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先秦文學常識
先秦文學是中國古代文學發生發展的最早階段,那么大家對先秦文學的常識了解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先秦文學常識,歡迎大家閱讀!
1、上古神話
中國古代神話名篇有: 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精衛填海、(盤古)開天辟地、黃帝戰蚩(chī)尤、劉安《淮南子》等。
2、先秦散文
A、儒家經典 四書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六經又稱六藝(《樂》)
B、歷史散文!蹲髠鳌(編年體) 《戰國策》(國別體) 《國語》(國別體)
春秋三傳《左傳》《谷梁傳》《公羊傳》
C、諸子百家散文著名的有:
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學派創始人,著有《道德經》。
、诳鬃用,字仲尼。是儒家學派創始人,《論語》是孔子弟子記載孔子和他的學生言行的書。(《季氏》《荷》)
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軻,字子輿。儒家學派繼承者!睹献印肥敲献訉W生記錄孟子言行的書。(《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莊暴見孟子》《魚我所欲也》。)
⑤莊子,名周,戰國道家著《莊子》。(《庖丁解!)
、捃髯樱瑧饑寮,著《荀子》32篇。(《勸學》)
、唔n非子,法家。著《韓非子》。(《扁鵲見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鄰》。)
、唷秴问洗呵铩酚址Q《呂覽》,是秦相呂不韋和他的門客的集體創作。(《察今》)
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諫逐客書》。
3、先秦詩歌
A、《詩經》。《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分風、雅、頌三類、風是民歌,雅是樂歌,頌是祭歌。詩經的表現手法是比、興、賦。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賦直陳其事。
B、《楚辭》。西漢學者劉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輯成書,定名為《楚辭》。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國偉大愛國主義詩人、曾在楚國任左徒三閭大夫等職。代表作是《離騷》《九歌》《九章》。
第一節 文學的起源
1、最早的文學類型:原始詩歌和上古神話是最早出現的兩種文學類型,它們最初都是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行的,從產生的先后說,詩歌應更早于神話。
2、文學藝術起源的原因:
游戲說:席勒和斯賓塞首先提出的理論。
心靈表現說:列夫·托爾斯泰《藝術論》:“藝術起源于一個人為了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
巫術說:詩歌源于原始巫術的咒語。
模仿說: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著作殘編》、亞里士多德《詩學》。
文學藝術起源于勞動,馬克思主義認為:文學起源于人類的生產勞動,最早的文學藝術作品產生于人類生產勞動過程中,它是根據生產勞動的實際需要產生出來的。普列漢諾夫《沒有地址的信》、《藝術與社會生活》:“人最初是從功利觀點來觀察事物和現象,只是后來才站在審美觀點來看待他們!
第二節 上古歌謠
一、上古歌謠的保存
上古歌謠零散保存在先秦兩漢的典籍之中,后代集中輯本有:清代沈德潛的《古詩源》,今人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收錄最為詳盡。但并不完全可信,有些如《擊壤歌》、《卿云歌》、《南風歌》是出于后人的偽托。
二、上古歌謠的內容
1、再現勞動過程的:
《吳越春秋》中《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相傳為黃帝時代的作品,反映漁獵時代的勞動過程。弓箭的發明是人類擺脫蒙昧時代的重要標志。恩格斯說:“弓箭對于蒙昧時代,正如鐵劍對于野蠻時代和火器對于文明時代一樣,乃是決定性的武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我國弓箭的發明很早,有所謂:“少昊生般,是始為弓”(《山海經海內經》);“羿作弓”。(《墨子非儒》)其實弓箭的發明不是個人創造,而是原始人在漫長的時代中智慧和經驗的積累。這首短歌流露著原始人對制造靈巧工具的自豪和喜悅,也表現了他們獲取更多獵物的渴望。
