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的作文錦集五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習俗的作文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習俗的作文 篇1
麻城人每逢農歷七月十五前后,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團聚過節,焚燒紙錢祭拜逝去先人。祭祀當天,先獻上葷食與白酒,并“饅頭”飯,竹筷平攤于飯菜之間,燈火齊明,還要訴接祭之言。各家男丁親自在紙錢上打印制作紙錢,燒紙畢,跪拜先人。之后合家聚筵。節日可以選擇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間的任一天進行。
山東省
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后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沾化縣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為「麻屋」,請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獨陵縣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家家吃粗茶淡飯。
陜西省
臨潼縣七月十五日燒紙祭麻姑。城固縣中元節農家會飲,稱為「掛鋤」。延緩農家,中元節早晨至田間,擇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名為「田旛」。
河北省
泊頭市、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并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并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面羊贈送女兒。
習俗的作文 篇2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針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時。南朝的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說; “是夕,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節“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后世多遵唐俗。
習俗的作文 篇3
濰坊農村過年,習俗大同小異,都有五個必有的程序:貼對聯、供家堂、放鞭炮、接財神、吃餃子。…………。
貼對聯在我國由來已久,起初是貼門神,防止魑魅魍魎侵入家庭。秦漢以后,門神是神荼、郁壘;唐宋時期改為秦叔寶、尉遲敬德,原因是唐太宗殺兄逼父登上皇位,夜里卻總難以入睡,不得不讓心腹大將把門守夜。五代孟昶突發奇想,對貼門神進行了改革,有一年他撰寫了“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的對聯貼在皇宮大門上,這種創新之舉被大家接受,很快在各地流行起來。對聯起到了烘托新年氣氛的作用。…………。
除夕這天,(人們會)不約而同地想到掛家堂。儒家講究“事死如事生”,特別強調“慎終追遠”、“親親為仁”,認為大家都親自己的親人,國家和社會就會安定。而“追遠”傳到現在,只有供牌位和掛家堂這一形式,在許多地方家堂也叫“軸子”,上面按左昭右穆的順序,排列著列祖列宗的姓名。…………。
過年,原本是太陽公轉、地球自轉的自然規律,本來并不神秘。但在歷史的長河里,人們不斷地給它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年,在原始社會甚至不叫年,它被稱作“草”,由于“一歲一枯榮”的緣故,一年就是一草。進入奴隸社會,人們對自然規律有了一定的認識,開始以歲星紀年,一年又被稱為一歲。年記載著中國以農立國的歷史。由于農業的需要和對于豐收的期盼,每年人們都要舉行隆重的儀式,祈禱和慶祝豐收,而“年”字最早也是從“豐”字演化而來的,這從甲骨文和金銘文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原先過年的日子也不確定,夏朝把過年定在正月,商是臘月,周朝則是冬至月,秦朝就放在10月。漢武帝又把年調整到正月,此后歷代相因不改,人們才有了一個固定過年的日子。所以人們稱春節也叫夏歷年;又由于是太陰歷,故也叫陰歷年;更因為是農業的緣故,也叫農歷年。但過年對富人來說是過年,對窮人來說是過關。所以人們又把年想象成兇神惡煞,不得不燃放爆竹驅除它,這就是過年燃放鞭炮的來源。
不管富人還是窮人,發家致富都是共同的理念,接財神就成為大家共同的行動。……在我國,財神一共有四人。文財神先是商末的比干,因被殷紂王剖心而死,傳說他失去辨別能力,誰祭祀他他就讓誰致富;另一位是春秋時期越國的范蠡,他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后,經商致富,自稱陶朱公,后來被商人尊為財神;武財神是關羽,他被吳國殺死,被人割去頭顱,據說也有比干的功效;另一位是趙公明或稱趙公元帥、趙玄壇,他在《封神演義》中統理招寶、納珍、招財、利市四位仙官,被道教尊為財神。……除夕夜到大街上看看,或父子二人、或祖孫三代,擺上供品,燃放鞭炮后把酒酹地,口中念念有詞,一是請祖先回家一起過年,二是請財神早早到家。進門一定有人明知故問:“接到財神了嗎?”回答的也一定是明知故答:“接到了。”接著就是喝團圓酒,吃團圓餃子,并守夜到子時。正因為過去吃餃子是在交子時的時候吃,也才有了餃子的命名。…………。
