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哲理小故事:狐貍與葡萄

時間:2021-08-11 19:55:43 哲理故事 我要投稿

哲理小故事:狐貍與葡萄

  在一位農夫的果園里,紫紅色的葡萄掛滿了枝頭,令人垂涎欲滴,當然,這種美味也逃不過安營扎寨在附近的狐貍們,它們早就想享受一下了。

哲理小故事:狐貍與葡萄

  第1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發現葡萄架要遠遠高出它的身高。它站在下面想了想,不愿就此放棄,機會難得啊!想了一會兒,它發現了葡萄架旁邊的梯子,回想農夫曾經用過它。因此,它也學著農夫的樣子爬上去,順利地摘到了葡萄。

  這只狐貍采用的就是問題解決方式,它直接面對問題,沒有逃避,最后解決了問題。

  第2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也發現以它的個頭這一輩子是無法吃到葡萄了。因此,它心里想,這個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難受,還不如不吃。于是,它心情愉快地離開了。

  這只狐貍運用的是心理學當中經常提到的“酸葡萄效應”,也可以稱為文飾作用或合理化解釋,即以能夠滿足個人需要的理由來解釋不能實現自我目標的現象。

  第3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剛剛讀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深深地被主人公的精神打動。它看到高高的葡萄架并沒有氣餒,它想:我可以向上跳,只要我努力,我就一定能夠得到。“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支撐著它,可是事與愿違,它跳得越來越低,最后累死在了葡萄架下,獻身做了肥料。

  這只狐貍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為“固執”,即反復重復某種無效的行為,有時我們也稱它為強迫癥。它說明,不是任何事情的最佳方案都是解決問題,要看自己的能力、當時的環境等多種因素。

  第4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

  一看到葡萄架比自己高,愿望落空了,便破口大罵,撕咬自己能夠得到的藤,正巧被農夫發現,一鐵鍬把它拍死了。

  這只狐貍的行為我們稱它為“攻擊”,這是一種不可取的應對方式,于人于己都是有害無利的。

  第5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一看自己的身高在葡萄架下顯得如此的渺小,便傷心地哭起來了。它傷心為什么自己如此矮小,如果像大象那樣,不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嗎?它傷心為什么葡萄架如此高,自己辛辛苦苦等了一年,本以為能吃到,沒想到是這種結果。

  這只狐貍的表現我們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倒退”,即個體在遇到挫折時,從人格發展的較高階段退到人格發展的較低階段。

  第6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仰望著葡萄架,心想,既然我吃不到葡萄,別的狐貍肯定也吃不到,如果這樣的話,我也沒什么好遺憾的了,反正大家都一樣。

  這只狐貍的行為在心理學中稱之為“投射”,即把自己的愿望與動機歸于他人,斷言他人有此動機和愿望,這些東西往往都是超越自己能力范圍的。

  第7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站在高高的葡萄架下,心情非常不好,它在想為什么我吃不到呢,我的命運怎么這么悲慘啊,想吃個葡萄的愿望都滿足不了,我的運氣怎么這么差啊?越想它越郁悶,最后郁郁而終。

  這只狐貍的情況是“抑郁癥”的表現,即持久的心境低落狀態為特征的神經性障礙。

  第8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嘗試著跳起來去夠葡萄沒有成功,它試圖讓自己不再去想葡萄,可是它抵抗不了,它還試了一些其他的辦法也沒有見效。它聽說有別的狐貍吃到了葡萄,心情更加不好,最后它一頭撞死在葡萄架下。

  這只狐貍的下場是由于它心理不平衡造成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類似的“不患無,患不均”的現象。很多人在與別人比較的時候,因為心理不平衡選擇了不適當的應對方式。

  第9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

  同樣是夠不到葡萄。它心想,聽別的狐貍說,檸檬的味道似乎和葡萄差不多,既然我吃不到葡萄,何不嘗一嘗檸檬呢,總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吧!因此,它心滿意足地離開去尋找檸檬了。

  這只狐貍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替代”,即以一種自己可以達到的方式來代替自己不能滿足的愿望。

