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三星堆遺址的導游詞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四川三星堆遺址導游詞(通用10篇)
作為一名樂于為游客排憂解難的導游,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導游詞,導游詞具有極強的實用性,涉及的知識十分廣泛。那么你有了解過導游詞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四川三星堆遺址導游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川三星堆遺址導游詞 1
各位朋友:
大家好!
各位游客,現在你們腳下的這塊黃土地,便是3000多年前:古蜀國的都城所在地。而現在,則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星堆遺址。
在這個遺址中,近幾十年來出土了數以萬計的各類文物,特別是1986年7月至9月,兩個大型祭祀坑的相繼發現,上千件地坑寶藏的出土,如平地春雷,石破天驚,震驚了全國,轟動了世界。
之后,我們在遺址的一角,建起了這座大型的現代歷史博物館,就是為了讓這批中華古代文明的瑰寶,能夠得到充分展示。讓來自五洲四海、四面八方的朋友領略這批人類文化遺產的璀璨光彩。
現在,請大家隨我步入這座融原始意味和現代氣息于一體的`藝術殿堂,去回顧一次古蜀歷史,去作一次美的巡禮。
序展
三星堆文物,是具有世界影響的文物。在中國浩如煙海蔚為壯觀的文物群中,屬最具歷史科學文化藝術價值,且最富觀賞性的文物群之一,在世界文化遺產中也應屬于頂尖級別的范疇。
三星堆遺址的發現及三星堆文物的出土,確鑿無疑地證明了三千年前古蜀國的存在;使自古以來真偽莫辨的古蜀史傳說,因此而成為信史。古蜀史的源頭及古蜀國的中心,亦因三星堆而得到確認。
三干多年以前的古蜀文化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并不落后于中原地區,也有了確切的實證。本陳列的主旨便是發掘文物內涵,再現歷史真實。序展則是陳列的前奏和序言。這里我們使主體展品“人面鳥身”青銅立雕造像和置于其后的三星堆遺址的巨幅航拍照片有機組合,來反映“土地與人民”、“人民與文化”的深刻命題。而以這個人首鳥身像作為典型器物徽標,置于開端,藉以表現萬物有靈,人神互通,天人合一的古蜀時代特征。
博物館陳列要表現的主題之一就是——人與神。
四川三星堆遺址導游詞 2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我是你們這次旅行的導游蒲導。現在我們的大巴正在開往三星堆遺址的路上,你們可以稍作休息,等待下車。
下車啦!三星堆遺址位于四川省廣漢市鴨子河南岸,面積有12平方千米,很吃驚吧?請大家緊跟著我,不要走丟,這么大的地方可是很難找到出路的哦!好了,現在我們到了一號開掘點。一號開掘點是在1929年開始挖掘的,是這四個開掘點中最早挖掘的。在這個一號里出土了23件青銅器,有青銅皿、青銅碗等。其他的幾個點都各有特色:二號,挖出了一個青銅面具;三號,也挖掘出了一個0.9米的青銅立人;四號也開掘出了一個“千里眼”青銅人。
現在,繼續走。我們又來到了最著名的'三星堆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可以說是一個青銅倉庫。這里有最大的.青銅立人像,高2.62米,寬1.02米。仔細一看,他的神態莊重,頭是長方形的,嘴角旁有一道劃痕,不知是怎么了。他的手圍成一個圓,像是拿著東西。這里還有寬1.38米的青銅面具。在展館正中央,有一棵高達3.95米象征富裕的神樹,十分美麗。
好了,參觀完畢,我的解說也完了。現在是自由活動時間,請大家在半小時后到大門的模擬大立人像前集合。你們要注意安全,祝大家玩得開心,有一個好心情!
四川三星堆遺址導游詞 3
觀眾朋友:
您好!
歡迎您到三星堆參觀游覽!
三星堆遺址距今約5000年~2800年,總面積12平方公里,是目前四川境內發現面積最廣,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三星堆遺址的發現,將古蜀歷史的淵源從春秋戰國時期向前推進了約2000年;雄辯地證明了中華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體的。
三星堆遺址總面積為12平方公里,其中心區域是一座由東、西、南三面城墻包圍著的古城,北面是鴨子河,城區面積近4平方公里。3000多年前如此宏大規模的城市,在全國范圍內都很少見,據考證這里曾經是古蜀國的國都所在地。狹義的三星堆特指遺址內的三個黃土堆,它與北面猶如一彎新月的月亮灣,隔著古老的馬牧河南北相望,“三星伴月”由此得名,并在很早以前就成為一處著名的人文景觀。1929年的春天,當地農民燕道成在自家院子附近挖水溝時偶然發現了400余件具有濃郁古蜀地方特色的玉石器,引起了中外考古學家的高度重視。從30年代開始,考古學人便在此發幽探微。1986年7月至9月,兩個大型商代祭祀坑的相繼發掘,上千件精美文物橫空出世,廣漢三星堆從此名揚天下。
第一單元雄踞西南—古蜀2000年滄桑史
古史傳說記載,蜀人的遠祖出自黃帝,古蜀國有五代蜀王。第一代蜀王叫蠶叢,他最大的功績是教民種桑養蠶;第二代蜀王名叫柏灌,關于他的具體記載幾乎沒有,只知道“柏灌”是一種水鳥;第三代蜀王叫魚鳧。“鳧”就是魚鷹,三星堆發現了大量鳥的造型,其中魚鷹的形象最多,一般認為,與三星堆關系最為密切的便是魚鳧王。第四代蜀王叫杜宇,杜宇就是杜鵑鳥。相傳他“教民務農”,倍受愛戴,但卻無力治理蜀地的水患,而來自川東荊楚地區的開明氏,由于治理了水患,受到人民的擁戴,取代了杜宇而成為第五代蜀王。推測蠶叢、柏灌、魚鳧三代是從夏朝至商末周初,杜宇估計是從商末周初至春秋中葉,開明氏則是從春秋中葉至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
