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春節習俗作文15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范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春節習俗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春節習俗作文1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首詩描述出了春節萬象更新的一派景色。
春節的來歷說法眾多,其中最為普遍認同的一種說法是,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作為我國最為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春節,習俗自是數不勝數的。例如:置辦年貨,貼春聯,吃年夜飯,守歲,放鞭炮,看春晚,拜年……
在家鄉的清晨,街上鞭炮的“噼噼啪啪聲”響徹云霄,將熟睡的孩童們從美夢中拉了出來。
家家戶戶張燈結彩,眼前的春聯、燈籠,增加了節日的味道。
大人們凌晨四五點便起來忙活了,因為他們得為一家人團聚準備好豐盛的年夜飯。無憂無慮的孩童們則與伙伴分享自己新年快樂的源泉之——各式各樣的鞭炮。有仙女棒,沖天炮,擦炮,甩炮,魔術彈等等。
過年使我們小孩兒最欣喜的莫過于能收到壓歲錢了。壓歲錢一般是長輩給孩子們,媽媽從小叮囑我要懂規矩,收下紅包時,必須雙手接過,并向長輩道謝。
在我們家,過年時收到的壓歲錢都是交予父母保管的。從書上我還得知了關于壓歲錢的小故事呢,讓我來跟你們一起分享吧!
以前每年大年三十的.夜里,會有一個名叫作“祟”的小妖出來傷害小孩子。它會趁夜里偷偷潛入人們的家中,摸一下熟睡的小孩子,從而導致小孩子生病、發高燒。當時的人們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會讓小孩子用紅紙包八枚銅錢玩,將“祟”嚇跑
因此,人們又將這八枚銅錢叫做“壓祟錢”。后來又因“歲”與“祟”諧音,又被稱為了“壓歲錢”。
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歡樂而又喜慶的節日,家鄉的習俗與春節的快樂如一首美妙的樂曲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
春節習俗作文2
年獨特的聲音,在臘月廿五就開始了。
臘月廿五一早,在村子里醒來,聽到的是用竹枝扎的掃帚用力掃在粗糙的水泥地上的聲音,腦海里浮現的是奶奶粗糙的手緊握著掃帚把,與掃帚一起移動到門口的情景,身體甚至能感覺到灰在空中揚起。
起床后,是一連串我最喜歡的聲音——潮潮的抹布在干凈的能照出人影的桌上擦拭產生的短暫刺耳的聲音,整齊的書籍在書桌上立起的'低重的聲音,已經理好的衣柜柜門合上的細小的聲音,衛生間洗拖把的水流聲……平日里不喜嘈雜的我也不反感這些代表家已一塵不染的聲音。
到除夕以前,更多的就是垃圾袋打結時塑料摩擦的聲音了。
“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寫的大概是詩人陸游看到除夕之夜迎來瑞雪,心里非常高興,來不及喝酒慶祝,趕著寫桃符換下舊桃符迎接新年的樣子。村子里的除夕,雖然沒有下雪,但人們的心里可與陸游無異,因為整整一年沒見的兒女們都早早的回來幫著洗菜做飯,好不熱鬧。晚飯很早就燒好了,但先要把魚肉端去正廳,點上蠟燭,斟上燒酒,開始燒紙錢、紙元寶,然后拜一拜,就祭神祭祖了。
吃完飯,大人們聊天時,才是孩子們最興奮的時間——放鞭炮。其實也不能叫它“鞭炮”,因為有很多樣式:丟丟炮——往地上一扔就會響的、仙女棒——女孩子最喜歡的、竄天猴——一點著就往天上沖的……由最大的孩子向大人借一個打火機,幫每個年齡小點兒的孩子點著煙花,最后才點燃自己的。
丟丟炮的聲音清脆“啪”;仙女棒的聲音很長“呲——”;竄天猴的聲音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啾——”……每一種鞭炮都有它自己獨特的聲音。
年的聲音,很獨特。
春節習俗作文3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一個令千家萬戶團圓的好日子——春節,它,是這一年之中最讓人們快樂的日子。
傳說,大年初一時,山中有一只名為“年”的怪獸,在這一天,會從山上下來吃牲畜和人。有一天,一個年輕人在家里用竹子烤火,竹子爆裂,發出了巨響,驚動了“年”,隨即,人們便用這種方式嚇跑了年。后來這放鞭炮便成了每年過年的.傳統習俗之一。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戶戶吃完團圓飯后,便把爆竹高掛,大街小巷,燈火通明,響起了“噼噼啪啪”的聲音,人們不僅在這天放鞭炮,在過后的十五天里,每天晚上都可以聽到這聲音呢!
