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習俗作文匯編6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民族習俗作文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民族習俗作文 篇1
在這個寬廣的世界里,有一個和諧美好的中國,在這個中國的大家庭里,有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風俗。
其中,我們是五十六個民族之——回族,我們也有自己的民族風俗,今天我就敞開心扉,把我們回族的風俗大聲宣揚,讓每個民族都和睦相處,讓每個人都知道,一定要遵守自己的民族風俗,這樣我們的世界會邊的更加美好,更加迷人。
我的家鄉,寬大遼闊,風景優美,那里的人們都非常尊敬老者,小伙子門,一到六七歲就得進清真寺學念經,只要一放假,姑娘小伙都到寺里學經,女孩六七歲就把頭發都裹住,不能穿露出身子的衣服,不能穿裙子,我們則戴上白白的帽子,顯得格外秀氣,女孩眉清臉秀,婀娜多姿非常愛跳舞,好象自己比誰都美,男孩子好象是老阿訇的繼承人,老阿訇對我們十分嚴格,一天有五番禮拜,跟阿訇學,學會了就自己獨自做禮拜,姑娘一到十八歲就要嫁出去,我也不知道是誰定的規矩。
我們那里的人非常愛果樹,每逢種樹的時間一到,人們就開始栽樹了,之所以我們那里的風景美是因為人們非常愛種樹,家家院里的紅彤彤的蘋果好象一不小心就會從樹上掉下來似的。
雖然白天天氣好,但到夜晚,天氣好象一時變下臉來一樣,狂風就隨處逗留,使人們在晚上不敢外出,那里的人們非常和氣,非常樂觀,只要你到他家做客,他一定會對你彬彬有禮。只要誰家生小孩,第三天就會給孩子取個家名,要請尊敬的老阿訇取名,然后聚在一起,端來香噴噴的手抓羊肉,人們大口大口的吃,一點也不拘束,一點也不羞澀,只有吃飽,主人們才會痛快,人們愛鴿子,認為各自是吉祥鳥,所以人人家里養的鴿子非常俊俏。人們在家中和和睦睦,團團圓圓,在外心情舒暢,悠閑自在,每一個人都是如此,沒有心事重重,只有快快樂樂,這就是我們民族風俗的一部分,望大家也要開心。
如果這個世界充滿微笑,這個世界會更加光彩奪目,更加燦爛!
民族習俗作文 篇2
我們濮陽的春節差不多在臘月初八就開始了,那天,人們采用米、棗、豆等八種不同的農作物煮成粥,取名臘八粥。吃臘八粥的時候,還習慣把臘八粥里面的米飯抹在棗樹上,寓意是來年的棗兒結的像米飯一樣疙疙瘩瘩。美味的臘八粥剛一出鍋,就讓我的口水飛流直下三千尺了。在那一天,人們還會泡臘八蒜,把掰好的蒜瓣兒放進醋壇子里,再把醋壇子給封起來,到春節那天再取出來就著餃子吃,醋有了辣味兒,蒜瓣兒也成了翡翠的顏色,可謂是色香味俱全,無論是看著還是吃起來都會讓人覺得心曠神怡。
到了臘月二十三,就是人們說的小年。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吃芝麻糖,俗稱祭灶糖。家鄉還有句順口溜:“二十三,祭灶官”也就寓意著吃了祭灶糖長大能當官兒。“二十四年下氣,家家戶戶掃房子”,說明春節馬上到了。
到了大年三十,大人們更是忙活的不可開交。貼春聯、包餃子、放鞭炮都要做。到了中午,伴著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大家會做一大桌子的菜開始吃團圓飯了,年三十的晚上必須吃的是餃子,所以,在這一天,無論男女老少都會狼吞虎咽的吃餃子。到了除夕之夜,才是真正好玩兒的時候呢!一家人聚在家里,邊吃零食邊看春節聯歡晚會,到了午夜十二點鐘,樓下又響起了鞭炮的聲音。再過幾個小時就該起床了,這叫起五更,起床后還是吃餃子,這次的餃子吃一半剩一半兒呢!這寓意著來年的“年年有余”!吃完之后,仍然不可以睡覺,因為在這一天,除了很小很小的孩子們,人們都會守歲。
大年初一可就和大年三十截然不同了!這一天,大街上熱熱鬧鬧!大人們要去親戚、鄰居家互相拜年!從初一到初七這幾天吃完飯、放放炮、上上網、看看書,真是美哉!悠哉啊!人們都會沉浸在春節的快樂之中。
民族習俗作文 篇3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墻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臥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臺之用。
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于防風避寒,又便于御敵防盜。
帳房與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區藏民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種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帳房一般較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氈毯,中留一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作通風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土坯或卵石壘成高約50厘米的矮墻,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糞(作燃料用),帳房內陳設簡單,正中稍外設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臥休憩之用。帳房具有結構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于搬遷等特點。
