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由毋寧死的教案設計
不自由毋寧死的教案設計
[學習目標]
1.理清課文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內容;
2.掌握演講稿的特點,學習演講的技巧。
[學習時間]:
1課時
[學習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新課
演講是一門藝術。有人憑著三寸不爛之舌,不用一兵一卒,便能連下數城;也有人單槍匹馬,面對眾多敵人,慷慨陳辭,結果竟化敵為友;而陳勝當年揭竿而起,振臂一呼,天下便能風云呼應,這其中的原因,雖然主要是因為客觀因素,但也不能說與他的那篇“演說詞”毫無關系。
一場成功的演講,仍是一枝神奇的槍,一柄鋒利的劍。而一場成功的演講,又首先取決于一篇成功的演講稿。
二、簡介作者與背景
帕特里克亨利是弗吉尼亞殖民地上最成功的律師之一。
北美洲的原始居民為印第安人。從1607到1733年,英國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陸續建立了13個殖民地,采取剝削、壓制的政策。18世紀中葉,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獨立的呼聲越來越高。英殖民者采用各種手段,軟硬兼施,企圖維護其宗主國的地位。1774年,英國頒布了諸如關閉波士頓港、增派英國駐軍、取消馬薩諸塞的自治權、確立英國對殖民地的司法權等法令,從政治上、軍事上加緊對殖民地的控制與鎮壓。殖民地中的一些溫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國政府的壓力,極力主張妥協和解。帕特里克亨利與之相反,屬于激進派人物,主張不惜以鮮血和生命為代價換取獨立。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亞州議會上,眼看著妥協勢力占了優勢,他義無反顧,登臺發表了這篇著名的演講。
亨利的演講極大地鼓舞了人們為爭取獨立而進行戰斗的激情,他的演講結束后,會場群情激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聲響徹議會大廳。這篇演說詞被后人作為不朽的名篇,特別是結尾的警句一直為人們所傳誦。
三、學生朗讀課文,理清演講思路
1.演講稿的寫作要求
首先,演講稿的內容、風格要根據對象、場合,甚至演講者本人的一些特定情況而定。用美國演講專家多利斯莎勞夫的話講,即演講稿既要適合你,又要適合他,同時,還要適合當時的場合以及規定的時間。
所謂適合你,是說演講稿正好適合演講人的年齡、身份、氣質以及特長等。否則,不僅會影響演講效果,有時甚至還會弄得人啼笑皆非。比如你是一個中學生,卻偏偏要你去演講一篇老成持重,帶有嚴重教訓口吻的演說詞,你試試看?再比如你是一個飽經滄爽的成熟老練的長者,那么,你去對一群天真活潑的青年作一次情緒激昂、甚至不合自己身份的演說試試看?這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說,演講稿一般來講要適合演講人。像1987年曲嘯的題為《我的路》的演講,就非常適合演講者本人的身份、年齡、職業以及氣質。這次演講的聽眾是大學生和大學里的老師們。而演講者本人就是一個大知識分子、大學教授。他把自己的遭遇以及當時知識分子的真實心態呈現在聽眾面前,深深地打動了聽眾。正因為這篇演講稿準確地把握住了演講者本人的身份以及其它一些特定的情況,所以,它雋永動人,易于接受。
