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的作文10篇【通用】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一篇什么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習俗的作文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習俗的作文 篇1
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黏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要徹底打掃室內,清理箱、柜、炕席底下的塵土,粉刷墻壁,擦洗玻璃,剪花窗,貼年畫。
掃年,即掃塵,實際上就是大搞家庭環境衛生。北方人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稱“掃房”;南方人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稱“撣塵”。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清洗鍋灶,實施干凈徹底的衛生大掃除。小年的.前幾天,家家打掃房屋,意為不讓灶王爺把土帶走。據《拾遺記》記載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先民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后“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這既指庭院內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
舉行過灶祭后,便正式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稱為“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氣氛。
習俗的作文 篇2
小年是指臘月二十三這一天。通常在這一天里,人們會進行掃年和祭灶的活動。當然,這一天的到來也意味著春節即將到來,人們要開始準備春節所需要的年貨了。所以,小年在很多人眼中也是很重要的節日,有著屬于這一天的特定習俗,尤其是在飲食方面。那么,小年吃什么呢?好吃又符合節日習俗的食物有哪些呢?現在就來瞧一瞧吧?
一、灶糖
小年這一天的重要傳統習俗之一就是祭祀灶神,在這一天,制作灶糖不僅僅是用于祭祀,人們食用灶糖也有很好的寓意。灶糖又被很多地方的人稱為糖瓜,這種糖使用起來酥甜,很多人都非常喜歡吃。
二、吃年糕
在我國南方地區,在小年這一天,通常會吃年糕,寓意在新的一年里能夠取得進一步的.高升。
三、吃麻糖
麻糖也是為了祭祀灶神所用,但人們也會食用麻糖,以表達對新年的美好祝愿。
四、米餅
在南方的一些地區,人們還會食用米餅,這種米餅外形為圓形,有著“團團圓圓”的寓意。
雖然小年這一天是重要的一天,但是不同的地方對待小年的方式卻有著很大的不同,這一點從人們吃食的不同便能清楚地看到。那么,小年馬上就要到了,你打算小年吃什么呢?
習俗的作文 篇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杜牧寫的。講的是清明前后,都會下著絲絲細雨,路上的行人都像丟了魂似的。問一下哪里有酒店,一旁放牧的`兒童指著前面的小村子說就在杏花村。
沒錯,我今天就講一些清明節的習俗。那現在廢話不多說,直接步入正題。
清明節的主要習俗當然就是踏青了。踏青,又叫春游、探春、尋春。就是在清明前后出去郊游,并進行各種游戲以及蹴鞠(足球)、蕩秋千、放風箏等活動。
清明節還要掃墓。掃墓掃墓,顧名思義,就是為已逝的親人悼念、燒紙錢。我爺爺奶奶就是兩個典型的例子。每當清明前后,他倆就要買許多紙錢(又叫冥幣)和不少黃油紙,有時還買些紙疊的金元寶,去墓場燒掉。他們認為清明節不燒錢就是對先人的大不敬。燒完回家后,他們還要用一些小碗盛上一些飯,說是等祖先吃飯。待先人吃完飯,爺爺又倒上一杯酒灑在地上,才肯吃飯。
說完了習俗,我們再談談清明節獨有的美食。
首先是泉州潤餅菜,是以面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擦餅,食時鋪開餅皮,再卷胡蘿卜絲、肉絲、蚵煎、蕪荽等混鍋菜肴,制食皆簡單,吃起來甜潤可口。其次是青團子,青團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現在各式各樣的青團到是出來不少,五花八門的,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青團倒是成了大家伙一種時令的食物了哦!
好了,這次就說到這里了,期待下次再見面哦!