2、征服自然愿望的:
《禮記郊特牲》中《蠟辭》:“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
相傳為伊耆氏時代的作品。伊耆氏,即神農氏,一說指帝堯。蠟,是古代一種祭禮的名稱。周代在12月舉行祭祀百神之禮,稱為蠟禮,蠟禮上所用的禱辭,即稱蠟辭。從這首短歌命令的口吻看,實際是對自然的“咒語”。
大水泛濫,土地被淹沒,昆蟲成災,草木荒蕪,眼看收獲無望,在原始宗教意識的支配下,原始人企圖靠著這種有韻律的語言,來指揮自然,改變自然,使它服從自己的愿望。
3、反映上古婚姻制度的:
《周易》中《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
這是一首搶婚的詩,一群男子騎在馬上,迂回繞道而來,原以為是敵寇,等到闖進門來把姑娘搶走,才知道是為了婚事。反映了古代確實存在過的搶婚制度。詩短,但寫得曲折形象,音韻和諧。
4、與戰爭相關的:
《周易》中《中孚六三》:得敵,或鼓、或罷、或泣、或歌。
這是一首寫戰爭的詩,描寫戰爭結束勝利歸來的情景。戰爭勝利以后,有的仍在擂鼓示勇,有的坐臥休息,有的在哭泣,有的在引吭高歌。寥寥十字,寫出了一個動人的場面。
5、愉快的勞動生活:
《周易》中《歸妹上六》: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
牧場上男男女女們在剪羊毛、拾羊毛,男的剪羊毛,不見血;女的承筐裝羊毛,不覺得有重量。輕快、生動,有情有景。
6、思戀之歌
《呂氏春秋音初篇》中《候人歌》:候人兮猗。
傳說大禹治水,娶涂山氏女為妻,大禹巡省南土,久不歸,女乃唱了這首歌,渴望大禹歸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比較穩定的夫妻關系和夫妻感情,只有在一夫一妻制出現以后才有可能,而這時已屬私有制萌芽后的氏族社會晚期。二字為句,語氣詞拖長尾音,取得了獨特的抒情效果。這是中國最古老的情詩,開抒情詩傳統之先河。
三、上古歌謠主要特征:
原始歌謠大都采用二言形式,這是因為上古勞動動作簡單,勞動節奏短促、鮮明,因而伴隨勞動動作產生的詩歌節奏自然也不復雜。另外,上古漢語都是單音節詞,兩個單音節詞組合是最初的句子,這種句子的產生與上古人的思維方式和語言能力直接相關。
第三節 上古神話傳說
一、什么是神話:
上古神話并不就是文學,但含有文學的成分,并對后世的文學產生了很大影響。因此研究文學史必須注意研究上古神話。馬克思說:“任何神話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保ā墩谓洕鷮W批判導言》神話以故事的形式表現了遠古人民對自然、社會現象的認識和愿望,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
二、神話產生的原因:
學術界普遍認為神話產生于野蠻期的低級階段,到野蠻期的中級階段,神話進入了繁榮期。(關于蒙昧期、野蠻期、文明期參見摩爾根《古代社會》)我國學者楊堃(《論神話的起源和發展》載《民間文學論壇》1985年第1期)和袁珂(《中國神話通論》巴蜀書社1993年4月第一版)等認為神話的起源是在蒙昧期的高級階段,即舊石器時代的晚期。
原始人不能解釋并掌握自然的規律,在自然現象面前,感到恐懼和無力,于是他們通過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隨后又在生產勞動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這就是古代神話產生的原因。
三、神話的內容
上古神話從內容上說大致可分為三類:
1. 解釋和說明自然現象的神話
如《藝文類聚》卷一《三五歷紀》:“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后乃有三皇(天皇、地皇、人皇)。”這個神話,反映了原始人類用形象手法去解釋天地產生的過程。
女媧造人的詳細過程見于《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風俗通義》(今本《風俗通義》無此記載):“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絚于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凡庸者,絚人也!睆呢氋v的劃分來講,這則神話被記錄下來,應當較晚,不會是原始神話的原貌。但造人的神話肯定產生在屈原之前。女媧造人的神話最早見于《天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說明女媧是造人的神。黃土造人的神話固然荒誕,但有現實的基礎,我們的祖先生活在黃河流域,在發明制陶技術后,容易從陶器用泥土作坯的過程中產生關于人類可能用泥土捏造的聯想。這一則神話是這種現實的折光。這一則神話意蘊豐富,它不但虛構了人類的產生,同時也試圖闡釋人類為什么會有社會地位的差別。
