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藝術的作文匯總7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怎么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藝術的作文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藝術的作文 篇1
今天下午,媽媽帶我去拍藝術照。
我穿上媽媽挑的牛仔背帶裙和里面的衣服,走到攝影棚。我本以為只要擺幾個poss就行了,誰知還要拿著道具,坐下,趴下,甚至半蹲。而且,拍照的叔叔和給我化妝的姐姐很幽默,他們總是把我逗的前仰后合。所以,拍照的叔叔不得不總是停下來等我笑夠了再接著拍。比如,我身后的背景是一片片花瓣,叔叔叫我把手伸出,好象在接花瓣,我照著做了,沒想到身旁的姐姐說了聲“接金子嘍”,讓我捂著肚子笑了好長時間才恢復狀態。還有,在我做poss的時候,叔叔還會學我的樣子,害得姐姐三番五次的提醒他,可叔叔還是不改。唉,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拍藝術照真的好累啊!
藝術的作文 篇2
學生最怕寫作文,老師最怕改作文。一個怕寫,一個畏批,兩廂不情愿,而又都欲罷不能,這一對矛盾究竟該如何解決呢?筆者以為,需要抓住學生和教師這一矛盾的兩個方面給予解決,作文批改才有可能走出“山窮水盡疑無路”的困境,開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天地。
一、要讓學生有話可說
“情動辭發”,教師要想看到情真意切、語言順暢、內容豐富的好文章,批改作文有一種愉悅感,首先就是要出好作文題,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無需編空話、假話。如記敘文《同桌》《珍藏》《童年拾趣》,就比《窗》《雨中》《夜》之類好寫得多;議論文《自由與紀律》《要理解父母的愛》,就不如用《從風箏說開去》,其中的道理更直觀,更有啟發性。還有議論文最好是既貼近學生生活,又有多方面的話可說,如《環境與人》,指導學生辯證地、多元地看問題,就有很多話可寫。
要想寫好作文,學生就需要積累材料。同時,學生還應對自己所掌握的材料進行認真思考。學生如果不思考所積累材料所包含的社會意義,那么積累的素材再多也是毫無意義的。我們要在校內、校外創造一些機會,讓學生觀察和思考生活。如搞讀書交流會、模擬記者招待會。搞過活動后,讓學生作文,如《讀書交流會大開我的眼界》《我當了一回“發言人”》《第一次嘗到了當“記者”的滋味》等。這樣作文學生會感到有話可寫,敘事、抒情、說理都不會胡編亂造,老師改起來也不會感到枯燥無味。
二、要放手讓學生自己來批改
筆者認為,讓學生之間相互批改作文,確實是一個一舉數得的好辦法。在大多數學生的意識中,寫作固然無法推脫,而批改作文則理所當然是老師的事,而現在一旦把批改任務交給學生去參與完成,使角色得到轉換,學生在心理上就會產生一種新鮮感。在傳統作文的批改中,學生作文的好壞,只有老師一人知道。現在讓他們自己相互批改了,他們就會怕在眾多同學面前出丑,這樣就又促使學生產生一種努力寫好作文的內驅力。
然而,青少年的情緒是不穩定的,為使興趣持久,對互批這種活動必須不斷變換形式。如:①經自薦、互薦,一個班組織十個三人批改小組,三人分別給幾篇作文寫出評語,打出成績,三人的平均分為該同學作文得分。②按班級原來小組批改,要求人人參與,評出本組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再拿到班里統一比較,看哪個組評得最客觀、最合理。③自己所任教的兩個班對調批改,一篇作文由三人傳閱,提出一個共同意見,三人簽名,事后作者和批改者可進行交流。④課堂口頭樣批。教師事先挑選或讓學生抓鬮定下幾篇作文,先在課堂上朗讀,然后學生起來評論,教師邊指導邊在黑板上作記錄,全部評改完畢后,再由學生“對號入座”,給自己作文進行批改。⑤課堂上學生自己朗讀批改,叫學生先朗讀自己的作文,教師在黑板上寫出批改要點、標準,然后讓學生自己對照,自己批改、打分,最后教師作抽樣檢查。
