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址的導游詞
作為一名樂于為游客排憂解難的導游,時常會需要準備好導游詞,導游詞的主要特點是口語化,此外還具有知識性、文學性、禮節性等特點。那么優秀的導游詞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化遺址的導游詞,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化遺址的導游詞1
香爐石文化遺址,位于武落鐘離以東,清江河谷的峽谷臺地上,這個面積僅70平方米的遺址的發現,使《世本》中的有關描述得到了驚人的證實。
從香爐石遺址中出土的器物來看,這幾乎就是對史書記載的形象化再現。巨大的卜骨,大多用巨魚的鰓蓋骨和龜甲雕刻。這種魚卜骨在其他同期類型考古中尚未發現,為香爐石所獨有。這從另一方面展示出史籍中早期巴人生存的漁獵環境和"俱事鬼神"的遠古景象。
從巴人的發展軌跡看,對于他們,遷徙同戰爭一樣,同樣是生命中的主題。從古至今,清江一直作為長江的支流存在,但時間的漫長,卻使一些故事變得模糊不清。在以往的許多考古認證中,位于三峽以下的湖北宜都的清江與長江交匯處,被認為是早期巴人進入長江的地方。這個推證被后來的一些事實推翻。古代長江的水量比今天更大,山體滑坡時常發生。即使到了今天仍多激流險灘。在遙遠的時代,舟船簡陋的巴人如何逆流而上,并穿過兇險的三個大峽谷,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大溪位于瞿塘峽以東三十多公里的地方,今天的大溪已是一個干涸的河床。專家帶著我們沿干涸的大溪而上。大溪在古代通往清江,并與清江連接。這在史籍中已有明確的記載。古代大溪與長江平行流向,它穿過長江與清江的分水嶺而進入恩施境內。史書記載的廩君沿鹽水之地遷徙,直到公元5世紀,清江以上到恩施尚可通航。春秋時,巴楚相爭,巴的兵力時常出現在湖北枝江,松滋,江陵一帶,就可證明巴人是沿大溪入清江東下的。
古時巴歌中唱出的情景,仍見于峽江兩岸。長江是巴人生命旅程中一個新的起點。生性驃悍的巴人在長江兩岸的縱深地帶開始了他們田園牧歌似的生活。史書記載,巴人種植水稻、燕麥,采摘桑葉養蠶,用上好的糧食釀制特有的清酒。他們有著豐富的事物。農耕文明改變了他們一成不變的生活方式,優質的稻米被制成脂粉,巴族女子在戰爭間隙,展示著她們短暫的美麗。
考古學家證實,早期進入峽江地帶的巴人,大多在長江的支流上建立他們的家園。這里有平緩的臺地和肥沃的土壤,而這一切還與當初巴人勢力的相對薄弱有關。春秋戰國之交,巴人在與江漢楚國、川西蜀國的分合中日漸強盛,強大的巴國在這一時期可謂如日中天。他們在長江邊的豐都、忠縣,涪陵都相繼建立過都城。考古學家仍在進行的探尋,把我們帶進撲朔迷離的氛圍中。
中國西部最大的工商業城市――重慶。長江與嘉陵江在這里神奇交匯,勾勒出一座美麗的半島。生活在重慶人似乎仍沉浸于他們最初的氛圍中。男人的熱烈率直,女人的美麗都一成不變的存留了下來。兩千多年前,這里是巴國最重要的都城――江州。上世紀,這些沿江而立的干欄式建筑,連結成片的船只,一眼望不到頭的石級,或許能帶給我們關于巴國圖景的想象。
兩千多年前的巴人和今天的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半島上,這是他們顛沛,搏殺生涯中一段寧靜而短暫的生活。歷史上,具有尚武精神的`民族都與延綿不斷的大遷徙連在一起。從殷商開始往后的千百年間,巴人的足跡遍及半個中國。重慶是巴人歷史命運的轉折點,在此以后不久,巴國隕落了。
文化遺址的導游詞2
各位女士、先生們:
這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岱海遺址群”組成部分之一——老虎山龍山文化早期人類聚居遺址。你看,半穴房屋,環山而筑,外圍城墻,壁壘森嚴,一派古國風貌。
該遺址1982年始開掘,現已發現認定文化遺存總面積達13萬平方米,古石墻南北長370米,東西寬330米。這是迄今發現的我國古代最早最完整的石墻防護體系之一,它標志著涼城地區早在5000年前就已進入了初具規模的城市王國時代。遺址內先后發掘房址60多座,灰坑21個,墓葬4座,出土陶器200多件。石器和骨器陳列在考古室內。一個居室、一件文物,雖說形態各異,色彩不一,但猶如原始彩電,在述說著夢幻的故事。此處遺址,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內蒙古烏蘭察布涼城地帶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喜愛中華文明的游客朋友們,歡迎您下次再來涼城做客。
文化遺址的導游詞3
親愛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
歡迎您們來到,我將熱情地為您們介紹,位于北京周口店村西的龍骨山。
距北京市區48公里。
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入,是世界上材料最豐富、最系統、最有價值的早期的人類遺址。
所以我們在游覽時應當不亂扔垃圾、不觸摸物品,這樣才能保護和欣賞到有著“人類遠古文化寶庫”之稱的中國主要古人類文化遺址。
首先,我們共同參觀一下“周口店第一地點”。
這里俗稱“猿人洞”,東西長約140米,中部最寬處約20米。
它是1921年瑞典科學家安特生、美國古生物學家格蘭階和古生物學家斯丹斯基共同發現的。
從1921年發現和發掘起,考古學家已下挖了40多米。
