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的作文9篇(熱門)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范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習俗的作文10篇,歡迎大家分享。
習俗的作文 篇1
一提到春節,眼前便浮現出一幅幅喜氣洋洋紅紅火火的畫面。春節不僅是中華民族舉國同慶的日子,也是韓國人民的傳統佳節。那兒過年的官方用語不叫春節,叫舊正。
大年初一,天還蒙蒙亮,家里就已經開始忙活起來。我們這些小孩子也興奮地隨著大人忙活,女孩子梳著發髻,穿著新的民族服裝在鏡子面前磨蹭著,男孩們也在鏡子前理發整衣臭美,好一會裝扮得堪稱完美才離開。隨后,大家偷偷摸摸去嘗料理,大人看得嚴,可沒有一次讓他們“奸計得逞”。
大人們忙得熱火朝天做料理、擺祭臺、打掃,終于迎來了今天最鄭重而莊嚴的儀式——“歲拜和祭禮”。第一個拜祖宗,客廳上方掛著祖宗端正的畫像,供桌上并排長長的放著一碟碟祭品,擺放規則及其嚴格,“魚東肉西”、“頭東尾西”、“左飯右羹”……
祭禮跪拜的順序也有規矩。奶奶已是耄耋之年,皺紋爬滿眼角,銀絲早已取代烏發,雙腿彎曲的時候多發出“吧唧吧唧”的聲音,但依然由爸爸扶著標準地跪下,彎下駝背第一個給祖宗磕頭。爸爸那一輩人的動作明顯利索,六個人迅速排成一橫列,端正姿勢給祖宗磕頭。而我們小孩子卻是一擁而上,倒地就拜。
拜完祖宗小輩就給長輩行禮,奶奶穿著新的韓服,臉上掛滿了祥和的笑容給小輩發壓歲錢。儀式結束,男孩子便迫不及待地坐到餐桌邊,等著新年的第一頓飯——“米糕片湯”,寓意是迎接太陽光的光明和萬物更生的純潔。甜糯香溢的味道加上非凡的寓意,不顧平日的形象,什么都往嘴里塞,到最后就差伸脖子捶胸了。
吃完一家人圍在一起把音響和電視打開,把聲音開得超大,仿佛是在和鄰居比誰家的音量大,一家人開始唱民族歌,說唱得越好,今年越旺。瞧叔叔唱得臉都紅了,哥哥唱到最后多快成叫的`了。為了增添一點藝術氛圍,家里會書法的要獻一手,在紙上刷刷就寫了一個大大的福字,會畫畫的也要秀一秀,松,竹,梅什么的都畫了。小孩會玩一些傳統游戲“拋木四”,幾個一起玩輸的人氣得叫還要玩,贏的人樂得叫還要“抓神”……玩得額頭上沁出了汗珠,心細的老人便知道大家是玩累了,便拿出準備好的蜜糯油果、棗皮湯、八寶飯和肉片等食物來吃,大人孩子們一邊吃一邊唱,還不忘說說笑笑。
當地政府為了讓舉國同慶的氣氛更濃,便免費開放一些公園,大街上拋繡球,假面舞劇表演不斷。這讓一些不能與親人團聚的人也同樣能感受過年的喜慶和溫暖。
整個國家洋溢著喜慶,家家熱鬧歡騰著,直到深夜,漸漸平息,迎接又一個新的開始。
習俗的作文 篇2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漢族傳統節日。
重陽節是一個歲時節日。在中國歲時節令中有7個重復月日數字,如正月正(春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端午)、六月六、七月七(七夕)和九月九,先后成了習俗節日。九月九日,日月并陽,所以它在歲時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數字。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以后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長壽。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我國把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重陽節又多了一層新含意。
習俗的作文 篇3
在我的記憶中,每年的春節都是差不多的,熱鬧、喜慶而祥和。
春節的前幾天,是大人們最忙的時候,張羅這張羅那,但是,卻是我們小孩子最憧憬的時候。爸爸媽媽買了許多好吃的`,而我卻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便急切地盼望著春節的到來。
終于要正式過年了,拜年就是我們一家首要的任務了。每到一家,我都要說上一句吉祥話,如:“新年快樂”、“恭喜發財”等搜索等,而爸爸媽媽則送上一份拜年時必備的禮品,主人則會拿出一個紅包遞給我,這是我最高興的事了,于是心里盤算著這錢該怎么用,買些零食?或是文具?買點玩的也不錯,誰知一回到家就被“無情”的媽媽給收了去,我只好無奈地把這些個幻想的泡泡給吹滅了。
除夕那一天晚上,當然也是我家最開心的時候,全家三口人一齊靜靜地看著春節聯歡晚會,偶爾外面傳來幾聲鞭炮聲,也會覺得特別有趣。電視里搞笑的小品,幽默的相聲,常常逗得我們哈哈大笑,這笑聲伴隨著窗外的鞭炮聲,顯得氣氛愈加歡樂。
接下來的幾天,我們就到處做客,豐盛的飯菜,炫麗的燈光,大人們喝酒時的祝福包圍住了我,而我呢?則和哥哥一人拿來一大瓶飲料,痛痛快快地喝了個夠。
正月十五元宵節,我就快上學了,新學年的開始,將意味著春節的結束,但在這一天,我們家還是要吃元宵的,過年的氣氛絲毫沒有減弱,依舊的笑聲,依舊的喜慶,依舊的開心。
就這樣,快樂的春節過去了,每當細細回想時,心里總會暖洋洋的……
