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思考作文五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思考作文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思考作文 篇1
在很早以前,我就讀過《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海倫·凱勒的那種不屈服于命運,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和對幸福快樂的執著追求,給我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今年暑假,我又重新打開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再一次走進了海倫·凱勒的世界。
每一次閱讀這本書,我都會有新的收獲。這一次,我又被海倫·凱勒的換個角度去思考的方式所折服。在海倫童年的時候寫過一篇小說——《霜王》,但是,就是這篇小說,給海倫·凱勒帶來了巨大的傷害。這篇作品,被人們認為是抄襲別人的。海倫·凱勒剛開始很難過,正如她自己所說的:“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大哭起來……我感到渾身發冷,那一刻心里想著‘也許我活不到明天早上了’。”但是,海倫·凱勒沒有被擊倒,而是積極的換個方式去思考,去理解:“這件不愉快的事情,對我只有益而無壞處,它能迫使我認真地思考有關寫作的一些問題。”她堅持小心翼翼,不屈不撓的寫下去,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來證明自己。她終于走出陰影,走向陽光。
讀到這兒,我不由得試想:如果海倫·凱勒一直沉溺于傷心,痛苦,埋怨和為自己辯解之中,那她將會在哀怨中終老,一事無成。值得慶幸的是,海倫·凱勒沒有這樣做。她選擇了換個方式去理解,是她的這份清醒幫助了她,讓她充分的認識到自己寫作的不成熟,清醒的意識到寫作應該有自己的靈魂、思想、創新,清醒的認識到只有自信、努力地寫作,才能重新獲得人們良好的評價……海倫·凱勒把經驗當作磨練,當作財富,對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是海倫·凱勒的積極換角度理解,為自己撥去了烏云,重見了陽光。我為海倫·凱勒喝彩!
的確,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不可避免要遭受這樣那樣的挫折和失敗。但是,如果我們遇到困難,望而卻步,那么,我們就將一事無成。而應該像海倫·凱勒那樣,換個角度去對待挫折和失敗,那么我們就會有新的收獲。當我們撥開一片片烏云后,一定會迎來燦爛的晴空!
思考作文 篇2
時間,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甚至感覺不到的……東西。當你費盡萬般心機想找到它時,它遠在天邊,而當你認真干自己的事情時,它近在咫尺。
時間是無私的,它給每人每天的時間都是24小時,既不會多給你一分,也不會少給他一秒。時間是神奇的,你在這兒它叫這名(7:00整),等你到了那兒他又改名了(8:00整)。時間是公平的,在相同的時間里,你做什么事,就會得到相應的收獲,絕不會讓你種花得果。
我看著窗外那隨風轉動著的風車,又陷入了沉思:
時間不是無私的嗎?那為什么在班上,每到星期一總有人完不成周末的作業?難道是有人偷了他們的時間去送給了那些完成作業的同學嗎?絕對不會。
時間不是會變換名字嗎?要是把兩個半球的人拿到一塊兒來看,就會發現有好些人在這個半球做一些和另一個半球幾乎相同的事:北半球(13:00分)的某些人正在玩電腦,而南半球(1:00分)的某些人也正在玩電腦,夠神奇吧。
時間不是公平的嗎?怎么有的人天天埋頭題海,苦啃奧數,卻名落深山?而有的人每天只看課本,做些作業,就能名列前茅呢?
這……怎么會這樣?
噢,我明白了,這其中有著奧秘呢!