  第10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看到自己的能力與高高的葡萄架之間的差距,認識到以現在的水平和能力想吃到葡萄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它決定利用時間給自己充下電,報了一個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習采摘葡萄的技術,最后當然是如愿以償了。

  這只狐貍采用的是問題指向應對策略,它能夠正確分析自己和問題的關系和性質,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是一種比較好的應對方式。

  第11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同樣也面臨著相同的問題。它轉了一下眼睛,把幾個同伴騙了來,然后趁它們不注意,用鐵鍬將它們拍昏,將同伴摞起來,踩著同伴的身體,如愿以償地吃到了葡萄。

  這只狐貍雖然最后也解決了問題,但它是在損害他人利益的基礎上來解決的,這種應對方式不可取。

  第12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

  這是一只漂亮的狐貍小姐。它想我一個弱女子無論如何也夠不到葡萄了,我何不利用別人的力量呢?因此,它找找了一個男朋友,這只狐貍先生借助梯子給了狐貍小姐最好的禮物。

  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補償原則”,即利用自己另一方面的優勢或是別人的優勢來彌補自己的不足,這種方式在一些情境下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第13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對葡萄架的高度非常不滿,這導致了它不能嘗到甜美的葡萄,于是它就怪罪起葡萄藤來。說因為葡萄藤太好高騖遠,爬那么高,說葡萄的內心其實并沒有表面看上去那么漂亮。發泄完后,它平靜地離開了。

  這只狐貍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可以稱之為“抵消作用”,即以從事某種象征性的活動來抵消、抵制一個人的真實感情。

  第14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

  發現自己無法吃到自己向往已久的葡萄,看到地上落下來已經腐爛的葡萄和其他狐貍吃剩下的葡萄皮,它輕蔑地看著這些,作嘔吐狀,嘴上說:“真讓人惡心,誰能吃這些東西啊”。

  這只狐貍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反向作用”,即行為與動機完全相反的一種心理防御機制。

  第15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既沒有破口大罵,也沒有堅持不懈地往上跳,而是發出了感嘆,美好的事物有時候總是離我們那么遠,這樣有一段距離,讓自己留有一點幻想又有什么不好的呢?于是它詩性大發,一本詩集從此誕生了。

  這只狐貍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置換作用”,即用一種精神宣泄去代替另一種精神宣泄。

  第16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發現想吃葡萄的愿望不能實現后,不久便產生了胃痛、消化不良的情況。這只狐貍一直不明白一向很注意飲食的它,怎么會在消化系統出現問題。

  這只狐貍發生的情況在心理學中我們可以稱之為“轉化”即個體將心理上的痛苦轉換成軀體上的疾病。

  第17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發現了同樣的問題。它嘴一撇,說:“這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們狐貍中已經有人吃過了,誰說只有猴子才能吃到果子,狐貍也一樣行!”

  這只狐貍所表現的言行是一種情緒取向的應對方式,在心理學中我們可以稱之為“傍同作用”,即當自我價值低于他人價值時,尋找與自己有關系的人來實現自我價值。

  第18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心想,我自己吃不到葡萄,別的狐貍來了也吃不到葡萄,為什么我們不學習猴子撈月的合作精神呢?前有猴子撈月,現有狐貍摘葡萄,說不定也會傳為千古佳話呢!于是它動員所有想吃葡萄的狐貍合作,搭成狐貍梯,這樣大家都吃到了甜甜的葡萄。

  這只狐貍采取的是問題取向的應對方式,它懂得合作的道理,最終的結果是既利于自己,又利于大家。

  心態這東西說不準,關鍵看你自己如果去擺正他,小小淺顯的道理,通過寓言來告訴大家,就看你自己怎么去做了,正確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哲理小故事:狐貍與葡萄】相關文章:

哲理小故事:雞與狐貍03-01

小狐貍與樹哲理故事05-28

提子和葡萄的哲理小故事07-05

新編故事:狐貍與葡萄05-07

葡萄與狐貍的故事作文10-03

英語故事:狐貍和葡萄06-28

狐貍吃葡萄的故事作文07-23

狐貍和葡萄的故事作文07-27

十八只狐貍的哲理小故事(精選6篇)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