習俗的作文 篇4
昨天,袁老師通知我們要在立夏節那天舉行一次碰蛋比賽,每個小朋友要準備好一個蛋。我趕緊叫外婆幫我煮茶葉蛋。不一會兒蛋就煮好了,我東挑挑西選選,終于選取了一個自己滿意的茶葉蛋。晚上,我對這個蛋說了許多鼓勵的話:“好蛋蛋,你明天一定要爭氣,你一定會贏!你要是贏了我就獎勵你……”
今天小朋友們帶來了各種各樣的蛋,準備參加這別開生面的碰蛋比賽。碰蛋開始了,班級里熱鬧極了,每個小朋友拿出自己的蛋跟別人比賽。我的寶貝蛋旗開得勝,連續使三個蛋成為了手下敗將,在迎戰第四只蛋時,只聽見“咔嚓”清脆的一聲蛋響,我的.蛋光榮“犧牲”了。
雖然我的蛋沒有取得最后的勝利,可是這個立夏節我還是過得特別的開心,因為我不但吃到了蛋,還參加了這有趣的碰蛋比賽。
習俗的作文 篇5
古時漢族的.中秋宴俗,以宮廷最為精雅。
如明代宮廷時興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眾人圍坐品嘗,佐以酒醋。食畢飲蘇葉湯,并用之洗手。宴桌區周,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鮮,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清宮多在某一院內向東放一架屏風,屏風兩側擱置雞冠花、毛豆技、芋頭、花生、蘿卜、鮮藕。屏風前設一張八仙桌,上置一個特大的月餅,四周綴滿糕點和瓜果。祭月完畢,按皇家人口將月餅切作若干塊,每人象征性地嘗一口,名曰“吃團圓餅”。
清宮月餅之大,令人難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儀賞給總管內務大臣紹英的一個月餅,便是“徑約二尺許,重約二十斤”。
習俗的作文 篇6
清明節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祭祖、掃墓和踏青的日子,關于其歷史由來和民間習俗,記者近日采訪了區詩詞楹聯學會副會長向明陽,聽一聽他的講述。
“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向明陽介紹,清明對于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除了播種、植樹之外,人們也開始準備養蠶了。然而,清明轉變為一個節日,與另外一個節日和幾個歷史人物有關。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文公重耳流亡期間受盡了屈辱,只剩下少數幾個臣子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就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用火烤熟了給他吃。
后來,晉文公執政,介子推卻隱居山中不受封賞。晉文公搜尋不見,便放火燒山逼其出來,不想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下令全國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
由于清明與寒食節的日子接近,漸漸地就合二為一了,這個節日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人們在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古時又叫踏青節、祭祖節、掃墓節、鬼節等。”向明陽介紹,其傳統習俗包括掃墓祭祖、踏青春游、放風箏、蕩秋千、插柳、蹴鞠等。
向明陽記憶最深刻的是,小時候上山采摘清明菜,一種葉片上有白絨的野生植物,洗凈、切碎,和米面揉成團,制成綠瑩瑩的清明粑,“以紅糖、咸菜、臘肉等為餡,用蒸籠蒸熟,味道鮮香。”
“現在清明菜、清明粑可以放入冰箱,保存得更久,八九月份還能吃到,也曾見有餐館推出清明粑。”向明陽說,我區高橋、麻柳、三匯口一帶的'鄉村,還保留吃清明粑的習俗。
習俗的作文 篇7
為準備普通話測試,在圖書館找書,意外地在一本書上能看到我們家鄉的風俗,真的`很驚訝也很高興,要知道翁源是多么小的一塊土地呀。
我以為會有挺多地方提到家鄉的,就把書借回來一頁一頁地翻,誰知道才只有三處,具體如下:
在翁源這個地方,是在年二十四日祭灶神的。把灶君——用瓦別成U字形,兩邊插上蠟燭,中間點上香,上面貼上“司命灶君之神位”,清洗干凈后放在灶壁上,晚上用香燭供奉,還有一個名字叫“灶君上天”。
在翁源,除夕飯后還要用柑葉泡水洗身,洗后周身都有余香,使人薰醉。
除夕夜,在翁源不但不能熄燈,尤其是女子房內的燈更要燃著。倘若油干了,也要在深夜爬起來加油。如果燈一下子熄滅了,則被認為是極不祥之事。這樣日夜挑燈,要一直到初四才止。
習俗的作文 篇8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產生了眾多節名,而且各地也有不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賽龍舟和吃粽子等習俗,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直到現在,端午節仍是中華民族的三大傳統節日之一呢!