采取多種形式的作文批改,學生在心理上都會產生一種新的興奮,從而極大地引起對寫作和批改的關注,能有效地發揮主觀能動性。
三、要讓評語、評分多樣化
學生作文是一種綜合性練習,他寫出來的文章是他的思想和語文水平的綜合體現。每一篇作文,都可以從選材、立意等各方面去評價。評改作文時,是不是每篇作文都要從各個方面去下評語呢?顯然不必。我們知道,每次作文練習,總會有個明確的要求。因此,每次作文評改,也要有相應的側重點。一般來說,非重點的問題在評語中可以不涉及。另外,還要考慮到方式。作文的評語大致有兩種方式,最常見的是鑒定式和談心式。
“全面”“鑒定式”的評語占少數,多數用“單項”“談心式”的評語。如,“我在你的作文里,看到了你和家長之間確實存在著‘代溝’,這是一種社會現象,消除‘代溝’需要我們共同努力。不過,在星期天春游這件事上,有關內容在你的作文中沒有交代清楚,誰對誰錯,我不能隨便表態,請你再仔細看看,該作哪些修改呢?”學生反映如此談心式的評語讀起來親切,有所側重的單項評語印象深刻,或發揚或克服指示性強。
作文評分標準難以劃一、把握,主要與考試成績有關。一個學生的作文水平一般情況下不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有很大變化,如用一種評分方法和一種給分形式,學生就有可能由對成績的厭倦而導致對寫作的厭倦。如能采用多種評分方法,就有可能避免這負面反應。筆者采用的有三種評分法,第一種是直接給分法,第二種是分項給分再綜合,第三種是先分等級再給分。這樣就有可能避免憑印象給分,讓學生的作文能力較客觀地得到評價。另外,到了學生那里還有一個給分形式的問題,為避免單一化,出現在學生面前的成績有百分制、等級制,還可以交錯單項給分、綜合給分等。
總之,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學的一種手段,而并非一種目的。所謂作文批改的藝術,就是要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寫作積極性的方法。只要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寫作并參與相互批改,那么作文教學的效率就不怕不能夠提高。
藝術的作文 篇3
我家的一個柜子里藏著兩個具有藝術價值的陶瓷,它們兩個來頭可不小,都有收藏證書呢!爸爸超級喜歡陶瓷,有得時候把陶瓷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所以呀,那兩個陶瓷就一直被“關”在柜子里,爸爸根本舍不得用,生怕被摔破了。要說我最喜歡的陶瓷只能是龍泉青瓷。
青瓷之美,肯定是龍泉。龍泉青瓷始于三國兩晉,興于北宋,盛于南宋,是中國國制瓷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有著“質如玉、亮如鏡、聲如磬”的美譽。龍泉青瓷不僅是皇宮的貢品,而且是中國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世界性商品。它以古樸典雅的造型,渾厚如玉的釉色著稱在民間,是我國制造陶瓷歷史最久,最大的一個瓷窯的地方。 青瓷以瓷質細膩,線條明快流暢、造型端莊渾樸、色澤純潔而斑斕著稱于世。不愧為瓷中之寶,珍奇名貴。龍泉窯的青瓷技藝推動了各地瓷窯的發展,從南宋至明代,福建、廣東沿海和江西一帶的瓷窯紛紛燒造出類似龍泉青瓷的產品。這套精美的茶具,特別像一個溫馨的家庭,這個茶壺上面的圖畫非常簡單,但看起來,卻有藝術的美。上面的只有一片葉子,旁邊一根凸出來的竹根,它的茶柄那真是非常的有趣,是一根細細長長的竹子,只不過是彎的,竹子一節一節凸出來的地方,都做得非常精致。這個大茶壺就是媽媽,而四個小茶杯就是孩子了。這個陶瓷的藝術真是非同凡響啊!
