能嗎?b這個球隊有沒有身高超過厘米的隊員?
2.小明所在的三年級的平均體重是28千克,小明的體重一定是28千克嗎?
師:兔博士站又添新內容了,想去看看嗎?
出示:
我國每人平均住房面積:城鎮24平方米;農村28平方米。
我國平均每人年收入為8800元。
我國平均每人生活用水量每日為208升。
我國平均每人每年用電量為1081千瓦時。
我國男性平均身高為1.68米。
我國女性平均身高為1.54米。
看完這組數據你想說什么?
五、學以致用,拓展延伸
1. 調查自己家水費、電費平均每月要交多少元?
2. 統計本小組成員假期讀書情況,并計算出小組平均每人讀書多少本。
課前讓學生親歷一個自己十分感興趣的'游戲,在活動中復習統計的過程,讓學生感知到:“人數相等可以比總數”,為后面人數不等求“平均數”的情況埋下伏筆。
由于人數不同,(再用比較總數的方法就不公平了)所以不能用比較總數的方法來決定勝負,一時找不到解決的方法,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和興趣,老師把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大膽拋向學生,在學生的認知思維沖突中,在解決問題的需要中,自然而然地逼近了平均數,讓學生在不經意間感受到了平均數產生的價值和必要。
通過實際問題,讓學生自己感悟,經歷求平均數的過程,為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建立了平臺,又從不同的角度探索出求平均數的方法,使解決問題的方法多樣化。
求完平均數提出這一問題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白總量與份數是要一一對應的,加深學生對平均數計算方法的印象。
在學生學習關于平均數的同時進行環保教育,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充分印證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讓學生在探究的基礎上,獨立概括出求平均數的數量關系式。訓練學生的觀察、概括的能力。
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悟平均數的意義,知道“3個”不是媽媽某一天丟棄塑料袋的真實個數,而是一個平均數。
讓學生再次明確平均數的意義。與實際數據加以區別。
通過動手動腦再次驗證、鞏固求平均數的方法。要給學生充分的操作時間,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
根據認知規律,適當地加入學生熟悉的游戲作為教學資源,使學生能從熟悉的生活中學習了平均數。
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平均數”的意義,知道平均數介于最大數和最小數之間。
設置兔博士站是為了讓學生加深理解“平均數”的意義,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平均數”在現實問題中的必要性,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適時對學生進行節水節電、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教育。
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的魅力。 師:男生贏還是女生贏?你是怎么裁決的?
生:男生贏,因為男生一共投進去8個,女生一共投進去了6個,所以男生贏了。
師:女生服氣嗎?想不想再玩一次?(第二次兩隊各加2人參加比賽。)
師:這次是哪隊贏?你是怎么裁決的?
生:這次男生一共投進了11個球,女生一共投進了12個球,所以是女生贏。(也有可能出現相平的情況)
師:剛才你們是怎樣比較出輸贏的?
生:看哪隊一共投中了多少個球。看哪隊投中的多。
師:剛才兩個裁判都用比投球總數的方法裁決出了勝利者,這種方法公平嗎?
生:公平。
生1:第二組成績好,因為他們投進球的總數多。(受前面評判方法的影響)
生2:不公平,他們人還多呢。
生3:第二組成績好,因為他們組有投球冠軍,劉杰一個人就投中9個呢。
生4:一個人成績好不代表全組人都好。
生5:比較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就公平了。
(學生若實在說不出來老師可參與進來。老師:同學們,大家聽聽老師的方法行不行,我們比較這兩個組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呢?)
在求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時,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1.移多補少;2.計算
生:從8里面拿出1給6,那么這四個數都是7了,所以第一組平均每人投中7個。
生:先求出投中的總數,再除以人數就求出來了:(8+7+6+7)÷4=7(個)
生:(9+8+5+3+5)÷5=6(個)第二組投中球的平均數是6。
生:第一組投進球的總數是4個人的總數,所以要除以4;第二組投進球的總數是5個人的總數,所以要除以5
生:(1+3+2+3+2+6+4)÷7=3(個)
師:能說說你怎么想的嗎?
生:先算出一周丟棄塑料袋的總個數,再用總個數除以天數,就是平均每天丟棄的塑料袋數。
生:都是用總數/份數=平均數
師:對,這就是我們求平均數的方法。板書。
學生可能會有兩種認識:1.認為就是每天丟棄塑料袋的個數;(教師可以讓學生再次觀察表格明確不是真實的數,從而認識平均數的特點。)2.認為不是每天實際的個數。
會出現三種方法:1.移多補少;2.求平均數;3.把所有鉛筆收到一起,再一根一根地分到筆筒里。
生:(邊演示邊敘述)從多的里面拿出來放到少的里面去。每個竹筒放3根。
生:把所有的鉛筆都拿出來,再一根一根的依次分到竹筒里。
生:用剛學的求平均數的方法來做。(3+4+2+5+1)÷5=3(根)
《求平均數》教學設計 篇8
一、教學目標:
1、初步建立平均數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補少的統計思想),理解平均數的概念。
2、掌握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并能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用方法進行解答。
3、培養學生估算的能力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靈活選用求平均數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三、教學難點:
平均數的意義。
四、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課件出示;一個老猴子在森林中摘了12個桃子,回到家后叫來了三只小猴分桃子給他們,猴一7個、猴二4個、猴三1個。
師:對老猴分桃這件事,你有什么話想說嗎?
