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生態系統的結果教學思路設計
高中生物生態系統的結果教學思路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文是必修三《穩態與環境》第五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的第一節。從模塊角度來分析,學生在學習了個體、種群、群落這幾個生命系統結構層次的穩態調節后學習本章,是對生命系統結構層次中更高層次的穩態調節的學習。從章節的角度來分析,本章是圍繞著生態系統概念的實質展開的,本節課是本章的統領,并為后面各節內容的學習奠定基礎,因此本節的教學要為學生后面的學習作好鋪墊。
二、學情分析
由于初中已學過生態系統的有關知識,高二的學生對生態系統的基本內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對于生態系統的組成和生態系統的判別依據還不太清晰,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學習新的知識,學生應該比較容易接受。
三、教學目標設計
課程標準中相關內容標準為“討論某一生態系統的結構”,屬經歷水平,即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或從某一渠道獲得與生態系統有關的信息,結合同學之間的討論,建立感性認識。為了達成這一目標,首先應當舉例說明什么是生態系統;其次,結合具體的實例,讓學生討論得出自己熟悉的某一生態系統的結構;最后,師生共同歸納嘗試建構生態系統的結構模型。由此,本節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目標:1.舉例說明什么是生態系統。 2.討論某一生態系統的結構。
能力目標:嘗試建構生態系統的結構模型。
情感目標:認同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
四、教學重點和學習難點
1.重點:討論生態系統的結構
2.難點:說明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
五、教法設計
本節課采用探究式教學法,充分運用CAI課件,比較、歸納與分析各種生態系統的共性,用系統論的觀點詮釋生態系統的結構。
六、學法指導
學法上采用討論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師積極引導組織學生探討問題,協助學生構建生態系統的結構模型。使教材中抽象的理論內容變得形象且容易理解的知識。
七、媒體選擇
CAI課件、學生制作的小生態瓶等
八、教學過程設計
程序教學活動設計意圖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課前準備在課前一周左右的時間,讓學生選擇合適的材料和用具(魚缸、金魚、水蚤、水草、河泥、池水等)設計制作一個能自行運轉的微型生態系統。并以此為載體,引導學生思考:
(1)設計過程中選用每一項材料的理由?
(2)要使魚缸生態系統能維持一定時間的自行運轉,對魚缸擺放的環境條件有什么要求? 1、學生課下制作小生態瓶
2、利用視頻展臺展示自己的成果
3、撰寫有關的科技論文 這樣的設計出乎學生意料而又貼近學生生活,組內成員興趣濃郁、躍躍欲試,制作出各種各樣別致典雅的“生態系統”,借助視頻展示臺的展評與交流,匯聚了學生的智慧火花,并能夠初步總結出生態系統必須具備的成分。
導入新課通過“知識回顧”的問題串導入新課并引導學生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
1、什么叫做種群?
2、什么叫做群落?
3、在裸巖上的群落演替過程中,為什么苔蘚不能早于地衣出現?
4、地衣階段為苔蘚的生長提供了怎樣的基礎?
總結“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通過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回顧舊知識:
1、同種生物個體→種群。
2、全部種群→群落。
3、無機環境能影響生物群落。
4、生物群落能改變無機環境。
從中領悟這幾個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理解新的概念。 學生通過回顧舊知識,從中領悟種群、群落、環境之間的聯系,順理成章的推出生態系統的概念,同時也使學生把握各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更好地理解新的概念。
講授新課生態系統的概念和范圍
1、通過導入的問題總結出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從而引導學生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
2、按照生態系統的范圍大小引導學生舉例說出生態系統的類型。
3、以課前制作小生態瓶中的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分析生態系統概念中的關鍵詞和判斷生態系統的依據。
1、學生通過對問題的理解推出生態系統的概念。
2、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舉出生態系統的實例,并認識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
3、學生通過討論分析,從而掌握生態系統概念中的關鍵詞“相互作用”、“統一整體”。通過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的例子分析概念,從而更深入的理解概念,并為講解生態系統的組成做鋪墊
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
1、通過設問(如果把魚缸生態系統換成一個草原生態系統(展示圖片),它應該有哪些成分?這些生物之間會有什么關系呢?)承上啟下自然地引入生態系統營養結構的學習。
2、設計問題串逐層深入引導學生發掘生態系統中各成分之間的關系:①這個生態系統有哪些生物?②各種生物有什么作用?③按照不同種類生物的營養方式和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如何將這些生物進行歸類?④在這個生態系統中,還有哪些成分?它們對于該生態系統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嗎?
