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的典故(15篇)
成語的典故1
典源出處《莊子·大宗師》:“俄而子來有病,喘喘然將死,其妻子環而泣之。子犁往問之,曰:‘叱避,無怛化!衅鋺襞c之語,曰:‘偉哉造化,又將奚以汝為? 將奚以汝適? 以汝為鼠肝乎? 以汝為蟲臂乎?’”
釋義用法子來和子犁都是達觀生死的高士,子來病重,子犁讓其家人離開,不必驚訝子來的生死變化,并感嘆不知造化又要把子來安排到什么地方去,是化作鼠肝還是化作蟲臂。后以此典借指卑細不足道之物。
用典形式
【蟲臂】 宋·陸游:“吾生一蟲臂,世路幾羊腸。”金·元好問:“蟲臂偶然煩造物,獐頭何者亦求官!
【鼠肝】 宋·黃庭堅:“斯人氣金玉,視世一鼠肝!彼巍し冻纱螅骸盎脡m久已破狐涎,身世誰能料鼠肝?”清·高層云:“不堪白眼傷時客,猶是逢人效鼠肝!
【戲鼠肝】 金·元好問:“書生本自無燕頷,造物何曾戲鼠肝。”
【蟲臂鼠肝】 唐·白居易:“蟲臂鼠肝猶不怪,雞膚鶴發復何傷!
【鼠肝蟲臂】 宋·陸游:“卻慚向者力量淺,鼠肝蟲臂猶關情。”金·元好問:“鼠肝蟲臂萬化途,神奇腐朽相推遷。”清·金人瑞:“鼠肝蟲臂久蕭疏,只惜胸前幾本書!
成語的典故2
“刻舟求劍”這則成語的舟是船;求是尋找。在劍落水的船身上刻上記號,再去找劍。用來諷刺固執而不知變化的愚蠢可笑行為。
這個成語來源于《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他趕緊去抓,已經來不及了。
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并向大家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大家都不理解他為什么這樣做,也不再去問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說:“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里掉下去嗎?我還在這里刻了記號呢,怎么會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紛紛大笑起來,說:“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動,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劍呢?”
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后,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呂氏春秋》的作者也在寫完這個故事后評論說這個,“刻舟求劍”的人是“太愚蠢可笑了”!
成語的典故3
“上善若水”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此典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幾句話的字面含義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于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樣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樣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言語要像水那樣真誠,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為要像水那樣待機而動。正因為他像水那樣與萬物無爭,所以才沒有煩惱。
上善的人,就應該象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于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于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么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柔弱勝剛強,柔可克剛。
成語的典故4
“鳥盡弓藏”這則成語的意思是鳥給打光了,打鳥的彈弓就被收藏起來。比喻事成之后,功臣被廢棄或遭害。
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越世家》,蜚(同“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春秋末期,吳、越爭霸,越國被吳國打敗,屈服求和。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任用大夫文種、范蠡整頓國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國家轉弱為強,終于擊敗吳國,洗雪國恥。吳王夫差兵敗出逃,連續七次向越國求和,文種、范蠢堅持不允。夫差無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營中,信上寫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獵狗沒有用處了,就被殺了煮肉吃;敵國滅掉了,為戰勝敵人出謀獻策的謀臣沒有用處了,就被拋棄或鏟除。