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習俗的作文

時間:2023-10-18 16:37:07 習俗 我要投稿

習俗的作文10篇[優選]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習俗的作文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習俗的作文10篇[優選]

習俗的作文 篇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是唐代詩人杜牧對清明節的寫照,清明時節上上墳,掃掃墓,祭拜已故的親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可是,今年的清明節不知從哪兒傳出了個新“習俗”。

  今天,老媽下班回家,手里拿了好幾瓶桃罐頭。我很是疑問。老媽看到我那樣就知道了,將事情的原本告訴了我。我也沒多想,便向美味的桃罐頭發起了“進攻”。

  吃過了桃罐頭,沒有了美食的誘惑,我的頭腦變得冷靜下來。我仔細的想了想,不禁有些心痛:唉,現在的節日,早已在巧手設計師——商人的手中變得千瘡百孔,面目全非。節日早已不是昔日美好的.節日了,他們已成為商人們賺錢的機會了。

  現在,人們的生活都富裕了,已不在乎那10元、8元的,只為了圖個吉利討個平安而隨波逐流,以至于讓“久不出戶”的桃罐頭成了家喻戶曉的“當紅明星”。這不禁讓我想起不久前日本海嘯引發的核電站碘輻射風波,不知從哪兒吹出一股風,讓鹽的身價大漲,名聲大亮。一時間,人們搶鹽成瘋,謠言四起,人心惶惶。可沒過多久,謠言不就不攻自破了嗎!

  在這里,我要勸告大家:不要盲目的隨波逐流,讓人在不經意間賺了一筆。

習俗的作文 篇2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后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彩,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豐登。云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后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并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岳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后,主祭人宣讀祭文,并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后,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余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后,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國。

習俗的作文 篇3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戶戶忙著貼春聯,剃頭發,做年夜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矩”太多了!有些習俗還很怪,無奈之下,我就去問正在貼春聯的媽媽。

  我看見媽媽將“福”字倒著貼,我固然知道為什么要倒著貼,將‘福’字倒著貼是一種習俗,‘福’倒貼說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問道:“過年有什么習俗和規矩啊?”媽媽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談起來。

  原來,以前過年還有一種放鞭炮的習俗,來源于“年獸”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的方法驅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后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但是現在廣州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所以我們就不再進行這個活動了。

  除夕這一天對我國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天晚上,我們全家準備除舊

  迎新,吃團年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 ,全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雞、鵝、燒肉等等,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熱氣騰騰,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獲太大了,知道了很多過年習俗的知識,不過我覺得有點迷信,但這又仿佛是一種樂趣,只要快樂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況這是傳統的習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

習俗的作文 篇4

  世界上的第一個父親節,1910年誕生在美國。

  1909年,住在美國華盛頓州士波肯市(Spokane)的杜德夫人(Mrs. Dodd, Sonora Louise Smart Dodd),當她參加完教會舉辦的母親節主日禮拜之后,杜德夫人的心里有了很深的感觸,她心里想著:“為什么這個世界沒有一個紀念父親的節日呢?”

  杜德夫人的母親在她十三歲那一年時去世,遺留下六名子女;杜德夫人的父親威廉斯馬特先生(Mr. William Smart),在美國華盛頓州東部的一個鄉下農場中,獨自一人、父兼母職撫養六名子女長大成人。斯馬特先生參與過美國南北戰爭,功勛標榜,他在妻子過世后立志不再續弦,全心帶大六名兒女。

  杜德夫人排行老二,是家里的女孩。女性的細心特質,讓她更能體會父親的'辛勞;斯馬特先生白天辛勞地工作,晚上回家還要照料家務與每一個孩子的生活。經過幾十年的辛苦,兒女們終于長大成人,當子女們盼望能讓斯馬特先生好好安享晚年之際,斯馬特先生卻因為經年累月的過度勞累而病倒辭世。

  1909 年那年,正好是斯馬先生辭世之年,當杜德夫人參加完教會的母親節感恩禮拜后,她特別地想念父親;直到那時,杜德夫人才明白,她的父親在養育兒女過程中所付出的愛心與努力,并不亞于任何一個母親的辛苦

習俗的作文 篇5

  今天是農歷七月半,俗稱鬼節,史上也叫中元節。在老家,今天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燒包封。包封像信封一樣,里面裝滿了冥錢,封面上寫上收的先祖名字。用奶奶的話說,老祖公們回家在了半個月,今天要回那邊去了,我們要多多的給他們準備一些,去了那邊才有錢花。