習俗的作文 篇4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后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這句詩是詩人李嶠在中秋之夜作的,來贊美中秋圓月。
中國自古就有在八月過中秋的習俗,中秋節與元宵節、端午節并稱三大節。這個節興起較晚,到了唐朝才有人登臺或坐船賞月,北宋太宗(97——997)年間,定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也就是公歷九月至十月,這時恰好是三秋的一半。此后逐漸形成祭月、拜月、賞月以及吃月餅的習俗。人們也會談起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與之有關的神話傳說。人們在中秋節互相贈送月餅,這一天也一定要吃月餅,用圓如滿月的月餅來象征團圓。在中秋節這一天,如果家中有親人在外沒有回家的,分月餅時也要為他留一份。在現代,中秋節夜晚,人們通常是一邊吃著月餅和柚子,一邊賞月。孩子們大都是提著燈籠,以大紅紙燈籠最多,含有避邪的意思。也有一些打著五顏六色的卡通燈籠、塑料燈籠,種類繁多,多不勝數。民間的習俗還有送給孩子“兔兒爺”以供玩樂,包糖餅,把香扎成龍點燃,用來舞龍等。中秋節晚上,各地都會放煙火,來裝飾夜空,更帶來節日氣氛。
古人說得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自古以來過中秋節,有誰不思念遠方的親人呢?
習俗的作文 篇5
新年快到了,作為“愛吃鬼”和“貪錢鬼”的我,自然不會錯過這次新年,大人們給我的壓歲錢了。每當看到墻上掛的日歷,我就想起了新年。想到了新年,我就想起了考試前三天媽媽說的話。那一天,媽媽看到我想壓歲錢想到瘋了,就馬上說了一句“狠話”:“要想這次新年拿多點壓歲錢,你就必須給我三科考試成績都給我拿到‘A’,不然,我沒收了你的壓歲錢和零花錢。”
為了能拿到更多的錢,我閉關在家,努力的復習,慢慢的.等待著考試的來臨。可是,數學、英語達標了,語文卻考得很糟糕。為了能保住我的壓歲錢和零花錢,我趁媽媽不在家,一個人留在家寫了一個“壓歲錢”新年計劃。計劃一,要對媽媽撒嬌,如果不行的話,就找爸不然我爸爸叫“開心果”是浪得虛名的?計劃二,要么就偷偷改分數。都不行啊,爸爸是聽媽媽的,考試卷從來都不發回給家長看的,怎么辦啊!就在我急得快要發狂的時候,突然看到電視上的教育頻道正在播放一個“教孩子做一個好人”的教育講座,我頓時一個人開始思考起來:人不能撒謊,但又沒說不可以耍“陰謀”,媽媽不是說過小孩子要說實話嗎?我可以告述奶奶,媽媽不講道理收了我的壓歲錢和零花錢。這樣就可以拿到錢了!我心里馬上高興起來。
啊,好希望新年有很多零花錢,這樣我就可以買更多好書來看了!
習俗的作文 篇6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的由來,傳說是楚國愛國詩人,當聽說自己的國家滅亡時,難忍亡國之痛,悲痛欲絕,于是,在公元前二七八年農歷五月五日投江而死。
每到端午節的時候,主要的活動是包粽子,賽龍舟。我先說包粽子吧,包粽子先要把蘆葦葉煮一下,糯米泡兩至三個小時,然后把米包在葉子里,再煮上一小時。賽龍舟就更有意思了,每條船上都配有漿手和舵手船頭有?船尾有鑼,用鑼鼓指揮槳手們行動一致。因此,劃龍舟比賽時,河面上鑼鼓喧天,加上兩岸觀眾的.吶喊聲,真是熱鬧非凡啊。
如今,每到端午節,人們仍要在江河里劃龍舟,包粽子……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可見詩人作品和愛國情懷是永存的。
習俗的作文 篇7
日本盂蘭盆節的習俗,在13日這天要點迎魂火迎接祖先的魂靈回家來,同時供上細面和時令蔬菜等慰問祖先的魂靈。16日要點送魂火送走魂靈。京都的山上每年都要舉行“大文字燒”的祭祀活動,就是在山上用木材組成一個很大的“大”字,然后點火燃燒,在市區內的居民都能看見,是一項規模很大的活動,這項活動就是送魂火活動。盂蘭盆節時到處都要跳盂蘭盆舞,家里還要請和尚來念經,超渡亡靈,屆時人們都要從外地趕回老家,因而交通常常堵塞。
日本盂蘭盆節的習俗,祭奉祖先的儀式寄托了人們對故人的.思念,但一般為人們所熟悉的是“盂蘭盆舞”,它是人們納涼宵夜的傳統節目。盂蘭盆節少不了的是盂蘭盆舞。這本來是表達了離開地獄的人們的喜悅,現在已經變成了具有各地特征的民間舞蹈了。在夏天的夜晚,合著大鼓的鼓聲,全村的人圍成大圓圈跳舞,是這個時期在日本各地都能夠見得到的風景畫。每到此時,不分男女老幼,人們紛紛穿上“浴衣(單衣和服)”,手拿團扇,和著歌謠圍在一起跳盂蘭盆舞。與其說是宗教活動,盂蘭盆舞更像是大眾休閑娛樂的一種方式。圍繞“盂蘭盆會”,日本各地紛紛舉行形式多樣的節慶活動。