在北達漢水流域,東至荊江地區,西南迄大渡河,金沙江及今貴州北部一帶,分布著許多蜀文化的遺址和遺跡,分布最密集的地區是成都平原。三星堆遺址位于蜀文化圈的中心區域,是三四千年前是古蜀文化的中心。
三星堆文化從距今5000年到2800年,延續了2000多年。從考古地層學和類型學上看,三星堆文化分為四期。
三星堆一期文化距今約5000~4000年。這個時期的陶器以寬沿平底器、鏤孔圈足器等為主,制作方法多為手制,生產工具以石制的斧、錛、鑿為主,器型小,同時出現了玉璧、玉圭、玉環等小型禮儀用品。
遺址內發現了許多建筑遺跡,這些建筑多為干欄式建筑,其優點是材料易得,而且防風防潮性能良好。房屋面積一般為二、三十平方米,最大的一處建筑面積達200平方米左右,估計是公共性質的建筑。
1997年,在三星堆西城墻外的仁勝村發現了29座長方形土坑,坑中出土有玉器、石器、陶器、象牙等。其中,玉錐形器的形制、風格和江浙一帶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墓葬中所出土的玉錐形器極為相似,說明了成都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很早就有了文化聯系。
四川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分布非常廣闊,特別是在成都平原發現了很多古城遺址,其中以新津龍馬鄉寶墩古城遺址、都江堰芒城遺址、溫江魚鳧城遺址、崇州雙河、紫竹村古城遺址、郫縣古城遺址等的發現為大宗。這些古城的發現,說明在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成都平原已經有了大小城邦組織,其中只有三星堆脫穎而出,成為古蜀國的中心都邑。
考古學意義上的三星堆文化是以三星堆遺址二至三期文化為代表,大約距今4000年至3200年,相當于中原地區的.夏商時代,這是三星堆文化最繁榮的時期,一般認為屬于古蜀史傳說中的`魚鳧王時期。在這個階段極具地方特色的高柄豆、小平底罐、鳥頭把勺等陶器大量出現,并形成了蜀地陶器的基本組合。
從二期開始,三星堆進入了文明時代。人們修建了城墻,東、西、南三面城墻。面積近4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市也已建成,城內布局合理、結構嚴謹。按不同的功能、需要分為居民生活區作坊區、祭祀區、墓葬區、宮殿區等。
一般認為,城市的建立、祭祀場所的設置、青銅器的產生、文字的出現等是古代文明和國家產生的標志。三星堆已經不是一般的聚落、村寨,而是雄踞在西南的早期城市、國家,特別是結合遺址中的出土文物來看,古蜀國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三星堆古蜀國并沒有因為“蜀道難”而與其他地區不相往來,遺址中出土的玉戈、玉璋、陶盉、銅牌飾、銅尊等與江蘇、河南、安徽等地出土的器物極為相似;在四川彭縣竹瓦街發現了商末周初屬于中原的銅觶和銅尊,很可能是蜀國的軍隊參加了滅商的斗爭周王賞賜給蜀王的戰利品;中原甲骨文中也不乏有“征蜀”、“伐蜀”、“蜀射三百”等記載……種種跡象都向我們說明了古代蜀國是充滿開放精神的。
三星堆遺址四期文化是早蜀文化由盛轉衰時期,大致相當于商末周初,距今3200~2800年左右。
四期的陶器以小平底罐和尖底器為主。在這個時期,某種因素使宏大的三星堆古城被突然廢棄,三星堆文明中斷了在本地的發展進程。2001年初,隨著成都金沙遺址的發現,古蜀國的蹤跡才顯清晰。金沙遺址的時代約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晚于三星堆遺址,兩者之間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學者們認為,自廣漢三星堆之后,古蜀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向南遷移到了成都,古蜀文化至此轉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第二單元物華天府—三星堆的農業與商貿
目前在遺址內出土了大量形體碩大的陶盆、陶缸、陶罐等,有可能是裝糧食的容器,它們器型多、體量大,反映了當時農作物生產的多樣性。家畜飼養,是農業興旺發達的標尺之一,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家養動物遺骨及豬、羊、馬、雞等動物造型較多,可以想見當時家禽飼養業具有一定的規模,農副產品也很豐富。
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酒器,說明糧食除了滿足日常生活外,已經有了剩余部分用于釀酒,在這些酒器中,以陶盉和瓶形杯最具特色。
陶盉——一般認為它是溫酒器,大多高三四十厘米。陶盉下部的三只中空袋狀足既可以加大陶盉容量,又可生火加溫,設計極為合理。在遺址的一個土坑中,曾發現一件陶盉與20多件瓶形杯放置一處,可見這些酒器是配套使用的。
瓶形杯——被做成喇叭口、細瓶頸、圓平底,有的頸部還有紋飾,看起來質樸美觀,由于這種器型瓶頸較小,有學者推測當時的酒應可能是去了“酒滓”的清酒。
三星堆遺址祭祀坑共出土80多枚象牙,經鑒定為亞洲象的門齒。學者們認為它們是統治階級財富的象征。至于象牙的來源,有可能當時本地出產大象也有可能是蜀地與周鄰國家甚至更遠地區商貿交易的結果。