兩位大夫為什么不讓吳國保存下來,替自已留點余地呢?”文種、范蠡還是拒絕議和,夫差只好拔劍自刎。越王勾踐滅了吳國,在吳宮歡宴群臣時,發覺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邊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為范蠡投湖自殺了。可是過了不久,有人給文種送來一封信,上面寫著:“飛鳥打盡了,彈弓就被收藏起來;野兔捉光了,獵狗就被殺了煮來吃;敵國滅掉了,謀臣就被廢棄或遭害。越王為人,只可和他共患難,不宜與他同安樂。大夫至今不離他而去,不久難免有殺身之禍!蔽姆N此時方知范蠢并未死去,而是隱居了起來。他雖然不盡相信信中所說的話,但從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踐疑忌。一天勾踐登門探望文種,臨別留下佩劍一把。文種見劍鞘上有“屬樓”二字,正是當年吳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殺的那把劍。他明白勾踐的用意,悔不該不聽范蠡的勸告,只得引劍自盡。
成語的典故5
曹褒,字叔通,魯國薛縣(今山東勝縣東南)人,其父專門研究過周期的禮儀制度,曹褒十幾歲就跟著父親研究禮儀一類的學問。他仰慕叔孫通為漢高祖制定禮儀的功業,不分晝夜地刻苦學習,常常忘記自己在什么地方。曹褒初舉孝廉,不久被授任圖(今河南妃縣南)令。在任期間,以禮儀管理縣政,以恩德影響民俗,治理得非常出色。有一年,五個小偷在困縣作案被衙役捕獲。太守馬嚴非常痛恨偷盜行業,暗示曹褒立即殺掉五個小偷。曹褒說:“小偷罪不至死,如果無原則地服從上級指令,殺掉不該殺的人,有造我的處世準則。我寧肯得罪上司,絕不向權力妥協。”后來,曹褒因這件事被降為功曹。
當時漢章帝在位,他認為朝廷的禮儀制度很不完備,應重新制定,使之完善,于是命令百官詳加研討。曹褒當時在朝中任博士,他上書章帝。陳述意見,表示愿負責這項工作。皇帝很欣賞曹褒的見解,提升他為侍中,經常在皇帝身邊充當顧問。有一次,皇帝向玄武司馬斑固詢問改制禮儀的事宜,班固說:“京城讀書人很多,他們對禮儀都有些研究,不妨多找些人議一議。”章帝說:“民諺道:‘在大道邊蓋房子,三年也蓋不起來’(作舍道邊,三年不成)。人多嘴雜,意見不一,什么事都辦不成。當年堯帝制定規章讓夔一個人就辦了。”皇帝知道曹褒對歷朝禮儀很有研究,即下詔,命曹褒主持這項工作。曹褒接受任務后,撰寫了從皇帝到百姓關于婚喪嫁娶的一系列文章,計一百五十篇,其中多半參照前代制度。成書后,百官議論紛紛,章帝下令,停止討論。
這段故事提醒后人,作事要果斷,聽取意見要善于選擇,否則人言人殊什么事都辦不成。曹老不僅是個出色的學者,還是非常稱職的地方官,值得敬仰。
成語的典故6
“囊螢”典出《藝文類聚·續晉陽秋》:“車胤字武子,學而不倦。家貧不常得油,夏日用練囊盛數十螢火,以夜繼日焉!薄坝逞钡涑觥冻鯇W記》卷二引《宋齊語》:“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
此兩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螢”、“聚螢”、“照螢”、“讀書螢”、“映雪”、“照雪”、“窗雪”等,兩典并用還有“雪窗螢火”、“螢雪”等形式。是指貧士苦讀的典故。
成語的典故7
南宋末,金國不斷南侵。辛棄疾參加了抗金義軍。后來,他在南宋朝廷里,歷任湖北、江西、湖南、建安撫使。
他不僅是個愛國英雄,還寫了很多充滿戰斗激情的詞文。由于主和派的打擊,他在上饒帶湖旁,度過18年退隱生活。1203年,朝廷任命他為浙東安撫使兼紹興知府。他常與住在紹興鑒湖旁的愛國詩人陸游議論國家大事。第二年春,宋寧宗要他去京城,征詢他對北伐金國的意見。臨行前,陸游送他一首長詩《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詩中說:辛棄疾是管仲、蕭何一流人物,做浙東安撫使大材小用了。
辛棄疾到了京城,皇帝只安排他做鎮江府知府。不久,這位愛國英雄在憂憤中病逝。
后來,人們以“大材小用”作成語,比喻才能高,職位低,不能充分發揮作用。
成語的典故8
典源出處
《三國志 ·魏書 ·邴原傳》 注引 《邴原別傳》 曰:“ (邴原) 欲遠游學,詣安丘孫崧。崧辭曰: ‘君鄉里鄭君(玄),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鄭君學覽古今,博聞強識,鉤深至遠,誠學者之師模也。君乃舍之,躡屣千里,所謂以鄭為東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文選· 陳琳 〈為曹洪與魏文帝書〉》:“怪乃輕其家丘,謂為倩人!睆堛娮ⅲ骸棒斎瞬蛔R孔子圣人,乃云:‘我東家丘者,吾知之矣!暂p孔丘也!北饼R ·顏之推 《顏氏家訓 ·慕賢》:“世人多蔽,貴耳賤目,重遙輕近。少長周旋,如有賢哲,每相狎侮,不加禮敬; 他鄉異縣,微藉風聲,延頸企踵,甚于饑渴。校其長短,核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魯人謂孔子為東家丘”。
釋義用法
魯國孔子家鄉的人看不起孔子,說: 不就是我東鄰的孔丘嗎? 我早就知道了。后用此典表示鄙陋無知,不識賢人才士。
用典形式
【家丘】 唐 ·高適: 宅相予偏重,家丘人莫輕!