農民過年,講究的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過的是對豐收的慶祝和對發家致富的更大期盼。所以接來財神后,喝著團圓酒、吃著團圓餃子,就開始了對來年生產經營的規劃打算。這就是農民的過年,期盼來年的豐收本來就是過年的題中應有之義。
習俗的作文 篇4
祭灶是春節傳統習俗之一,灶神是民間家家灶房供奉的菩薩,被尊稱為“灶君司命”。早在夏代,他就是民間尊奉的一位大神。據古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日黎,為祝融,祀為灶神。”或說鉆木取火的“ 燧人氏”,神農氏(炎帝)的“火官”,黃帝作灶的“蘇吉利”為灶神,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考察人間的所作所為,上告天帝,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尊敬。
灶王龕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或將神像貼在墻上,上書“ 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等文字,兩旁的對聯為:“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保佑一家老小的安全。
民謠云:“二十三,糖瓜粘。”這是說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是祭灶之日。又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指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老百姓在二十四日,水上船家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其意在于歡送灶王府君上天去向玉皇大帝匯報這家人一年來的.善惡行為。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將新的一年中這一家人應得到的吉兇禍福交給灶王爺之手,由他掌握處置。因此,每戶人家都十分重視祭灶。
祭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灶王神像敬香,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再擺上紙馬和草料。焚香完畢,請出灶王神像,連同紙馬和草料,在院子里點火焚燒。全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此時,有的地方還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
除夕之夜,灶王爺帶著一家人應得到的吉兇禍福又回到了人間。每家要換上新的灶君神像,點上新灶燈,擺上供品,在灶龕前焚香化紙,算是“接灶”,灶王爺又開始了新一年的監護工作。
習俗的作文 篇5
(一)大年夜的習俗
下午,我們一家三口一起去鄉下吃飯。在路上,我看見大街上人山人海:有的在買煙花爆竹,有的拎著3-4個大包回家,有的在超市買所需物品,有的則在理發店里理個漂亮的發型過年,還有的……這時候,爸爸給我講起了除夕夜的傳統習俗:“大年三十,也是‘除夕’,指中國及其它文化圈地的農歷一月一日的前一天晚上,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趕‘疫疬之鬼’……”
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就來到了鄉下。我剛一進門,就看見桌上擺了四包餃子和兩條大魚。我疑惑不解地問爺爺:“為什么大年夜要吃餃子和魚呢?”爺爺和藹可親、滔滔不絕地對我說:“魚和餃子在大年夜是少不了的菜。
因為‘魚’和‘余’諧音,象征‘吉慶有余’、年年有余;而餃子,則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還沒等爺爺的長篇大論講完,就聽見奶奶在催爺爺:“怎么還沒開始炒菜啊?”爺爺只好先炒菜了。而我呢,就飛快地找到一個好位子,等“高級廚師”上菜啦!
(二)有趣的年夜飯
第一個菜終于上來了,是我最喜歡吃的“大蒜炒肉絲”!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用筷子夾了一片,毫不客氣地敞開肚皮吃了起來。我過越吃越快,都不分酸甜苦辣就往嘴里塞。過了一會兒,爺爺又上了一道我愛吃的“酸辣土豆絲”,看似辣椒放多了
可我還是忍不住有筷子夾了一大把塞進嘴里,不一會兒,我就被辣得把滿滿一杯冷的橙汁喝得一干二凈,還不住地伸舌頭,像狗一樣吐著舌頭。不過,狗吐舌頭是因為熱,而我是因為辣!又過了一會兒,辣倒是解決了,但是肚子又鬧意見了。我又疼得齜牙咧嘴,過了好一陣子,終于不疼了。我心里想:以后我再也不敢這樣子了!
(三)看煙花
剛吃完飯,肚子早已圓圓的了,似乎隨時都要爆炸似的。突然,外面響起了一聲震耳欲聾的鞭炮劃破了寧靜的夜空,周圍的氣氛頓時熱鬧起來。我急急忙忙跑出去煙花。“哇,真好看啊!”我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語道。
天上的煙花真是讓我應接不暇:看清楚了這個煙花,又錯過了那一個煙花,看見了那個煙花,另一個煙花又出現了,讓我目不暇接。有的像越王珠寶店里的金戒指,有的仿佛是一把蘑菇傘,有的如同一朵朵盛開的花兒,有的則猶如是一條條長龍直沖夜空,有的似乎是一顆顆流星降落在大地,還有的……這些煙花太漂亮了,晚上睡覺的那一時刻,還清清楚楚地浮現在我的腦海里。
啊,大年夜真好啊!
【習俗的作文】相關文章:
有關習俗的作文:正月的習俗11-25
習俗的作文01-17
過年習俗_寫節日習俗的作文01-07
漢族的習俗作文600字-習俗12-22
過年的習俗作文600字:過年習俗01-12
傳統習俗作文-大屋諶的習俗12-31
春節習俗作文600字:過年的習俗09-09
春節習俗的作文300字:過年習俗03-27
藏族習俗的作文06-16
中秋的習俗作文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