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語言的魅力》教學設計
人教版《語言的魅力》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
1.學會12個字,認識5個字。能借助工具書和聯系語言環境和生活理解“衣衫襤褸、佝僂、表情木然、虛設、辛酸、貧困交加、風燭殘年”的意思。
2.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語言的魅力》這一奇特感人的故事,使同學們能夠了解故事內容,并且深深震撼于“語言的魅力”。
過程與方法:
情境創設,情感熏陶。
教學重點:
精學第三自然段。
教學難點:
理解為什么詩人在木牌上加了幾個字,就產生了那樣的“魅力”的原因。
教具安排:
生字卡
教學時數: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6個字,認識5個字。能借助工具書和聯系語言環境和生活理解“衣衫襤褸、佝僂、表情木然”的意思。
2.理解課文第1自然段,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1自然段。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第1自然段,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1自然段。
2、學習生字。
教學難點:
理解老人生活處境的艱辛。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1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語言”是人類思想表達的工具,語言的內容非常非常的豐富,一輩子也說不完,語言是我們全人類共同的財富!沒有它,我們就無法表達出細膩豐富的情感,人與人之間更是無法交流溝通了,語言的魅力可大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講述有關“語言的魅力”的課文。你們有興趣嗎?首先呀,這還要從一個故事說起……
(請快快翻開書本第5頁讀讀這片奇特的故事吧!)
二、初讀:
自讀課文。想想課文寫了些什么,并邊讀邊圈生字,讀完課文后把所圈生字反復多讀幾遍直到熟練。
檢查生字。
把生字送回課文再讀課文,想想讀完課文后,你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問題可提出來。
三、精讀:
師:讀了這則故事,你知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嗎?(指名自由概括)
學習第1自然段:
指名讀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發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這是怎樣的一位老人呢?(“衣衫襤褸,佝僂著腰,頭發花白,表情木然”說明她貧困交加,連一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破破爛爛,這么大歲數了,頭發白了,連背都馱了,伸也伸不直,佝僂著背,長期吃不飽,穿不暖,饑寒交迫,老得連站都站不穩了,卻還要為了生存,為了活下去,為了不餓死,而整天從早到晚長時間地站在街上沿街乞討,她的表情木然、目光呆滯,長期生活的不幸早已壓得她都麻木了。面對著這樣一位老人,我們已經覺得他很不幸了,可是更不幸的是她從小就是個雙目失明的盲人,也許正是因為老人家有異于正常人,眼睛殘疾,加上無兒無女,年歲又大,孤苦伶仃,喪失了勞動力,所以才淪落為在街邊乞討。)
感情練讀“一天上午,……不得不在街上乞討。”讀出老人境況的艱辛,以及對其產生的憐憫之情。
正在這時,發生了一件什么事情?(一位著名的詩人走到老人跟前,俯下身子詢問。)
指名讀詩人與老人的對話。(指導讀出老人辛苦勞累與哀傷無奈的心情,語調低沉無力。)
師過渡:于是,詩人聽了,便拿出筆來,悄悄地在老人木牌的那行字前面加了“春天到了”這四個字,隨后又將身上帶著的錢全給了這位老人,結果發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呢?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
四、學習生字:
學習“街、婦”等上排6個字。
讓學生多識記字形:“街”字注意左中右結構的比例;“牌”字注意左右部分的比例,及右邊“卑”字的寫法。還要讓學生自己觀察字的結構,把字寫端正,美觀。教師可適當作書寫示范。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另外6個字,認識5個字。能借助工具書和聯系語言環境和生活理解“虛設、辛酸、貧困交加、風燭殘年”的意思。
2.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3.通過學習《語言的魅力》這一奇特感人的故事,使同學們能夠了解故事內容,并且深深震撼于“語言的魅力”。
教學重點:
精學2、3自然段,理解課文內容,會背誦第3自然段。
教學難點:
理解為什么詩人在木牌上加了幾個字,就產生了那樣的“魅力”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復習生字。抽讀生字卡片。
二.復習導入
師:上節課我們知道知道了一位風燭殘年,年老力衰,貧困交加,饑寒交迫的一位長年雙目失明的顫巍巍的可憐老人,為了生存,在辛苦地沿街乞討一天卻什么也沒得到的情況下,一位詩人出現了,他給了老人所有的錢,并且在她的木牌上的那行字前加上了幾個字“春天到了”,正是這寥寥幾個字,卻使事情發生了怎樣的轉機呢?我們來看看!