所謂適合他,適合場合,這也是寫演講稿時必須考慮的。比如你對一批山區的老農演講,卻不斷地使用著“是可忍,孰不可忍”之類的文言句子,那么,盡管你的拳頭握得再緊,你的聲音提得再高,但聽眾的表情反映恐怕也只能是一片茫然。而像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在瑞典斯得哥爾摩接受諾貝爾文學獎時所作的題為《我在美國的日子》的演講,盡管它文氣十足,講究優美,但由于它適合到會的聽眾,適合當時的環境,所以,被認為是一篇著名的演說詞。
總之,演講稿的寫作,一定要注意它的適合性。只有適合“你”的,才能易于表達,表達得更好;只有適合“他”的,才容易被人接受,取得應有的、更好的效果。
其次,演講稿一定要有充沛的感情,有較強的說服力。當然,二者在一篇演講稿中有時允許有所偏重。如果是一篇呼吁性的演講,由于要考慮到它的煽動性,可以偏重于充沛的激情;如果是一篇辯論性的或是一篇勸導性的演講,由于要以理服人,所以,它可以偏重邏輯性、論證性。不過,如果能將二者統一在一篇演講稿中,則更好。
像聞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的講演》,便可以說是一篇富于激情,具有很強說服力的演講稿。正因為如此,所以它不僅在演講的當時便獲得了數次的熱烈掌聲,而且,它至今仍回響在我們的耳畔,使我們緬懷先烈,痛恨敵人,時時想起聞先生的音容笑貌。
最后,演說詞的寫作還要注意文學性、技巧性。為了使演說詞寫得生動、形象,人們常常采用比喻的手法,甚至有時采用通篇用比的手法。
為了加強演說詞的感人效果和說服力量,還可以在文中適當地采用排比、反問和重復等修辭手法。
2.根據演講稿的寫作要求,看看本文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1)這次演講的目的就是讓人們丟掉幻想,準備戰斗。為了使議員們接受自己的主張,爭取到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亨利在演講時十分注意策略,采用了后發制人、逐層推進的方法。
(2)演講一開始,他先對其他發言人的愛國精神與見識才能表示了欽敬。接著話鋒一轉,說明自己毫無顧忌、毫無保留地講出截然不同的觀點,并非不敬和冒犯,而是在論及事關國家存亡的重大問題時,不能緘口沉默,很自然地轉到堅持斗爭、反對妥協的觀點上來。
亨利對議會中主張和解的保守派的心理了解得十分清楚,直截了當地指出他們“沉湎于希望的幻覺”、“不愿正視痛苦現實”的心理傾向,批評他們對“關系到是否蒙受奴役的大問題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然后,以“我只有一盞指路明燈,那就是經驗之燈”領起,詳盡陳述求和的歷史事實與大兵壓境的嚴峻現實,逐層批駁和解妥協的思想,用連續的問句啟發人們從對經驗的回顧中判斷未來,呼吁人們“再也不能沉迷于虛無縹緲的和平希望之中了”,用斬釘截鐵的語氣反復強調“必須戰斗”,“我們的惟一出路只有訴諸武力,求助于戰爭之神”。
接下來針對“力量太單薄”、不能與強敵“抗衡”的畏懼心理,分三層展開說理。先說力量并非指日可待,等待的結果是束手就擒;次說利用自然條件,發動民眾為正義而戰,任何敵人都無法戰勝我們;最后說戰爭不可避免,我們別無選擇!