藏族是一個愛美也善于表現美的民族,因而對于居所的裝飾也十分講究,常見的有在室內墻壁上方繪以吉祥圖案,客廳的內壁則畫藍、綠、紅三條色帶,以寓意藍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則的民居在門上或繪制日月祥云圖,或懸掛風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則竭力渲染外墻和門窗,富于彩繪裝飾,氣勢不凡。
富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區別于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顯的標志。
民居室內外的陳設顯示著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論是農牧民住宅,還是貴族上層府邸,都有供佛的設施。最簡單的也設置供案,敬奉菩薩。
富有宗教意義的裝飾更是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標識,外墻門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懸紅藍白三色條形布幔,周圍窗套為黑色,屋頂女兒墻的腳線及其轉角部位則是紅、白、藍、黃、綠五色布條形成的“幢”。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觀中,此五色分別寓示火、云、天、土、水,以此來表達吉祥的愿望。
還有以墻體裝飾表達藏傳佛教派別的.。如薩迦民居的墻上涂有白色條帶,在條帶上再涂以相同寬度的土紅色和深藍灰色色帶,中空為白色,在建筑主體或院墻直角轉彎處及較寬的墻面上,還自上而下地用土紅色和白色畫出色帶,以標識該地區信仰的是薩迦派。
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聚落方式是宗教聚落。宗教聚落的形成與發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如拉薩的八廓街民居群即是圍繞大昭寺發展起來的,是城鎮宗教聚落的典型代表。農牧區的民居聚落的形成以寺院為中心,自由布置、彼此錯落,形成不相聯屬的格局。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風、防震的同時,也用開辟風門,設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較好地解決了氣候、地理等自然環境不利因素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達到通風,采暖的效果。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大部分居民住著低矮的窩棚,無家貧民只能寄居檐下,棲身道旁。西藏自治區成立后,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改善居民住房,到1994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積達12。24平方米,農村人均20。36平方米。由于舊西藏經濟發展緩慢,建筑材料僅僅局限于塊石加粘土,現在的民居已經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建筑材料,蓋起了許多高層建筑,使藏式建筑風格得到了更好的發揮。舊西藏絕大部分人家的室內設施極其簡陋,現在電視、收錄機、成套的藏式家俱已進入普通的藏族居民家庭。中國人的改革開放使藏族居民身上有了更多的錢,他們將自己的住房裝修得漂亮且具特色。
苗族花山節
農歷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邊、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節。每到這個時候,來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從四面八方幾個苗村寨之間的開闊坡地上。“花桿”是踩花山節的重要標志,一般選擇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樹,扎以鮮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稱花桿頭)是大家公認的“好心腸的人”。這人必須在節日的第一個早晨,趁太陽出山以前把花桿豎好。
“踩花山”這天,首先由“花桿頭”向前參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隨后宣布“踩花山”節開始。這時,花山場內外鑼鼓齊鳴,鞭炮聲,銅炮槍聲此起彼伏,鮮花、朋旗迎風招展,各種歡慶活動先后開始進行。青年男女有的對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腳舞,有的跳獅子舞,還有的斗牛,整個花山場上一片歡騰。
滇東北和滇南一帶苗族,每年農歷六月六日過“踩花山節”。傳說古時苗族戰敗流落異鄉,想起祖先東逃西散的苦,傷心落淚。一年六月初六,祖先顯靈,勸他們不要太難過,應該到高山頂上吹蘆笙、唱歌跳舞給我們看。說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掛在一棵樹上。大家圍著這棵樹歌舞,吹蘆笙,這年的莊稼長得特別好。從此后,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節日盛裝,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樹,舉行跳蘆笙舞、斗牛、跳獅子舞、爬花桿等活動。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桿,誰爬得高,就把一個豬頭和好酒獎給誰。
這就是苗族熱鬧的花山節。
民族習俗作文 篇4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而之前則是年三十了。呵呵,大抵與平安夜是一個級別。
傳統的春節應該怎樣過?