古蜀地處內陸,在三星堆祭祀坑中卻出土了近5000枚海貝。按一般的解釋,海貝是文明社會初期從事商品交換的原始貨幣,可見古蜀國與周邊地區商貿往來的頻繁。二號祭祀坑中還出土了4枚仿海貝而成的銅貝,這種銅貝在全國范圍內都很少見到,它是否是我國最早的一種金屬貨幣呢,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大量的考古資料證明早在三、四千年前蜀地與周邊地區甚至更遠的地方就有了文化交流和經濟往來。據考證,先秦時期就已經開通了以成都平原為起點,連接古代中國與南亞、中亞、西亞以及東南亞的“南方絲綢之路”。雖然我們無法知道古代蜀人在崎嶇的山道上究竟走了多久,但是我們能體會到的是古蜀人堅忍不拔的精神與毅力。正是這種精神與毅力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古蜀文明,也打開了中國通往世界的窗口。
第三單元化土成器—三星堆陶器
陶器取材容易,制作簡便,具有不透水,而且可以經受高溫燒烤,因此成為各個農業民族的生活用品。三星堆古蜀國的制陶業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境界。
三星堆出土了數量巨大的小平底和尖底的罐、缽、杯、盞等,它們是蜀地陶器的典型器物。這種尖底器,底部小到呈圓錐狀,根本放不穩,遺址中出土了一種類似器座的器物,估計是和尖底器搭配使用的。
高柄豆上面是盤狀體,主要用于盛放食物,下部是喇叭形圈足,連接二者的是管狀的豆把,有的豆把殘長竟達70多厘米,這是席地而坐的古人們為方便生活而設計的一種很巧妙實用的生活用具。這件高柄豆的器座上還刻有一只眼睛,眼睛圖形在三星堆文物上出現較多,必定有深刻的寓意。
三足炊器可能是古人蒸煮食物的器具,三足呈鼎立之勢,足下可以生火加溫,三足均為中空,與口部相通,容水量很大,寬大的盤面可以用于盛水或放置食物,其碩大的形體及獨特的造型非常罕見。
三星堆出土的陶蓋紐造型惟妙惟肖、生動可愛,從造型上講,有蓮蓬狀的,雞冠花狀的,有的還像清真寺的屋頂,蓋的部分是輪制而成的,紐的部分則用手工捏塑,充分顯示了三星堆無名工匠們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藝。
遺址中出土了數以百計的“鳥頭把勺”,勺體部分大多損壞,只剩下有鳥頭造型的“勺把”。鳥彎彎的勾喙與魚鷹極為相似。學術界認為三星堆古蜀國可能與傳說中第三代蜀王魚鳧有著密切的聯系,這一大批鳥頭勺把就是非常重要的依據之一。
三星堆的陶器以樸實無華的特質,再現了古蜀人日常生活的生動畫卷,并對三星堆遺址年代的測定及三星堆文化的分期起到了巨大作用。
四川三星堆遺址導游詞 4
各位朋友:
大家好!
現在你們腳下的這塊黃土地,便是3000多年前古蜀國的都城所在地。而現在,則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星堆遺址。在這個遺址中,近幾十年來出土了數以萬計的各類文物,特別是1986年7月至9月,兩個大型祭祀坑的相繼發現,上千件地坑寶藏的出土,如平地春雷,石破天驚,震驚了全國,轟動了世界。之后,我們在遺址的一角,建起了這座大型的現代歷史博物館,就是為了讓這批中華古代文明的瑰寶,能夠得到充分展示。讓來自五洲四海、四面八方的朋友領略這批人類文化遺產的璀璨光彩。
現在,請大家隨我步入這座融原始意味和現代氣息于一體的藝術殿堂,去回顧一次古蜀歷史,去作一次美的巡禮。
三星堆文物,是具有世界影響的文物。在中國浩如煙海蔚為壯觀的文物群中,屬歷史科學文化藝術價值,且最富觀賞性的文物群之一,在世界文化遺產中也應屬于頂尖級別的范疇。
三星堆遺址的發現及三星堆文物的出土,確鑿無疑地證明了三千年前古蜀國的存在;使自古以來真偽莫辨的古蜀史傳說,因此而成為信史。古蜀史的源頭及古蜀國的中心,亦因三星堆而得到確認。三千多年以前的古蜀文化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并不落后于中原地區,也有了確切的實證。
本陳列的主旨便是發掘文物內涵,再現歷史真實。序展則是陳列的前奏和序言。這里我們使主體展品"人面鳥身"青銅立雕造像和置于其后的三星堆遺址的巨福航拍照片有機組合,來反映"土地與人民"、"人民與文化"的深刻命題。而以這個人首鳥身像作為典型器物徽標,置于開端,藉以表現萬物有靈,人神互通,天人合一的古蜀時代特征。
博物館陳列要表現的主題之一就是——人與神。
第一單元三星伴月——燦爛的古蜀文明第一組雄踞西南(古城、古國)
本組陳列旨在粗略勾勒古蜀歷史的大體輪廓,說明時空框架及縱向關系。
首先,遺址全景模型向大家清楚地顯示出三星堆遺址的全貌。其中有東、西、南三西城墻和北面的鴨子河所圍成的中心區域——城區,城區里有的人文景觀三星堆和月亮灣;有舉世矚目的一、二號大型祭祀坑…
其后,由一批能夠反映時代序列的`陶器組合和大量的輔助照片,圖板和翔實的考古資料,雄辯地證明了這里是古代蜀國的一個中心都邑,古蜀歷史曾在這里展開過無比輝煌燦爛的一葉。
最后,陳列通過與同時代中原地區相比較,三星堆遺址規模之宏大,出土器物之精美,足以證實三星堆一帶,是人類早期文明社會初始階段在西南地區所建立的一座古城,乃至古代王國。
第二組物華天府(農業、商業)
本組陳列主要反映三星堆古蜀國在農業和商業方面的重要成就。在各位面前所展示的這一大批陶質容器,客觀地真實地說明了這一點。
大量的家養動物遺骨和塑造乖巧的家養動物造型,說明當時的家畜飼養業已具有一定的規模,而這正是農業發展興旺的標志之一。而大陶盆、大陶缸、大陶罐等糧食容器和形制各異,用途不一的酒器,則直接表明了當時農業的發展達到了較高的生產水平和收入水平。釀酒的出現,說明己經有了糧食剩余。
再從大量海貝、象牙的出土,雕花漆品的發現和衣飾繁復的青銅雕像等情況來看,當時已存在比較明細的社會分工,商品的生產和交換發展,達到了較高的程度。
第三組鏤石琢玉(制玉)
三星堆的玉石器群,與青銅器交相輝映,共同構成了三星堆文明及其文化藝術的成就。