我覺得這套茶具是相當的漂亮,因此我更愛這套茶具了。這就是藝術的魅力。
藝術的作文 篇4
溫暖的空氣吹在我的臉上,艷麗的陽光照遍全國,這里是全世界最小的國家--梵諦岡,我正準備與世界的畫家來一場藝術的盛宴。
這里每天都有許多的觀光和教徒來到這里,梵諦岡最有名的,就是以前教皇的禮拜堂--西絲丁禮拜堂。當你走進去這間沒有幾坪大的教堂時,你會發現這間教堂從地板到天花板,沒有一個地方是白色的,仰頭看天花板上的畫,如藍天般的湛藍,上面的神不同與凡人,展現出肌肉與線條,這就是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家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他和達文西都是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畫家,但是米開朗基羅比較多是雕刻,不過這座教堂的畫全部都是他畫的!他利用雕刻的手法把每位神的線條展現出來,雖然都會穿著衣服,但是你還是可以看到衣服里面的肌肉;這幅畫分成很多格,很像漫畫一樣,一格講一個故事,其中有一個只剩下人皮的怪人,其實是米開朗基羅本人的自畫像,比喻他也是一個內心空虛的人,而不是神。他的畫作令我們贊嘆,但是他的為人卻讓我們無法忍受。
藝術是個抽象的東西,有人看完一頭霧水,有人看完陷入沉默,有人看完卻得到了心靈的洗滌。藝術是為了滿足你空虛的靈魂,一個雋永的藝術品,不是只要鬼斧神工,而是要讓世人從生活中得到感動,只有美的交流,才能使社會團結,因為它關系到一切人都共同的東西,如果你認為你的生活無趣,快走出家門與世界來一場藝術的盛宴。
美麗的事物是永恒的快樂,壯闊的風景是高亢的歌聲,藝術之美將能釋放靈魂的永恒。
藝術的作文 篇5
素描、兒童畫、水墨畫、水粉畫……明明都是畫,為什么會相差這么大呢?而我沒有學過以上任何一種話,我自學了一種動漫畫。
動漫畫雖然沒有之前那幾種畫學得人多,但也是十分不錯的。他有著素描的細節,兒童畫的天真有趣,水墨畫的氣勢,水粉畫的色彩……她將多種畫類融合在一起,不就是一門美妙的藝術嗎?
一開始,我看見同學在畫動漫畫非常好奇,便湊過去看了一眼,沒想到我與漫畫之旅的緣分就此開始了。他的畫中有一位天使,她披著金發,藍色雙眸中帶著一絲溫柔,身著優雅的淡紫色長裙,白皙的皮膚在陽光下籠罩下似乎鍍上了一層金粉。如此一位天使,明明沒有那兒潔白的雙翼,我卻似乎看見了,好美呀!我的腦海中只剩下來贊美和感嘆,等我這反應過來時,他已經將畫收起來了。
說做就做,于是拿出紙畫了一個頭,可為什么這么圓,都沒有下巴了,一點美感都沒有了。這時他遞過來一張《零基礎學動漫畫》的書,上面詳細介紹了頭的畫法,眼睛的畫法,身體的畫法……看得我眼花繚亂。從此,我開始了每天中午練習畫畫的路程。
一開始我都討厭我的繪畫技巧,因為人物在我的畫里總是沒有靈氣。但我還是咬著牙堅持練習。漸漸地,我的畫勉強看得過去。再之后我感覺還可以,畫中似乎有了鮮活的氣息。
有一次,我畫出一張比較令我滿意的話。那雙黑色的眼眸很有靈氣的,長長的頭發很飄逸的,四肢還算挺靈活的。我忽然覺得看著我自己的畫,還真有些賞心悅目的感覺。她的美麗保存在了紙上,卻深深留在了我的心里,畢竟這可是令我滿意的作品!
動漫畫是多么美妙的一門藝術啊!我希望我的動漫畫可以更上一層樓,我好我自己!
