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鸝鳥的教學設計
黃鸝鳥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蘊涵的哲理;
2.借鑒課文的寫作方法,學習精彩語言;
3.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成為獨立的思考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大自然中棲息著千姿百態的鳥兒,你見過黃鸝這種鳥嗎?黃鸝不僅是一種美麗的鳥,而且幾乎成為一種文化的象征,在古代詩人的筆下多有描寫,大家能吟出幾句嗎?
有關“黃鸝”的古代詩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杜牧)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杜甫)
這些詩句通過描寫黃鸝的啼鳴、飛舞表現了黃鸝嬌好美麗的形象,抒發了對“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美好春天的熱愛之情。今天我們要學習現代著名作家孫犁的一篇散文《黃鸝》,那么在孫犁的這篇散文里,黃鸝又是怎樣的形象?作者抒發的又是怎樣的感情呢?讓我們來學習這篇課文。
2.作者簡介
孫犁:現代著名作家。河北省安平縣人,原名孫樹勛。代表作品有長篇小說《風云初記》、中篇小說《鐵木前傳》、短篇小說《荷花淀》。其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初期創作的小說、散文結集為《白洋淀紀事》。其小說充滿詩情畫意,有“詩體小說”之稱。是文學史上“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
二、 整體感知
1.朗讀
找四位同學分段落朗讀課文,盡量把文章的思路體現出來。
2.(師)概括課文內容
通過剛才讀課文,我們熟悉了文章的內容,概括地說,作者敘述了“我”和黃鸝的幾次相遇,其中有抗戰時期的黃鸝,在青島養病時見到的黃鸝,鳥市上的黃鸝,還有江南的黃鸝,通過這四次寫黃鸝,作者表達了自己的思想。
三、學習文章的思想內容(哲理)
讀完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獲呢?先說思想上的收獲,文章使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學生可能列舉的內容與教師的分析引申:
(1)要愛護鳥類,愛護動物,保護環境。
分析引申:可以這樣理解。黃鸝在文中是美的化身,作者反抗人類對美的暴力破壞。
(2)各種事物都有極致。在一定的環境里,才能發揮這種極致。
分析引申:文中舉了哪些例子說明各種事物都有極致?黃鸝的極致是什么?黃鸝的禁錮和限制又是什么?
學生分析討論
明確:說明各種事物都有極致的例子:虎嘯深山,魚游潭底,駝走大漠,雁排長空。
黃鸝的極致:它們的啼叫,是要伴著春雨、宿露,它們的飛翔,是要伴著朝霞和彩虹的。在這種環境下,黃鸝達到了它們的極致。
黃鸝的禁錮和限制:①抗戰時期,炮火連天的環境,美麗的黃鸝只是一閃而過,不能達到美的極致;②青島養病時,病友史同志舉槍瞄準,黃鸝成了驚弓之鳥,從此一去不返,人類的射殺,是黃鸝不能達到美的極致的禁錮和限制;③逛鳥市時見到的黃鸝,被系在一根木棍上,一會兒懸空吊著,一會兒被拉上來,這成了它們的禁錮和限制。(第三點學生一般能找出,第一點和第二點需要教師的引導)
(3)(師)小結
所以,黃鸝只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自由飛翔,自由生活,才能活出它的本性,才能現出“美的極致”。而且,作者的思索由黃鸝轉向大千世界,茫茫宇宙。既然黃鸝的啼叫、飛翔要伴隨著春雨、宿露,朝霞、彩虹,那么,虎、魚、駝、雁這些更加壯觀的美的極致呢?難道不需要深山、潭底、大漠、長空這樣的美的極致?美的極致,只有在一定的環境里,才能發揮:這是從平凡生活中升華出來的哲理,作者把人們的思想、追求推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4)作者提到的各種事物,除了黃鸝、虎、魚、駝、雁以外,還提到了什么?請同學們看最后一自然段。
明確:“景物一體”、“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是藝術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種境界。