各位觀眾,在你們眼前,矗立"的,由三塊巨石壘成的這座"玉山",請大家用手去感受一下上面這些清晰的切割痕跡,這便是三千多年前古代留下的手跡了。我們展柜里光彩燁然,晶瑩剔透的玉石器,就是取材于這種原料。
現在,請大家測覽展柜中蔚為大觀的玉石器集群。
先請欣賞這件碩大無朋的邊璋,它寬約22厘米,長度將近1.6米,上下端還有殘損,估計應再加幾十厘米。器身有鏤刻的線條紋飾。這么大的邊璋,目前一件,堪稱"邊璋"了。
再請欣賞這件大石璧,直徑約70厘米,厚近7厘米,重達百斤以上,兩三個人搬起來也很吃力。這么大的石璧實屬罕見,可謂"石璧之最"了。
總的說來,三星堆遺址包括兩坑出土的數以百計的玉石器,大致可分為禮器、兵器、用具、樂器、雜器、飾品以及人物及動物造型等類別,其中以禮器及具禮儀用途的兵器和屬于祭祖用品的工具居多。
三星堆蔚為大觀的玉石器群的.發現,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向中國的西南地區,引向了充滿神秘色彩的三星堆古蜀國。
第四組化土成器(制陶)
本組陳列展示三星堆古蜀國在制陶工藝方面取得的成就。
觀眾們,請仔細觀看這一大批琳瑯滿目、形態各異的陶器。無論是小型的動物造型,器皿蓋紐,還是形體碩大的陶尊,陶缸等,都可以看到三星堆無名工匠們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制作工藝。
從考古地層學和類型學的意義上講,陶器是測定年代和分期以及確定某文化體系的重要標尺。蜀地陶器的基本組合是高柄豆、小平底罐(包括尖底器)和鳥頭形把勺等。專業人員就是依據這些典型器物及其基本組合來確定蜀文化內涵及承傳關系的。
第五組烈火熔金(冶鑄)
如果說三星堆玉石器群的發現已令世人矚目,那么,三星堆偉大的青銅器群轟轟烈烈、洋洋灑灑地橫空出世,則更令全中國、全世界震驚了。
中國青銅時代最為光輝燦爛時期,是商周時期。尤以商代后期的各類青銅器最為壯觀、最有氣勢、魅力。而三星堆的青銅集團軍,正屬這一時期中國西南青銅文化的典型代表。
本組陳列有流光溢彩的金葉,有虎虎生威的銅虎,有造型奇特的龍形飾,有氣宇軒昂的大雄雞,更有造型優美無比、林林總總的銅鈴……請大家仔細觀賞。
四川三星堆遺址導游詞 5
各位朋友:
大家好!
四川廣漢南興鎮北,古老的馬牧河蜿蜒淌過,在三星堆村形成一月牙般彎道———月亮灣,河南岸是三個起伏相連的黃土堆與之相望,此即清《嘉慶漢州志》記載的“三星伴月堆”。這里就是古蜀先民生息繁衍之地———聞名中外的三星堆遺址。
三星堆遺址面積達12平方公里廣闊,是四川境內目前所知一處范圍最廣、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古蜀文化遺址。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星堆遺址的發現純屬偶然,但對三星堆遺址的發掘研究卻數十年持續不斷。
1929年的一個春天,當地農民燕道誠在宅旁掏水溝時發現一坑精美的玉石器,因其濃厚的古蜀地域特色引起世人廣泛關注。1933年,前華西大學美籍教授葛維漢及其助手林名均首次對三星堆進行發掘,其發掘成果得到當時旅居日本的郭沫若先生的高度評價。由此拉開了對三星堆半個世紀的發掘研究歷程。
以后40、50、60年代,四川考古界持續不斷地在三星堆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探賾索隱。
198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博物館、四川大學歷史系聯合對三星堆遺址進行大規模考古發掘,揭露出大片房屋遺址并進行了航拍。但真正使三星堆名揚四海的則是1986年7~9月兩個商代大型祭祀坑的發現,兩坑上千件國寶重器的轟然顯世,震驚了世界。英國《獨立報》撰文說三星堆的發現“比有名的中國兵馬俑更要非同凡響。”后不久,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蘇秉琦先生親臨三星堆遺址考察并將其定性為“古文化、古城、古國遺址”。張愛萍將軍在參觀了三星堆兩坑出土文物后,更是滿懷熱情地揮筆題下了“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的頌詞。
四川考古部門對三星堆進行解剖,證明系由人工夯筑而成;1990年,發掘東城墻局部并獲確認,同時發現3000多年前的土坯磚;1992年,試掘西城墻并獲確認;1994年,發現并發掘南城墻。至此,確證三星堆古城的存在,其東、西、南被三面城墻包圍,北以鴨子河為天然屏障,其面積超過3平方公里,這樣大的古城在中國同時期文化中也是罕見的。
三星堆遺址文化距今4800~2800年,延續時間近2000年,即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延續至商末周初,這把四川的歷史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同時,三星堆文化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其陶器以高柄豆、-底罐、鳥頭形把勺為基本組合定式,其中還有瓶形杯,它是三星堆出土的很有地方特色的器物,它被做成喇叭口、細頸項,圓平底,很像今天我國北方地區用來燙酒的陶瓷酒瓶,與日本人喝清酒用的酒瓶極為相似。陶在遺址也有較多發現,頗具特色,一般高三、四十厘米,下部為三只袋狀足,中間是空的,可加大容量,一般認為它是用來溫酒器物,其玉石器則以祭天禮日的璧、璋為多,尤其是號稱“邊璋之王”的玉邊璋,其殘長達159厘米,厚1.8厘米,寬22厘米,其加工精美,棱角分明,其器身上刻有紋飾,這么大件精美玉器,在國內現有的考古發現中僅發現這一件,但在三星堆的發掘中,又很少工具類的文物出土,當時也缺乏比玉石更硬的金屬,那么這些玉器是如何加工的呢?