三.精學2、3自然段。
學習第二自然段
指名讀第二自然段
師:為什么會發生這么奇怪的事情呢?老人站了整整一天了,那么漫長的時間都沒有收到一枚硬幣,所有路過的人都習以為常,可是現在,卻突然發生了如此怪事——結合課后習題二,從加點的詞語體會到了什么?(遞進句,木牌上的語言,感動了每一個人,使經過的每個人都產生了同情憐憫之心。)
練讀第二自然段中的遞進句。“無論師……交給老人。”指名讀、小組讀。讀出施舍的人之多。
師:先是整整一天,沒有一個人給錢,現在是幾乎所有來往的行人,只要經過這塊木牌時,都紛紛停下來,不管是貧富貴賤,男女老幼,都心甘情愿地慷慨解囊,就算那衣著寒酸,也同樣貧窮,為生計發愁,疲于奔命,勞碌奔波的小職員,也摸出自己的錢交給了老人,奇怪嗎?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帶著這個問題去認真讀讀第三自然段吧!看看你知道了什么?
學習第三自然段
讀了后,你明白了什么?為什么詩人在木牌上加了幾個字,就產生了那樣的“魅力”呢?
指名自由發言
(“春天到了”,我們看見了什么?湛藍晴朗的天空,銀花,白絮般的云朵,想象一下畫面,百花齊放,爭奇斗艷,五彩繽紛,小草發芽,綠樹長出新葉,鶯歌燕舞,小橋流水,鳥語花香,一派生機勃勃的世界,多美好呀!有誰不喜歡春天,有誰不愿意去贊美它呢?
可是,這么如此美妙的春天,這位雙目失明的可憐老人卻一生都沒有見過啊!她眼前的只有一片黑暗……“春天來了”雖然短短幾個字,卻使見過它的人浮想聯翩,聯想到春天的種種令人向往的美麗景色,然而后面的“我什么也看不見”卻剎時敲碎了這個美麗的夢,前后造成極其強烈的對比映襯,使春天的“色彩斑斕”與老人眼前的“永久黑暗”形成對比,使春天的快樂美好與老人風燭殘年、貧困交加的辛酸生活形成對比,更加突現出老人生活的困苦不幸,因而使每個人都產生心靈的觸動,憐憫同情之心油然而生,紛紛發自肺腑地慷慨解囊。)
感情練讀第三自然段。注意引導讀出前后的對比,讀出春天的美好與老人身世的辛酸。
試背第三自然段。
四、學習生字:
學習“掏、幣”等下排6個字。
讓學生多識記字形:“辛”字注意幾橫的長短排列;“殘”字可與前面學的“錢”字比較學習。還要讓學生自己觀察字的結構,把字寫端正,美觀。教師可適當作書寫示范。
板書設計:
“我什么也看不見”
無人施舍
2、語言的魅力
“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見”
所有的人全都慷慨解囊
教學后記:
今天在上這課時,在和學生談到語言的魅力時,有許多學生提到這樣一個現像,老師,現在不是有許多要飯的嗎?他們往往把自己寫得身世可憐、生活悲慘,這不是利用語言來欺騙我們的感情嗎?
是呀,我看到有一個媽媽帶著一個孩子,那孩子舉著一張紙,紙上寫著:我餓了。讓人一看就覺得很可憐。
聽著學生說出的這點點滴滴,心頭一陣陣難受,是呀,文中的老人是因為自己雙目失明,沒有生活能力,才被迫乞討,而生活中卻有許多健全人在......,不能讓學生這樣失誤下去,認為老人僅僅是為了多要一些錢,于是我讓學生從文中去找一找:這位老人和我們平時見到的那些乞討的人有什么不同?
緊扣文中老者的描寫再來感受出,老人是被迫乞討的,這不是她的本意。和生活中那些乞討的人在本質存在著差別。這樣一比較,學生就明白,雖然在課堂上繞了許多彎,但能讓他們去辨別生活是的美與丑,也不失為一件愉快的事!
【《語言的魅力》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語言描寫教學設計三篇03-05
語言活動小樹的快樂教學設計03-19
大班語言教學設計《下雨啦》(通用13篇)06-20
《我媽媽》大班語言教學設計(通用10篇)05-11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教學設計02-18
《國殤》教學設計12-11
《賽馬》的教學設計05-21
國慶的教學設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