由此可見,作者說的是黃鸝,實則講的是藝術。把黃鸝看作藝術的化身,看作文學藝術家的化身,這種寫作手法稱為象征,例如高爾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楊禮贊》等,只是本文敘事性更強,每個片段都蘊含著一定的意義,含蓄豐富。為什么這么說呢?請同學們注意一下本文的寫作背景:
四、本文的兩個歷史背景
1.抗日戰爭期間的歷史背景
抗日戰爭是“戰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偉業”(《論持久戰》),“這個戰爭促進中國人民的覺悟和團結的程度,是近年來中國人民的一切偉大斗爭沒有一次比得上的”(《論聯合政府》)。在文藝戰線上,黨鼓勵革命文藝家積極地親近工農兵,給他們到群眾中去的完全自由,給他們創作真正革命文藝的完全自由。
2.“文化革命”前十年的歷史背景
從1957年開始,在文藝界開展了反右派斗爭和對修正主義文藝思想的批判。文藝思想上機械論、簡單化、庸俗化的傾向更加發展,粗暴武斷、無限上綱的文藝批判幾乎成為一時風尚。創作上,違背生活真實和缺乏藝術性的虛假文字和公式化、概念化作品風行一時。1958年的新民歌運動更是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寫真實、寫人性的作品和作家紛紛遭到批判,到1962年,由于“左”的錯誤傾向的影響,把“文藝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口號理解為“要求文學藝術從屬于臨時的、具體的、直接的政治任務”,干涉了許多不應當干涉的事情。本文就寫于此時。1962年以后,“左”的錯誤愈演愈烈,終于釀成“文化革命”。
五、分析黃鸝的象征意義
1.男生齊讀第一次見到黃鸝時的語段
(師)分析:第一次見到黃鸝,正是抗日戰爭時期,黃鸝的形象是“革命文藝”的象征,“在不斷的炮火洗禮中”,在空前偉大的斗爭環境中,黃鸝充滿戰斗的激情,展現出矯健、鮮麗、動人的形象,那“尖利的富有召喚性和啟發性的啼叫”,在神圣的民族解放斗爭中發揮了戰斗作用。
2.找學生朗讀第二、三次見到黃鸝時的語段
(師)分析:第二、三次見到黃鸝,正是社會主義建設初期,人們無比歡欣地迎來了社會主義,藝術乃至一切事業都應該找到發揮極致的最佳環境,像那兩只黃鸝找到“深密幽靜的一片樹林”“大有安家落戶的意思”一樣,去發揮自己的極致,但令人痛惜而感慨的是,好景不長,厄運接連不斷,“左”的錯誤,像史同志一樣,或像那個“穿皮大衣戴皮帽的中年人”一樣,或像那個賣鳥籠的老頭兒一樣,破壞了藝術發展的環境,使“黃鸝”一去不返,或成驚弓之鳥,或倒斃槍口,或焦黃凄慘,藝術正像黃鸝那樣,需要一個廣闊的天地。作者思索著、呼喚著,何時才能有這樣的廣闊天地呢?
3.女生齊讀第四次見到黃鸝時的語段
(師)分析:第四次見到黃鸝的情景,作者熱情洋溢地贊美江南,贊美黃鸝“真正的家鄉,安居樂業的所在”,正是寄寓著自己的探索和憧憬,理想和追求,也是對未來的樂觀預示,這個預示在1987年的“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后終于到來了,可見作者預示的瞻前性、準確性。
六、 借鑒課文的寫作方法與語言技巧
1.寫作方法
從敘事到說理水到渠成,說理恰倒好處。
(1)水到渠成:①從幾個片段的敘事到篇末的說理,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的。②看到太湖的環境,看到黃鸝的全部美麗,聯想到虎、魚、駝、雁等各種事物的極致,已有“水到渠成”之勢,篇末的說理真是自然而然。
(2)說理恰倒好處:說理也不宜長篇大論,只須點到為止,若隱若顯,這才耐人尋味,恰倒好處。作者點到“各種事物”,點到“藝術”,讀者自然心領神會。說理要注意說到什么地步才好,本文值得借鑒。
2.精彩的語言
(1)適當的文言句子使文章增色。“虎嘯深山,魚游潭底,駝走大漠,雁排長空”。
(2)善用對句,語言簡練,增強了作品的文學性。在習作中,修改潤色,用點心思,可用這樣的句子。“它們的啼叫,是要伴著春雨、宿露,它們的飛翔,是要伴著朝霞和彩虹的。”
(3)還多次使用排比句。“這里……這里……這里……。”
總之,整句與散句相結合,工整中求變化,長短錯落有致,不呆板。
七、布置作業
文章把黃鸝在江南的極致寫得非常美,請從作者略寫的“虎嘯深山,魚游潭底,駝走大漠,雁排長空”選取一種,模仿文章的寫法,擴寫成百字左右的文字。
【黃鸝鳥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自然精靈鳥的專題活動教學設計03-19
《鳥的天堂》的課堂教學設計(通用15篇)06-17
鳥島教學反思03-19
珍珠鳥教學反思03-19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教學設計02-18
《國殤》教學設計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