藝術的作文 篇6
藝術發現是文藝理論中的術語,是指作家在社會生活中積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礎上,依據自己認識和評價生活的思想原則和審美趨向,對外在事物進行觀察和審視時所得到的獨特感知。藝術發現對于寫作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決定了作品的獨創性,可以說沒有藝術發現就沒有富有特色的作品。雖然學生寫作文與作家的創作具有很大區別,然而要想寫出新穎而深刻的文章,沒有獨特的藝術發現也是不行的。尤其在新課程標準下,語文教學的過程更加注重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注重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而藝術發現本身就體現了一種獨創性。因此,在作文教學中進行藝術發現的訓練,不僅有助于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而且有益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
一、藝術發現的一般心理特征。
藝術發現的心理特征一般來說具有以下四個方面:
1.藝術發現是作者心靈的驀然領悟。將要進行寫作時,作者的整個心思都放在相關的事物上,經過一番思索,突然發現了事物身上別具意味的東西。這種領悟是在作者長久凝視相關事物后的一個深刻的心得體會,此時他的內心深處往往會涌起一種發現“新大陸”般的喜悅之情。
2.藝術發現是作者獨特眼光和非凡觀察力的結合,體現了潛意識的心理內容。有人把智慧分為“可以言說”與“不可言說”兩種類型,而心理分析學家更是對潛意識的重要性、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深信不疑。藝術發現所能夠表現出來的只是發現結果,它極其富有個體特征,可以說是作者心靈深處觀察事物獨特性的外化。
3.藝術發現是外在事物的特點與個人內心體驗的契合。大作家之所以能夠寫出感人至深的作品,并不是因為他見識的、看到的事物與一般人所見的不同,而是由于他們觀察事物時的心情與一般人不同,看事物的眼光不同。他個人的獨特的審美體驗與所見之物更容易交融在一起,容易與事物產生共鳴,使外在事物“皆著我之色彩”。
4.藝術發現不是改變原事物的特點,而是賦予原事物一種新的內涵。這種新內涵往往是對原事物一般特征的升華,是作者審美眼光和審美體驗在相關事物身上的凝固。例如,竹子不過是一種常見的植物而已,但鄭板橋卻審視它“我自不開花,免招蜂與蝶”的特點,賦予了竹子高潔、不媚俗的品格。竹子本身并沒有發生什么改變,但是經過鄭板橋的藝術發現,它卻多了一種新的內涵。
二、藝術發現訓練常用的.方法。
藝術發現雖然具有很強的個體色彩,但也并非無跡可尋,結合藝術發現的心理特征和教學實踐,筆者自己總結了兩種比較有效的訓練方法。
1.特點列舉法。
初步訓練可以采取這種方法。訓練時教師給學生提供某種事物,讓學生將它的特點盡可能多地列舉出來。乍一看你會以為這很簡單,其實不然,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很容易地說出某個事物的名稱,卻常常很難全面地描述它的特點。藝術發現產生的基礎正是事物的某一個特點與人的心靈產生了共鳴,所以不善于觀察、描述、總結事物特點的人往往很難從事物身上有所發現,只有加強列舉特點的訓練,才可能提高學生“頓悟”現象出現的概率。另外,從思維活動的角度講,列舉事物特點的過程也就是訓練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過程,它可以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視角觀察事物的意識,提高創新思維的能力。
2.陌生化訓練法。