在三星堆的兩個祭祀坑發掘中,還出土了共計80多枚象牙,它的來源和作用在學術界有多種觀點,有的認為是通過貿易而來,有的認為在遠古川內的生態環境適合大象的生存,其證物主要是在當地發現大量的半化石狀烏木,單體巨大。但無論其來源怎樣,都可以認為它是統治者財富的象征。
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有造型各異青銅人頭像,出土時面部均有彩繪,而且在耳垂上穿孔,用以掛戴耳環耳飾,看來我們的先人很愛美的。除了這些青銅造像外,還有許多用祭祀的尊、等,有形態各異的各種動植物造型,其中被譽為寫實主義杰作的青銅雞、有在全國范圍內首次出土的青銅太陽形器等一大批精品文物。它們皆與中原文化有顯著區別,這表明三星堆文化不僅是古蜀文化的典型代表,亦是長江上游的一個古代文明中心,從而再次雄辯地證明了中華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體的。
不僅如此,三星堆文物還填補了中國考古學、美學,歷史學等諸領域的重要空白。使得世界對中國古代文明需重新評價,三星堆文物中,高達3.95米、集“扶桑”“建木”“若木”等多種神樹功能于一身的青銅神樹,其共分三層,有九枝,每個枝頭上立有一鳥,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鳥,而是一種代表太陽的神鳥。被譽為銅像之王的青銅立人像、有面具之王美譽、作為“縱目”的蜀人先祖蠶叢偶像的青銅縱目面具,長達1.42米、作為權杖法杖的金杖,其器身上刻有精美和神秘的紋飾,兩只相向的鳥,兩背相對的魚,并在魚的頭部和鳥的頸部壓一只箭狀物,同時有充滿神秘笑容的人頭像。器身滿飾圖案的玉邊璋以及數十件與真人頭部大小相似的青銅人頭像,俱是前所未見的,作為集群展現的稀世之珍,而在青銅器冶鑄方面,范鑄法和分鑄法的使用,以鉛錫銅為主的三元合金的冶煉,表明在商周時期,三星堆古蜀國即已有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有力地駁斥了傳統史學關于中原周邊文化滯后的謬誤。
的.確,古史關于古蜀歷史的記載如鳳毛麟角,楊雄《蜀王本紀》也只是搜羅了一些關于古蜀歷史的傳說,難以勾勒出古蜀歷史的大體輪廓。對今天研究三星堆文化及巴蜀文化具有重要參照價值的《山海經》魯迅先生都視之為“蓋古之巫書也”,因而,前人治古蜀歷,大都只能上溯至春秋戰國時期,就連年代較為久遠的唐代大詩人李白,也只能發出“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的喟嘆。
然而,自古以來真偽莫辨的古蜀史傳說,因三星堆而成為信史,史載在蜀地先后稱王的有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三星堆最為繁盛的時期大抵屬魚鳧王時期,魚鳧,即俗稱的魚老鴰,三星堆遺址出土有大量的鳥及鳥形器,其喙部多有如魚鷹者,很可能就是魚鳧的象征或其族徽。另外,三星堆除了沒有發現可識讀的文字,已建立了城市、產生了高度發達的青銅器,并有了大型的宗教祭祀場所,這些都是早期國家產生的標志因素,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兩坑本為祭祀的產物,三星堆的三個土堆亦很可能是人工夯筑的祭壇,三星堆盛行諸神崇拜并以太陽神崇拜為主神崇拜,如此大量的充當商品流通媒介貨幣的海貝,象征財富的象牙等等,都表明了在商周時期,三星堆古蜀國已具有較為強大的綜合實力和相對穩定獨立的政治地位。一句話,古蜀國的源頭及其中心,因三星堆而得到確證。
三星堆文物魅力無限,內涵豐厚,極具吸引力和震撼力,1993年5月,三星堆部分文物首次到瑞士洛桑奧林匹克博物館展出,其后相繼到法國、英國、丹麥、日本、美國等國展出,所到之處,人頭攢動,觀者如潮。因而,我們毋需懷疑,三星堆文物是具有世界影響的文物,屬世界文化遺產范疇。
盡管三星堆尚有許多未解之謎,但伴隨著三星堆文物的影響與日俱增,對三星堆文化的研究漸成一門顯學,我們相信隨著對三星堆不斷的發掘研究,謎底終有揭開的一天,神秘夢幻的三星堆古蜀國亦終將再現于世人面前,三星堆文物也必將以其無窮的魅力,閃耀出迷人的光華。
謝謝大家!