1、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回答問題,逐步揭示生態系統各組分之間的內在聯系,并推出“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概念。
2、整理出關系表格。
生物
類型作用營養方式地位
綠色
植物制造有機物,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棲息場所自養主要成分生產者
各種
動物為植物的傳粉、受精、種子的傳播起重要作用異養缺乏后不會改變生態系統的性質消費者
各種腐生細菌、真菌、腐生動物把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異養不可缺少分解者
陽光、空氣、水、土壤等—非生物物質和能量
1、通過問題串引導學生思考生態系統各組分之間的聯系,推出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
2、總結生態系統各組成成分的作用。
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
1、出示草原生態系統的圖片,設計問題串,逐步引導學生認識生態系統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食物聯系:①這些生物之間存在著哪些食物聯系?②各種生物可以通過食物獲得什么?③各種生物獲得物質和能量的途徑一樣嗎?
2、請同學書寫生物之間的單線營養關系。
3、展示各位同學書寫的食物聯系,討論這些食物聯系的特點。
4、聽學生的答案,老師針對學生的答案講解食物鏈寫法的要點。
5、一條食物鏈中點出生產者和各消費者級別,再列出各成分的營養級別,引導學生歸納消費者級別與營養級別的區別與聯系。
6、以草原生態系統為例,設計問題串引導學生理解食物網中各種生物之間的關系,①該食物網有多少條食物鏈?②在該食物網中,貓頭鷹共占有幾個營養級?③該食物網中,貓頭鷹和蛇之間存在什么種間關系?④在該食物網中,如果兔子少了,對貓頭鷹的數量會造成什么影響?⑤如果該食物網只剩下4條食物鏈,兔子少了,對貓頭鷹的數量會造成什么影響?1、學生通過觀察認識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營養關系包括捕食和競爭。而且通過這種營養關系,可以獲得維持個體生存所需得物質和能量。
2、學生書寫單線營養關系,總結出食物鏈的定義及其生產者和各消費者級別、各成分的營養級別,歸納消費者級別與營養級別的區別與聯系。
生物
類別植物草食性動物小型肉食性動物大型肉食性動物
消費者級別生產者初級
消費者次級
消費者三級
消費者
營養級級別第一
營養級第二
營養級第三
營養級第四
營養級
3、對比分析后得出結論:一種生物既可以捕食多種生物,也可以被多種生物捕食。更直觀的認識到“錯綜復雜的食物網”
4、通過回答問題串的問題,掌握食物鏈的計數方法、各生物之間的關系以及某種生物的數量變動對其他生物所造成的影響,從而理解“錯綜復雜的食物網是生態系統保持相對穩定的重要條件”的道理。
通過問題串的設計,滲透對此知識點的題型講解,同時讓學生掌握食物鏈的計數方法、各生物之間的關系以及某種生物的數量變動對其他生物所造成的影響,從而理解“錯綜復雜的食物網是生態系統保持相對穩定的重要條件”的道理。
生態系統的結構
1、請兩位同學參照一般系統的結構模式圖合作在黑板畫出生態系統的結構模型,請同學們指正。
2、對于學生在模型建構中出現的錯誤老師先不急于指出,而是通過講解分析生態系統的各組成成分的特點,引導學生更正自己所建構的模型。
3、用書中的模式圖概括講解生態系統各組分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初步理解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討論,通過閱讀課本的有關知識,參照一般系統的結構模式圖嘗試建構生態系統的結構模型。
2、學生通過對比自己的和黑板上同學所建構的模型,討論分析應該如何建構模型,提出自己的修改補充意見。
3、通過老師的講解,學生重新完善自己所建構的模型,并對生態系統各組分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的聯系有更深入的理解。
1、學生通過自學、思考、討論、合作建構出模型,再通過老師的講解自己發現不足,予以修改補充完善,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建構模型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2、通過最后的總結讓學生初步理解“由于生態系統中各組成成分之間在物質和能量上的緊密聯系,使生態系統成為一個統一整體。”為后面幾節書的學習作好鋪墊。
課堂小結
九、板書設計
十、教學反思與回顧
1、以問題串引導學生思考,逐層深入揭示問題的內在本質,使學生能步步深入理解概念、掌握知識。
2、在上課之前就讓學生“動起來”。老師通過問題導入,讓學生動腦筋建構生態系統的結構模型,再通過討論修改補充,而老師不直接說出正確答案,讓學生在聽完講解后,自己更正錯誤,最后歸納總結,全過程使學生在經歷自己獨立思考后,帶著問題學習,尋找答案,這樣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注意力更集中,對問題的理解更深入,提高了學生的聽課效率。
3、在整節課的教學中,緊扣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聯系,體現生態系統的統一性,為后面的教學打下基礎。
【高中生物生態系統的結果教學思路設計】相關文章: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開花和結果》教案02-02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教學設計02-18
《國殤》教學設計12-11
《賽馬》的教學設計05-21
國慶的教學設計03-19
映山紅的教學設計03-19
頤和園精選教學設計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