日本盂蘭盆節的習俗,夏季里最傳統、最主要的節慶活動應該是盂蘭盆會。“盂蘭盆會”舉行的日期一般是在每年的7月13日~15日,但有些地方是8月舉行。“盂蘭盆會”是為了祭祀祖先而舉行的佛教活動。為迎接先祖的靈魂回歸故里,一般是在祖先的佛壇前搭設靈臺,請僧人誦經。在迎接先祖的靈魂之前要先去掃墓,開辟出一條回歸之路,并準備好用蒿草編制的牛馬等形狀坐騎。13日那天要在墳墓和家之間點燃燈火,稱之為“迎接火”,16日那天還要點然同樣的燈火,稱之為“送別火”,為祖先照亮腳下的路。“盂蘭盆會”和正月是日本一年中的節日活動。
習俗的作文 篇8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山東農村老家過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實際上頭天晚上就做好啦。家鄉的粽子與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鄉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數用葦子葉做,云南等少數民族地區還用竹筒做,我們家鄉除用葦子葉外,還用類似薄羅葉那樣的粽子葉做,且兩個粽子對著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見。家鄉農村人過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沒說紀念什么,只是學校的老師說是紀念屈原投汨羅江,更沒人去考證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勸諫,還是與楚懷王的后宮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啦端午粽,才把那棉襖扔”,那時人窮,沒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單衣與棉襖兩者之間選擇。就是說,過啦端午節,就可完全脫掉棉襖啦。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趕到遠處的山野,去采苗高葉壯的`艾蒿,回來后就插在門框上,據說可避邪。實際上是,家中有人得個瘡癤什么的疾病,就把那干過后的艾葉采下來,揉成一個個圓錐型的小團,用香點著,讓艾煙來熏患部,在中醫學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曬干,擰成“煙繩”,夏天用來熏蚊子,因為那時多數人家沒有蚊帳。沒有象四川人在端午節扎艾狗掛在門上,是為啦讓張獻忠識別是窮人家,起義軍不殺。
三是扎五絲。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絲線擰成一股細繩,捆在手脖、腳脖上,據說可以辟邪保平安。剛扎上的時候,色彩很鮮艷。時間一長,被水濕啦,掉啦顏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鮮啦。五絲不能隨意剪掉,必須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據說可以變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鋤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里面裝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里刨回來曬干的。那時一種長在沙地里的草,根部象個黑色的棗核,用手掰開,里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這時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著荷包互相扯來搶去嬉鬧調情。家鄉的習慣是,戴著香囊,不能去瓜地,說一去就把瓜給轟啦,光開花不結瓜。
習俗的作文 篇9
登高
重陽節里人們有登高的習俗,傳說這是因為有個叫恒景的人,為了幫助村民鏟除妖魔,苦練本領,等到妖魔九月九出來的時候,他請村民登高避禍,自己與妖魔戰斗,后來用寶劍將妖魔扎倒在地。后來,老百姓每年都登高避禍,形成了登高的習俗。
賞月
深秋時節,寒氣襲人。在萬花凋零時,唯有秋菊盈園,傲霜怒放,高潔清雅,給秋天的大地增添了勃勃生機。在這段日子里,那大而純的美容菊,艷麗的桃花菊,黃燦燦的金絲菊,翡翠般的綠菊,似玉雕般的蠟光菊,黃白相間的萬壽菊……無不色彩紛呈、千姿百態地展現在世人眼前,供世人觀賞。