四川三星堆遺址導游詞 6
各位朋友,大家好!
1929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農民燕道誠在淘溝時發現了一坑玉石器。隨后,聞訊而來的一批考古隊員進行為期十天的短暫挖掘,出土了許多寶貴文物的文物,但是讓人遺憾的是,自從第一次考古結束,這項考古項目一直沒有進行第二次探究。
轉眼間到達1986年,這時的三星堆才開始了長期的正式的挖掘。因其面積宏大,約有一千兩百公頃,是古蜀國的`存在地,地理位置像在月亮灣旁的三顆星星,科學家就把此地稱為“三星堆遺址”。考古人員在這里發掘了兩座大型商代祭祀坑,上千件珍稀文物重現天日,立刻在考古學界引起轟動,被譽為“世界第九大奇跡”。這些文物創下了許多世界之最,其中包括世界上最早的金杖,上面刻有精細的人物、動物的紋樣。世界上最大且又完整的青銅大力人像,高達2.62米,有180千克重等。2021年3月20日,考古學家又宣布,在當地新發現了六個祭祀坑,每坑中分別有三層,并且有三個祭祀坑的第一層中都鋪滿了象牙,其中有一顆巨型象牙重達一百多斤!第二層和第三層埋放了一些青銅器和玉器,數量更是數不勝數。
據科學家推測,三星堆文明出現在距今五千至兩千五百年之前,足足把四川地區的文明進化史向前推進了2000多年,而且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時期。三星堆的發現填補了在這之前我們還從未發現夏朝存在遺跡的空白,這證明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同樣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
三星堆出土的文物讓人驚嘆!金杖的.出土表明當時這里的祖先可以從自然界提取出金屬物,從巨大的青銅大力人看出他們已經熟練的掌握了青銅器的制作方法,如此大的青銅器歷經千年還能結構完整,這不但表明青銅器中的成分能抵抗眾多自然災害,還說明青銅器的鑄造工藝在當時已經變得非常成熟。這些珍貴的文物,在當時都是先人們用來祭祀神靈的,這讓我感到很是好奇,這些金子是怎么被他們發現的,他們是怎樣知道金子的價值的?
希望這些問題會在后續考古的過程中揭開神秘的面紗,我們也期待著會有更加重大的發現!
四川三星堆遺址導游詞 7
各位朋友:
大家好!
北緯30度,一條神秘的緯線。在它的兩側,屢屢誕生奇跡,飽含著自然和文明的資訊。這里有無數令人嘆為觀止的遠古文明,最早綻放出人類文明的光彩:三星堆。
今年春節,我們一行人來到成都度假。我們去了杜甫草堂、三星堆、都江堰三個景點,其中我覺得最有意義的是“三星堆”。
三星堆距成都約40公里,位于廣漢城郊。三星堆遺址最初發現于1929年,由三個農民無意中挖出了三個坑。坑里有大量的青銅、玉器等。由于戰亂等原因,挖掘工作時斷時續。近年來,通過考古學家們的一次次努力,代表古蜀文明非凡高度的三星堆古城漸漸被揭示出來。
三星堆博物館修建在三星堆古城外,現對外開放的`共有兩個展館。最著名的展品有:玉璋、金杖、金面具、青銅大立人像和青銅神樹。
一號展館內有大量的陶制酒器和食器,透露出濃厚的市民生活氣息;館內還有玉做的刀、劍等,做工精良質地上乘。專家認為,玉非常易碎,肯定不是用來當武器,可能是用來當做擺設。其切割、雕刻、鏤空技術之精細,讓世人嘆為觀止。
二號館內的金杖和金面具舉世罕見。由于年代久遠,金杖里的木頭已經變形、金面具也出現了無數裂痕,但其雕刻的圖案依然清晰、精美。但最讓人震驚的還是青銅神樹和青銅大立人像。青銅神樹總高度達396厘米。它形體巨大,結構復雜,樹叉眾多,因而采用了分段鑄造的方法,最后再焊接、組裝。它是中國目前發現的唯一一棵商周時期的神樹。青銅大立人像連臺座高達2.62米,是中國考古前所未有的珍品。這尊人像身披法帶,頭戴蓮花高冠,雙手以有力的姿勢握成圓環狀---可惜他手中被握的東西已被遺失。這些神秘莫測的青銅人像、面具、神樹等,共同再現了一個王權和神權高度發達和統一的古蜀國形象。
令人疑惑的是人們在面對古蜀文化中的這些青銅頭像和面具時,很容易想起古老的印度文明和埃及文明;更為奇特的是,這些青銅頭像和面具,其造型特征已經明顯脫離東亞人種的面部特征,更多地趨向于歐洲或西亞人種,凸現著一股異國情調。難道我們的祖先當時就與國外有往來嗎?但考古學家門并未發現有另一條絲綢之路?
這些未解之謎還需要繼續探索,也許解開這些秘密的就是我們。因此,我們從小就要好好學習,爭取將古蜀文明再推進幾千年。
四川三星堆遺址導游詞 8
各位朋友:
大家好!
三星堆,一個神秘的國度,一塊神奇的土地。在這片熱土上,蘊含著古蜀文化的奧秘,珍藏著古蜀先民的足跡。她在華夏文明史的長河中塑起了一座歷史的豐碑,是中華文明寶庫中的一顆耀眼的明珠!
