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重陽節小學作文合集八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重陽節小學作文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重陽節小學作文 篇1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游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據《晉書》中《孟嘉傳》載,九月重陽這天,晉朝大司馬桓溫及參軍大將孟嘉等人登上龍山(今湖北江陵縣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觀賞山景,連帽被風吹走也不知道。桓溫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辯,一時傳為佳話。
南朝時,梁人吳均在《續齊諧記》中記載一個神異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游學,費長房要他在重陽這天讓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飲菊花酒,才可免禍。桓景照辦了,才逃脫災禍。這個故事,生動地反映出重陽時人們的避邪除災心理。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并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記隋代風俗,已與后世近似。在南宋的《夢粱錄》卷五載:“日月梭飛,轉盼重陽。……是日‘孟嘉登龍山落帽,淵明向東籬賞菊’,正是故事。”南宋韓元吉《水調歌頭·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負菊花開。試尋高處,攜手攝展上崔嵬。放目蒼崖萬仞,云護曉霜成陣,知我與君來。古寺倚修竹,飛檻絕尖埃。”描寫了重陽賞菊及登高觀景的韻致。
明清時,北京地區登高頗盛,《燕京歲時記》云:“京師謂重陽為九月九。每屆九月九日則都人提壺攜楹,出都登高。南則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等處,北則薊門煙樹、清凈化域等處,遠則西山八處。賦詩飲酒,烤肉分糕,詢一時之快樂也。”不論文人百姓,都喜歡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貴戚富家則帶上幕帳、烤具、車馬、樂器,登高臺、土坡,架起幕帳、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戲奏樂,聽歌看舞。如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陽于北海東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并架藍布圍障,防止閑人偷看。在玉淵潭等處,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宮御花園里也有登高之山。
重陽節小學作文 篇2
從古至今,人們把“九”稱之為“陽數”,把“六”稱之為“陰數”,九月初九,兩陽相會,故而稱之為重陽,“九九”與“久久”讀音相同,又有著長壽的意義,并且還有尊老,愛老,助老的風 俗意義。今天,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重陽節。
重陽節有很多的習俗,例如:賞菊花,登高,吃花糕······在這一天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關于菊花,我有一個重陽節的傳說。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人叫恒景,他平常守著自家的空地。有一年,瘟疫襲擊而來,他聽說,在南邊有一位叫費長房的仙人。
于是,他跋山涉水,歷經千辛萬苦,依舊沒有找到。有一天,他看見一只白鶴,于是,就跟著他走了,不知不覺的來到了費長房的住處,恒景跪了兩天兩夜,門才被打開,費長房得知情況后,給了 他一把青龍寶劍,一支茱萸,一瓶菊花酒,恒景學會后,就趕了回汝南縣,正好是九月初九,瘟疫來襲擊了,恒景帶著父老鄉親登上了山頂,身上有一支茱萸,喝了一瓶菊花酒,瘟疫來了。結果無人得 病,便走了,就在這時恒景抽出寶劍,與瘟疫斗了幾回合,瘟疫知道不行,便落荒而逃。故此,就有了“九九重陽”的節日,也有了這些習俗。
重陽節,又是尊老,愛老,助老的節日,我要在這天幫助那些老人,使他們得到一些溫暖。
讓我們一起行動吧,尊老,愛老,助老,使老人永遠健康,長壽。讓我們把每一天都當作重陽節,每天都去尊老,愛老,助老吧!
重陽節小學作文 篇3
“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小學生重陽節作文400字。還是今朝歌酒席,向頭翁八少年場。”我想,在這重陽節到來之即,大自然的萬事萬物也都會涌起一絲特別的感覺。比如,奶奶家園子的蘋果樹······
—————題記
人
又是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媽媽領著我們買了大包小包的東西去向下看奶奶和爺爺。車子在林蔭馬路上奔馳,飄飛的落葉像撒下的菊黃花瓣,公路兩邊的田野泛著金黃,我的心情也如這金色般燦爛,小學生作文《小學生重陽節作文400字》。
樹
我和這家的主人一同長大,在這里已經生活了許多年。在孩子們還小時,主人沒少操勞,過幾年苦日子,如今都有了自己的孩子仙子還拎著一大包東西來看望老人,真幸福啊!
人
吃飯了!一桌熱氣騰騰的飯菜,饞得我直流口水,問起來味道香噴噴的。有糖醋排骨、清蒸多寶魚、陳醋海參、辣炒螃蟹······許許多多的飯菜,家人聚在一起吃飯,推杯問盞,好不熱鬧!
樹
吃完飯,大人、孩子都聚在我身邊。主人的孫子最調皮,爬到我身上,將一個個又大又紅的蘋果摘下來收到籃子里,夠不著的拿棍子打,大人不停地搖晃我的身體,成熟的.果子落了一地。打在身上,身疼,看著孩子吃著香甜的蘋果,心樂。
“別后登此臺,愿言長相思。”一家人聚在一起談論著、說笑著,孩子們嬉笑著,多么幸福呀!
愿老人永遠長壽,愿家家生活幸福!