菊花,是菊科菊屬多年草本生草本植物。因秋季開花,又叫“秋菊”。在二千多年前,菊花大多是黃色的,因此,古代詩人的筆下常常把它寫成黃色的、金色的,還用“黃花”代菊花。《禮記月令》篇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黃華”的記載,這是關于菊花的最早記載。故時至今日,也有人稱菊花為“黃花”。特別是菊花又叫“節花”,謂在重陽節而開的意思。
2重陽節習俗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是一個紀念先人及掃墓的節日。
重陽節,起源于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這一天,正值仲秋季節,天高氣爽,是登高遠眺,舒暢胸懷的好時光。中國歷代許多文人雅士,每當此時,登上高處,一面飲菊花酒,一面吟詩取樂,留下無數詩篇。
九月,嚴寒的冬關即將降臨,人們開始添置冬裝,他們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時燒紙衣,讓先人在陰間過冬。這一來,重陽節便演變為掃墓及為先人焚化冬衣的節日。
重陽節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是家人團聚的佳節;也是一個紀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會館保留重陽節祭祖的習俗,叫做“秋祭”。
其他人士可以在這一天選擇較有傳統意義的慶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與友好相約到戶外活動,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風光,又能聯絡親友之間的感情。
農歷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數,雙陽相重,故名重陽節。重陽節作為一個以娛樂為主的節日,主要節俗活動是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
3重陽節登高
今天是重陽節,我們一家人一起去樹木園登高。
到了樹木園,看見門口停了很多車,連道路了都足足排滿了一公里。園內人更多,山上、路上、草地上全是來登高的.人,有的是一家人一起來,有的是和朋友一起來,還有的是組團一起來。
我們從竹園開始向上登,一路上風景可真美,路邊長滿了各種各樣青翠的竹子:有紫美人竹、觀音竹、毛毛竹和鳳尾竹等。我在“龍頭竹”下照了相,媽媽和“媽竹”合了影。
我們繼續向上登,一路上又見到了面包樹、槐樹,還聞到了檸檬樹的香味。我已經累得氣喘吁吁、筋疲力盡了。這時,一個三歲多的小弟弟跑到了我的前面。頓時,我渾身又充滿了力量,一口氣爬上了山頂,并且與一起登上山頂的姐姐合影留念。然后,我們快活地跑下山去,一路上看見許多人還在奮力向上登。
重陽節登高是我國的傳統習俗,這個重陽節真令我難忘!
習俗的作文 篇10
我們的祖國有許多的傳統節日,有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但是我最喜歡新春佳節,因為新春佳節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還可以得到壓歲錢,男孩子還可以放鞭炮呢!
新春佳節是我國人民最重視的節日。關于新春佳節的'來歷是這樣的: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這天,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里的人們都要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后來有一位老人,告訴大家。“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在我們的家鄉,人們在除夕前好幾天,就開始準備過年了。人們會買鞭炮、買春聯、準備年貨、買新衣服,人們還要徹底打掃衛生。除夕之夜,我們還要吃餃子,每年包餃子的時候,媽媽會在一些餃子里包上硬幣,誰吃到了有硬幣的餃子,就代表著誰在新的一年里會交好運的。吃完餃子后,我們都會守在電視機前看《新春佳節聯歡晚會》。
到了新春佳節那天,我很高興,因為我可以穿新衣服,而且還可以收到很多壓歲錢,另外我發現別人也都很精神,也很高興,到處都充滿了歡樂的笑聲!
我喜歡新春佳節!
【習俗的作文】相關文章:
習俗的作文01-22
(經典)習俗的作文09-19
習俗的作文(精選)10-29
習俗的作文(經典)10-28
【經典】習俗的作文09-13
(經典)習俗的作文09-09
(精選)習俗的作文12-12
(精選)習俗的作文08-14
習俗的作文[經典]08-14
(精選)習俗的作文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