三星堆在廣漢地下沉睡了三千多年,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文明,是古蜀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華文明的又一發源地。三星堆,那是一個迷霧中的王國,她來無蹤,去無影;那是一個混沌的世界,歷史的真相,由于時間的流逝而被披上了神秘的面紗,化作一個千古之謎;那是一個擁有著悠遠神秘的異域氣息的國度,她的風采,無愧于世界最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
“沉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三星堆素來有著如此美譽。早在距今4800年前,三星堆就是古蜀國的文化、經濟、政治的'中心,古蜀先民們經過兩千年的繁衍生息,在這里筑起了城市,建立了國家,創造了輝煌的三星堆文明。而如今的三星堆,已經成為了飲譽世界的旅游勝地,她名揚天下、聲震環宇,以那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神秘的異域氣息吸引著世界各地前來觀光旅游的人們。
三星堆出土的文物種類繁多,琳瑯滿目。青銅器,黃金器,玉石器與陶器共同鑄造了輝煌的三星堆文化。其中,青銅文化代表了三星堆文化的最高成就。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青銅縱目面具,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等,是“中國之最”,也是“世界之最”。
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一個三星堆文物的杰出代表。它立在一個有機玻璃匣子里,比正常人的頭顱略大,青銅的臉上,除了眼睛部分,都蒙上了純金打造的精致面罩。每當頂上的燈光明亮起來時,面具就發出粲然光芒,這可是四五千年凝聚的光芒啊!呆呆地看著金面青銅人,總覺得它的表情實在難以捉摸,你盯著它雙眼看時,會感覺到它雙目下垂,像是避開世人的目光獨自沉思,可一旦你的目光離開它的雙眼,又感覺他在緊盯著你看,像要探詢你的內心世界一般……這就是古蜀先民的杰作,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的`結晶!
青銅神樹鑄造于三千多年前,看上去極為壯觀,真可算是獨樹一幟,舉世無雙。這棵神樹高3.95米,含底座、樹身、龍三部分,是集青銅鑄造工藝之大成的作品。這棵青銅樹的底座上有三個拱形足如同樹根,主干上有三層樹枝,均彎曲下垂,樹枝尖端有花朵果實,其上均有立鳥,全樹共鑄九只鳥。在樹的一側,有一條殘龍緩樹而下,龍身呈繩索狀,劍狀羽翅。從造型上來看,這棵青銅神樹代表著東方的神木“扶桑”,是古蜀先民崇拜太陽神的實物寫照。神樹是人間之神,上天下地的“天梯”,是連接天地,溝通人神的圣物,這棵青銅神樹象征著古蜀先民崇拜太陽,政教合一,人神共舞的原始宗教的主神崇拜觀念,也表現了當時經濟的繁榮昌盛和人民豐富的想象力。青銅神樹造型奇異,氣勢壯觀,寓意深刻,舉世無雙,真不愧為中國青銅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阿!
三星堆的發現使一個已經失落的古老的巴蜀文明,一個只有茫昧迷離的文獻記述而缺乏物化實證的巴蜀文明,破土而出,噴薄而發,閃顯出燦爛而耀眼的光芒,照亮了巴蜀文化史上幾顯蒼白和閣黑的澎湃城。
三星堆,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信息,掩蔽著眾多的撲朔迷離的文化之謎,正是這樣一塊隱藏著古蜀文明的神奇土地,她正等待著人們去發現與探索,去創造三星堆的一個歷史新紀元。
無疑,三星堆是神秘的,古樸的,是一個有著神奇色彩的國度,是一塊蘊含著古蜀文明的熱土,她更是一個十分吸引人的地方。遠方的朋友,我們盛情地邀請你來廣漢做客!
四川三星堆遺址導游詞 9
各位朋友:
大家好!
中國西南地區的青銅時代遺址。位于四川廣漢南興鎮。1980年起發掘。在遺址中發現城址1座,據認為,其建造年代至遲為商代早期。已知東城墻長1100米,南墻180米,西墻600米,為人工夯筑而成。清理出房屋基址、灰坑、墓葬、祭祀坑等。房基有圓形、方形、長方形3種,多為地面木構建筑。自1931年以后在這里曾多次發現祭祀坑,坑內大多埋放玉石器和青銅器。1986年發現的兩座大型祭祀坑,出土有大量青銅器、玉石器、象牙、貝、陶器和金器等。金器中的金杖和金面罩制作精美。青銅器除、尊、盤、戈外,還有大小人頭像、立人像、爬龍柱形器和銅鳥、銅鹿等。其中,青銅人頭像形象夸張,極富地方特色;立人像連座高2.62米,大眼直鼻,方頤大耳,戴冠,穿左衽長袍,佩腳鐲,是難得的研究蜀人體質與服飾的資料。祭祀坑的年代約當商末周初,被認為是蜀人祭祀天地山川諸自然神祗的遺跡。
在四川廣漢市郊,有一幢類似太空飛行物的奇特建筑物,斜形橢圓底部,錐形主體,遠遠地就聽到陣陣縹緲的音樂。這里就是為"世界上第八大奇跡"———三星堆遺址而建的博物館。
