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的教學反思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怎樣寫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往事依依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往事依依的教學反思 1
這是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于漪回憶少年時代讀書生活的一篇散文。本文選材精當,內容淺顯,學生易懂。對于這樣一篇內容較為淺易的文章,如果僅僅解讀文本,了解于漪老師回憶的幾件往事,學生的學習收獲是不大的,也不容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為初中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具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他們的求知欲望強烈,如果這篇課文沒有一些新的東西,或者沒有一個新的角度,他們往往就會覺得平平淡淡,收獲不多。
怎樣來教這樣一篇課文呢?我反復考慮,數易其稿,最終定位在把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打通閱讀和寫作之路。即用指導學生寫作的方式來閱讀這篇課文,在閱讀的過程中體會寫作的方法,受到寫作的啟示。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怎樣把閱讀和寫作組合起來,并有機融合在一起的問題了。如果用寫作的方法來解剖這篇課文,課上起來肯定毫無生氣,也缺乏閱讀教學的韻味。有人形容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雙翼。只有兩個翅膀同時煽動起來,讓閱讀和寫作比翼雙飛,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我主要采用了一下方法加以整合,經實踐檢驗,教學效果良好。
教學思路整合。以文章的寫作框架確定閱讀教學的思路,即從結構入手,以“鳳頭、豬肚、豹尾”的篇章結構確定教學板塊,以寫作指導作為貫穿前后的主線,給人以整體感,同時又有所變化,
最后引導到讀書積累上來,以一副對聯作為結束,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和人生的.啟迪,體現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教學內容整合。閱讀教學的精髓在于學生的朗讀,積累,感悟和品味語言的能力 ,這些內容如果分開進行,每一項都有很大的空間,但往往給人一種割裂的感覺,既然我的教學定位在打通閱讀和寫作之路上,所以就大膽取舍,把課文內容的教學引導到文章的選材上來,把語言的品味教學過渡到寫作語言上來,使之有機融合在一起。如首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件事大聲朗讀,之后明確作者圍繞主題,寫到的一些往事:看山水畫、讀千家詩、聽國文老師講課,這些材料能刪去一部分嗎?能顛倒次序嗎?在學生充分思考、討論、回答后,自然得出寫作啟示:選材要豐富,并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和安排的次序。
教學形式的整合。文章是閱讀課,所以要有閱讀的味道,定位在閱讀和寫作融合,以閱讀指導寫作,所以教學的形式很重要。在教學中我采用寫作啟示錄的形式,目的是讓學生樂于接受。在最后從結構、內容和語言上總結成三點,給學生以清晰的印象。如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后,教師提問:你認為本文的開頭符合鳳頭的標準嗎?這樣的問題,既兼顧篇章結構、又能夠品味語言,學生樂于思考回答,在此基礎上,自然得出寫作啟示:文章開頭要緊扣題目,短小而精美。
教學設想和實際教學效果總是存在差異,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
一是語言品味還不夠到位,由于注重競賽形式,并兼顧寫作啟示,為了趕時間,沒能在語言品味上深入,另外教師預設的多,而學生雖有發現,因預留時間偏少,而不能充分展示出來。二是在總結寫作啟示時,對于學生有創意的發現,應及時關注并給予鼓勵。三是作業的布置,應對學習的內容有所延伸和拓展,以鞏固和加深學生印象。
往事依依的教學反思 2
第二單元的課文中,我最喜歡的是《往事依依》這篇課文,因為它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每次一讀這篇課文,我就仿佛看到了于漪老師小時候認真學習的情景。
我給這篇課文設計的教學目標是: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在文中流露的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感情;能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所寫的幾件事,理出文章思路,明白學生時代應多讀書、讀好書,明做人之理的道理;能對自己所欣賞的優美語句進行賞析,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
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是導入新課。
二是找出文中的生字詞,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三是整體感知,用簡潔的語句概括文章所回憶的幾件往事(觀山水畫、讀《評注圖像水滸傳》、讀《千家詩》、聽國文老師上課等四件事)。
四是組織學生討論:作者為什么會選擇這幾件事來寫,這些事對作者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作者在這幾件事中表現出了少年時代的哪些樂趣?表現了作者哪些深厚的感情?并在此基礎上思考,作者的經歷,對我們現在的學習有什么啟迪?五是找出文中優美的語句并賞析。