到目前為止,共出土的人類化石包括6件頭蓋骨、15件、157枚牙齒及大量骨骼碎塊,代表約40個北京猿人個體。
尤其是1921年至1927年,考古學家先后三次在“北京人”洞穴遺址外發現三枚人類牙齒化石,成為震驚世界的重大考古發現。
為研究人類早期的生物學演化及早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實物依據。
接下來,我們一起參觀“周口店第一地點”周圍的第五、七、八地點,它們是1929年被發現,在這兒里考古專家又出土了第一個化石,以及人工制作的工具和用火遺跡。
發現的第一具,從而為北京人的存在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成為古人類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發現的工具,可以推算北京人屬石器時代,加工石器的方法主要為錘擊法,其次為砸擊法。
發現的用火遺跡,把人類用火的歷史提前了幾十萬年,北京人是最早使用火的古人類。
經研究,可知“北京人”不僅懂得用火,而且有控制火和保存火種的能力。
燒火的燃料主要是草本植物,也用樹枝和鮮骨。
最后,讓我們步入北京猿人展覽館,領略一下考苦學家們辛勤研究成果和保護的重要意義。
根據對北京猿人骨骼化石、石器、用火遺跡等方面的研究,考古學家們認為北京猿人大約生活在距今70萬年到20萬年。
北京猿人頭部特征較原始,但已有明顯的現代的特征。
北京猿人已經懂得用火和吃熟食,知道保護火種,火的使用完備了人的特征。
北京猿人的發現,為中國古人類及其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北京猿人的發現與研究,為理論提供了有利實證,解決了關于“直立人”是猿還是人的爭論,是中國科學家為世界考古史做出的偉大貢獻。
事實證明,北京猿人具有“直立人”的典型形態標準,而對火的使用,更加完備了其作為人的特征。
“直立人”是的最早期,處于從猿到人進化過程最重要的環節,他們是猿的后代,后來人的祖先。
北京猿人的發現,是當之無愧的人類遠古文化寶庫。
這次旅途到此結束,祝大家愉快
謝謝。
文化遺址的導游詞4
各位游客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早晨好!歡迎大家來到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居延文化遺址考古旅游區。居延文化遺址為內蒙古重要的大型古文化遺址,1982年被國務院頒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居延文化遺址主要包含漢代張掖郡居延縣、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所轄城障、烽燧和塞墻等遺址。這些古建筑大多始建于西漢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廢棄于東漢末年。
遺址大部分分布在今額濟納旗境內,北起額濟納旗蘇泊淖爾東南方,沿額濟納河兩岸,延伸至甘肅省金塔縣以南地方;邊塞遺跡自東北斜向西南分布,全長約250公里。居延都尉所轄烽燧塞墻,分屬于州井候官、甲渠候官和殄北候官;在居延澤(今居延海金斯諾爾)以西,殄北塞以南,甲渠塞以東,州井塞以北的大片河流沖積地帶,為居延都尉府和居延縣所在,也是當時的主要屯田區,遺跡分布在今查科爾貼以北地域。
肩水都尉所轄烽燧塞墻,分屬于肩水候官、橐他候官和廣地候官,遺跡分布在今查科爾貼及其以南地域。1930年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曾作過全面調查,并統一編號,在大灣、地灣、破城子等30處遺址中發掘和采集了漢簡約1萬枚。1972-1976年間,甘肅省居延考古隊作了復查,并發掘了甲渠候官治所(即破城子)、甲渠第四燧和肩水金關3處遺址,出土漢簡約2萬枚。加上后來又出土的漢簡,總共出土漢簡4萬余枚。
發現了障、鄔、虎落等遺跡,同時出土有弓箭、銅鏃、鐵甲片、轉射、鐵農具和工具,以及各種生活用品等。在整個遺址區域內,目前已發現青銅時代遺址1處,不同歷史時期的城址13處,墓葬區6處,漢代烽燧118處,西夏至元代的廟宇10余處,以及大片的屯田區和縱橫交錯的河渠遺存等。這對研究漢代及其前后共約1500年間的文化、軍事、經濟、社會生活等具有重要歷史價值。
居延文化遺址是中外古代文化研究者和考古旅游愛好者的必至之處。朋友們,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我們不能割斷歷史,不能置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于不顧。盡管我們不是考古專家,但我們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是中華漢語言文化的繼承者。讓我們加入到居延文化遺址考古旅游的行列中去吧。
【文化遺址的導游詞】相關文章:
居延文化遺址旅游的導游詞06-12
古人類文化遺址導游詞03-27
居延文化遺址旅游導游詞范文06-13
老虎山古人類文化遺址的導游詞03-28
新樂遺址導游詞01-31
金沙遺址導游詞精選07-07
半坡遺址的導游詞02-05
半坡遺址導游詞01-25
殷墟遺址的導游詞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