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有感初三作文范文(通用5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范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秋節有感初三作文范文(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秋節有感初三作文1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那么,它的起源是什么呢?有什么樣的習俗呢?是什么原因使得其成為團圓節日呢?國內外民俗學的相關研究很多,而且很深入,但是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本文著重從起源、習俗、象征意義、相關傳說等方面,從民俗學、社會學的角度,由現象深入本質進行剖析,在前人很多研究的基礎之上,得出自己的結論。
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它的形式與意義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并有相關的祭祀的記載。在民間,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
后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加之相關詩詞的作用,中秋節更逐漸為人們重視。
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關注,中秋節也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于宋朝。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啊,皎潔的月亮,你引起多少人的豐富想象:嫦娥,因偷吃仙藥,被關在寂寞的廣寒宮內;吳剛,被罰砍那砍不斷的桂花樹;小玉兔,在廣寒宮里為嫦娥搗藥……
我多想和吳剛去做伴,多想去慰問孤獨的嫦娥,多想去逗逗可愛的小玉兔呀……
可你又那么遙遠,我想借大雁的翅膀,在這歡樂的時刻飛向你的懷抱,可大雁也飛不了這么高;我想用長虹架起一座彩橋,去探望你這地球的少年,可當彩虹出現時,你卻不知在何方……
看著這圓圓的月亮,我又思念起去世的奶奶來。她那慈祥的面龐又浮現在我的眼前。一想起奶奶來,我的眼睛就濕潤了,奶奶好像也在我們身旁和我們歡度佳節。這不正應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詩句嗎?
中秋節有感初三作文2
盼望已久的中秋佳節終于到了,人們興高采烈,以各種節目形式來歡度這個傳統節日。這天剛好是我叔叔的生日,大家一起在酒店里聚餐,慶祝生日,共度佳節。
來到酒店門口,嘩!那里人山人海,連泊車的位子都沒有了,人們把酒店都圍了個水泄不通。幸好我們預先訂好了四張桌,看到整個飯店人頭攢動,熱鬧非凡的歡樂景象,我心里特別高興,盡情地品賞著各種各樣的海鮮和名菜。
吃完晚飯,我們就到海濱泳場看花燈。這時,一輪明月高高掛在天上,又大又圓,把整個大地都照得亮堂堂的。今年的天氣特別好,九點十五分,我們來到目的地時,沙灘上已經燈火輝煌,游人如織了。我們沿著沙灘一邊觀賞一邊向前走。走進大門,“奇燈異彩耀水灣,依山伴水放珠海”的巨副對聯則提醒游人千萬不要忘記了在此賞月的大好時光。進入泳場,只見偌大的泳場里到處都是火樹銀花,奇燈異彩。游人的歡歌笑語此起彼伏。沙灘上三五成群的珠海人擺開鍋碗瓢盆,搞起燒烤;有的在沙灘上鋪開塑料紙,放上月餅、飲料等等,圍在一起,對月舉杯;有的人還手拉手跳起舞;熱鬧無比。
今天晚上的花燈令我大飽眼福,真是流漣忘返。當我們懷著愉快的心情走在回家的路上時,圓圓的月亮也悄悄地跟在我們的后面。
我多么盼著快點兒過中秋節啊,晚上,家人出去吃中秋晚飯,望月、吟詩、飲酒、吃月餅,多么幸福啊!晚上,我們一家圍坐在餐桌上吃月餅,爸爸把每個月餅都切成六份,一人一份。月餅的餡兒很稀罕,都有貝殼味兒、美國藍莓味兒、咖啡味兒、芝士味兒……我覺得芝士味兒的最好吃。
我們一家人在院子的中央處賞月。我望著月亮,月亮原來是紅紅的,慢慢地爬爬漸漸的變白了,上面的圖像明了了,很美,給人一種暢快的感覺。
在我睡覺時,我看著窗外,想起了一首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是想念家人的。
不管兩個人離別多久,都能看到同一輪月亮。
中秋節有感初三作文3
今天是中秋。
夜,早已來臨。如水的月光透過窗戶灑進各家的房屋里,照亮了人們的心房。就在這個時候,有多少人正與親人們團聚在一起,在團圓的喜悅中吃著月餅,在月餅的甜美中仰望那一輪圓圓的明月。
也在這個時候,又有多少的游子們正站在窗前,也在看著那十五的月亮。不過,在他們眼里出現的并不是一輪圓圓的明月,而是親人們微笑的.臉龐。在他們心底燃燒的并不是與親人團聚的喜悅,而是濃濃的思鄉之情。
中秋,是讓人思鄉的日子。
我從來沒有過這種濃濃的鄉愁,因為我每天都與親人在一起。在我看來,天天都是中秋,日日都是十五。無論是晴天、陰天、還是雨天,我總能感到溫暖的親情,總能看到一輪圓月。但我卻希望可以體會一下思鄉的感情。因為我知道我在想家的時候,家也在思念著我,所以我感到的并不是思鄉的愁緒,而是親情的溫暖。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比較重要的節日了,應該算是除去春節外的第二大節了。在童年的記憶里,每年這一天對我們家特別有意義。當時的生活和工作壓力不象現在這么大,但物質也是絕對的貧乏。過節便是孩子們特渴望的日子,因為每年只有這時候才能改善一下生活。
我們之所以喜歡中秋節是因為秋天實在是個讓人喜歡的季節:忙碌了一年的農民在這個季節收獲。金燦燦的玉米、雪白的棉花、紫紅的高梁、笑開嘴露出牙的石榴、笑彎了腰的谷子、剛出土的花生、紅了半圈的棗子、黃橙澄的甜梨、清脆可口的蘋果都會按時出現在我小學時的作文上。
現在除了關心這些收獲之外,還關注那藍藍的天,白白的云。秋高氣爽--又是誰創造了這么貼切的詞!