習俗的作文 篇9
1、潮式月餅
潮汕地區有自己獨有的傳統月餅,潮式月餅屬酥皮類餅食,主要品種有綠豆沙月餅、烏豆沙月餅等。潮式月餅身較扁,以其香甜、脆軟、肥而不膩而馳名海內外。
潮式月餅主要有二種:一種拌豬油稱作朥餅;一種拌花生油稱作清油餅。在潮汕地區,傳統潮式月餅早已不僅僅只是一種食物,它更寄托了人們對親人的祝福以及美好愿望。潮汕地區的中秋節,不僅有吃月餅之俗,還有相互饋贈月餅之舉。
2、蕩秋千
潮汕地區還有著一個獨特的習俗——蕩秋千。中秋之夜的蕩秋千,要預先在空曠的草地上搭起高達兩層樓的單雙座秋千和“十”字秋千,然后在棚頂四周拉起一道道繩子,掛滿五顏六色的綢花彩帶。
當銀盤樣的月亮升上中天,穿著節日盛裝的少男少女便紛紛聚集到秋千前,女的不能蕩秋千只能觀看,能大顯身手的就是小伙子們了,他們爭著蕩秋千,比賽誰蕩得高,轉得快。在圍觀者的歡聲笑語中,單座和雙座秋千向月娘拋出一道道彩虹,“十”字秋千騰空飛旋箍著一個個花環,蕩得最高轉得最快的便是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好漢,從而獲得她們的愛情。
3、吃芋頭
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今天,潮汕仍喜用蒸熟的芋頭拜月,以個大肉疏松,皮有裂痕者為佳品,即潮俗稱芋“笑”。祭拜之后全家便剝皮食芋,好好享受一番樂趣。
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后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4、拜月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
就在女人“拜月娘”時,男人們便約上幾位好友,到陽臺上或登上高處,擺上工夫茶具,煮水沖茶,一邊品茗,一邊賞月,一邊品嘗月餅。
5、吃糕仔
在潮汕地區,過去每逢中秋佳節前夕,家家戶戶都會制作一些糕點供奉月娘,當地人叫糕仔。糕仔多用加工熟的糯米粉或綠豆粉為原料,以糯米粉為原料的叫米糕,以綠豆粉為原料的叫綠豆糕。
其做法一般是先用白糖加適量的水及豬油煮至粘稠放涼,將糯米粉或綠豆粉配上準備好的糖漿拌勻,再用制作糕點的模具將糕粉擠壓成形。在這個過程中,還可視個人喜好添加諸如剁碎的花生仁或芝麻等餡料。
6、燒塔
燒塔,部分地方又稱之為燒塔仔,是潮汕地區在過中秋節時開展的一項民俗活動。據傳燒塔起源于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于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舉火為號傳衍至今已成為燒塔民俗,并且多表達“中秋節是豐收的節日,通過燒塔表達收獲的喜悅,祝福生活像圣塔火焰一樣紅紅火火”的含義。
瓦塔形狀有“圓形塔”、“方形塔”、“多角形塔”等等,且各有其吉祥寓意,如圓形塔寓意為“中秋月圓人也圓”,一般有親人旅外的人家多砌設圓形塔、方形塔狀似田丘,成四方形,寓意四通八達;多角形塔寓意生財多道,生意興隆。
7、水果節
柚子也是中秋必不可少的節日食品,品種有金柚、蜜柚或水晶柚。柚子外形渾圓,象征團圓,剖開之后,滿屋彌漫著清香,而且每人分食一塊,和吃月餅一樣,有全家分享的幸福感。同時,“柚”與“佑”諧音,有希望月亮護佑的意思。
入秋之后,成熟的柚子、青皮梨、紅梨、菠蘿、香蕉、林檎、龍眼、楊桃、紅柿、牛心柿等競相上市,琳瑯滿目的水果自然就成了中秋拜月的佳品。因此中秋節又被人們稱為“水果節”、“齋節”。
8、降神
降神活動也是中秋夜一個神秘有趣的活動。據說,一到中秋,諸神也都出游賞月。因此,這一天,人們只要通過特殊的降神儀式或咒語,就可以使神袛顯靈。于是人們往往在這一天搞降神活動,主要有關戲童、請籃姑等等活動。
此外,潮汕地區的中秋節,還有“游月娘”、“落阿姑”等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