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聲的教學設計范文
回聲的教學設計范文
篇一:回聲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1無伴奏合唱《回聲》
本曲創作于16世紀,作曲者拉索是尼德蘭(在今日的比利時)作曲家。這是一首雙四聲部男女混聲無伴奏合唱曲。作者巧妙的運用了輪唱形式,以一小型的合唱組間隔一小節追隨大型合唱組,通過力度強弱的對比,生動的表現了回聲在空曠的山谷中時隱時現,時強時弱的回蕩,和諧而又富有色彩變化的和聲更令人置身于群山幽谷中的感覺。
歌曲的歌詞表現人與回聲的對話,俏皮而有趣,賦予歌曲以強烈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也使人們領受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愉樂和樂趣。
2管弦樂《羊腸小道》
美國亞利桑那洲西北部科羅拉多河的大峽谷,長達數百公里,深約千余米。寬長數十千米,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杰作,為世界上罕見的奇觀異景。大峽谷以其另人心驚的突巖峭壁,五色斑斕的嶙峋怪石,谷底奔騰的洶涌急流,日出日落的色彩變幻,吸引著世界各地游客。美國作曲家格羅非曾多次赴大峽谷旅游,雄偉壯觀,富有詩情畫意的景色激發了作曲家的創作欲望和靈感。他懷著敬仰,激動的心情,決定以音樂來表達大峽谷蘊涵的變化無窮的自然之美。此后,他以10年之久的時間,完成了大峽谷組曲。本曲是其中的第三樂章,也是組曲中最著名的一個樂章。
樂章開始,整個樂隊以響亮的全奏滑音,模仿出了驢叫聲。接著獨奏小提琴奏出華彩樂斷,這里,旅游者主題的音調與驢的叫聲巧妙的融合在一起。這是樂曲的引子。
引子之后,樂曲進入主題,第一部分,在打擊樂器模仿驢蹄聲的節奏中,雙簧管奏出了一支斷斷續續的,帶有爵士味的詼諧曲調
音樂形象的描繪了旅游者妻驢悠然行進的神情。忽然音樂變的急促起來,雙簧管與低音單簧管相繼奏出全部由三度跳進構成的下行旋律,仿佛驢子步伐踉蹌的跑下山去。
當驢子的嘶鳴聲重又響起時,在驢蹄聲和詼諧的曲調上,圓號奏出了旅游者的主題。
這支氣息寬廣,富有歌唱性的旋律,氣質開朗,具有美國西部音樂風格,表達了旅游者在大自然懷抱中舒暢的心情和對大自然的神奇景觀的衷心贊嘆~~
這一主題在不同樂器,不同背景上反復三次,然后氣氛變的熱烈起來,前面出現過的各種音樂素材通過樂隊全奏進行展開。在一聲驢子的長鳴中,音樂突然停頓。樂曲進入中間段落,給人們帶來夢幻般的寧靜。鋼片琴奏出清泉般的音響,使人們疑為仙樂飄飄。隨后是再現段落,弦樂的明快撥奏迎來了管弦樂隊全奏的高潮,有如游客驅驢在山麓上疾跑,樂曲在樂隊奏出的響亮的驢叫聲中結束。 3歌曲〈友誼的回聲〉
這首歌曲以回聲作比喻,表達了對友誼的贊美,珍惜和追求。歌曲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個由三個樂句組成的樂段。第一樂句由低音區開始,旋律層層上升又緩緩落下,仿佛是視線隨著景物而在移動,音樂富有動感。第二樂句是第一樂句的變化重復,采用了切分節奏,通過由低向高的旋律進行,發出了越來越熱情的呼喊,第三樂句揭示了歌曲的主題,表現了孩子們不僅是在向大自然發出呼喚,更是對友誼的熾熱的追求。第二段落音樂轉為平穩,表現了對友誼的贊美,前一樂段末句在這里在現,突出了“友誼是美好的”這一主題。
4歌曲〈山谷里靜悄悄〉
這是一首描繪大自然美麗景色的藝術歌曲,為一段體結構的分節歌。歌曲一開始用的節奏,很弱的音量,把我們帶到了寧靜的山谷之中,然后節奏緊縮并運用了切分節奏,描繪了充滿生機的美麗山谷,使人有如身林起竟之感。前三段歌詞分別描寫了山間的景物,富有動感,從“煙霧”“花”直至“溪流”“野兔”動感不斷增強。在4小節間奏之后,“地質隊叔叔”的出現,打破了原先的靜謐安詳,使身故頓時熱鬧起來,錘子擊石的丁冬聲和溪水聲交織成一支美妙的樂曲在山谷中回蕩。四段歌詞雖都配有同樣的旋律(第四段旋律稍做變化),但是由于歌詞在形象,意境上有豐富細膩的變化和發展,歌曲很能使人們對山谷中的美麗景色產生想象。