隨著演講的逐步展開,亨利的語調越來越堅決,言辭越來越激烈,感情越來越高昂,直到最后,以“不自由,毋寧死”的警句表達了誓為自由而戰的堅定決心,將整篇演講推向高潮,給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學生選擇語段演講
1.教師指導
亨利的演講表現了高超、機敏的技巧。他諳熟口語表達的特點,使用大量的排比、呼告、設問、反問,以及感嘆、長短句交錯等表現手法,強化了聽覺效果。例如,最后一段就連用了六個反問句和設問句,層層推進,氣勢磅礴,大大增強了演講的鼓動性和說服力。
他為了強調形勢的緊迫,用了一連串的排比句式:“可我們的請愿受到輕侮;我們的抗議招來了新的暴力;我們的哀求被人家置之不理;我們被人家輕蔑地一腳從御座前踢開。”通過這一連串的排比句的運用后,作者接著又采用一系列的排比句和重復句:“假如我們想得到自由……假如我們……假如我們……那么我們必須戰斗!我再重復一遍,必須戰斗!我們的唯一出路只有訴諸武力,求助于戰爭之神!”通過這些修辭手法的適當運用,作者“訴諸武力”的思想和理由表達得異常鮮明,異常堅定,異常有力。最后,文章又來一連串的責問和反問:“實際上,戰爭已經開始,從北方刮來的大風都會將武器的鏗鏘回響送到我們的耳鼓。我們的同胞已身在疆場!我們為什么還要站在這里袖手旁觀呢?先生們希望的是什么?想要達到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貴?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以戴鎖鏈、受奴役的代價來換取嗎?……不自由,毋寧死!”由于排比、重復、反問等等修辭手法的運用,所以,這篇演說詞咄咄逼人,氣勢酣暢。
2.學生分小組選擇自己有體會的語段進行演講,小組交流,并進行評點
3.全班交流
[相關資料]
北美獨立戰爭
北美洲原始居民為印第安人。16一18世紀,北美洲成為正在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西歐各國爭奪殖民的地區。在北美洲,法國人建立了新法蘭西(包括圣勞倫斯河流域下游大湖區,密西西比河流域等處);西班牙人建立了新西班牙(包括墨西哥和美國西南部的廣大地區)。
從1607到1733年,英國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陸續建立了13個殖民地。到達殖民地的大多數是西歐貧苦的勞動人民,也有貴族、地主、資產階級,以英國人、愛爾蘭人、德意志人和荷蘭人最多。移民中有逃避戰禍和宗教迫害者,有自愿和非自愿的“契約奴”以及乞丐、罪犯;還有從非洲被販運來美的黑人。1607年,英國建立了第一個殖民據點——詹姆士城。1620年,一批清教徒乘“五月花”號船來到北美,建立了普利茅茨殖民地。
英國對北美殖民地采取剝削、壓制政策。英、法為爭奪海上霸權和掠奪殖民地而進行的七年戰爭,以英國勝利告終。英國在北美接管了加拿大,控制了密西西比河以東的新法蘭西。存七年戰爭前,英國雖頒布了一系列重商主義的航海法、貿易法、工業法,限制北美殖民地經濟的獨立發展,但當時英、法矛盾甚于英國和殖民地的矛盾,英國還要利用北美殖民地的人力、物力來抵抗法國,因而執行不力。北部殖民地商人通過與西、法所屬西印度群島進行貿易,獲利甚巨,促進了北部殖民地工商業的發展。七年戰爭后,英國對北美殖民地全面加強控制,宣告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為王室產業,禁止殖民地人民染指;并征收重稅,嚴厲緝私,限制殖民地人民的經濟活動。18世紀60年代,英國頒布《糖稅法》、《印花稅法》、《唐森德稅法》等法令,嚴重地損害了殖民地各階層人民的經濟利益。從1619年弗吉尼亞建立議會起,各殖民地相繼成立議會,與英國相抗衡,l765年9個殖民地舉行抗議印花稅大會,掀起反抗怒潮。
18世紀70年代,英國進一步執行高壓政策,1770年波士頓慘案發生。1773年通過了《茶稅法》,引起波士頓傾茶事件。1774年頒布了5項不可容忍的法令,諸如封閉波士頓港,增派英國駐軍,取消馬薩諸塞的自治權,確立英國對殖民地的司法權等,從政治上軍事上加緊對殖民地的控制與鎮壓。1772—1774年,各殖民地普遍成立通訊委員會,領導殖民地人民的抗英斗爭。