過年,不僅有“放鞭炮”的習俗,還有包餃子的習俗。各地包的餃子都是形態各異,記得,我也在除夕夜包過餃子。那天晚上,閑來無趣,便拿起媽媽剛搟好的餃子皮,開心的包了起來,因為這技術還是不夠嫻熟,所以包的像一只“小老鼠”。我還在這個餃子里放了一個棗,希望這年鼠年,自己可以過的甜甜美美。
餃子在除夕夜就已經包好了,可卻要等到大年初一再吃。但在那一天,吃著自己的勞動成果,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歡樂無比的春節一過,人們便要以新的面貌迎接這一年了。
春節,是晚霞,是歲末的一道風景;春節,是朝霞,預示著紅紅火火的一年又要開始了!
春節習俗作文4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含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間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己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具、影壁中。
春節的習俗多著呢!
春節習俗作文5
在我的家鄉湖南,過年有著許多風俗習慣,與北方有著些許不同。
在我們這里,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人們開始準備過年的小吃—團子,而不是北方的年糕或餃子。這是一道用面粉制成的'美食,面團中夾雜著胡蘿卜丁、干豆腐、豬肉等,包好之后放火上蒸,不多久,香噴噴、熱騰騰地一籠團長就出爐了。光看那白嫩的外皮,就饞得人口水直流,咬上一口更讓人贊不絕口,唇齒留香。團子不僅可以蒸著吃,還可以煎著吃。
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在這天,街上比以往都要熱鬧。家家都在準備年貨,而小孩子們也在為過年做準備,買爆竹,買小玩意兒。
過了小年,人們更忙碌了,家家戶戶進行大掃除,給家中的大小物品“洗個澡”,將家里里里外外打掃得干干凈凈。
除夕眨眼就到了。家家戶戶貼對聯、貼年畫,準備年夜飯。到了晚上,鞭炮聲絡繹不絕,此起彼伏,好不熱鬧!一家人圍著在一起邊看著聯歡晚會邊吃著年夜飯,不知不覺就迎來了新的一年。在除夕夜,大人、小孩是要守歲的,長輩們會給小孩子們壓歲錢,寄托著“歲歲平安”的美好祝福。
初一這一天很講究。早上一般都煮面條吃,寓意著長長久久。在這一天人們通常都閉門不出,各自在家休息。春節的假期也就基本上從初一至初六,過了初六,人們就陸陸續續上班了。
正月十五元宵節,放花燈、猜燈謎在這里是不流行的,只是煮煮湯圓吃而已,所以相對于北方的元宵節,就不那么熱鬧了。湯圓有各種各樣的,有芝麻餡兒、花生餡兒、奶黃餡兒……如玉盤珍珠,惹人喜愛。
過了十五,年就算過完了,上學的上學,上班的上班,大家伙兒又開始了一年的忙碌。
春節習俗作文6
按照余姚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開始。有一句俗話說的好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只要寒冬一過,接著到來的就是春天。在臘八那天家家戶戶都要熬臘八粥。差不多從二十五開始,孩子們就開始放寒假了,超市里也加緊進上了湯圓和水餃這樣的年貨。
過年了,孩子們最喜歡,大人們太忙亂,得去購買過年的`食物和新衣服,好在新年的時候顯示出萬象更新的新氣象。
小年好像是新年的彩排。在舊社會里,家家都要祭灶王,買來麥芽糖粘住灶王的嘴,寓意是不讓灶王向玉皇告狀。但是現在這個時代,雖然有賣糖的,但也只是讓大家享用,再也不去粘灶王的嘴了。過了二十三,大家都忙起來了,新年也眨眼就到了,必須要大掃除一遍,還有幾戶人家會保留以前的老傳統,貼上春聯,現在城里很少看到了,在農村里還可以看到。