生:三只猴分的桃子不一樣多。
生:應該三只猴分的一樣多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不一樣多 一樣多
(二)探究新知:
1、用磁性小圓片代替桃子(老師將磁性小圓片按照7、4、1、分別排列在黑板上)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四人小組討論一下,你們能用哪些方法可以使每組的個數一樣多。
2、交流反饋
(1)引出移多補少、
(2)(7+4+1)÷3
師:觀察移動后的小圓片,思考:移動后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
板書: 總數不變
一樣多 不一樣多
3、小結,并揭示課題
師:剛才我們通過移一移,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一個同樣的數4,這個數就叫平均數
(板書課題)
4、剛才有同學用(7+4+1)÷3=4的方法算出了他們的平均數,現在老師再擺一組為8個,這時平均數又是多少呢?會嗎?
生:會。(生自己完成)
反饋 (7+4+1+8)÷4=5
比較歸納得出 : 總數÷份數= 平均數
(三)應用數學
教師課件出示列舉生活中的平均數問題,學生自己閱讀這些信息
1、 國家旅游局關于2004年“十一”黃金旅游周旅游信息的公告
(1) 上海東方明珠平均每天的門票收入為130萬元,北京故宮平均每天門票收入為200萬元
(2) 南京中山陵平均每天接待游客70000人,北京故宮平均每天接待游客50000人。
2、春暖花開北京連續5天日平均氣溫超過10℃。
3、三年級1班平均身高為136厘米。
(四)、研究平均身高
1、剛才談到了平均身高,要求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該怎么辦呢?
出示三年級某班的身高統計表(單位:厘米)
①140 141 139 143142 145
②135 134 136 131 132 134
③130 131 132 130 128 127
④128 129 128 127 127 125
⑤124 127 124 125 124 123
⑥123 122 120 123 124 122
2、師:估計,全班的平均身高會在什么之間或是多少厘米?該怎么辦?現有三種方案,你選擇哪一種呢?
A、 選擇第一排最矮的
B、 選擇第六排的
C、 選擇第一組有高,有矮的
師:說說你為什么這樣選擇?
3、學生試算
4、師:看到這個平均身高,你有什么想法?對于這個平均身高還有沒有更大膽的想法,它還能代表哪些范圍內的大概平均身高?
學生反饋
(五)、鞏固發展。
選一選(用手勢表示)
1、少先隊第三中隊發動隊員種樹,第一天種了180棵、第二天、第三天共種了315棵,平均每天種多少棵?( )
2、(180+315)÷2 2、(180+315)÷3
3、氣象站在一天的1點、7點、13點、19點,測得的溫度分別是攝氏8度、15度、24度、17度。請算出這天的平均氣溫。( )
4、(8+15+24+17)÷4 2、(8+15+24+17)÷(1+7+13+19)
(六)、拓展練習
1、猜老師平均每個月的.開支
2、教師板書:平均每月開支1000元 提問,你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嗎?
老師把今年前三個月的開支情況做了大概的統計,
出示:2005年陳老師1——3月每月開支情況統計表
月份1月2月3月4月
金額108010201050
你能不能幫老師算一算,今年前三個月的平均每月開支多少元?
3、學生反饋
4、你們能不能預測一下老師4月份的開支大概是多少?
5、如果要使前4個月每月平均開支不超過1000元,四月份老師最多能花多少錢?
五、總結:
“求平均數”是新教材“ 統計與概率”領域內容的一部分。它與我們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現代社會的公共媒體大量使用統計圖表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統計圖表是現代公民必備的數學素養。基于此本課教學把重點放在運用平均數的理念分析數據、理解數據的意義上,放在根據數據做出必要推斷上。
《求平均數》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根據給定信息,會利用計算器求一組數據的平均數,并會進行數據的收集、加工與整理。
過程與方法:初步經歷數據的收集、加工與整理的過程,發展學生初步的統計意識和數據處理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使用計算器求平均數的探索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通過相互間合作交流,讓所有學生都有所獲,共同發展。
教學重點:用計算器求平均數
教學難點:按鍵順序
教學準備:同種規格的計算器
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情境引入(5分鐘,學生遇到困難,亟待解決)
內容:展示引例:2002年第一季度我國各地區農村家庭平均每人現金收入情況表:(單位:元)
北京1692.2上海3075.6天津1254.5河北584.4
山西420.5內蒙古596.2遼寧875.4吉林705.5
黑龍江746.8江蘇1354.2浙江1891.1安徽520.6
福建972.2江西575.1山東831.9河南426.3
湖北582.2湖南685.7廣東1065.5廣西554.6
海南699.3重慶523.2四川538.4貴州316.4
云南411.6西藏254.4陜西441.0甘肅328.4
青海337.8寧夏458.1新疆340.3
請計算這組數據的平均數,在計算過程中,你體會到什么困難嗎?
