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不是借口議論文
等待不是借口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題記
相信“等待”這個詞語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吧。當媽媽叫我們做作業時,我們總會說:“等一會兒。”當老師教我們趕緊努力學習時,我們總會想:下學期吧,下學期我一定努力。然而,人生又有多少個下一次呢?
記得又一次周末,老師布置了很多作業,可是我并沒有馬上完成。星期六早上我就想:才剛放假,還有很長的兩天呢!于是,我玩了一天。星期天我又想,下午還有很長時間呢!等一會兒在做作業吧!就這樣等呀等呀,一直要到天黑了,我才開始做作業,可哪來得及呀?直至深夜,我才趕完作業。第二天上課時,我直打呵欠,課也沒聽進去。
朋友們,你們是不是也在以等待為借口來推掉我們該做的事呢?千萬別這樣。等待的結果只是一無所獲。就好比一個農夫只是想著種果樹,并沒有行動起來,到收獲的季節時卻什么也不會得到。這就是等待的后果。
古人說:“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人生又有多少個明日呢?不多,如果現在我們還在等明天,有一天我們終將會后悔。
等待也會讓家長失望。如果我們長大以后,因為等待而一無所成,只會讓家長留下遺憾。
【每日寫作指導:讀后感怎么寫?】
什么是讀后感?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后,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后感”。讀后感怎么寫?讀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后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
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
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
一篇好的讀后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于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后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于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寫讀后感應注意以下問題:
一是要重視“讀”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后“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后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準確選擇感受點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蒙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鉆;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一篇讀后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等待不是借口議論文】相關文章:
【精】等待不是借口議論文07-16
分享是美德不是借口作文06-21
等待只是借口高一作文09-09
等待是一種借口作文07-06
等待明天是一種借口作文09-17
等待是以一種借口作文10-12
機會不是等待,而是把握09-04
等待議論文07-07
等待的議論文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