【不知丘】 宋 ·蘇軾:“魯人豈獨不知丘,蹸藉夫子無罪尤!
【東家丘】 唐 ·李白:“宋人不辨玉,魯賤東家丘!彼 ·辛棄疾:“寂寞東家丘何在,縹緲危亭小魯!鼻 ·丘逢甲:“人師我愧東家丘,儒書無能解國憂!
【笑東家】 明 · 高啟:“薄俗相輕吾敢怨,魯人猶自笑東家!
【敬東家】 唐 ·許渾:“楊子可曾過此里,魯人何必敬東家。”
【魯東家】 宋 ·劉筠:“職清唐內相,宅僻魯東家!彼 ·黃庭堅:“圣學魯東家,恭惟同出自!
成語的典故9
當務之急
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問起,現在要知道和要去干的事情很多,究竟應該先知道和干些什么。孟子回答說:“有智慧的人無所不知,但要知道當前應該做的事中最急需要辦的事,而不要面面俱到。比如仁德是人們無所不愛的,但應先愛親人和賢者。又比如古代的圣主堯和舜,尚且不能認識所有的事物,因為他們必須急于抽當前最重要的事情。堯舜的仁德也不是愛一切人,因為他們急于愛的是親人和賢人!苯又,孟子又從反面來回答這個問題:“父母死了,不去服三年的喪期,卻對服三個月、五個月喪期的禮節很講究;在長者面前用餐沒有禮貌地狼吞虎咽,咕哆咕哆地喝湯,卻去講什么不能用牙齒咬斷干肉等等,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道當前最需要知道和干的是什么!
【出處】先秦·孟軻《孟子·盡心上》:“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 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
【釋讀】孟于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釋義意思是指當前應該做的事情中最急需辦的事。
成語的典故10
典源出處
《戰國策·秦策二》:“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淠笐,投杼 (zhu) 逾墻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新序·雜事》亦載,“費人”作“鄭人”。《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亦載。
釋義用法
曾參本是賢人,有與其同名者殺人,結果三次“曾參殺人”的.傳言竟使最了解他的母親也相信了,乃至越墻逃走。后用此典形容流言可畏。
用典形式
【投杼】 唐·李白:“虛言誤公子,投杼惑慈親。”清·陳夢雷:“君思本自同慈母,投杼何堪眾口傳。”
【投梭】 明 ·徐渭:“投梭賢母誤,避杖走兒狷!
【曾家機】 唐·白居易:“曾家機上聞投杼,尹氏園中見掇蜂!
【慈母疑】 唐·李端:“伯奇掇蜂賢父逐,曾參殺人慈母疑。”
【讒言三及】 唐·李白:“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
【讒言三至】 三國·曹植:“眾口可以鑠金,讒言三至,慈母不親!
【三言移曾母】 宋·陳師道:“三 言移曾母,投杼公何如。”
【曾參不殺人】 唐·元。骸拔☉U叔猶憐我,自保曾參不殺人!
成語的典故11
趨炎附勢成語解析
[釋義] 趨:趨向;迎合。炎:熱。奉承和依附有權有勢的人。
[語出] 宋·陳善《捫虱新話》:“蓋趨炎附勢;自古然矣!