那些完不成作業的同學,他們的時間并非被偷了,而是把它拿去玩了,他們玩在前,作業在后。星期六他們玩,先玩個夠!星期天他們玩,繼續玩,玩個爽快!結果到了星期一作業自然就交不出來。
兩個半球的人做同一樣的事,并非是時間不變,而是其中一個半球的人不看時間,不顧身體。
窗臺的風鈴不停地撥弄著我的思緒,令我繼續在“時間”里沉思。
時間真的很神秘,他不會偏愛任何人,但只要你真正學會對待它、抓住它、運用它,你就能真正受益。
思考作文 篇3
有時候我很害怕那些不一樣的聲音,他們混在與眾不同的人物里面,混在蕓蕓眾生當中冒充是最普通最頻繁的身份,但是他們的目的卻是昭然若揭的。他想要把你打垮,把你從這個位置打到萬丈深淵,讓你跌落下去粉身碎骨。
其實咱那些故事里面我們總是會做著一場又一場不一樣的夢,也許在那些孟照嗎?會看到未來會看到過去,會看到那些夢想騎士變成了其他的花兒一樣。比如在那些夢想和環境當中給了我一個新的機會,讓我回到過去,面對那些讓我產生了后悔情緒的情境,讓我重新選擇一次,我想我可能還是會在猶豫當中選擇了原本的那個選擇。
因為在當時的心智條件下,我可能會覺得那個選擇是最好的,也是最符合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對于現在的我來講,會有更多的東西出現,會有更多以前意識不到的,可是現在卻分外重視的東西。但那是過去,這是現在只是兩者之間最顯赫的差別。總不能幻想自己的人生經歷的前后吧。
其實我現在不太喜歡看那種時空穿越的小說和作品了,因為以前覺得是那些東西表達的時候都有一種不一樣的感覺,就好像桐華寫《步步驚心》,他只是表達一種,即便是知道歷史人物發展狀況,也有一種無奈感和滄桑感。因為他知道那么多人的命運,但是卻唯獨不知道自己的命運,越是這樣,越害怕越是這樣越促成了歷史的發展。冥冥之中是帶著一種悲哀和無能為力的感覺的。
可是其他的盲目跟風的穿越小說,卻往往是寫成了爽文。當然那樣的我并不喜歡,因為沒有什么意義可以追溯。
有時候也會去看那些電影,即便是在很多時候我們沒有去接觸過的東西,你也會在進入和沉浸在一個故事里面的時候產生感觸產生共鳴。即便是沒有什么感同身受,但是你仍然會處于那種情境之下,做出那種選擇,你會覺得這一切都是如此的深刻,那是共情能力。
所以未來也不需要去害怕,只需要耐心的思考深入思考。也許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思考作文 篇4
每個人的成長都會經歷許許多多的事情,我也不例外。我的成長既有歡聲笑語,也有失落悲傷。可對我留有深刻印象的還是那次吃火鍋發生的事。
那天,陽光明媚,空氣新鮮,爸爸說要帶我去吃火鍋,我一聽,高興得一蹦三尺高。我們來到火鍋店,找了一個位置坐下來,接著叫來服務生點單。他問:“兩位吃辣的,還是不辣的?”爸爸說:“不辣的。”他又問:“需要喝飲料嗎?”“不需要。”爸爸回答,“一瓶水就行。”
我開始打量那位服務生,大眼睛,高鼻梁,小嘴巴,頭發短得好像沒有似的。他聽完后,就跑去拿碗筷,又端來兩個鍋和一瓶礦泉水。我看著轉盤上的菜,饞得口水直流三千尺。轉盤上有火腿腸、花菜、土豆、蛋、木耳、牛肉……我們開始吃了。一會兒爸爸從衛生間回來對我說:“其實那個礦泉水店里有免費的,不需要買的。那位服務生不應該叫我們買。”我聽了,很生氣,對爸爸說:“既然他讓我們多付錢,我就把盤子藏起來,這樣他就不知道我們吃了多少。”爸爸不同意。我又說:“那我把油倒在桌子,讓他來收拾。”爸爸搖搖頭說:“咱們都不能這樣做。他既然錯了,我們就不能像他那樣繼續錯下去。而且那個服務生這么小就在外面打工,很不容易的。”我聽了爸爸的話,點點頭同意了。
然后,爸爸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你要學會寬容,懂得理解別人。別人錯了,你不能跟著錯。”
爸爸的話讓我有點不好意思,我決定把爸爸的話銘記在心,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寬容的人。
回家后,我把在火鍋店發生的這件事情的經過告訴了媽媽。媽媽聽了,皺著眉頭說:“孩子,其實媽媽覺得你們今天這件事處理得不是很好。雖然我們不能用錯誤去懲罰錯誤,但是如果我們不給那位服務生提個醒,下次他還會欺騙其他顧客。”
晚上,我躺在床上難以入睡。白天發生的一幕似乎又浮現在眼前,耳旁響起爸爸媽媽的話,我認真地思考著思考著……我明白了,爸爸是告訴我做人要學會寬容,媽媽是教育我做人還要明辨是非……
思考作文 篇5
命題是作文教學的首要環節,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命好題是有效訓練學生寫作、提高寫作水平的前提和保證。鄭板橋曾經說過:“作詩非難,題為難。”意思是說,好的題目是非常關鍵的,它常常給人以未飲先醉的感覺。學生的習作命題也是這樣。《一件小事》、《難忘的一件》、《春游》……這些作文題目都是老掉牙的,學生自然沒有興趣,哪能寫出新意?如何命題一直是諸多教師思考的重要問題,一般來說,命題的“五忌”已經得到共識,即“忌舊”、“忌大”、“忌空”、“忌深”、“忌疏”。我在多年的作文教學中認為命題時除了“五忌”之外,還要考慮如下四點:
一. 命題要能循序漸進地擴大學生的視野。
作文教學不僅教學生“怎么寫”,更是讓學生知道“寫什么”,“寫什么”是前提。可以說命題猶如習作之門,入高山大川之門可感其秀麗,入寺嶼宗廟之門可感其雄渾,入庭院花巷之門而感其閑趣也。所以說一個好的命題體系要能循序漸進地擴大學生的視野。
在多年的作文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學生的寫作視野是比較狹窄的,作為中學生,他們通常比較喜歡寫抒發個人情感的東西,似乎心中有著無限的感慨與愁思。當然,學生寫作此類作文確實能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我為此還特地讓學生準備了一個“憂憤宣泄本”,并給這樣的作文訓練取名為“宣泄作文法”。但是學生自我宣泄的認識遠遠小于學生應該認識的世界,如果一味的宣泄下去,他們往往被困于個人的小情調、情感的小圈子中,難以跳出去認識更廣闊的現實社會。尤其是中學階段,這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道德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而人生觀、世界觀、道德觀、價值觀的形成是需要對人生、社會現實、自然現象、人文歷史等多側面作出思考的,可是學生無論在日常生活還是在寫作訓練中對這些問題有意識的關注都不是太多,或者說有些同學在短暫的特定的時間內也作了些許的思考,但很少有人把它訴諸文字,使之深刻化,盡管在教學中各科教師從不同的角度對學生灌輸了這方面的認識。
由于命題作文題目是命題者出的,學生必將順著命題者圈定的范圍去思考問題,命題能指引學生寫什么。而好的命題就可以幫助學生拓寬認知面、并加深認知深度。作為命題者來說,必須有目的、有選擇、有計劃、循序漸進地對不同年級不同層次的學生加以合理的命題,通過命題使學生的思考范圍更寬泛、更深入,或者說使他們對現實社會的無意識的思考轉變為有意識的思考。如果老師總是重復《一件有意義的事》、《我的老師》、《學習貴在勤奮》之類的命題,內容上無新意啟發,學生的視野得不到拓寬,不僅收效甚微,而且會變作文為學生之負擔。
二.命題要體現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
在作文教學中,始終貫穿著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尤其要重視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獨創性的培養。在劉勰的《神思》篇里,他把作文過程中的思想感情與客觀現實的辨證關系概括為“思想為妙,神與物游”,同時對作文過程中思想感情的微妙形態更作了精確的狀摹:“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神思之謂也。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在《熔裁》篇里,劉勰進一步強調:“立體有本,意或偏長;趨時無方,辭或繁雜,蹊要所司,職在熔裁,隱括情理,矯揉文才也。規范本體謂之熔,剪裁浮詞謂之裁。裁則蕪穢不生,熔則綱領昭暢。”劉勰之言,乃指出為文貴在思想之提煉(即“熔”)。而命題者所命之題必將為文之靈活、深刻、獨創之先驅,方可稱之為妙!如《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這兩個題目就別開生面顯得深邃而富有啟發。比如學生可以通過內外因的關系來構思: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因此,“近墨者”是否變色,主要取決于內因。用這個論據思路,就可以有力的證明“近墨者未必黑”的論點。而從量變到質變的觀點來分析:一定的量變可能引起質變,“近墨者黑”的可能性較大,以此思路可以證明“近墨者黑”的觀點。還比如從矛盾轉化的觀點分析:“近墨者”原來并不黑,但可以隨著矛盾的轉化,有可能變成黑色,反之亦然。學生順著命題者的思路自然思之非淺,思維之靈活、深刻、獨創也就得到很好的培養了。
三. 命題仍須加強常用文體的訓練。
在今天的中考和高考的作文命題中,已經淡化了文體要求,這從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可寫性以及情感抒發的真摯感人上來說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考試作文中的文體淡化往往讓學生抱有只要會寫一種文體就萬事大吉的僥幸心理,甚至說教師也認為只訓練一種文體就能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可以順利通過考試。