二 教學目標
1回聲是發生在山谷中的一種大自然的現象,它充滿了幻想與樂趣。本課的四首作品正是反映了音樂與大自然這一主題。讓我們在音樂的感悟下去探索,去發現大自然的奧秘。
2在音樂時間中掌握力度記號“F,P”并進行情景創作活動。
3繼續學習豎笛吹奏技巧——長音的練習,并進行二聲部的吹奏表演。
三 教學時間:三課時
四 教學安排:欣賞〈回聲〉表演〈友誼的回聲〉為一課時。〈山谷里靜悄悄〉為一課時
第三課時〈羊腸小道〉創編加總復習。
五、教案設計意圖:
1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貫穿于本節課的全過程潛化中培養學生的美好情操。教學過程中,音樂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有機的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
我們在本節課的設計上,精心創設教學情境,以大草原貫穿全課,努力實現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了解蒙古風情,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音樂。
2音樂課的教學過程本身就是藝術實踐的過程,所以本課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項活動為主要通過“聽、說、唱、動、做、想、編、演”等多項活動,把學生從簡單的趣味性階段引向求知的樂趣上,并完成簡單的創造性活動。在活動中增強學生音樂的表現的自信心,激發學生合作探究的熱情,從而培養學生良好合作意識。
3創設相關情景,激發學生對自然界的音響感到好奇和有趣,從而用自己的聲音或樂器進行模仿和表現。
4從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和音樂的認知規律出發,運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活動。
5、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讓學生帶著不同的要求反復的感知音樂,并獲得審美愉悅,從而達到審美育人的目的。
6、給學生提供表現舞臺,培養學生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積累音樂創作經驗,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7、整個教學過程遵循藝術融合原則,藝術參與原則及藝術愉悅原則。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歌曲《友誼的回聲》
教學目標:
一,通過一個“回聲”游戲讓學生初步感受回聲。
二,有感情的演唱〈友誼的回聲〉
三,掌握力度記號“f, p”
教學重,難點:唱好〈友誼的回聲〉并通過回聲游戲掌握力度記號的運用 學情分析:
這首歌曲為2/4拍,旋律清新優美,非常動聽,學生一定很喜歡。可能對于學習這首歌曲來講,難度最大的就在于休止符的處理上,這是學生掌握不好的一個地方。
教學過程:
一,看一看,想一想
1, 師播放山谷的幻燈〈導入教學〉
2, 師:今天啊老師帶大家來到了一個美麗的山谷,哇,這個山谷真是好美啊~~~老師忍不住想對著山谷大喊一聲:喂~~你好嗎?〈回聲〉喂,你好嗎?誒,小朋友捫發現了一個什么問題?〈請小朋友來回答〉
3, 師:小朋友很聰明,山谷里傳來了老師說話的回聲,那么小朋友能不能說一說回聲有什么特點呢?〈要求說出輕,弱〉
4, 師:那小朋友咱們跟老師一起來玩一玩這個回聲游戲吧,請小朋友來做老師的回聲,咱們來試一試。(師生共玩回聲游戲)
二,聽一聽
聽拉索的《回聲》
1、你有什么感覺?歌曲創設了一個什么樣的情境?
2、自然界中怎樣的環境下會產生回聲效果?
3、你能制造回聲嗎?