除夕夜,每家每戶都會其樂融融地坐在一起吃團圓飯。年糕是必不可少的,寓意著年年高。飯后老人們會給小孩子們壓歲錢,小孩們會拿壓歲錢去買鞭炮玩,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響徹云霄,接連不斷,連對面講話都要大聲才能聽見。
新的一年就在鞭炮聲中開始了,初一余姚這邊的習俗是祭奠親人,我們也叫拜墳歲。初二開始陸陸續續地走親訪友。初五是迎財神,每家每戶都會放鞭炮迎接財神,希望來年賺更多的錢。整個正月吃吃喝喝,你來我家吃飯,我來你家吃飯,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才差不多結束了。
過完春節,我們也大了一歲,我更懂事了。
春節習俗作文7
一年一度的春節終于來了!街上熱鬧非凡,每個地方有著各自的特色。你現在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鐵沖過春節的習俗。
每到春節的上午,家家戶戶的人都忙不過來。他們在忙什么呢?當然是在貼春聯啦!春聯都是紅紅火火的,都代表著吉祥幸福。門上貼著春聯則有春味,無論再美的房子,就在春節不貼春聯,那也不顯得十分美觀。
聽!“啪啦啪啦——”這聲音十分美妙,它唱出了春節的喜悅與熱鬧!你再仔細看,只見眼前一片紅。就像一群紅孩子在活潑亂跳。想必大家都知道它是什么了。
每到春節的`中午,家家戶戶的人都會敬神(一般都是敬死去的親人)一般敬神都要放置三碗飯和一些菜,然而這些菜不能是被吃過的,要不然是對神的不敬。
每到春節的下午,大家都要到墓碑前掃墓,都是懷著滿滿的孝心來看望親人
每當春節的傍晚,家家戶戶都有除夕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年夜飯開始,這頓飯得慢慢的吃,大家邊吃邊聊家常話,老人們最遵守這個規矩了,他們一吃就吃到深夜,而我們這些孩子們則耐不了性子,就跑出去,在外面一起玩爆竹,傳來的歡笑聲把除夕推到了高潮。
吃年夜飯時,則少不了這兩樣菜:一樣是年糕,它是過年中最有代表性的食物,它也是我的最愛,因為它很甜。還有一樣是魚,“魚”和“余”的諧音一樣,是象征“吉慶多余,年年有余......”
一時間,鐵沖的過節習俗說也說不完,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那歡迎你來到這里,等你來到這里時,你就能親身感受到它的魅力!
春節習俗作文8
貼門神這是幾乎家家戶戶過年都要做的,關于貼門神還有一段有趣的神話傳說:相傳在古時候,有位龍王總想偷吃玉帝的貢品,玉帝發現后狠狠地懲罰了它,可龍王依然屢教不改,于是,玉帝讓兩位身強力壯的天神看守大門,不讓龍王再來搗亂。可是兩位天神和我們一樣要睡覺休息。于是玉帝想了一個好辦法,把兩位天神的畫像貼在門上,從此貼門神的習俗就這樣代代流傳。
在我國的北方有一種習俗,就是吃餃子,餃子的諧音即“交子”,表達了人們對更歲交子,對新的一年吉祥富裕的一種渴望。而南方人則喜歡在大年的早晨吃湯圓,意味著我們在新的一年里圓圓滿滿,團團圓圓。人們還喜歡把一種叫“薺菜”的蔬菜和湯圓一塊吃,“薺菜”有被稱作“聚財”意喻在新的一年招財進寶,心想事成。
新春佳節里,我們更少不了要放鞭炮來活躍一下新春佳節時歡歡喜喜的氣氛了。/放鞭炮在民間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的時侯,有一只叫“年”的怪獸,每到新春佳節的時候就出來嚇唬人,于是人們就想了個辦法,用竹筒點燃扔向它,竹筒爆炸后發出很大的聲響,嚇走了年獸,放鞭炮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新春佳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很多,它豐富了我們的知識,拉近了人們的距離。它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它們吧!