臘月31除夕:貼門神——貼春聯——放爆竹
除夕: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貼門神: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后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于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后,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后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后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貼春聯: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于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發展為春聯。春聯真正普及始于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云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幅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后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于外,紅條鑲于內。
放爆竹: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贊頌新年的來臨。
吃年夜飯: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愿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圣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制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后,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后,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給壓歲錢: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飯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并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里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后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
拜年: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里祝賀新春,舊稱拜年。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后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后,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于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里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民族習俗作文 篇5
有人說中國的河山好,有人說中國的人口眾多,但我說的是中國民族和民族文化。
我國是一個團結統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又漢,壯,蒙古,回,藏,維吾爾,苗族等56個民族成員。下面是各民族的人口統計各民族中,漢族人數最多接近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90.6.,其他民族人口僅占百分之9.4,稱為少數民族我國各少數民族數量相差懸殊,其中人口最多的壯族約1600萬,人數少的民族僅幾千人,如珞巴族,赫哲族等各民族不論人多少,社會經濟發展程度高低,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如何,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平等的地位。
我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漢族分布最廣,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則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部地區。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居住,少數民族地區也有漢族居住。民族間的交錯分布促進了民族交往與合作,為各民族共同繁榮提供了有利條件。
我國民族眾多,但各個民族都有獨特的民族風情。
我國民族眾多,各民族都有自身的風俗習慣。各具特色的民族風情給人以美的感受。我們要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鞏固和發展民族的風俗習慣,鞏固和發展民族團結。各民族之間因和睦相處。
各個民族的風俗都不一樣,都具有特色在少數民族中各樂器都不一樣,如;朝鮮族的長鼓,傣族的兩面鼓,蒙古族的馬頭琴,壯族的合歡蕭,哈薩克斯族的冬不拉等地民族樂器我就不一一詳寫了。
這些就是我國的民族和民族文化。
民族習俗作文 篇6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墻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臥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臺之用。
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于防風避寒,又便于御敵防盜。
帳房與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區藏民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種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帳房一般較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氈毯,中留一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作通風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土坯或卵石壘成高約50厘米的矮墻,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糞(作燃料用),帳房內陳設簡單,正中稍外設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臥休憩之用。帳房具有結構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于搬遷等特點。
藏族是一個愛美也善于表現美的民族,因而對于居所的裝飾也十分講究,常見的有在室內墻壁上方繪以吉祥圖案,客廳的內壁則畫藍、綠、紅三條色帶,以寓意藍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則的民居在門上或繪制日月祥云圖,或懸掛風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則竭力渲染外墻和門窗,富于彩繪裝飾,氣勢不凡。
富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區別于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顯的標志。
民居室內外的陳設顯示著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論是農牧民住宅,還是貴族上層府邸,都有供佛的設施。最簡單的也設置供案,敬奉菩薩。
富有宗教意義的裝飾更是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標識,外墻門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懸紅藍白三色條形布幔,周圍窗套為黑色,屋頂女兒墻的腳線及其轉角部位則是紅、白、藍、黃、綠五色布條形成的“幢”。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觀中,此五色分別寓示火、云、天、土、水,以此來表達吉祥的愿望。
還有以墻體裝飾表達藏傳佛教派別的。如薩迦民居的墻上涂有白色條帶,在條帶上再涂以相同寬度的土紅色和深藍灰色色帶,中空為白色,在建筑主體或院墻直角轉彎處及較寬的墻面上,還自上而下地用土紅色和白色畫出色帶,以標識該地區信仰的是薩迦派。
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聚落方式是宗教聚落。宗教聚落的形成與發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如拉薩的八廓街民居群即是圍繞大昭寺發展起來的,是城鎮宗教聚落的典型代表。農牧區的民居聚落的形成以寺院為中心,自由布置、彼此錯落,形成不相聯屬的格局。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風、防震的同時,也用開辟風門,設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較好地解決了氣候、地理等自然環境不利因素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達到通風,采暖的效果。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大部分居民住著低矮的窩棚,無家貧民只能寄居檐下,棲身道旁。西藏自治區成立后,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改善居民住房,到1994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積達12。24平方米,農村人均20。36平方米。由于舊西藏經濟發展緩慢,建筑材料僅僅局限于塊石加粘土,現在的民居已經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建筑材料,蓋起了許多高層建筑,使藏式建筑風格得到了更好的發揮。舊西藏絕大部分人家的室內設施極其簡陋,現在電視、收錄機、成套的藏式家俱已進入普通的藏族居民家庭。中國人的改革開放使藏族居民身上有了更多的錢,他們將自己的住房裝修得漂亮且具特色。
苗族花山節
農歷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邊、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節。每到這個時候,來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從四面八方幾個苗村寨之間的開闊坡地上。“花桿”是踩花山節的重要標志,一般選擇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樹,扎以鮮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稱花桿頭)是大家公認的“好心腸的人”。這人必須在節日的第一個早晨,趁太陽出山以前把花桿豎好。
“踩花山”這天,首先由“花桿頭”向前參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隨后宣布“踩花山”節開始。這時,花山場內外鑼鼓齊鳴,鞭炮聲,銅炮槍聲此起彼伏,鮮花、朋旗迎風招展,各種歡慶活動先后開始進行。青年男女有的對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腳舞,有的跳獅子舞,還有的斗牛,整個花山場上一片歡騰。
滇東北和滇南一帶苗族,每年農歷六月六日過“踩花山節”。傳說古時苗族戰敗流落異鄉,想起祖先東逃西散的苦,傷心落淚。一年六月初六,祖先顯靈,勸他們不要太難過,應該到高山頂上吹蘆笙、唱歌跳舞給我們看。說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掛在一棵樹上。大家圍著這棵樹歌舞,吹蘆笙,這年的莊稼長得特別好。從此后,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節日盛裝,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樹,舉行跳蘆笙舞、斗牛、跳獅子舞、爬花桿等活動。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桿,誰爬得高,就把一個豬頭和好酒獎給誰。
這就是苗族熱鬧的花山節。
【民族習俗作文匯編6篇】相關文章:
民族習俗作文匯編7篇12-17
民族習俗作文(3篇)10-05
民族習俗作文6篇07-07
民族習俗作文合集五篇09-28
有關民族習俗作文3篇08-13
【推薦】民族習俗作文三篇08-10
【推薦】民族習俗作文3篇08-02
【精品】民族習俗作文三篇08-01
關于民族習俗作文6篇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