  幼時,每年快到七月半,就要幫著奶奶做紙殼,有金紙殼,也有銀紙殼,做成金元寶,銀元寶的樣子。除此之外,奶奶還要做紙衣,紙褲,紙帽,紙包等,做了堆在一個大籃子里。到了七月半這天,還要殺雞,買魚,買水果,買酒,買茶等當貢品,等太陽落山后,全搬到門口,點上蠟燭焚上香,三跪九叩首,把所有物品一一敬獻后,再把各種紙做的物品一一焚化。

  現在回想起來,小時后祖父還教我填過包封,包封四周印著紙人紙馬,兩邊是對聯的形式,上聯是:虔具 冥財一封上奉 ,下聯則是:魂下火中收用。中間的空格就是自己填寫,格式和稱謂都很講究,比如要豎行填寫,從右至左,稱祖父應稱:祖考X氏老大人 ,亡妻稱妣,X氏老儒人,對應的曾祖稱曾考,高祖稱高考,父親則可以叫父考或是顯考。落尾則稱陽眷XX。填完后還要翻轉過來,在背面大大的寫上一個“封”字。祖父向來是不信鬼神的,但每年七月半,他卻會揮毫潑墨,用毛筆在包封上工工整整的填寫先人們的'名字,也許,這是緬懷先人的方式,寄托的,是一個孝子的哀思。

  離開家鄉已久,對燒包封的習俗感覺已經很遙遠,但每年這一天,我仍會感到悲涼,身處鋼筋叢林的都市,我不會也不可能給故去的祖父祖母燒包封,只有在心里默默思念他們,如若泉下有知,祝他們一路走好!

習俗的作文 篇6

  我的家鄉位于邢臺市辛店,辛店是一個鎮,我們那里有與眾不同的風俗習慣——搭轎。

  說道搭轎,你們肯定有疑問,打吊是什么?打吊是在冬天時在廟里舉辦的活動,日期大概有五六天。每逢那時,我們都會在廟里燒香拜佛,上貢品……

  上一次搭轎時,第一天的`晚上我們全家去了廟里。那天街里的燈都滅了,唯獨廟會前掛著彩燈,孩子們都拿著閃光燈和閃光玩具嬉戲打鬧。旁邊還有小攤小販,有的再賣閃光玩具,有的再買烤串,各式各樣的,讓人眼花繚亂。還有一些人在寫什么東西,原來是給廟里捐錢,人有很多,我們也出了一份力。

  剛進到廟里,外院有敲鑼打鼓的樂隊,還放著一些老歌,老婆婆們隨著音樂在跳舞,有的人還跟著一起跳,那歌聲真是震耳欲聾。我們好不容易擠進去,直入眼簾的是一棵松樹,上面還掛著彩燈。我們進到屋里,給自己的生肖都上了香,祝了祝福。我還見到了好多菩薩呢和佛祖呢!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風俗習慣,轉眼間,又到冬天了,如果你想參加也可來哦!

習俗的作文 篇7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后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后用新甕盛起來,待日后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制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們手執彩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后,姑娘們將所制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習俗的作文 篇8

  一

  “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也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古時就有“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的景象 。“清明節”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民間重要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一,在古往今來的農村,這個節日的重要性體現得尤為明顯,

  清明節,人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 大江南北花語鳥香,長城內外到處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時節,麥長三節”, 黃淮地區以南的小麥即將孕穗,油菜已經盛花,東北和西北地區小麥也進入拔節期,應抓緊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蟲防治工作;“梨花風起正清明”,這時多種果樹進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輔助授粉,提高座果率;“明前茶,兩片芽”,茶樹新芽抽長正旺,注意防治病蟲。

  千百年在坊間流傳著“小孩盼過年,大人盼種田”這句俗語 。小孩不光盼過年,還會盼著“清明節”呢!作為兒時的我們,過了年后,就會掐著手指頭一個一個地數日子,很是盼望這個節日快快到來。之所以特別盼望“清明節” 趕快到來,是因為在正月,有“春節”和“元宵節”兩個大節日 ,常言道:叫花子都有三天年呢,所以即使再貧窮的人家,在過年時,飲食上也總會比平日里豐富一些,所以貪嘴的小孩都把嘴給吃順了。可在過了年之后,清明節到來之前的這一段時日里,孩子們的肚子里早已變得清湯寡水了。在我們這些少不更事的孩童眼里,以其美其名曰把“清明節”說成是祭念離我們而去的親人,不如直接說是祭祀孩童們癟肚肚里的腸胃呢。所以,兒時的玩伴們對“清明節”的那個盼啊,你便可想而知了!