三星堆遺址是一處距今5000年至3000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遺址,面積達12平方公里,是中國20世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自20世紀20年代起至今,中外考古學家對其進行了大量的考古發掘和專題研究,發現了城墻遺址和大量精美文物。三星堆遺址及文物的發現,有力地證明了三四千年前古蜀國的存在和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星堆遺址內存在三種面貌不同但又連續發展的三期考古學文化,即以成都平原龍山時代至夏代遺址群為代表的一期文化,又稱"寶墩文化";以商代三星堆規模宏大的古城和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為代表的二期文化;以商末至西周早期三星堆廢棄古城時期為代表的三期文化,即成都"十二橋文化"。
在三星堆二期文化中,青銅文明的自身文化特點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并且其影響范圍也超出了傳統的古蜀國分布的成都平原,擴散到陜南地區和江漢平原等地。同時,青銅文明也受到了中原夏商文明及長江中游地區、陜南地區文明的強烈影響,表現出古蜀文明強烈的內聚和外衍的兩面性。
三星堆遺址及其出土文物有許許多多的`神秘之處,世界各國的'考古專家爭論了半個多世紀,仍有許多千古之謎至今難以破譯,不少外國媒體稱三星堆遺址是來自"外星人"的文化。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將輝煌的古蜀文明真實而又讓人匪夷所思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其中最神奇最令人驚嘆的,便是眾多青銅造像了。這些青銅像鑄造精美、形態各異,既有夸張的造型,又有優美細膩的寫真,組成了一個千姿百態的神秘群體。
在眾多的青銅人面像里有三件著名的"千里眼、順風耳"造型,它們不僅體型龐大,而且眼球明顯突出眼眶,雙耳更是極盡夸張,長似獸耳,大嘴亦闊至耳根,使人體會到一種難以形容的驚訝和奇異。而它們唇吻三重嘴角上翹的微笑狀,又給人以神秘和親切之感。其中最大的一件通高65厘米、寬138厘米,圓柱形眼珠突出眼眶達16.5厘米。另一件鼻梁上方鑲嵌有高達66厘米的裝飾物,既像通天的卷云紋,又像長有羽飾翹尾卷角勢欲騰飛的夔龍狀,顯得無比怪誕詭異,為這類糅合了人獸特點的碩大縱目青銅人面像增添了煊赫的氣勢和無法破解的含義。
在世界所有考古發現中,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神樹,都稱得上是一件絕無僅有極其奇妙的器物。青銅神樹分為3層,樹枝上共棲息著9只神鳥,顯然是"九日居下枝"的寫照,出土時已斷裂尚未復原的頂部,推測還應有象征"一日居上枝"的一只神鳥,同時出土的人首鳥身像或者立在花蕾上的銅鳥也許就是吧?繁茂的樹枝、果實及花朵,尾在上頭朝下攀援在青銅神樹上的神龍,讓人們在驚嘆之后常有這樣的思考:古代蜀人采用極其高超的青銅工藝和造型藝術鑄造這件充滿了神奇想象力的青銅神樹,究竟是作什么用的呢?
謝謝大家!
四川三星堆遺址導游詞 10
各位朋友:
大家好!
三星堆,是西南地區青銅時代的遺址,歷史悠久。今天,我便來到了這兒,一睹青銅器的風采。
在我們進入的第一個展館內,大多數是祭祀用品和生活用品,而給我印象最深的則要屬鳥頭勺了。勺子只剩勺柄,在勺柄頂端是一個大大的鳥頭,不同的勺子鳥頭也不一樣。這樣的勺子握在手上,既美觀又不易滑落,這設計真棒!我們祖先果然充滿了智慧!
拐了幾個彎,我終于見到了富有神秘色彩的金杖。它有一兩米長,表面凸凹不平,在燈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而展廳本就光線暗淡,因此金杖更顯奪目。我湊進一瞧,發現在金杖兩頭,細細的線條勾勒出的'魚栩栩如生,太美了。站在它的面前,我竟感受到來自君王的威嚴,仿佛一代王者就站在我面前,手持金杖,昂首挺胸,衣角在呼嘯的風中搖曳,他卻紋絲不動,好威風!也難怪,這金杖就是權力的象征呀!
而最令我震驚的則要屬通天神樹了。當我來到這間展廳時,不由自主地后退了一步。這是對美的敬畏,好像深怕驚動那沉睡的美麗。一號青銅樹高3.84米,與展廳高度相同,很有頂天立地的味道。樹有九枝,枝上神鳥站立,枝下碩果累累,仿佛大自然的縮影,堪稱完美。凝視這龐然大物,我竟生出想要頂禮膜拜的感覺。在大自然面前,人類何等渺小!久久地站著,我仿佛聽到在那青銅器時代,一陣微風吹過,這顆青銅器樹上的裝飾品便碰撞在一起,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響,奏響了青銅器之歌,更將這個時代的鑄造技術推向了巔峰!樹下,人們圍著神樹歡歌笑語,跳起那獨特的舞蹈,像是在通過神樹向上蒼祈求祥和幸福——愣愣地站在那兒,我的心久久難以平復。它那精細的線條,精湛的技術,那來自于大自然的勃勃生機和人們對美好的向往,注定它將成為古蜀文化中的瑰寶,不朽的杰作!
從展館出來,我仍沉浸在震驚之中。我們的祖先,用心血、智慧、技術和毅力,鑄造了這一件件精美到無以復加的工藝品,這些都是古蜀文化中的精華呀!
【四川三星堆遺址導游詞】相關文章:
四川三星堆遺址的導游詞10-20
文化遺址的導游詞01-07
沈陽新樂遺址導游詞09-22
陜西半坡遺址導游詞04-28
金界壕遺址導游詞08-12
陜西大明宮遺址導游詞05-29
江蘇常州淹城遺址導游詞01-15
四川精彩導游詞-四川導游詞01-07
四川旅游的導游詞_四川導游詞12-24
三星堆博物館導游詞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