這篇課文所講的四件事都是和學生的學習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的,我覺得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時,得注重從情感方面上去感染他們。作者在寫到自己讀《千家詩》時,引用了里面的詩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春城無處不飛花”等,這些詩句的'出現讓文章很有文彩,可以想像,一個文靜的小女孩現在正在沉醉于詩歌當中,她一邊讀,一邊沉浸在美的享受當中,一個人認真到這種程度,她的生活就是美好的,這種心情就能讓她更熱愛學習,在講到兩位國文老師上課時,作者小時候認真聽課的情景仿佛就出現在我們的眼前,所以我就此向學生說,我們要是在上課時也是這種聽課狀態,那我們就能以一顆純凈的心去接受教育。文末提到一個人要多讀書,也要讀好書,這就是作者的忠告,也是肺腑之言,上課時注重這種情感態度的培養,會讓學生受益匪淺。總之,在教學過程中,由讀往事,品往事,讓學生在暢所欲言中與作者產生共鳴。
往事依依的教學反思 3
我自己認為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于以下幾點:
一、情境導入
學習這一課時,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
同學們,第一單元趙麗宏的《為你打開一扇門》,把你帶進了文學之門。但我們一踏進大門去就會覺得眼花繚亂,似走入仙境,又似走入迷宮,近處是彎曲盤旋的山路,遠處是波瀾壯闊的天海。這浩如煙海的文學世界,讓人癡迷又讓人不敢涉足。
沒關系,這節課,于漪老師用她曾經跋涉過的腳印,指引我們擁抱文學;用她曾經渡過這霧海的小船載我們去遨游五彩斑斕的文學海洋。
之所以這樣設計導語,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到每一篇課文都是緊密聯系的,趙麗宏為青年學生打開的是一扇文學之門,而于漪老師則是用回憶往事的方法帶領學生進入一種文學天地,讓學生認識到文學的妙處與樂趣,引導他們產生對文學的興趣。
二、賞析閱讀課文、拓展知識
文章中的第二件往事是寫作者學生時代讀《千家詩》的情景。課文中作者按照《千家詩》中的編排順序信手拈來的關于春、夏、秋、冬的詩句,讀來讓人欽佩作者自小那種對詩的酷愛之情。,在教學中,我給學生補充了《春日》、《寒食》、《山亭夏日》、《題榴花》、《霜月》、《雪梅》等內容,并在課前打印發給學生(一個學習小組一份,便于交流)這樣,使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學習了課文,還認識了很寫春夏秋冬的詩句,課后再讓學生搜集關于季節描寫的詩句,、積累到“百味雜文”本上;蛘咦鲎x書卡片,還能夠收到“一石二鳥”的效果。
三、創設情境,談自己的閱讀體會
抓緊時間,珍惜光陰,多讀書,讀好書。
語文姹紫嫣紅,春色無限:多彩的語言,豐厚的人文,綿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對青春年少的學生而言,能啟心智,長見識,陶冶性情,誘發不盡的遐想。教師要與學生一起走進語文,激情點擊,心領神會,共同欣賞這無邊春色。
小結:青少年應該:
一是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
二是要多讀書,讀好書,明做人之理,做一個志趣高尚的人!
這樣能讓學生更易理解本文寫作主旨。
“培根說:“讀書使人充實”,那么同學們有過哪些閱讀的體會?哪些文學作品將你的精神擺渡到了更高的境界?
(提示:結合自己想一想,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或電影。)”
這樣安排,結合自己的閱讀實踐,談文學作品對自己的影響,孩子們的'獨立感悟能力得到了精彩的展示。
不足之處:
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應該可以說已經深入人心,我們教師都能接受,但真正落實到課堂上,由于大家長期習慣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再加上農村中學學生基礎差,學校一味要成績,所以仍然很難擺脫填鴨式的“一言堂”教學束縛,學生的需要有時被忽略,課堂改革有時是在作秀。我認識到,要真正落實新課程標準的“學生是學習主體”的理念,把課堂交還給學生。
課堂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還做得不夠,多數問題以教師引導、解析為主,沒有很好地做到教師應是“引導者”的角色。這一點我在以后的教學中一定會注意改善的。
往事依依的教學反思 4
授課時,教學目標全部實現。但是有一個問題反饋不是太好:從課文中的往事你能探尋出于漪老師成長的'源頭嗎?這個問題是課后練習上的,很多教案書上也這樣問,但是上午在3班上課提問以后卻沒人回答。我想原因是這個問題的問題語言不夠明確。初一學生還不太理解探尋源頭意味著什么。所以下午在四班上課時,我把問題改成了,你覺得于漪回憶的這幾件往事與他最后的成長成功之間有什么關系?這樣一改,4班學生就比較活躍。
《往事依依》最后老師的教誨有這樣幾句話:你們只讀幾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課下要有計劃的多讀些好書。我以此為契機,號召同學們每人捐一本書,從下下周開始利用周五的作文課開展閱讀課活動。上午在3班布置過了,但是4班忘了,下周上課要及時給四班同學布置,另外在下下周閱讀課之前要進行好書推介實踐活動。
【往事依依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往事依依教案精選08-29
往事依依的教案06-21
往事依依導學案08-04
《往事依依》優秀教案08-27
《往事依依》教案參考07-26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導學案08-04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導學案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