[設計意圖:通過畫面的展現,把學生帶入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情境之中,使他們產生一定的內心體驗和情緒,從而加強學生對教材的理解,促使他們產生用音樂來表達的愿望。]
三、以小組為單位,用所給的教具制造回聲,鼓勵用其他方法制造回聲(各種打擊樂器、或其它可以發出聲音的東西)。)
1、小組實踐活動、討論。
2、分小組表演。
3、結論: 回聲可以通過強弱的對比以及旋律的完全重復來表現。
[設計意圖:讓學生把感受到的、理解了的音樂表達出來,發展其智力,發揮其想象力和聯想力。通過實踐活動,增強學生音樂表現的自信心,培養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四,學習歌曲
1、揭題聽范唱。
問:歌曲的哪一句用了回聲的效果?
2、老師唱人聲,學生模仿回聲。
3、學習和聲部分歌譜。(出示歌譜)
*視唱整句歌譜。
4、第二遍聽歌曲,學生輕聲哼唱。要求人聲部分用“a”回聲部分用“o”
[設計意圖:運用元音進行聲音的練習,并利用兩個音發聲時嘴形的大小不同來形象表現人聲和回聲的強弱區別,化難為易,便于學生尋找強弱感。]
5、完整演唱全曲。
*強弱的對比。
*引導學生注意聲音的位置。
*每句人聲的最后一個音的時值要唱滿。
問:想讓回聲清楚點,一般我們會怎么喊?引導學生感悟每句人聲的最后一個音的時值要唱滿。
6、注意節拍特點,分角色演唱,更好的用歌聲表現人聲與回聲交相輝映,美妙生動的藝術效果。
[采用豐富多樣、形象生動的方法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悟音樂,在愉悅的心情下掌握音樂技能,同時也體驗音樂所帶來的樂趣。]
篇二:回聲教學設計
課前透視
這篇科學童話借小青蛙遇到的“問題”和青蛙媽媽的講解向學生展示了一個生活中常見的物理現象----回聲。課文語言淺顯,情節生動,引人入勝,內容充滿童真童趣,讀起來有一種親切感。教學中應從文章內容和學生實際出發,通過多形式的朗讀,理解課文內容,提高閱讀能力,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大多數學生對回聲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層面,甚至有的同學根本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因此,在課前教師應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會,豐富學生的感知。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充分閱讀課文,聯系生活經驗,運用圖片或多媒體等手段,揭開回聲的奧秘。
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8個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和由熟字組成的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歡快、奇怪、親切的語氣。
3、讀懂課文,初步了解回聲形成的原因,激發探索科學的興趣。
4、感受語言的美,體會文中展示的奧秘,展開想象,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
讀懂課文,初步了解回聲的成因。
信息資料
1、生字詞語卡片、圖片或課件。
2、課前引導學生去生活中體驗回聲。
教學時數 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切入舉偶
1、談話揭題:小時侯,老師很喜歡鉆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曠的山谷中,拉長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誰?誰在學我說話?”然后總能聽到令人興奮而又好奇的回答。課前我也讓大家在生活中去尋找這個感覺,你談談自己的體會吧!(學生談感受)(板題:回聲)
(聯系課前實際,拉近課文內容與學生的距離,激發學生表達愿望,自然引入課文學習。)
2、揭題激趣:(板書:聲)你們看這是什么字?平時你們聽過什么樣的聲音?今天我們要來學習一篇課文《回聲》,看到課題同學們想知道什么?(學生質疑。)好,下面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自己讀課文。
(因題質疑,培養了學生思考、提問的能力。同時了解了學生的認知基礎和學習動機及問題取向,有利于設計教學活動,促進教學活動的高效率。)
對話平臺
自讀
引導學生明確學習任務,自讀課文。思考: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讀準每一個生字的字音,劃出帶有生字的新詞以及不懂的詞句。記下自己不明白的問題。
(培養自讀能力,整體感知課文。)
識字
1、字卡出示“我會認”中的生字:“呱哩圈紋碰返”。