  二

  “清明節”,像我這樣只知道吃的孩童到底盼望什么來祭祀我們的小肚肚呢?有兩個“盼望”,“一盼望”是,清明粑——顧名思義,清明粑,就是在清明時節做的粑粑。其實,這樣的解釋也不太準確,只有加了清明菜做成的粑粑,才能名符其實。

  那些年,在我們這窮鄉僻里的人戶都窮得叮當響,人們一年四季只要能吃上一頓干白米飯就算了不起的享受了。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每年的清明節便是大人們忙農活的時候了。頓頓喝那清得可見碗底的稀飯或包谷面糊糊是難抵擋那繁重的體力活的。于是人們不知從何年開始,一到這時節,便紛紛發動自家孩子到野外掐摘清明菜。清明菜掐回去后,主婦們先將它除雜洗凈砌碎,然后燒上一小堆稻草灰,再將剛燒出灰裝入筲箕過上適當的清水,將過出的灰水和砌細的清明菜拌上適量的鹽巴煮上幾分鐘后,再將其和入預先準備好包谷面里攪拌均勻:白里泛綠,綠中見黃,看到眼里都香。搓揉成粑粑,再沿著鍋邊貼上幾圈兒,粑粑搓完后再蓋上鍋蓋密封好蒸上一陣,這時便有一股香噴噴的氣味撲鼻而來,待蒸熟起鍋后咬上一口更是滿嘴的香,惹得旁人也饞得流口水。那時,只要奶奶將鍋蓋一揭,早就守在灶邊我就會伸手從鍋緣上抓起一個清明菜粑粑,顧不得熱氣燙手迅速地往嘴里塞。總惹得奶奶好氣又好笑地罵。等到開吃的時候呢,孩子吃相簡直讓人忍俊不禁,只見他吃得舌頭直打轉圈,直到把他那小肚肚吃成圓球形才肯罷手,才肯罷嘴!我自己的吃相呢,只能由別人評判了,估計也好不到哪里去!

  三

  “二盼望”是,“掛清”——“清明節”,在我們這些對“生老病死”朦朧、不懂得“緬懷”已故先人的孩童的心中,根本不存在衷思啊祭祀啊什么的,對于我們來說,吃清明粑是之一愛,之二愛呢,則是第二天,同姓族人全部都要到葬老祖先的墳山上去“掛清”(即通常說的祭祖 ,前些年的“掛清”顯得異常隆重,相比起城市里的綠色環保的掃墓自覺幾分落后),“掛清”,就是全族人對祖墳祭祀完后,大家在家族中某一家聚餐!整個家族男女老幼到每一處,會給被牛踩馬踏的祖墳培培土,會把祖墳周圍及墳上的亂樹雜草砍掉,讓墳塋和墓碑現出來,這樣,路過的人才會知道這個姓氏的族人沒有忘記這個祖先。然后在祖墳前供果品,燒香點燭,再在墳塋附近就地取材或人為地找根木棍掛上白紙錢,又跪拜一番,之后放爆竹以示簡單的祭祀結束。所以,這一期間, “有兒墳上飄白紙,無兒墳上草樹青” 這一句話的上口率是最高的,尤其是有些老人,會不愿其煩的在兒孫面前念叨!

  “掛清”結束后,大人們趕著回家準備豐盛午餐,我們這些孩童就漫山遍野地瘋:男孩子,鉆入荊棘林中去摘一種叫作“酸咪子”的野果子;女孩子天生喜歡花,就會到處去折映山紅;或挖些野蒜帶回家作菜。大家玩得正開心時,聽到大人的叫喊,大家就會往回跑。因為,在離開前,大人們有交待,聽到召喚,說明吃飯的時間到了!

  大人們忙碌了一上午,村子里裊裊娜娜升了半天的炊煙終于可以煙消云散了,這也預示著聚餐終于可以開始了。當然,聚餐前族人會在最長輩的那個人的.主持下,跪拜神宗。每一個人跪拜,這個長輩都會以這個人的實際情況許下很愿望。比如,要老祖宗保佑學生入學中舉;或希望老祖宗保佑剛結婚的人來年生個胖娃娃;也或有家族中的老光棍來跪拜,希望來年能娶個好媳婦的等等!一番“折騰”之后聚餐終于開始了,家族中的婦女們端上頭碗、都粑塊炒回鍋肉、粉蒸扣肉……這樣一頓豐盛的家宴,實則是給全族人(尤其是相聚較遠的族人)提供一次大團聚的機會,年輕的相互認識交往,年老的大家在一起敘敘舊。同時也為我們這些孩童解解饞開開葷,滿足了我們又一盼望。

  四

  這些都是流年往事魂牽夢縈,揮之不去的記憶啊!

