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節日習俗作文集合15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煉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節日習俗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節日習俗作文1
一到12月27日,媽媽就帶我上街買鞭炮和對聯 。
我們來到街上,媽媽拉著我走啊,走啊。我看到了許許多多整整齊齊的鞭炮和對聯,一轉頭,看見我去年買的幾種對聯,我拉拉媽媽的手說:“媽媽買。”媽媽就帶我來到那一問店中,我挑了幾種說:“媽媽,這些各買一盒。”媽媽親切地對我說:“好!
”然后我們付了錢,我們拿著東西,又來到里面買白菜、花菜、空心菜、雞、鴨、魚、肉等主食,我們跑了好幾趟,終于把年貨全買齊了。
大年三十下午,爸爸已經準備好漿糊貼對聯了,我就和爸爸拿著對聯來到大門下,爸爸把漿糊涂在門墻上,我們急忙把對聯貼了上去。
除夕家家戶戶都要吃團圓飯,我們也不例外,我們一家子團聚在桌子邊,一起吃團圓飯,喝團圓湯,歡迎新的一年到來,媽媽一邊吃一邊吩咐我說:“不能打破東西,也不能說”壞話,呀!
到了初一,早上吃了一碗熱呼呼的面線糊和甜雞蛋,爸爸媽媽和我來到爸爸媽媽、叔叔阿姨、外公外婆 家拜年,人人都說我“長高了,懂事了,學習進步了。” 每個人都給我紅包,我對他們說:“恭喜發財,新年快樂。” 正月十五的時候,我們這里就不像北方那么熱鬧了,只是吃“狀元圓”而已,可是,聽說世紀公園、泉州公園晚上卻是燈火通明,一眼望去,都能看見幾百盞燈來,要是我能親眼一見,那就太好了。節日習俗作文200字家鄉的節日習俗作文春節節日習俗作文
節日習俗作文2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征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中秋節時,云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節日習俗作文3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一聽這句詩,我們便明白,這就是中華傳統節日,春節。我相信春節是每個小孩最快樂的節日了。
如詩中所言的,每到春節就會貼春聯,這是我也參與的事情。雖然我長得矮,但是我可以給春聯涂上漿糊再遞給爸爸。現在好多人都不用漿糊貼春聯了。可是我家不一樣。可能是因為爺爺的原因。我家的春聯都不是買的而是爺爺寫的,用一只看起來很大的毛筆。我也喜歡那種用毛筆寫字的感覺,雖然我現在寫得還不怎么好。除了春聯,還會貼福字,那也是爺爺寫的,對此我感到十分的佩服。對于我來說,過春節會有好看的禮物和好玩的玩具,這些是平時的我沒有的那么容易得到的。當然還有許多的糖果瓜子已經無數好吃的。然后還有紅包,也就是壓歲錢,這是小孩子才有的特權。大人只能羨慕地看著。
春節還會放爆竹,也叫鞭炮,傳說是為了嚇走一個名為年的可怕的怪獸。每當放鞭炮時大家都捂著耳朵,但心里是高興的。
我喜歡春節,這是一個大家團聚一起高興的節日。
節日習俗作文4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不僅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
掃墓: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由于各地方經濟條件的差別,祭掃的方式也會有所區別。
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也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蕩秋千: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可以培養人的勇敢精神,兒童也特別喜愛。
放風箏: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節日習俗作文5
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古稱“角黍”,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民間有吃粽子的習慣,傳說是為了紀念屈原的。 屈原是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主張抗擊秦國,但意見沒有被采納,反而被罷了官,楚國快要滅亡時,屈原很痛心,農歷五月五日這天,他投汨羅江自殺。投江后,楚民為了不讓江里的魚吃屈原的尸體,就往江里投食物。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每逢端午節那天,便把粽子投到江里祭祀屈原。這就是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的來歷。
因地區不同,由材料以至粽葉, 都有著很大的差別,連“裹” 的形狀,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們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漢晉時的粽子,多做成角形, 作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 北方的粽子,多是簡單白米,國內的粽子,以江南出產的最有名。嘉興粽子早在清代,食書記載嘉興粽子的種類有很多如:竹葉粽、艾香粽、薄荷粽、豆沙粽 蓮子粽 、松仁粽、火腿粽……在嘉興粽子中,五芳齋最為著名。
粽子是一種很好吃的食物,所以我很喜歡它。
節日習俗作文6
廣西壯族的節日風俗豐富多彩,下面我就挑幾個有代表性的跟大家分享下。
歌婆節(歌墟)
壯族人民的歌婆節一般在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五月十二舉行。它是壯族地區傳統性的群眾活動。壯語稱“窩埠坡”或“窩坡”。屆時,青年男女從各地匯集在固定地點,每次一天或數天不等,一般有數百乃至數千人參加。各三五成群互相對唱,這一組同那一組問唱,那一對同這一對唱答,并多是觸景生情、隨編隨唱。據文獻所記,“歌墟”始于宋代,明代的“歌墟”已與今接近。
婭拜節