結合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把識字與讀文聯系起來,強調重點字音。如:呱:讀什么?“呱呱呱”是誰的叫聲?課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讀句子、指導朗讀);圈、紋:課文中“圈”和“紋”可以組成詞語——一圈圈波紋。(出示)看看課文的插圖,找找一圈圈波紋是怎么樣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據課文內容用這個詞語一句話?(出示課文插圖。一圈圈波紋碰到河岸又返回來。)
(結合語言環境,進行識字活動,避免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識用結合,提高了識字效率,訓練了學生語言。)
2、組內識字鞏固。組織組間的識字比賽。
寫字
1、出示我會寫中的8個字,組織學生觀察,分類學習書寫。
2、要寫的字中有三個左右結構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寬,哪些字左寬右窄?指名說(洞、紋是前者,影是后者。)范寫。生描紅,臨寫。同桌評一評。
3、觀察。兩個大口框的字——圓,圍。大口框和口字的寫法不同(口字的左右豎和右邊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寫。生寫。
4、范寫“倒、游”提醒各部分應該寫的瘦長,緊湊一些。提醒寫字姿勢。
(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抓住漢字的書寫規律和特點,豐富識字寫字經驗,提高書寫能力。)朗讀
1、分組自由朗讀課文,互相評議,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幫助讀書有困難的同學共同進步。
2、指讀。喜歡讀哪段就讀哪一段,師生共同評議。
感悟
1、組織學生通過讀文,回答自己課前的問題或是在讀書中弄懂的問題。回答,讀相應的課文。
2、啟發思考:小青蛙聽到了什么聲音?把有關句子畫下來。想一想,這些聲音是小青蛙在哪兒聽到?媽媽是怎樣回答小青蛙提出的問題的?把有關的句子畫來。仔細讀一讀。
第二課時
導入
復習鞏固字詞。同桌互考;看老師的口形說字,帶讀。
精讀
1、教師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讀出歡快、奇怪、親切的語氣。分角色朗讀課文。
2、啟發小組合作讀書,思考:
小青蛙是怎么弄明白這是回聲的?媽媽不但告訴了小青蛙這是回聲,還做了一個小小的實驗,誰來說說這個實驗是怎么做的?從青蛙媽媽的話里,你知道了什么?
教師可以提供如下的提示:(出示句子,引導學生填空。)
青蛙媽媽帶著小青蛙跳到岸上。她()一顆石子,()河里,河水被激起(
)。波紋(),又一圈圈地()回來。
(抓住課文的主要線索,突出重點部分,引導學生通過分角色朗讀,合作討論,完成填空等活動,初步了解了回聲現象。培養了學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閱讀理解和語言表達水平。)
3、教師運用多媒體或圖片等,進一步解釋聲波,加深學生對回聲現象的理解。
4、根據自己的理解,結合課件或圖片,同桌或與周圍的同學互相講解。
教師也可以根據本班學生實際選擇如下方式進行提示:
(1)聲音的()碰到橋洞的(),要()回來。這樣,小青蛙就能聽到()啦。這返回來的聲音就是()。
(2)你能用上“因為??所以??”的句式來說說小青蛙為什么能聽到自己的回聲嗎?拓展
1、出示句子:暑假里,媽媽帶著小明大山里去游玩。她們來到山頂上,小明對著大山喊:“喂,我來啦!”對面的大山也喊了起來:“喂,我來啦!”小明感到非常奇怪。媽媽笑著說:“___________。”
小朋友都來做小明的媽媽,對你的同桌說說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訓練學生語言,發展學生思維,鞏固學生對回聲現象的認知。)
2、平時生活中你認為哪里還可以聽到回聲?你能來解釋一下嗎?
3、小結:關于聲音還有許多奧秘,同學們課下去尋找吧!
伴教錦囊:
相關鏈接:
(1)回聲是指聲音在向遠處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發生反射的現象時,被障礙物反射回來的聲音。
(2)如果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聲和原聲區分開;若不到0.1s,回聲將與原聲混在一起,使原聲加強。因此利用人耳聽的這種特點可以實現回聲測距。在計算障礙物的距離時,由于人(或者人附近的物體)發出的原聲到達障礙物的時間等于回聲返回到人耳的時間,利用人聽到回聲與原聲的時間差除以2得到原聲到達障礙物的時間。再利用專用的公式,即可算出人體到障礙物的距離。一般可以通過回聲測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離、潛水艇的遠近、前方山崖的距離等。
【回聲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回聲》語文教案03-19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教學設計02-18
《國殤》教學設計12-11
《賽馬》的教學設計05-21
國慶的教學設計03-19
映山紅的教學設計03-19
頤和園精選教學設計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