  在老家,如果岳父岳母還健在的話,“清明節”這天,已出嫁的女兒女婿會被老人接回娘家過節!可老家的習俗:已出嫁的女子,一般情況下不方便也沒必要回娘家參加全族人的“掛清”,但是,如果要祭祀的對像是自己的爺爺奶奶或父母,而自己的娘家人又會盛情邀請參加的話,也就不便也不必推辭了!

  昨日清晨,忽然聽到“買清明菜粑粑——買清明菜粑粑”的吆喝聲。尋聲過去,才發現一個小商販提著竹籃,竹籃里都碼滿了小籠包子大小的清明菜粑粑。一問,要一塊錢一個,比小籠包子貴一倍。管他的,還是買來嘗嘗吧。可一入口才知是用糯米粉揉成的,而且菜少粉多,又加了糖,甜得膩人,一點也沒有昔日的那種香味兒了。

  也罷!我想用一篇小文的方式來祭奠一下那些與我相隔了一層泥土的親人們,也追憶一下我那些漸漸模糊的童年時光與青春歲月!

習俗的作文 篇9

  11月1日是墨西哥的“幼靈節”——祭奠死去的孩子,11月2日是“成靈節”——祭奠死去的成年人,這兩天通稱為“鬼節”。墨西哥的'土著居民印第安阿茲臺克人認為,死亡既是生命的歸宿,也是新生命的開始。因此,節日中人們都要隆重地慶祝。

習俗的作文 篇10

  每年春節,奶奶都要給我們做棗花饃。棗花饃各種各樣,不僅好看,而且好吃,今天上午,我和奶奶就蒸起了棗花饃。

  奶奶先和了一團面,過了一個小時后,面已經發好了,我和奶奶開始做了。我們把面揪成一個個小面團,再把兩個面團變成又粗又長的面條,用筷子在上面按兩道印,然后有秩序得排好,但要記住要有裝五個紅棗的地方,裝完紅棗后,用筷子從兩邊往里夾,就有五個“花瓣”了,在中間放一顆小紅棗,一朵“五瓣花”就完成了。嗯,還挺漂亮呢!

  下面該做常做的動物小刺猬了。先在面團里面包上一顆棗,再揪起一點面做嘴,用剪刀把嘴剪開,讓它叼住一顆棗的四分之一,用黑豆當作眼睛,剩下的只用剪刀就行了,分別剪出它的耳朵和唯一的防身武器——刺兒。呵,小刺猬也怪可愛!

  我是屬蛇的,當然要蒸幾條蛇了。先把面搓成條狀的,選較粗的一頭當蛇頭,在頭里面塞一個棗,就把頭撐起來了。再揪出蛇的嘴,也叼一點棗,把蛇盤起來,然后用筆帽按出蛇身上的`花紋,一條栩栩如生的蛇就出現在眼前。

  我問奶奶,為什么過年要蒸棗花饃?奶奶說,這種風俗是對山西洪洞縣棗林莊的懷念。傳說明朝初年,黃淮平原發生水災后,土地荒蕪,人煙稀少。當時,山西收成好,人們生活富裕。一天,皇上駕臨山西洪洞縣的棗林莊,老百姓聽說后,從四面八方朝棗林莊涌來,莊前的古槐樹下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在這里,百姓們并未見皇上,卻見洪洞縣令在人海畫了一個大圓圈,然后,亮出皇帝移民圣旨,命令被畫在圈內的百姓,統統遷居河南。

  棗林莊人在黃淮平原落戶后,仍思念著家鄉的親人。每到年首歲尾,就在宗廟里祭奠祖宗。由于棗林人子孫多,祭拜時宗廟里容納不下,他們就用泥巴在家里塑起泥山。后來在蒸年饃時,有人用面做了個山形饃,上面插上紅棗,以表示對家鄉的懷念。大家見了,覺得這樣又美觀又實用,于是紛紛仿效,就形成了過年蒸棗饃的習俗。

  哦,原來蒸棗花饃還有這樣一個故事。同學們,過年了,你們有沒有做棗花饃?沒做的快去做吧!

【習俗的作文】相關文章:

有關習俗的作文:正月的習俗01-29

習俗的作文01-17

習俗的作文01-22

(精選)習俗的作文08-06

習俗的作文【精選】09-18

(經典)習俗的作文09-19

【精選】習俗的作文08-23

(經典)習俗的作文09-09

習俗的作文[經典]08-14

習俗的作文(精選)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