1774年9月5日,除佐治亞外的各殖民地代表在費城召開了第一屆大陸會議,通過了和英國斷絕一切貿易關系的決議,繼而通過《關于殖民地權利和怨恨的宣言》,同時向英王呈遞請愿書。1775年4月18日,在波士頓附近的來克星頓和康科德,殖民地愛國者打響了反抗的槍聲,揭開了北美獨立戰爭的序幕。5月,第二屆大陸會議召開。次年7月,大陸會議通過了《獨立宣言》,宣布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
北美獨立戰爭開始時,由于雙方實力懸殊,戰爭進行了8年。到1781年10月,美、法聯軍攻下英軍最后據點約克鎮,獨立戰爭基本勝利結束。1783年,英、美簽訂《巴黎和約》。北美獨立戰爭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殖民地爭取民族解放的戰爭,它是由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獨立戰爭時期涌現出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如大陸軍的總司令G華盛頓、《獨立宣言》的起草人T.杰弗遜、外交家B.富蘭克林、文化戰士T.潘恩。
在戰爭過程中,大陸會議制定了邦聯條例,1781—1787年,13個州組成了邦聯國會,宣布成立美利堅共和國,它是一個松散的州際聯盟。1786年,爆發謝司起義,使資產階級和奴隸主震驚。他們決心強化中央政權,保護有產者的經濟利益。1787年,在費城秘密地召開制憲會議。在會議期間,大州和小州的代表經過爭論,同意每州均選出兩名參議員;在蓄奴制問題上,北部資產階級對南部種植園奴隸主也作出了重大妥協,默認奴隸制存在,在征稅及分配眾議員席位方面,南部黑奴均以3/5的人口計算,最后制定了憲法草案。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憲法。1788年6月,由9個州批準生效。
根據憲法,美國建成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聯邦制國家。廣大人民群眾對憲法不附載任何權利法案感到不滿,掀起抗議運動,由此增加了憲法前10條修正案,于1791年12月,經11個州批準生效。其中,以《權利法案》著稱。
1789年,聯邦政府成立。4月,華盛頓就任美國首屆總統。1792年連任。l789—1791年問組織了聯邦黨,主張中央集權,外交上親英,控制了聯邦政府的權力。國務卿T.杰弗遜派主張維護國內人民民主權利,同情法國革命,組織了民主共和黨。1793年,華盛頓在歐洲列強聯合干涉法國革命時,采取中立政策。1794年11月,聯邦政府和英國簽訂了損害美國主權的《杰伊條約》。親英和親法成為聯邦黨和民主共和黨在外交政策上的分野。在內政方面,聯邦政府制定關稅條例,建立銀行,穩定經濟,但實行不利于貧苦人民的償還國債、州債的辦法,并征收國產稅。當西賓夕法尼亞農民因抗繳國產酒稅而舉行起義時,漢密爾頓親自率領部隊前往鎮壓。1798年,聯邦黨人I.亞當斯政府頒布了4項摧殘人民民主權利的法令,其中《客籍法》是為驅逐來自法國和愛爾蘭的僑民而制定的,《鎮壓煽動叛亂法》規定對總統或國會以言論、文字“意圖中傷”或“加以輕蔑詆毀”的人予以懲處。這些措施激起人民群眾的憤慨。聯邦黨由此聲譽衰落。
1801年,由民主共和黨T.杰弗遜任總統。杰弗遜政府廢除了上述4項法令,削減開支,減輕稅收,取消了酒稅,鼓勵農產品出口。1803年,從法國手中購買了面積達200多萬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英國一直不甘心喪失北美殖民地。英艦在公海上繼續攔截美國船只,強制征用美國海員。為維護航海自由,1812一1814年美國第二次發動了對英戰爭。除海戰外,優勢在英軍方面。1814年8月,英軍曾攻占華盛頓首府,焚燒總統府及國會。1814年12月,英、美在今比利時的根特簽訂和約。這次戰爭使美國得以擺脫英國在政治上的控制、經濟上的滲透,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民族主權國家。
【不自由毋寧死的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讓心飛翔教案設計01-24
教案設計:破釜沉舟07-19
《天窗》優秀教案設計06-08
《楊氏之子》教案設計02-11
認識南瓜教案設計02-11
白帆音樂教案設計01-25
食物的變質教案設計02-23
《多彩的拉花》教案設計02-25
斜拋運動教案設計04-19
《平面向量》教案設計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