[正音] 勢;不能讀作“sì”。
[辨形] 趨;不能寫作“驅”。
[近義] 曲意逢迎 如蟻附膻
[反義] 剛直不阿
[用法] 用作貶義。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結構] 聯合式。
[辨析] ~和“如蟻附膻”有別:~是直陳性的;能用于一群人;也能用于個人;“如蟻附膻”是比喻性的;只適用于一群人。
趨炎附勢成語典故
宋真宗時,聊城人李垂考中進士,先后擔任著作郎、館閣校理等官職。
李垂很有才學,為人正直,對當時官場中奉承拍馬的作風非常反感,因此得不到重用。
當時的宰相丁謂,就是用阿諛奉承的卑劣手法獲取真宗歡心的。他玩弄權術,獨攬朝政。許多想升官的人都不住地吹捧他。有人對李垂不走丁謂的門道不理解,問他為什么從未去拜謁過丁謂。
李垂說:“丁謂身為宰相,不但不公正處理事務,而且仗勢欺人,有負于朝廷對他的重托和百姓對他的期望。這樣的人我為什么要去拜謁他?”
這話后來傳到了丁謂那里,丁謂非常惱火,借故把李垂貶到外地去當官。
宋仁宗即位后,丁謂倒了臺,李垂卻被召回京都。一些關心他的朋友對他說:“朝廷里有些大臣知道你才學過人,想推舉你當如制誥(為皇帝起草詔書等官員)。不過,當今宰相還不認識你,你何不去拜見一下他呢?”
李垂冷靜地回答說:“如果我30年前就去拜謁當時的宰相丁謂,可能早就當上翰林學士了。我現在年紀大了,見到有的大臣處事不公正,就常常當面指責他。我怎么能趨炎附勢,看別人的眼色行事,借以來換取他們的薦引和提攜呢?”
他的這番話又傳到了宰相耳里。結果他再次被擠出京都,到外地當州官。
趨炎附勢成語造句
1、韓愈說:“君子要處心有道,行己有方!蔽矣衷鯐呇赘絼菽?
2、你別怪我趨炎附勢,要知人在廊簷下不得不低頭啊!
3、媒體名義上是自由的,雖然趨炎附勢,而且常被官員騷擾。
4、今天在會議上,他那趨炎附勢的丑態,實在令人噁心。
5、這種趨炎附勢的小人,不必理會他!
6、見風使舵者,趨炎附勢者改變自己的觀點,尤其是政治觀點以適應目前的需要
7、你與這種趨炎附勢的小人深交,小心近墨者黑。
8、他是個趨炎附勢的小人,前倨后恭的丑態令人不敢恭維。
9、躊躇滿志的鄧武迪拿著那只寶貝蘋果,陶醉在大伙趨炎附勢的注意中。
10、趨炎附勢是小人行徑,不是我們君子所為。
11、我瞧不起這種靠趨炎附勢,得到重用的人。
12、想當年你還得意時,門庭若市,前來趨炎附勢的親戚朋友不知有多少?
