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900字

時間:2021-09-09 14:38:29 習俗 我要投稿

【實用】端午節的習俗作文900字3篇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900字 篇1

  世界上還有幾個節日要吃香噴噴的粽子呢?世界上還有幾個節日要比熱鬧的龍舟賽呢?

【實用】端午節的習俗作文900字3篇

  沒錯,只有端午節,一個偉大的節日,一個神圣的節日。說起端午節,還得從屈原的故事說起。

  傳說,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薦能,富國強兵,力主聯秦抗齊,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反對,使屈原被讒免去職位,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報國無望,便含恨投江自盡。屈原死后,出國的百姓異常悲痛,紛紛涌到汨羅江邊憑吊屈原。有些漁夫則駕起船只,把事先準備好的粽子、雞蛋撲通撲通地往江里丟,說是讓魚吃了,就不會咬屈原的尸身。流傳至今,便有了吃粽子的習慣。所以過端午節的這天,滿街都是賣粽子的小販,我們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你知道粽子是怎樣包的嗎?哈,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先用一些新鮮的粽葉包住糯米,在里面放各種配料,然后用線捆扎好。包好的粽子放在鍋上蒸,等滿屋飄著粽子香的時候就可以吃了。吃粽子的時候,要先把線解開,剝開粽子葉,里面藏著紅紅的粽肉,升騰著熱氣,散發著一種特有的粽香,兩個粽子用盤子裝著,活像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照耀下晶瑩剔透,散發著濃郁的糯米香。我不禁抓起一個粽子,狼吞虎咽地吃起來,味道真是棒極了。

  吃完粽子,便來到河堤上觀看龍舟賽。在這一天,每個村子都會組織一支隊伍,而后拉到漣水河進行比賽。只見碧波蕩漾的河面上,五顏六色的龍舟整裝待發,隊員們個個摩拳擦掌,仿佛勝券在握。而站在岸邊的觀眾比隊員們還要緊張,個個屏息凝視著河面。裁判一聲令下,一艘艘龍舟像離弦的箭一樣,飛一般地向前沖去。頓時,河面上鼓聲震耳欲聾。一千米的水道上,隊員們憋紅了臉,咬緊了牙,拼命地劃。太好了,我們村的龍舟領先了,因為我們村的隊員配合默契,所以龍舟就特別聽他們的指令,行動自如。龍舟的身后留下了一條條波紋,原來平靜的水面,如布滿硝煙一般。尾隨在后的龍舟,不緊不慢地跟著,鼓手們也使出了吃奶的勁,使勁地敲,這鑼聲一聲接著一聲,清脆而有力。別的龍舟也不甘落后,一邊劃船,一邊與著鼓聲,“一二一二”地喊著口令往前沖,那口令里充滿了對勝利的渴望。河面上熱鬧極了,口令聲、鑼鼓聲、劃槳聲,匯成了一首激昂雄渾的樂曲,樂曲里有著濃重的端午節的氣氛。

  故鄉的端午節啊,你給了我多少喜悅與歡樂啊!端午粽飄香,龍舟響當當,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的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愛國精神的一種欽佩。吃著正宗的家鄉粽子,看著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里別有一番滋味。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900字 篇2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并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吃粽子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

  粽子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當時主要有兩種粽子,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到晉代,端午食粽子成為全國性風俗,“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這是西晉周處所作《風土記》一書中的明確記載。當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還添加中藥材益智仁,稱“益智粽”。到了唐代,粽子已經成為端午節的必備食品。唐人姚合“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的詩句,反映了當時食粽之普遍。宋代時,出現了用“艾葉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突破了菰葉的季節局限。明代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核桃,品種更加豐富多彩。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則出現在清代乾隆年間。 .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飲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 “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玻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涂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古詩云:“唯有兒時不可忘,持艾簪蒲額頭王。”意思是說端午節這天,孩子們拿了艾葉,戴上菖蒲,額頭上用雄黃酒寫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黃酒灑在墻角、床底等處,可以驅蟲,清潔環境。但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雄黃酒外用尚可,飲則有害 ,必須慎用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900字 篇3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楚懷王時的大臣,“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候,王甚任之”。因為他受到楚懷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蘭的嫉妒,就在楚懷王及繼位的頃襄王之前譭謗屈原。楚王汏而逐漸疏遠屈原,連帶的也不采納他的諫言,最后甚至將屈原放逐。

屈原滿懷悲憤,落拓江湖,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后,懷石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死后數十年,楚國終因讒臣誤國而為秦所滅。但是屈原這位忠而見疑的悲劇英雄還活在楚國姓的心中。下面這個故事可以用來說明楚人愛戴屈原的心情。 據說屈原投江后,楚國的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有位漁夫還拿出事先準備的粽子、雞蛋等食物,撲通的往江里面丟,說是讓魚假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

一老醫師則拿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了蛟龍,使它不能傷害屈大夫。 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須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脖子上,然后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睕、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這些小孩子。 據說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從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們都要劃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來紀念屈原。

有些地區,則在端什節插菖蒲或艾草于門上,這固然是因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不過,關于這項艾習俗的起源,民間則有一種說法。 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百萬,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難。 這一年五月,黃巢的軍隊攻進河南,兵臨鄧州城下,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見一波波的老弱婦孺涌出城外,他看見一個婦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年紀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卻抱著年紀較大的男孩。黃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馬問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婦人回答:“聽說黃巢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大壞蛋,不日就要攻進鄧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調去守城,我們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黃巢又指著小孩問她:“你為什麼手牽小的,卻懷抱大的呢?”那婦人就說:“懷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牽的才是我親生的兒子。萬一情況危急時,我寧可丟掉自己的兒子,也得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黃巢聽了,深受感動,就對那婦人說:“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 婦人聽了,將信將疑,不過她還是回到城里,把這個消息傳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陽,黃巢的軍隊攻進城里,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弓菖蒲艾草。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無可奈何的領兵離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難。 為了紀念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節,大家就會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項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900字】相關文章: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07-24

端午節習俗作文03-22

端午節習俗作文精選09-20

端午節習俗的作文08-02

作文端午節的習俗04-08

端午節的習俗_作文02-25

習俗作文:端午節03-27

端午節日的習俗作文06-02

端午節日習俗作文05-13

端午節的習俗的作文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