春節習俗作文9
一個地方的習俗,是一個地方特色和精華的體現,而對于我的家鄉,年年都能感受到習俗,甚至到如今都能倒背如流。
老家是一個小村子,規矩和那是多的不能再多了。
俗話說,大年初一要洗舊迎新。當公雞還沒有鳴叫時,我便從溫暖的被窩中爬了起來,在寒冷的空氣中打開了老宅的`大門,那瞬間,寒風似冰刀一樣朝我臉龐括來,臉上都有些括紅了。我凍得直啰嗦,趕緊跑回屋里。
而我看到母親單單只穿了一件長袖在用抹布擦拭著布滿灰塵的墻壁,瞬間水變得透黑。掃地是一項特別好“玩”的家務,我喜歡在灰塵中掃地,也喜歡用掃把讓地上的灰塵翩翩起舞,所以我從沒掃好過一次地。
這些都是有關勞動的,對于我來說,更喜歡美食方面。爺爺有一個自己的農場,每年都養一些豬,雞,魚之類的以便過年的時候食用。而令我最喜歡的場景莫過于殺年豬。
村里幾個比較強壯的男子,用繩子牽著膘肥體壯的豬豬,把它眼睛蒙上,帶到殺豬場,只見一名強壯的男子用嫻熟的技藝把豬的四條腿給切斷了,豬用刺耳的叫聲來沖斥著自己的痛苦。不過一會兒,豬便不在亂動了,男人們用盡了全身解數讓它不動,男人們的汗水在寒冷的空氣中滴了下來,地面不一會兒就打濕了。一把比我還高的刀一掃而過,地上便是滿地的豬肉。
人們用清水洗好后,把這些肉掛在屋頂,用祖傳手藝來制作臘肉。那臘肉從家家屋頂飄過來,在不斷地誘惑著我的鼻子。
到了大年除三,初四才是最熱鬧的時候,人們開始走親戚,在此期間,我們接待了很多親戚,家人們座在火坑旁聊天,吃零食,享受天倫之樂,其樂融融。
這是我家鄉的習俗,樸實無華,在簡單中享受了快樂。
春節習俗作文10
春節到了,爸爸媽媽帶我回爺爺奶奶家過年。那天奶奶正在包餃子,我看到后感覺很有意思就去和奶奶學習包餃子了。
包餃子先要準備好各種口味的餡,把餡剁碎。然后要和面,面和好后,把面團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再搟成餃子皮,接著把餡放到餃子皮上,再把餃子皮兩邊合上包起來就好了。我按照這個方法包起了餃子。結果,我包的餃子要么餡放太多,包不緊散架了,要么餡放太少包得像包子。看見我怎么包也包不好,奶奶又重復了一遍動作要領并耐心地教我。看完以后,我鼓足信心繼續包起來。前幾次仍然失敗了,但經過多次練習后,最終我還是包出了挺像樣的餃子——成功啦。餃子包完了以后,奶奶就把餃子下到鍋里,煮上10分鐘,香噴噴的,熱氣騰騰的.餃子就可以出鍋了。
春節吃餃子是我們老家春節的一個傳統習俗。當熱氣騰騰的餃子上桌,一家人圍坐在桌邊美美地吃著餃子,開心地交談著,臉上詳溢著笑容,這就是一年全家團圓最好的寫照。
吃完餃子后,奶奶為我們每人煮了一杯別具本地特色的“姜鹽豆子茶”和一碗“甜酒沖”蛋。爸爸教了我貼春聯,爺爺則在準備晚飯,有蛋卷、肉丸子、炸蝦等。
晚上,爸爸帶我去放煙花,有天女散花、沖天炮和降落傘等好多花炮,那絢麗多彩的煙花,預示著新一年的生活紅紅火火。
在家鄉過春節真快樂啊!