廣西者寧、索烏的壯族每年4月屬兔的那天,都要殺一頭牛、一口豬、兩只雞和48條魚,到婭拜山上祭奠壯族傳說中的婦女婭拜,禮儀十分隆重。相傳,婭拜是壯族山寨的頭領,她率領百姓與壓迫他們的官兵打仗,失敗后被殘殺。眾人把她埋在高山之巔,并將此山定名婭拜山。每年到她遇難那一天,壯家人都要祭奠她,表達懷念之情。
吃立節
“吃立節”是龍州、憑祥一帶壯族特有的節日。據說中法戰爭時,當地壯族人民因忙于抗擊外國侵略者而顧不上過春節,直到正月三十才凱旋而歸。為了慶祝勝利,補過春節,當地人便把每年正月三十作一個節日來過,此后相沿成習。
壯族的節日風俗是不是很獨特,大家有機會一定要親自過去體驗下哦。
節日習俗作文7
端午節有一首兒歌,歌詞是:“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端午又稱為重五,很多習俗也與“五”有聯系。用紅、黃、藍、白、黑這五種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和足踝上,代表長命百歲;家家戶戶吃五紅,一般有龍蝦、紅蘿卜、紅莧菜、紅燒肉、紅燒魚。端午節家家戶戶的門上還要插:菖蒲、艾草和蒜頭,用來驅邪。
對了,端午節時每戶人家都會包粽子。()他們包的粽子形態各異,有三個角的,有四個角的,還有長筒形的,非常好看!根據餡的不同,粽子還可以分為許多種,有肉粽子,豆沙粽子,紅棗粽子,花生粽子 ...... 我最愛吃的 , 就是肉粽子羅 , 味道美極了。
端午節最有趣的習俗要數賽龍舟了,為什么要賽龍舟呢?噢,原來是為了紀念古代的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說當屈原知道自己的國家要滅亡時痛不欲生,就跳進了長江。等別人知道時,便有許多老百姓賽著龍舟去把粽子撒在江里,這樣江里的魚蝦就不會吃屈原的遺體了。
你們瞧!這些就是端午節的一些習俗。
節日習俗作文8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各個少數民族的節日也不相同,哈尼族的火把節.藏族的雪頓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更是有名。我要寫的也很有名的節日,那就是傣族的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云南少數民族節日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歷新年,相當于公歷的四月中旬,節日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竟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節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開始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們一邊翩翩起舞,一邊呼喊“水!水!水!”,鼓鑼之聲響徹云霄,祝福的水花到處飛濺,場面真是十分壯觀。
潑水節期間還要進行劃龍舟比賽。比賽在瀾滄江上舉行。一組組披紅掛綠的龍舟在“堂堂堂”的鑼聲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聲中,劈波斬浪,奮勇向前,把成千上萬的中外游客吸引到瀾滄江邊,為節日增添了許多緊張和歡樂的氣氛。
節日習俗作文9
潮汕從一月到十二月每個月都有節日,除了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冬節、春節等幾個典型的傳統節日外,還有其它節日,下面我給大家介紹幾個吧。
在潮汕,各家各戶都有祖宗的“忌日”,差不多每個月都有兩個祭拜節日。在這個節日里,有祭品美食的制作,也有娛神民間藝術的展示,名目繁多,但是都為了祭拜自己的祖宗。這一天,家族里的親戚全都來家里舉行祭拜活動,相當于一次大型的家族聚會。
正月至二月,各鄉各里都會選一個吉日或固定時間游神賽會,也就是社日。這天,游各鄉各里的四個門頭的老爺,還要做“大戲”,十分熱鬧。鄉里還要做美食,供奉老爺之日,公開拍賣,據說得到者算是幸運。拍賣的錢可作為老爺宮的費用,或做公益事業。
潮汕的每個節日都要專門制作祭品美食,其中有:壽桃、芋絲酥、荷蘭薯、花過面酥、紅蘿卜絲酥、湯圓、棕球、堿水、酵、甜面包、“梭羅包”、“橋徘”、粟穗、“五身人仔”、“三角樓”、月餅、腐乳餅等。除此之外,還有三牲、五牲,以至整桌潮汕筵席,簡直就是一個小吃大薈萃。
在這些節日里,大家為營造節日氣氛,增添歡樂氣氛,每個人都要表演自己的拿手絕活。所以,潮汕民間過節和游神,又增入了民間風俗。
這些就是潮汕的部分節日習俗。
節日習俗作文10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又是一個清明節,按照習俗,我們今早該去山上掃墓。
吃過早飯,背上鋤頭等一些工具,就和家人們上山掃墓去。
剛剛從家走時,我是熱血沸騰。可到了山腳,就已氣喘吁吁了。把鋤頭“扔”給媽媽,脫下外套,十分堅難得爬著山——其實這座山很矮。此時,早晨那溫暖的太陽已變得毒辣。
終于到了山頂。穿過羊腸小道,就能來到墓地,可我在要穿過墓地時,被某種不知名的草給割傷了,流出鮮紅的血。就因為這點小傷,本該干活的我被媽媽二話不說地拉到一棵大樹下,清理了塊空地,然后讓我坐下。
看看爸爸、媽媽、奶奶正灑著汗水地干活,在看看樹下閑著沒事干的我(我也想幫啊,可媽媽不讓),真是鮮明的對比呀。
終于,墓四周的野草都割完了。奶奶從籃子中拿出供品、紙錢、打火機、蠟燭,開始拜拜起來。
我拿出看家本領,跑到奶奶那幫忙。奶奶在墓碑前、土地公那和鄰居那擺上供品,插上蠟燭叫我去燒紙錢。煙把我熏得直咳嗽,于是我蹲在煙的反方向,拿了個樹枝,去挑紙錢,生怕哪沒燒到。
又過了會兒,奶奶將鞭炮放完了,收好了供品,準備回家。
臨走前,我還特地把灰堆里的火星踩滅,吹滅蠟燭,去追已經走到前面的家人……
又過了一個清明,期待下一個。
節日習俗作文11