重陽節小學作文 篇4
今天是重陽節,也是個尊老愛幼孝敬長輩的日子,以前我勸父親不要喝酒,他沒有理會。
這時,我想起了老師讓我們在重陽節做卡片寫養生方法,我便做了一張卡片,上面寫著“父親,你不要喝酒了,要多吃蔬菜,勤運動,才會對身體有好處”,看到父親收到卡片笑了,我也好開心,我相信父親一定能做到的。
重陽節小學作文 篇5
重陽節快要到了,今天,行走班一顆顆火熱的心排著整齊的隊伍來到了洪澤托老院。
為了讓我們托老院之行給爺爺奶奶們帶來歡樂,幾天前,行走班老師就讓我們拿出自己的最擅長的表演本領給爺爺奶奶們看,我們在家里自編自演,練了一遍又一遍,直至練熟了為止。在表演時,有的同學們表演唱歌,有的表演跳舞……我表演的是講故事——《重陽節的來歷》,表演的同學個個神情投入,觀看的同學和爺爺奶奶像一家人一樣在一邊靜靜觀看,現場不時傳來爺爺奶奶的笑聲,想著我們雖小,也能用自己的力量給爺爺奶奶們帶來歡聲笑語,我們的心也像吃了蜜一樣的甜。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聽說,有兩位五年級的哥哥姐姐在看望前夕還自己親手挑選了禮物送給爺爺奶奶,作為我們少先隊員,都要以他們為榜樣,用自己的實際行為尊敬所有的老人,關愛所有的老人。
重陽節小學作文 篇6
這個城市根本沒有一點關于這個節日的消息,盡管它并不是屬于我們的節,甚至作為節日它顯得那么不重要,可是我還是不禁想到了在家鄉這個日子的氣氛。
記得我曾經為了能夠在這天晚上和同學去登高而和爸爸爭執,他很生氣很武斷地說,如果我敢去他就打斷我的腿(這是一句他最常用的威脅語言)。也許在初中那個年紀而且沒有媽媽在身邊的女孩子最厭惡的就是這樣的管教吧!這樣就直接導致了我叛逆的行為,盡管我明白他不讓我去是擔心我的安全。但是那個時候我對黑夜并不害怕,遠遠沒有現在這種恐懼感! 說遠了,說回重陽節吧!在家鄉,每到這天晚上都會有成群結隊的人們去登南山,每個人手里會拿著一支菊花,很熱鬧!小孩子會很興奮,老人也會在中年人的攙扶下去參加活動,給我留下很溫馨的感覺。
在新鮮感覺的漸漸降溫后,我看見了文化和生活的差異!我像一只被移栽的植物!
重陽節小學作文 篇7
10月10日今天早上我6:00就起床了。我穿上衣服,洗臉,刷牙,吃好早飯后我把頭梳好。姥姥看見我時,我已經準備好了。我對姥姥說:“今天是老人節,這是送給你的。”我把一個小包給姥姥,姥姥打開一看,有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祝您老人節快樂”七個大字,還散發著濃郁的香味。姥姥說:“你給我最好的禮物就是好好學習。”
今天我過得很愉快。
重陽節小學作文 篇8
自古以來,中國便把“九”這個數字視為陽數,九月初九,兩陽相聚,便把這天定為“重陽節”,又因為“重陽節”是老年人過的節日,所以,又把這天稱為“老人節”。
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家人相聚,一起登高望遠,插茱萸葉子,飲菊花酒,在歡笑聲中度過這一天,孟浩然的《過故人莊》:“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王維的《九月九憶日山東兄弟》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都給我們描述了的先輩過重陽節的溫暖幸福的情形。但是是,今日的重陽節,已經失去了往日的風采。
盡管日歷上鮮紅的九月九日下面清晰地標注著“重陽節”,但是是絕大多數人家中卻沒有一點過節的氣氛的影兒。不少老人依舊呆在屋中,洗衣做飯,替兒女子孫分憂。巍峨挺拔的大山上寂靜無聲,只有偶爾傳出的幾聲風吹樹葉的聲音記錄著昔日重陽的歡聲笑語。學生父母們口中吟誦著“遍插茱萸少一人”,最后卻連“茱萸”到底為何方神圣都不知道;孩子們像寶貝一樣捧在手里的東西不是獻給老人們的一杯清茶,而是一本厚厚的語文書……這一切的一切,無不告訴華夏子孫正在淡忘這個中華的傳統節日。
如今,已經邁入信息化社會的我們,是否真的不再需要傳統社會的習俗了呢?父親節、母親節、教師節、重陽節……這些為我們身邊最親近、給予了我們最多關愛的人所設立的節日,真的不需要了嗎?恰恰相反,這些節日中所包含的親情倫理道德,這是我們這些人最需要學習的。孝敬長輩,為其分憂,是我們在重陽節這天最應該做的,也是我們每天的必修課。因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值得欣慰的是,在重陽節這天,仍有不少人還記得它——這個老人的節日。在大山里側耳細細傾聽,還能聽見腳踩在落葉上的沙沙聲;老人的耳畔,還回想著女兒的祝福之音;在一些家人的陽臺上,撒著兩三顆茱萸桿和黃中帶青的茱萸葉子;在一些孩子的日記本上,字跡中還能看見“歡度重陽,為爺爺奶奶做事”的記錄,在老人的床頭柜上,慢慢的茶杯里飄出了縷縷菊花的清香氣息……
重陽節,希望在不久之后的九月初九,會重新飄起菊花酒的氣息,響起老人們的歡笑,拾起兒女的孝心,更拾起的是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和悠悠的燦爛的歷史文化。
【有關重陽節小學作文合集八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