春節習俗作文11
春節,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家庭,都有不同的過法。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潮汕的春節。
潮汕的春節在臘月二十三開始,臘月二十三,孩子們就開始放假了。孩子們一到這個時候,就扔下書包,跑到超市里。*春節的糖果和零食了,牛奶糖、水果糖、巧克力……孩子們大把大把地往購物籃里抓。孩子們忙,大人們也不閑著,他們抓緊時間大掃除。女人們則在菜市場里忙碌著新年的吃喝。老人們則在忙著做糕點。忙著忙著,除夕夜就到了。
除夕夜里,家家吃團圓飯。穿新衣。吃完團圓飯,便奔到電視機前,看春節聯歡晚會,一邊看,一邊往嘴里送著大把的零食與糖果,不知不覺,時間便在精彩的節目里溜走了,新年的鐘聲敲響了,晚輩們領到了壓歲錢,小輩也給長輩們壓歲錢,這樣,除夕就從我們手中溜走了。
正月初一,店鋪大多數都關門了,大人們也帶著禮物到親戚、朋友家拜年。
正月初二,最忙的便是已出嫁的'女兒了。因為,女兒們要在初二這天拿著禮品與兒女、丈夫一起回娘家拜年。在娘家吃完午飯后,便要在晚飯前回到婆家。
正月初七,對素食者來說是最好的日子,那天要煮七樣羹,七樣羹是由七樣菜熬成的,七樣菜分別是蘿卜、厚合菜、大蒜、蔥、韭菜、芹菜、春菜熬成的。這是我們潮汕特有的民族風俗。
正月十五是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大家要去買元宵燈,買好后,就迫不及待地等待晚上的降臨,好不容易熬到晚上,小孩們拿著元宵燈到大街上,從街頭走到巷尾,到處都是流光溢彩。到處都充滿喜氣與歡笑。正月十五這天,大家還必須吃元宵呀!這的確是美好而又快樂的日子。
正月十五這天過后,春節也就結束了。人們該上班的上班,該上學的上學,一切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春節習俗作文12
在我的家鄉,進入臘月,就等于來到了春節,臘月初八,要喝用糯米、五谷、蜜棗等,熬成的黏糊糊的八寶粥,預示著一年的好收成。
臘月的二十三,是傳統的祭灶,據說那一天,是灶王爺和灶王奶奶,上天拜玉帝的日子,上天向玉帝匯報的日子,去報告人間人民的生活,所以要拜祭灶王爺,還要吃灶糖,灶糖香脆可口,眼預示著全家人粘合到一起,甜甜蜜蜜,之后,就陸陸續須的備年貨了。
臘月二十四,是全面打掃的日子,全家人出動,把家里一年來堆積的灰塵清理得干干凈凈,迎接新春的到來。
臘月二十五,我們要磨一塊大大的豆腐。
臘月二十六,家鄉人都會殺一頭肥嘟嘟的胖豬豬。
臘月二十七,我們會殺幾只香香的柴雞。
臘月二十八日,我們會把新桃換舊符。貼上喜慶的新春對聯。
臘月二十九日,我、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會中各式各樣的花饅頭,還會炸好多好多好多的魚、丸子、蝦。
臘月三十日,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被記作除夕,今天我們洗菜、剁餡、包餃子,到了晚上,會祭祖、吃餃子、放鞭炮,我還會收到很多很多的壓歲錢。
正月初一,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我們會穿上漂亮的新衣服,拿著各式各樣的糖果,零食到親戚朋友家拜年,這些天家鄉的鞭炮聲連續不斷,晚上會點很多很多的煙花。
正月十五,是小朋友最喜歡的日子,除了吃餃子和元宵外,老爺會扎很多很多的花燈籠,村里到處也都是掛滿搭滿了燈籠,從初一到十五間,每天晚上都會舞龍舞獅,鑼鼓聲振天,熱鬧異常,小朋友笑著、鬧著、喊著,挑著燈籠,追逐著……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習俗了!
春節習俗作文13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元宵節還有重陽節,其中我最喜歡的傳統節日就是春節。
春節有很多習俗。春節前,大人們都要準備過年要吃的雞鴨魚肉,還要貼春聯、擺年桔、買年貨等等,而我們小孩子就不像大人們那樣忙碌,我們就在一邊玩耍或者吃小零食,非常地開心、快樂。
春節主要的習俗有備年貨、貼春聯、掛年畫、吃年飯、派紅包、吃餃子和放鞭炮,我最喜歡的就是收紅包了。我們一家人高高興興地來到親戚家,然后,我就急忙地給親戚拜年,之后我收到了很多紅包,開心極了!紅包里都會有10塊、20塊、50塊或者100塊錢,最大的還有200多塊呢!