2、人類社會之間的斗爭神話
《準南子天文訓》的《共工怒觸不周之山》:“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惫补ず忘S帝的后裔顓頊爭做領袖,共工發怒而撞倒了周山,使支撐蒼天的大柱子折斷了,拴著大地的繩子斷了。天在西北方塌下來,因此日月星辰移向西北方;大地東南方沉下去,因此江河積水和塵埃全傾到東南方來。這個神話,反映了共工族和顓頊族之間的激烈的斗爭,使蒼天大地發生了巨變。
此外還有《黃帝擒蚩尤》的神話:“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保ā渡胶=洿蠡谋苯洝罚包S帝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彌三日,軍人皆惑,黃帝乃令風后法斗機作指南車,以別四方,遂擒蚩尤!保ā短接[》卷十五引《志林》)
蚩尤屬于南方的苗蠻部族,他有81個銅頭鐵額的兄弟,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的軍隊已經裝備了金屬盔甲,一些文獻上提及蚩尤冶煉金屬作兵器,這與當時冶金術的發展程度是相適應的。這場戰斗十分激烈,涉及風伯、雨師等天神,而風、雨、旱、霧等氣象也成了相互進攻的利器。這兩則神話不僅涉及古代的祈雨、止雨巫術,還涉及一些具有重要文化意義的發明,內涵較為豐富。
四、神話散亡的原因
上古神話在周代以后迅速消亡,其根本原因乃在于:神話與周代以來理性文化的主流相抵牾。有的神話被認為“其言不雅馴”而被摒棄,有的被改造為信史,使神話歷史化了。司馬遷在整理史料時,發現有大量的神話內容,但認為“其言不雅馴,縉紳先生難言之!保ā妒酚浳宓郾炯o》)而摒棄了。
神話的歷史化:《太平御覽》卷七十九引《尸子》記載:子貢問孔子:“古者黃帝四面,信乎?”孔子說:“黃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此之謂四面也”。
(《太平御覽》,類書,宋太平興國年間宋太宗命李昉(fǎng)等編篡!妒印窇饑鴷r魯人尸佼撰。尸佼是商鞅的賓客,商鞅被車裂之后他逃到蜀地,著此書!稘h書藝文志》列為雜家,元明時此書全佚,清代孫星衍等有輯本。)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魯哀公問孔子:“吾聞夔一足,信乎?”孔子說:“夔,一足矣,使為樂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神話大量散亡,但有零星的保存!渡胶=洝贰痘茨献印贰冻o》保存較多。《詩經》《尚書》《周易》《左傳》《國語》《墨子》《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有少量片段的記載。
五、上古神話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神話是原始人類社會意識的最初記錄,它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古代神話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頭,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文學中民族精神的形成。古代神話體現了深重的憂患意識,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先民為了生存和發展,必須面對現實的苦難,并作不懈的努力。神話特別強調諸神不辭辛勞的現實精神,反映了先民對現實的苦難有著深刻的體驗。古代神話體現了先民們的反抗精神。生存環境的艱苦,激發了先民不屈的奮斗精神,這種奮斗精神本身就意味著對于命運的抗爭,由此而孕育出一大批反抗自然,反抗天帝的神話英雄,這種頑強的抗爭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古代神話是我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神話表現出強烈的悲劇美和崇高美,它的英雄主義、樂觀主義、強烈要求改變現實、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以及神奇奔放的幻想、生動曲折的情節、新奇夸張的手法,對后世文學的產生和發展都產生了積極影響。
先秦文學
先秦文學主要是周代文學,尤其是東周即春秋戰國時代的文學,《詩經》、史傳散文、諸子散文和楚辭是周代文學的主體。