在中學階段,雖然要求學生嘗試訓練的文體有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及常用的應用文,但這些文體中學生大多數顯然偏愛記敘文寫作,后面的三種文體往往不被重視,尤其是初中生。這樣的結果雖說可以順利通過升學考試,但對這些學生將來走上社會是非常不利的。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一種產品、一種流程、一種科技是要加以說明才能讓人了解它、認識它、掌握它、運用它,這需要會寫說明文;有了觀點要通過議論的方式加以闡述,這又要掌握議論文;出個通知寫個報告,應用文寫作又是必不可少的。這些現實生活中很實用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學校的作文教學里得到培養顯然是毫無疑問的。在我的一些同事中,多年來不曾寫過一篇屬于自己的教學論文的大有人在,這是不是說他們就沒有心得體會呢?顯然不是。在和他們的交談中你不難發現他們有許多零星的、新穎的、閃光的教學感想。為什么不把這些東西寫成文字,使其系統化理論化,以便得到廣泛的交流呢?我認為除了每個人所共有的惰性之外,更主要的大概是他們不知道該怎樣闡述吧!這樣的教師,很難想象他們作為學生時議論文寫作的基礎打得很扎實。事實上作文教學的目標,也就是讓更多的學生具備表情達意和應用文寫作的一般能力,而不是培養更多的文學創作者,現實中我們的學生成為作家的也實在是鳳毛麟角!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學生除了知道寫什么、善于運用較為優美的文字之外,仍要掌握不同文體的寫作方法,以便使自己步入社會后在需要用文字表達時更加得心應手。
這樣看來,在命題時根據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意識地加強文體訓練還是有現實意義的。正如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布魯納所說:“必須學習一種模式,這個模式有助于理解可能遇見的其他類似的事物。”因此可以說,加強文體訓練是提高寫作綜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四. 要切實體現命題的可寫性。
命題作文的可寫性是至關重要的,它要求教師在命題時必須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結構、認知水平和認知的區域差異,命題要從學生的心底里流露出來(葉圣陶語)。比如說《我與游戲室說再見》就很狹窄,因為只有去過游戲室而且深受其害的人才有真情實感,更何況有些孩子甚至不知游戲室是干什么的。再如長豐縣有一年面向全縣展開的小學作文競賽,題目是《我愛家鄉的草莓》,要求學生仿寫《我愛故鄉的楊梅》,這題目看似合理可寫,可細細琢磨不是這么回事,因為全縣不是到處都栽種草莓,甚而有些學生不知草莓是在樹上結的還是田里長的,硬要寫只能胡編亂造。還有些命題拔高了寫作的要求,學生也就自然難以寫作了。但象合肥市某年的中考題《中學生的苦與樂》命得就很好,只要是中學生誰沒有過苦與樂呢?
要做到命題的可寫,我以為充分利用半命題作文是大有益處的,比如可以出《我與……說再見》(省略處填上一種不好的習慣或一處讓你變壞的地方);可以把《我愛家鄉的草莓》改為《我愛家鄉的……》(省略處填上家鄉的一種植物,仿照《我愛故鄉的楊梅》來寫)。這樣稍作變更不僅能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找到可寫的材料,而且學生寫出的五彩繽紛的文章可讀性也更強!學生也只有知道寫什么,才能把自己如何表達的才能盡情地展露出來。再如學了《“旁觀者”未必清》這課以后,一位教師出了《從××(成語)的另一面說開去》的作文題,并作了三點提示:A.運用范文提供的逆向思維的例子,寫出見解新穎獨特的反意文章。B.可結合社會現象提出言之有理的觀點,擺出有說服力的論據,寫出一篇觀點正確、層次清楚、語句通順的議論文。C.可以借鑒范文的某種寫作技巧,但須靈活運用。這是第一步。第二步,要求學生再次閱讀范文。第三步,讓學生獨立構思,把命題補充完整,并編成作文提綱,互相傳閱后各自修改提綱。第四步,動筆作文。面對這樣的命題,學生紛紛反映:這樣的命題,能夠看得見、想得到,思路拓寬了,再不愁無話可說!不少學生的作文質量較高,光題目就有三十多個,諸如《從“知足常樂”的另一面說開去》、《從“對牛彈琴”的另一面說開去》、《從“作繭自縛”的另一面說開去》等,多數文章的內容和語言也較有新意。
綜上所述,命題者在命題時既要考慮到開拓學生的視野,也要考慮到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還要考慮到寫作訓練的實用目標,更要考慮到命題的可寫性。所出的命題要閃爍著智慧的火花。只有這樣的命題才能全面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才能真正的做到學而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