春節是我國最古老的傳統節日,也是全年一個最重要的節日,如何去過這個節日,在千百年來不斷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壓歲錢:春節拜年時,長輩就會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而‘壓歲’正和‘壓祟’同音,所以這壓歲錢的含義就是讓晚輩平平安安度過一歲。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依然盛行,孩子們用來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貼春聯:為了迎接嶄新的一年,家家戶戶都要貼紅聯,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這表明舊的事物已經過去,新的事物已經來臨,同時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在爐邊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放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啪啪啪啪’的爆竹聲除舊迎新。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的氣氛,是節日里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在這里祝大家春節快樂!
節日習俗作文12
由于元旦是在民國年間才誕生的,并是由春節演化而來,所以,在中國剛剛開始慶祝元旦時,其慶祝的風俗習慣當然大都是類似于春節,或者說是春節的縮小版。畢竟元旦不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雖然沿用了部分傳統的慶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殺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們的心目中卻并不見的會占用多么重要的地位。到了現代,元旦的慶祝習俗就更簡單了。元旦的慶祝方式一:
全中國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很多國家都把元旦頂為法頂節日,在元旦這天放假。新中國成立后,也規定元旦為法定節日放假一天。
元旦的慶祝方式二:
現在比較普遍的就是由團體組織的活動,如元旦聯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等,以前就有組織敲鑼打鼓、集體跳民族舞的,現在在電視記錄片上還能看到,到科技發展的今天,就演變為聯歡晚會什么的了。近年更是有旅游、聚會等節目,反正元旦這天并沒有太多的傳統,在這一天假期了就任人發揮了。甚至,元旦這天對年輕一代來說只意味著一天的假期。元旦祝福短信
元旦的慶祝方式三:
保留著中國傳統的慶祝方式就是在以民間了,尤其是在農村。每到元旦,家家戶戶都會燃放炮竹,殺雞宰鵝的,拜祭過各方神靈后就是一家人團聚一餐。至于更為濃重的慶祝方式暫時還沒見過。
少數民族有他們獨特的習俗,各國的習俗也不一樣。
節日習俗作文13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十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讓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廣泛歡迎。
節日習俗作文14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后,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愿。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后,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有的地區還組織“七姐會”,各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繡等,琳瑯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功夫,比高下,看誰的制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節日習俗作文15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戶戶忙著貼春聯,剃頭發,做年夜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矩”多,有些習俗還很怪,無奈之下,我就去問正在貼春聯的媽媽。
我看見媽媽將“福”字倒著貼,媽媽告訴我,將‘福’字倒著貼是一種習俗,‘福’倒貼說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問道:“過年有什么習俗和規矩啊?”媽媽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談起來。
原來,以前過年還有一種放鞭炮的習俗,來源于“年獸”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的方法驅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后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但是現在廣州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所以我們就不再進行這個活動了。
除夕這一天對我國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天晚上,我們全家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年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全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雞、鵝、燒肉等等,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熱氣騰騰,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獲太大了,知道了很多過年習俗的知識,不過我覺得有點迷信,但這又仿佛是一種樂趣,只要快樂就好,管他迷信不迷信!
【節日習俗作文】相關文章:
節日的習俗作文04-30
節日的習俗作文11-08
節日習俗作文06-10
節日習俗作文10-28
習俗節日的作文07-30
節日的習俗08-13
傳統節日習俗的節日作文09-18
傳統節日習俗節日作文09-09
端午習俗節日作文05-25
家鄉的節日習俗作文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