13、目前社會上趨炎附勢的人越來越多,這種現象令人痛心不已。
14、即使由于裝備和技術的關系,露營本身已經成為一個趨炎附勢的問題。
15、因為軍人們被授予榮譽和權力,成群的蠅營狗茍的壞胚子趨炎附勢,本不具備的天才品質都賦予了權勢,于是他們便被稱為天才。
16、使用這些字樣的動機是莊嚴肅穆而非趨炎附勢。
17、在我看來,他就是個趨炎附勢的機會主義者。
18、一個人立身行世要有骨氣,有操守,不可趨炎附勢。
成語的典故12
屢見不鮮
陸賈是楚漢相爭時期劉邦手下的一名說客,因為學富五車所以常常被派到各個諸侯國去,在他才高八斗的學識基礎之下,經?谌魬液觿俎q而回。劉邦對他一直以來都很賞識,對他也是封官加爵不斷的升遷。劉邦死了以后陸賈辭去官職回到雍州過起了隱居的生活。
陸賈育有五個兒子,在他們長大成人以后陸賈便把他的積蓄平均分配給他的兒子們,叫他們以此為基礎自力更生開創自已的天地。
陸賈對他的兒子們提出了一個條件,他對兒子們說:我將在這一年的時間里帶著數十名身著霓裳羽衣的歌舞侍者們外出游玩,這其間無論經過你們哪一個家庭,你們都要用好酒好菜盛情款待我們,千萬不要以為我會經常來就不需要用禽獸來如待我們。他還跟兒子們說如果他在誰的家里度過百年,他的侍從跟隨身的物品就歸誰擁有。果然在這之后他帶著貴重的寶劍跟侍從們四處游山玩水,輪流在各個孩子家里吃住,數十天便換一家,他的兒子們都十分聽從父親的訓話,哪家也不敢對陸賈有一絲一毫的怠慢。
成語的典故13
“爾虞我詐”這則成語的“爾”指你;“虞”指欺騙;“詐”指欺詐。比喻互相勾心斗角,玩弄花招。
這個成語來源于《左傳。宣公十五年》,盟曰:“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春秋中期,楚國在中原稱霸,楚莊王根本不把鄰近的小國放在眼里。有一次,他派大夫申舟出使齊國,指示他經過宋國的時候,不必要向它借路。申舟估計到這樣一來,必定會觸怒宋國,說不定因此而被殺死。但莊王堅持要他這樣做,并向他保證,如果他被宋國殺死,自己將出兵討伐宋國,為他報仇。申舟沒有辦法,只好將兒子申犀(xi)托付給莊王,然后出發。
不出申舟所料,他經過宋國時因沒有借路而被抓住。宋國的執政大夫華元了解情況后,對莊王如此無禮非常氣憤,對宋文公說:“經過我們宋國而不通知我們,這是把宋國當作屬國看待。當屬國等于亡國。如果殺掉楚國使者,楚國來討伐我們,也不過是亡國。與其如此,倒不如把楚使殺掉!”
宋文公同意華元的看法,下令將申舟殺了。
消息傳到楚國,莊王聽到后氣得鞋子來不及穿,寶劍也沒時間掛,就下令討伐宋國。
但是,宋國雖然是個小國,要攻滅它也并不容易。莊王從公元前595年秋出兵,一直圍攻到次年夏天,還是沒有把宋國的都城打下來。莊王的銳氣大大低落,決定解圍回國。申舟的兒子申犀得知后,在莊王馬前叩頭說:“我父親當時明知要死,可是不敢違抗您的命令,F在,您倒丟開從前說的話了!
莊王聽了,無法回答。這時,在邊上為莊王駕車的大夫申叔時獻技道:“可以在這里讓士兵蓋房舍、種田,裝作要長期留下。這樣,宋國就會因害怕而投降!
莊王采納了申叔時的計策并加以實施。宋國人見了果然害怕。華元鼓勵守城軍民寧愿戰死、餓死,也決不投降。
一天深夜,華元悄悄地混進楚軍營地,潛入到楚軍主帥子反營帳里,并登上他的臥榻,把他叫起來說:“我們君王叫我把宋國現在的困苦狀況告訴您:糧草早已吃光,大家已經交換死去的孩子當飯吃。柴草也早已燒光了,大家用拆散的尸骨當柴燒。雖然如此,但你們想以此來壓我們訂立喪權辱國的城下之盟,那末我們寧肯滅亡也不會接受。如果你們能退兵三十里,那末您怎么吩咐,我就怎么辦!”子反聽了這番話很害怕,當場先和華元私下約定,然后再稟告莊王。莊王本來就想撤軍,聽了自然同意。
第二天,莊王下令楚軍退兵三十里。于是,宋國同楚國恢復了和平。華元到楚營中去訂立了盟約,并作為人質到楚國去。盟約上寫著:“我不欺騙你,你也不欺騙我!”