《詩經》產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也是先秦時期最重要的文學作品!对娊洝芬酝獾墓乓菰娚⒁娪诤笫赖闹,真偽難辨,因而《詩經》也是西周至春秋時代唯一的詩歌總集。西周以前的歌謠都非常簡短,只是具備詩歌的雛形。到了周代,詩歌在原有的基礎上繁榮起來,這些詩歌許多被收入《詩經》!对娊洝穼儆诩w創作,有廟堂樂歌、民族史詩和政治諷刺詩,也有大量的民歌。《詩經》民歌的內容和形式豐富多彩,開創了中國詩歌現實主義的源頭,在中國文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先秦時代的散文主要有史傳和諸子兩大類別。史傳散文也就是歷史散文,先秦兩漢時代史書的概念還不夠明確,《漢書藝文志》中尚未設立“史部”,史書只是作為儒家經典或經典的附庸而存在。《春秋》本來是一部編年體簡史,但人們并未將它看作史書,而是確定為儒家經典!蹲髠鳌放c《春秋》有經傳關系,用史實解釋經文,解經的文字就是傳,故稱為史傳散文。劉勰的《文心雕龍史傳》中所列舉的書例除《左傳》之外,都與“經”沒有必然的聯系。
《左傳》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也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敘事文學名著,一般認為是左丘明為解釋《春秋》而作。其體例編次與《春秋》相同,用具體的歷史事實解釋《春秋》經文,內容自成系統,思想也與《春秋》有所區別,可以脫離《春秋》而獨立!蹲髠鳌啡娣从沉舜呵飼r代從奴隸制向封建制轉化的歷史進程,并通過時人的講述,記載了西周以前的古史和傳說!蹲髠鳌烽L于敘事,尤其善于描寫戰爭;語言凝煉傳神,溫文爾雅,含蓄委婉,幽默生動;作品通過敘事、描寫戰爭和記錄人物語言,客觀上刻畫出大批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形象,是中國敘事寫人文學的良好開端。
《國語》被認為是左丘明的另一部著作,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秶Z》與《春秋》沒有必然的聯系,由于全書的主要史實與《春秋》、《左傳》相合,所以又被稱為《春秋外傳》。其中極少數篇章的記事起于西周穆王時期,比《左傳》早二百多年,絕大多數篇章與《左傳》相表里!秶Z》長于記言,樸實平易,含義深永。或幽默生動,情景畢現;或寓莊于諧,妙趣橫生;或純樸自然,富于哲理;更有不少長篇宏論說古道今,具備論說文的基本格局。
《戰國策》是戰國時代的縱橫家書,成書于西漢晚期。其時上無天子,下無方伯,秦、齊、楚、趙、魏、韓、燕七雄并立,東周、西周、宋、衛、中山僅可立國。秦國與崤山以東某強國聯合起來對付其他國家稱為“連橫”;崤山以東諸侯各國聯合抗秦則稱為“合縱”,從事連橫或合縱的政治家就是縱橫家!稇饑摺肥且徊靠v橫家書,反映戰國時代縱橫捭闔的政治 斗爭!稇饑摺返恼Z言鋪張揚厲,夸飾渲染,富于雄辯的氣概。描寫人物注重外貌肖像和行動細節的刻畫,采用欲揚先抑等多種手法,人物刻畫成為作者的主觀寫作動機。 戰國時代人才輩出,各家學派的代表人物統稱為諸子。諸子為謀求解決社會矛盾,提出種種治國方略,游說辯論,著書立說,學術思想和文學創作空前繁榮,形成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百家并非實數,只是極言學術流派之多!稘h書藝文志》載九流十家,依次為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九家,師承嬗傳,各成流派,故又稱九流。小說家出于街談巷語,道聽途說,不成流派而充為十家,其中影響較為深遠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促使諸子散文蓬勃興盛,主要有戰國初期的《論語》和《墨子》,戰國中期的《孟子》和《莊子》,戰國末期的《荀子》和《韓非子》等。就學術派別而言,《論語》、《孟子》、《荀子》屬于儒家,《墨子》屬于墨家,《莊子》屬于道家,《韓非子》屬于法家。就文章體例而言,《論語》是典型的語錄體。《孟子》和《莊子》屬于論辯文,但《孟子》尚未脫盡語錄體,《莊子》已接近專題論文。《墨子》、《荀子》和《韓非子》都是以題概篇的專題論文。 先秦諸子散文都是政治或哲理內容,屬于論說文的范疇。然而這些著述的議論說理都注重具象化、形象化,不同程度地采用寓言、比喻、夸張、擬人等文學手法,大多重文采,激越酣暢,宏麗恣肆,想象奇特,辭采華茂,甚至還刻畫出生動的人物形象,因而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寓言尤為特色,先秦諸子既大量運用民間寓言,也自行創作寓言,內容豐富,故事生動,手法多種多樣,充滿智慧和風趣,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先秦文學常識】相關文章:
文學常識試題02-07
文學常識大全03-14
《史記》文學常識06-07
最全的文學常識08-17
精選經典文學常識整理04-03
中考文學常識08-28
浴室對聯常識01-17
史記文學常識04-28
冬季安全常識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