那些游子們呀!在這中秋之夜,只要你們的心底可以感到家的溫暖,那么我相信一輪圓圓的明月也會在你們的心中升起,一種團圓的喜悅也會在你們的心中燃燒。
十五的月亮仍然掛在天上,在夜色的襯托下,是那么的明亮。
中秋節有感初三作文4
中秋的夜晚,我獨自去村邊的小塘邊賞月。
白天的喧鬧遠去了,小塘的中秋之夜是靜謐的。月亮一動不動地懸在空中,那么渾圓,那么柔和。小塘中也有一個月兒,那莫不是天上的月兒在照鏡子?風兒輕輕一叩,敲碎了月,又聚了。水中的月兒隨著波浪輕輕地晃動,像有頑童在戲耍,卻又那么安祥。天上的月兒那么高,像遠處飄來的渺茫的歌聲,隱約而又捉摸不定。
月兒照著水。月光像溫柔的網,密密的,長長的,從天上一直織到水面,又在水面一層層疊起來。伸出手去撫摸那網,卻又觸摸不到,只可以感覺那網是軟綿綿的、濕漉漉的,那網泛著的氣味是甜蜜蜜、涼絲絲的,一股清香直鉆到心里。岸邊的樹和近岸的葦葉也輕舞著,像是給月光伴舞,又像是在這偌大的舞臺上炫耀自己柔曼的舞姿。
一切都靜靜的,連葉子那被秋風撫摸著發出的沙沙聲也若有若無。這樣的夜晚,多么美好啊!隨著風兒,偶爾傳來遠處農戶的談笑聲,又隨著風兒遠去了……小塘的中秋之夜,月兒興致很濃,我也興致很濃。我沉醉在這誘人的夜色中。但是今年汶川大地震,令許多家庭失去了親人。在這次災難中死難都達8萬多人,不計其數的人由健全變成殘疾。我望著窗外那輪月亮,灰朦朦的發著慘淡的月光,似乎也在為他們哀悼。
當我們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上課時,災區的小朋友有的背井離鄉分散到其他城市讀書;有在條件簡陋的帳篷里學習;還有的小朋友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再也聽不到他們的歡聲笑語,再也看不到他們歡快的身影了。
今年的中秋對所有人都具有與以往不同的意義。全國人民都以不同的方式支援災區,而堅強、樂觀的災區人民積極地投入到災后重建的工作中了。我在心里默默地祝愿他們,重新過上幸福的生活。祖國人民一家親!
中秋節有感初三作文5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馬上就到了,濃濃的思鄉情緒充斥在各個城市中。今年的中秋節難免有點掃興,中秋夜一場雨過后,月亮就躲在云朵后面,只投射出一縷微光,讓興致勃勃準備賞月的人們大失所望。
“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覺我并沒有體驗過,也許,是我沒有真正地離開過家。如今濃濃的思鄉情只能體現在送月餅上。街道商店,家庭……年復一年,每到這個日期,都會迎來那各式各樣的月餅。太甜!
月餅,本是用來紀念,本是用來牽掛。我吃過不下14次月餅。甜,這是我的印象。但每當讀到關于中秋的詩文,愁,這是我幻想中的月餅的味道。可能由于沒有遠離家,我并不能準確說出思鄉是怎么回事,但肯定不是甜甜的!華麗的外包裝,高昂的價格,一樣甜得發膩的味道……我已經吃不起現在的月餅。我也更不能深刻體會中秋節了。
月亮啊!我已好久沒有正式與你面對面地看一看了。放假沖淡了中秋節。許多人選擇在中秋節居家旅行,而非等待與他鄉回歸的親人相聚。
在我看來,中秋是一個回家的日子,再忙碌的人也會想家。家,是一個聚集溫暖與親情的地方。那些遠離家鄉去遙遠的他鄉找樂的人,只是把家當成了一個地址,沒有感情,沒有依托,好似甜得掉牙的月餅,越來越沒“味道”了。月亮也隨之淡化在人們喧鬧的中秋旅行之中了。
文人雅士喜歡“舉杯邀明月”,凡夫俗子則喜歡與家人團聚,賞月吃飯,中秋節的習俗,賞月的文化,最初的意義,隨著時間慢慢遠去。
烏云遮住了月亮,天空暗淡下來,誰能掀開烏云,讓月亮與團圓的家庭、朋友一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