當然,春節里也少不了放鞭炮。一到除夕,我們都會拿出自家買的鞭炮,然后就在外面放鞭炮。鞭炮多種多樣,有摔炮、沖天炮、禮花炮、還有大炸雷。我到了樓下就立刻拿出了摔炮,拿起一個就直接向前丟去,摔炮一落到地上就“啪”的`一聲響。我覺得丟一個還不夠,就抓起了一把向前扔去,這次的響聲比前一次更加大聲,全部都炸了,聲音震耳欲聾的,我玩得特別得開心。
春節一眨眼就過去了,大人們該忙自己的活了,而我們小孩子們也該上學了,可大家忘不了這美好的日子,忘不了在春節當中的美好習俗。
春節習俗作文14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淵源流長。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我最喜歡的傳統節日——春節。
春節是每年的正月初一,俗稱“過年”。它是我國最重要、最隆重的節日。
其實,“春節”和“年”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我國古代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后的事了。而“年”呢?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覓食人肉。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小村莊,恰好遇到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聽到響聲嚇跑了。它來到了另一個村莊,又看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袍,它不知這是什么東西,也被嚇跑了。后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個人家門里一看,只見里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走了。人們由此猜測到“年”是怕響、怕紅、怕光的。便想到了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漸演變成今天過年的習俗。
進入臘月二十三,人們就忙碌起來了。大家一起把屋子打掃得干干凈凈,然后開始辦年貨,一直忙到除夕的下午。除夕的早晨大家把春聯貼在了門上,紅彤彤的,一下子讓節日的.氛圍濃厚起來了。然后,大人們開始準備年夜飯了。年夜飯十分豐盛,一定要有魚,預意是連年有余。夜里十點多,大家放完鞭炮,就應該享受年夜飯了。我們明明是吃不下了,可還要吃餃子。因為這一天的餃子里面有錢,據說吃至錢餃子,新的一年就有花不完的錢。守完歲,第二天給長輩拜年,還能得到壓歲錢呢!
在不同的地方,春節有不同的習俗,以后我還會繼續為你們介紹。
春節習俗作文15
說到過年的習俗,我想不用我多說,大家都知道有哪些吧:炸油饃,熬年夜,吃餃子,拜年。不過呢,不同的地方,過年的習俗也不一樣,就讓我給你講講我外婆家過年的習俗吧!
外婆家位于江西省撫州市東鄉區,那里的過年習俗與咱西峽的習俗大不相同,我就隨便挑兩件給你講講吧!
1、包包子
說到炸油饃,大家肯定很清楚,是"二十六,炸油饃",而外婆家是"二十六,包包子"。在外婆家過年,就不是吃油饃,而是吃包子了。另外,就是在包包子的`時候,全家人要坐成三桌包包子:小孩一桌,女性一桌,男性一桌。全部坐好之后,就可以包包子了。我先拿起一張米面團放到左手上,右手拿著勺子,從餡盆中挖出一點餡,放至米面團中間,然后小心翼翼地把餡包起來,捏出一個形狀,我的第一個包子包好了。之后,我繼續照這樣的方法包,直到所有米面團全部包完為止。
2、沙公沙婆
說到沙公沙婆,這便是外婆家過年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就是在大年三十的上午,拿著祭品,去沙公沙婆廟祭拜,祭品中有:紅鯉魚,雞,酒,豬肉,大蔥,鞭炮,香紙,香火。而且每樣東西上面都蓋有一張紅紙,至于為什么,那我就不知道了。祭拜的步驟是:
1、先把祭品放至相對應的位置;
2、點燃香火,拜上三拜;
3、把香紙點燃,燒上一沓,
4、放兩掛鞭炮。等這些步驟一一做完后,便可以回家了。
我外婆家的過年習俗是不是和咱西峽的不一樣呢?
【春節習俗作文】相關文章:
春節的習俗(附各地春節習俗)02-05
春節的習俗的作文09-15
【精選】春節習俗作文07-05
春節習俗的作文【精選】02-23
春節習俗作文[精選]07-06
[經典]春節習俗作文08-24
(經典)春節習俗的作文08-06
(經典)春節習俗作文10-26
春節的習俗的作文(經典)03-04
春節的習俗的作文(精選)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