藝術發現的前提條件是作者對事物感興趣,能夠有意識地去注意它。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對于很多事物已經“熟視無睹”了,對它們只有機械化的認識,總是不自覺地用固有的眼光看待它們。要想從一個熟悉的事物身上發現一點“新”的東西,就必須把它當做一個陌生的事物來觀察,惟此才可能引發學生觀察的興趣,發現事物身上被我們固有眼光所遮蔽的內涵。在訓練的時候,教師應要求學生說出自己重新審視事物后的新認識,并引導學生去發現事物本身所蘊涵的思想、哲理。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把這兩種方法綜合起來使用。例如,有一次我以學生最常見的事物——黑板擦為對象,讓學生列舉它的特點,對它進行重新審視并圍繞黑板擦的特點深入思索。結果有些學生有了比較新穎、深刻的藝術發現。有一個學生在隨后的作文中寫道:“黑板擦和我們一樣,既有堅強的一面,也有軟弱的一面。在一天天的工作中,它不斷在自己的陣地上磨損自己軟弱的一面,直到生命結束的剎那……”其中洋溢著對高尚人格的執著追求,讀來令人耳目一新。
三、藝術發現訓練的評價原則。
作文教學中的藝術發現訓練應本著個體性原則。有人在討論新課程改革內容的時候說,要在教育教學中進行創新教育,并不是要讓學生去發明什么前所未有的東西,而是要在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的意識,具有創新的精神。這是很中肯的評論。在作文教學中進行藝術發現的訓練也是這樣,不是要讓學生有什么一鳴驚人的偉大發現,而是使其掌握一種發掘題材深意的方法,所以老師在評價學生的發現成果時,不能根據自己的閱歷、知識體系或者比較權威的觀點來評定其質量的優劣,而要本著個體性的原則來看待學生藝術發現的價值。個體性的評價原則要求教師善于找到學生寫作的“亮點”,圈之、點之、贊美之,使學生獲得一定的成就感,強化他們進行藝術發現的愿望,逐步使他們在審題時形成藝術發現的自覺行為,這才是訓練的深層目的。
藝術的作文 篇7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民間藝術漸漸被便捷的社會風氣所掩埋,有趣的民間藝術漸漸被人民忘卻,流傳多年的民間藝術漸漸失傳......
民間藝術中的畫糖畫已有多年的歷史了,它味甜有趣,會根據客人們的需求畫出形狀各不相同的模樣,深受小朋友們的喜歡。但是,因為社會的發展,使人們只想著怎樣賺錢快而忘記畫糖畫的樂趣和原先做這一生意的初衷,讓我們所熟悉的糖畫的味道逐漸變淡,變味了。現在人們表面雖然在畫糖畫,但他們并沒有把自己的那份喜愛投入糖畫里,甚至低價買已經做好的糖漿來滿足自己的私心和客人們對畫糖畫的人的速度,這些方法久而久之就成為了人們畫糖畫的習慣,糖畫便在這時悄悄的加快了消失的腳步。
在我爺爺奶奶那一代,竹編是一種常見的東西,出門買菜、買東西,人人手上都提著用竹條編制而成的菜籃。但現在因為塑料袋的出現,已經很少有人會用竹編這一類的東西了,大家都開始使用方便攜帶的塑料袋去超市購買東西了,過了幾年,每一家超市都有自備的塑料袋了,購物架上、賣菜欄上、食品散裝架上……隨處可見,現在很難看到有人提著籃子上街了。逐漸,竹編制品即將失傳,以前普通常見的竹編制品已經成為一種供欣賞的工藝了,許多人都無能為力,只有在默默里嘆息。
春聯大家都熟悉,無非是在一張紅色紙上寫一些春節喜慶的話,真的只是這樣嗎?不是的,在我們爸爸媽媽那個時候,春聯都是自家寫的,那時候大家都爭著寫,認為是一件很榮譽的事,但現在大家都是花錢請人寫或是印刷的,寫春聯也是一種民間藝術,為了不讓它消失的腳步加快,大家都開始廣泛地學習書法了。
“提線木偶、剪紙、泥塑、皮影……”的藝術在我們不經意之間就會消失,也許是舉足之間,某一個瞬間。我們雖無法阻止它們的消失,但我們可以將它們消失的腳步放慢,多去學習這些藝術,傳承這些民間藝術。
【藝術的作文】相關文章:
關于藝術的作文:雨中的藝術10-19
藝術作文11-19
藝術的作文11-27
藝術的作文05-30
關于身邊的藝術作文:雕刻藝術01-07
關于藝術的作文:身邊的藝術作文_550字01-31
身邊的藝術作文400字:音樂藝術01-07
身邊的藝術,繪畫的藝術550字作文10-22
關于藝術的作文:藝術真諦_550字01-27
關于藝術的作文:泡沫藝術_650字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