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課場面片段描寫
導語:在很多理科的教學中,實驗課是必不可少的一環,而做實驗后的實驗報告要怎么寫呢?實驗課場面的片段要如何描寫呢?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些資料,以供大家參考。
片段一:
實驗名稱:蠟燭燃燒及其燃燒產物的檢驗
教學班級:三(1)班
該實驗分三步:
(1)觀察蠟燭的燃燒;
。2)對其燃燒產物進行檢驗
。3)趣味實驗:點白煙,蠟燭又著。
課堂片段描述:
第(1)步實驗遇到問題:如何劃火柴?現代生活火柴離我們越來越遠,大部分學生不會劃火柴,有的學生甚至怕火柴著火的一瞬間燒著手,火柴劃著就扔掉,連蠟燭都來不及點。這時我及時指導學生劃火柴,掌握要領,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當蠟燭燃燒起來后,學生興奮不已,似有一種成就感,觀察現象順利進行。
第(2)步實驗,根據已有的知識,學生用小燒杯能檢出蠟燭燃燒生成的水,但對二氧化碳學生檢不出,學生質疑:蠟燭燃燒會不會沒有二氧化碳生成?
分析:我讓學生利用桌上器材檢驗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學生很快完成,發現檢驗蠟燭燃燒生成的二氧化碳,首先要收集生成的氣體,現在是火焰,如何收集?思考了剛才的操作,有一位叫朱俊杰的同學回答:用小燒杯倒扣在火焰上方按理能收到二氧化碳,但倒入澄清石灰水為什么不變渾濁?可能是操作動作慢,燒杯倒過來氣體就跑掉了,我只要蓋上蓋子,桌上有玻璃片,我試一下。該同學操作:小燒杯罩在火焰上方一會兒,移開燒杯,蓋上玻璃片,正放在桌面上,移開玻璃片少許,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推上玻璃片,連著玻璃片一起振蕩小燒杯,石灰水變渾濁。我興奮地表揚該同學積極動腦,有創新能力,同時發現學生中的佼佼者。
第(2)步實驗加了一小小的玻璃片,就使實驗變得簡單明朗,學生初次嘗試到探究的快樂,為以后實驗增強了信心。
第(3)步實驗,吹滅蠟燭,燭芯有一縷白煙冉冉上升,用火柴點燭芯上方的白煙,蠟燭又會被點燃,很神奇。可有的學生反復試驗,卻不能成功。我讓學生下課后再想想為什么。到批閱另一個班實驗報告冊發現戴思凡同學的記錄,很突出,她指出:可能是吹蠟燭用氣足,把白煙都吹散了,用桌上酒精燈的燈帽蓋滅蠟燭火焰,拿開燈帽,燭芯處冒出白煙很多,這時點白煙,蠟燭又復燃,每次都能成功。我給戴思凡同學實驗成績:優+。
課堂片段反思:
1、實踐出智慧,我們只要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探究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重視化學啟蒙教學的實驗探究,了解探究的一般過程,對整個初中化學實驗來說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在初次實驗中體會成功的喜悅、創造的快樂,學好化學水到渠成。
3、在學生做實驗時我總是有點不放心,沒有大膽的放手讓學生去做,以后要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探究空間。
片段二:
實驗名稱:實驗室制取CO2 的探究
教學班級:三(1)班
問題提出:
1、實驗室制CO2 的藥品常用稀鹽酸與石灰石。如將鹽酸改為濃鹽酸或稀硫酸行不行?石灰石若用純碳酸鈣或碳酸鈉粉末行不行?
2、二氧化碳收集方法一般用向上排空氣法,若改用排水法能收集到嗎?
課堂片段描述:
操作要點:1、利用課件展示探究:
(1)探究石灰石與稀鹽酸、稀硫酸反應
在兩個培養皿中盛同質量同濃度的稀鹽酸、稀硫酸放在投影上,然后再分別向兩個培養皿中放相同大小的塊狀石灰石,學生通過觀察現象發現稀鹽酸與石灰石反應持續進行下去,而稀硫酸與石灰石反應剛開始有氣泡,片刻后無氣泡。
這時讓學生猜想,為什么稀硫酸與石灰石反應有這種現象?
1、是不是沒有稀硫酸?再放一塊石灰石有相同的現象,證明有酸。
2、是不是沒有石灰石?將石灰石放入鹽酸中能繼續反應,證明有石灰石。
3、石灰石與稀硫酸為什么不能繼續反應而中止?(給予適當解釋)
結論是:酸用稀鹽酸而不用稀硫酸。
。2)探究稀鹽酸與石灰石、純碳酸鈣、和碳酸鈉粉末反應
同樣方法在三個培養皿中各盛相同質量和相同濃度的稀鹽酸,分別投放石灰石、純碳酸鈣和碳酸鈉粉末,學生看投影比較反應速度的不同。
結論是:用石灰石而不用純碳酸鈣或碳酸鈉粉末。
(3)探究碳酸鈣與稀鹽酸、濃鹽酸反應
將稀鹽酸與石灰石反應、濃鹽酸與石灰石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分別通入兩支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發現用濃鹽酸與石灰石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不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討論后給予解釋)
最后綜合:實驗室制二氧化碳藥品常用稀鹽酸和石灰石。
這樣探究后使學生對知識明確掌握不是機械記憶,并對以后學習氣體除雜奠定基礎。
操作要點:2、二氧化碳收集方法探究
讓學生親手操作探究二氧化碳能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學生通過實驗操作的結論是:可以。不是不能用,而是考慮它與水反應和溶于水而造成藥品的浪費等因素,所以一般不用。
課堂片段反思:
1、以上問題由于學生能力和知識水平的局限,從理論上不能說明和解釋,通過實驗探究就能解答。我們教師可以借助投影將實驗現象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悟出道理。也可以借助親自動手操作,大膽嘗試,使學生對知識掌握得更牢固。
2、只要充分利用教材、運用學過的知識(或給予信息)讓學生參與探究,就能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
3、象這樣的探究比較多,如實驗室制氫氣也可以采用探究三形式進行。
片段三:
實驗名稱:證明浴池水中有CuSO4的探究
教學班級:三(1)班
課堂片段描述:
我們在浴室洗澡時發現水池中的水是藍色的,它是利用CuSO4 有毒原理殺死細菌,防止皮膚等病菌的交叉感染。那么如何證明其中有CuSO4呢?
設計方案:CuSO4 水溶液中有Cu2+ 和SO42— ,我們只要分別鑒別出有這二種離子就可以了。Cu2+ 遇OH— 變成藍色沉淀,SO42—遇Ba2+ 生成不溶與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故用NaOH和Ba(NO3)2 等試劑。
但是浴池水中的CuSO4含量較少,可能現象不明顯,我們又如何解決呢?讓學生擬定方案、教師適當引導。
操作提示:浴池中的水 相對 濃度較大的CuSO4溶液
NaOH溶液 藍色沉淀
分裝兩支試管
Ba(NO3)2和稀硝酸 白色沉淀
課堂片段反思:
1、化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化學。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家庭探究性實驗,就是讓學生親自動手,感受到化學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因此在教學中不可忽視。
3、在實際生活中,這樣的問題還很多,如水垢的成分、食品中干燥劑成分等的探究。以后在教學中要多交學生探究。
……………………………………
以上只是本人在平時教學實踐中的部分點滴拾掇,還不夠完善,旨在起拋磚引玉,通過不斷的自我觀察和反思,為全面實施新課程理念,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作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