成語的典故14
語出《后漢書·逸民傳·高鳳》:“高鳳字文通,南陽葉人也。少為書生,家以農畝為業,而專精誦讀,晝夜不息。妻嘗之田,曝麥于庭,令鳳護雞。時天暴雨,而鳳持竿誦經,不覺潦水流麥。妻還怪問,鳳方悟之。其后遂為名儒,乃教授業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麥”、“麥流”、“棄麥”、“麥不收”、“中庭麥”、“高鳳”等來是指專心讀書。
成語的典故15
1、【高山流水】
春秋時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搖深,常人難解,僅鐘子期能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贊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
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鐘子期嘆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焙髞礴娮悠谌ナ,伯牙痛失知音,廢琴終身不彈。
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難遇,也指樂曲絕妙。
2、【莊周夢蝶】
戰國時哲學家莊周主張是非齊一,物我兩忘。《莊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莊周夢見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飛舞,怡然自樂。
夢醒以后,自身依然是莊周。因此說,不知是莊周化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化為莊周。
后世遂以“莊周夢蝶”比喻人生如夢幻,難以究詰。
3、【傾國傾城】
漢武帝時,協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古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復傾國,佳人難再得。”
武帝無限神往,嘆息良久曰:“世豈有此人乎?”平陽公主進言,謂李延年有妹,姿容絕代,妙麗善舞。
武帝召見,納入后宮,即后來深受寵幸的李夫人!皟A國傾城”一詞,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絕倫,文學作品中引用甚多。
4、【詠絮才高】
東晉政治家謝安在雪天合家聚談,與兒女討論文義。正值戶外雪越下越大,謝安興致勃發,就指著外面的飛雪問:“白雪紛紛何所似?”
謝安的侄子謝朗隨口說:“撒鹽空中差可擬。”侄女謝道韞接著道:“未若柳絮因風起!敝x安聽后大加贊賞,夸獎侄女才思不凡。謝道韞是東晉有名的才女。
柳絮隨風飛揚,壯似飛雪,用以比喻紛飛的白雪,恰切而形象,故世人譽婦女有詩才為“詠絮才”。
5、【人面桃花】
唐詩人崔護,資質甚美,清明獨游長安南莊,至一村戶,見花木叢萃,寂無人聲。因渴極,叩門求漿。良久始有一女子應門,捧杯水讓坐。女子獨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態楚楚動人;凝睇相對,似有無限深情。
崔護以言挑之,不應。彼此注目久之。崔辭行,女子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次年清明,崔護追憶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訪,唯見門院如故,扁鎖無人。
惆悵之余,乃題詩于門扉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后代詩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來后不復再見的惆悵心情。
6、【破鏡重圓】
南朝陳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為陳后主的妹妹樂昌公主。因見天下大亂,國亡無日,遂破銅鏡為二,夫妻各執一半,相約他年正月十五日賣鏡都市會面。
不久,陳果為隋所滅。德言流離至京城,遇一仆在街頭叫賣破鏡,正與自己藏的半邊契合。就題詩道:“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
公主見詩,悲泣不食。楊素知情后,大為感動,終于讓他們夫婦團聚。后因以“破鏡重圓”喻夫妻離散后重新團圓。
7、【鏡花水月】
鏡中花,水中月,世人常以喻虛幻不可求得之物,但詩家常用以比喻朦朧空靈的意境。
如宋嚴羽以佛論詩,主張妙悟,他說;“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
又明謝臻論詩云:“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鏡花,勿泥其跡可也。”以“鏡花水月”比喻詩歌中不可言傳的妙境。
8、【東施效顰】
西施有心痛病,總是皺著眉走路。村子里的人見到西施楚楚可憐的樣子,都覺得西施更加美麗了,對她的美貌贊不絕口。
村子里還有一個女子名叫東施,模樣長得非常丑陋,她看見后,認為西施那種樣子非常好看,于是就模仿著西施,也捂著心口,皺眉蹙(cù)額地走在村莊里。
可是,事與愿違,人們見了她那種怪模樣都避得遠遠的。后來人們用“東施效顰”嘲諷不顧本身條件而一味模仿,以致效果很壞的人。
【成語的典故】相關文章:
成語典故07-20
成語的典故11-02
亡羊補牢的成語典故04-19
讀書的成語典故06-11
同舟共濟的成語典故03-20
成語“指鹿為馬”的典故02-28
成語“先憂后樂”的典故02-28
安步當車成語的典故03-30
成語典故大全07-20
朝秦暮楚的成語典故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