顯然,當一組數據比較大且比較多時,用筆計算平均數較麻煩,因此,需要一個幫手—計算器,這節課就來學習用計算器求平均數。
第二環節:活動探究(15分鐘,小組合作交流)
內容:學生分組(拿同類型計算器的同學分在一起)活動探究,看哪個小組做得好:
(1)估計一下自己課桌的寬度,并將各組員的估計結果統計出來(精確0.1厘米)。
(2)用計算器求出估計結果的平均值,你是怎么做的?與同伴交流。
在學生分組合作探究的基礎上,全班總結交流不同類型的計算器求平均數的一般步驟,教師根據反饋的信息,及時進行評價。
(3)用尺子量一量課桌的寬度,看看大家估計的結果怎么樣。
各組派代表談談本組估計結果的準確度,對準確度較高的小組進行表揚,并評為優秀小組以資鼓勵。
第三環節:運用提高(15分鐘,教師引導,全班交流)
內容:1.利用計算器計算下列數據的平均數:
12.8,12.9,13.4,13.0,14.1,13.5,12.7,12.4,13.9,13.8,14.3,13.2,13.5。
2.觀察下圖1,利用計算器計算上海東方大鯊魚籃球隊隊員的平均年齡。
3.英語老師布置了10道選擇題作為課堂練習,小麗將全班同學的解題情況繪成了條形統計圖,見下圖2。根據圖表,求平均每個學生做對了幾道題?
4.利用計算器計算本節課的引例中我國各地區農村家庭平均每人現金收入的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并回答下列問題:
(1)如果要如實反映我國農村的現金收入狀況,你會用哪個數據?
(2)如果要展示我國農村發展形勢好,你會用哪個數據?
(3)從這些數據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有何感想?
第四環節:課堂小結(5分鐘,師生共同總結)
內容: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本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
1.根據給定信息,利用計算器求一組數據的平均數。
2.從所給統計圖中正確獲取信息,并能進行數據的加工與整理。
3.探索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初步的統計意識和數據處理能力。
《求平均數》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要求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求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較復雜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重點 學會較復雜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用具 投影儀(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投影顯示第13頁的復習題,讓學生思考并回答:
(1)這題要求的是什么?
(2)必須要知道什么?
(3)怎樣列式解答?
計算的'結果能說明什么問題?它有什么用?
思考:全班同學上美術課每個人都帶了些“橡皮泥”做手工用,為了使大家都擁有有等量的“橡皮泥”,我們該用什么辦法把我們手中的“橡皮泥”平均一下呢?
今天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求平均數(板書課題)
二、探索研究
小組合作討論:研究例1。
1、觀察比較:例1與復習題有什么相同處與不同處?
2、思考并回答:
(1)這題求的是什么的平均數?
(2)必須要知道什么?
(3)你會解答這道題嗎?
(先讓學生分小組試著做一做,再選幾名學生代表,講一講他們是怎樣做的,老師將學生說的解題過程板書出來后集體訂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個?28+33+23=84(個)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0+11+9=30(人)
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個?84÷30=2.8(個)
列成綜合算式是
(28+33+23)÷(10+11+9)=2.8(個)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個。
小組合作學習:研究例2。
1、觀察比較:例1與例2的條件與問題又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2、思考并解答:你能聯系例1的解題思路計算出這題的結果嗎?
放手讓學生嘗試做一做,再講一講是怎樣做的,老師將學生說的解題過程板書出來,使學生明白:條件與與問題不同,計算方法和步驟也就不同,最后集體訂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個?2.5×12+3×11+3.2×10=95(個)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2+11+10=33(人)
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個?95÷33≈2.9(個)
列成綜合算式是:
(2.5×12+3×11+3.2×10)÷(12+11+10)
=95÷33
≈2.9(個)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9個。
三、課堂實踐
做教材第14頁的“做一做”
四、課堂
學生今天學習的內容。
五、課堂作業
1、練習三的第2題。
2、練習三的第1、3、4題
【《求平均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三年級上冊巧求周長教學設計(通用11篇)08-07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平均數的應用》教案參考03-19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教學設計02-18
《國殤》教學設計12-11
《賽馬》的教學設計05-21
國慶的教學設計03-19
映山紅的教學設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