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梁啟超家庭教育助成長的書信
梁啟超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后從師于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他是怎樣教育子女的呢。看看下面的書信作文吧。
梁啟超家庭教育助成長的書信一
梁啟超有九個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導下,個個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甚至還產生了“一門三院士”的佳話。這“三院士”是建筑學家梁思成、考古學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梁思禮。另外,四兒子梁思達是經濟學家,次女梁思莊是圖書館學家,三女兒梁思懿是社會活動家。梁啟超對于子女的愛,是全方位的,不僅在求學,而且在為人處世,甚至理財、時政等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態度展開。
閱讀《梁啟超家書》,就會了解在寫給孩子們的信中梁啟超教育子女的表現堪稱典范。寫信時,梁啟超毫不掩飾自己的愛。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寫道:“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對于你們的愛情,十二分熱烈。你們無論功課若何忙迫,最少隔個把月總要來一封信,便幾個字報報平安也好。”
在求學這一方面,梁啟超根本不看重文憑,而是強調打好基礎,掌握好“火候”。他對梁思莊說:“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么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墻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們求學問、做學問的方法——“總要‘猛火燉’和‘慢火燉’兩種工作循環交互著用去”。同時,梁啟超強調責任的重要。
1923年,他寫給長女梁思順的信中說:“天下事業無所謂大小,只要在自己責任內,盡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當然,寫信教導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沒忘了夸一夸女婿、兒媳。
梁啟超家庭教育助成長的書信二
梁啟超的家教有三大特點,一是盡興,就是將興趣和能力發揮到極致;二是理智,就是用理性約束感性;三是隨緣,就是對得起失敗,順其自然。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正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一個國家要想發展、富強,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規,一個家庭同樣要有家規,形成良好的家風。我家的家風就是“誠實、孝順、謙遜”。
從小爸爸就教育我做人要誠實守信。記得有一次,我把媽媽喜愛的香水拿出去和小伙伴們一起玩,香水瓶被我們一不小心打碎了,我回到家立刻向媽媽承認錯誤。媽媽并沒有怪我,而是對我說:“你是一個誠實的孩子,香水瓶打碎了沒有關系,而誠實是再多的錢也買不到的。”從此我便把“誠實”二字牢記心中!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從我記事起,爸爸媽媽對爺爺奶奶的孝順,就被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他們從來不和爺爺奶奶頂嘴,家里的大小事情,爸爸媽媽都會征求爺爺奶奶的意見。有時候奶奶發脾氣,爸爸總會笑著向奶奶不停的討好。事后還會教育我說:“奶奶年紀大了,有時候做事會發脾氣,甚至不合情理,但我們一定要讓著奶奶,多順著奶奶。”我暗暗發誓,我也一定要做一個向爸爸媽媽那樣具有孝心的人!
有人說成功來自于謙遜。因為“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去年的一次期末考試,我考了全班第二名。我非常得意,我那狐貍似的尾巴又翹了起來。家庭聚會時,我還在舅舅、舅媽面前賣弄,媽媽用警示的目光看著我,我卻不以為然。回到家中,媽媽先是嚴厲的批評了我,之后又語重心長的對我說:“孩子,取得一點小成績,就在別人面前賣弄是不對的。你還有很多的不足需要去改正,還有很多的知識要學習,要謙虛才能不斷進步。”我慚愧地低下了頭。
因為有了這些簡單而質樸的家風家訓的影響,我才收獲如此豐富,我要牢記長輩的話,將我家良好的家風傳承下去,使我的生活變得更加的充實美好。
梁啟超家庭教育助成長的書信三
近來讀《梁啟超家書》,感觸頗深。這本書上接《曾國藩家書》,下啟《傅雷家書》,是傳統家教與現代家教結合的典范。
古人云:“養不教,父之過”。現在中國人很忙,尤其中國的爸爸更忙,忙什么?忙著賺錢,賺錢為了什么?為了孩子。當忙碌的父母以忙碌為借口把孩子推給學校、推給老師,推給各種各樣的輔導班,忽略了家庭的教育,孩子慢慢產生問題并堆積到一定程度爆發出來時,忙碌的父母才開始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想要參與對孩子的教育時發現為時已晚,并不是所有的樹木能做到“樹大自直”的,已經彎曲的樹不是花錢就能正過來的。家庭教育的缺席尤其是爸爸在教育上已經缺席了很久,總說自己忙的爸爸們,不妨看看梁啟超,重新思考一下什么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掙錢養家就是合格的爸爸嗎?忙不是理由,世界上最忙的工作應該是美國總統,可奧巴馬也陪孩子吃飯遛狗,管孩子學習起居。所以說,時間不是問題,觀念才是問題。
之前對于梁啟超的認識和了解僅僅限于近代的變法革新運動“公車上書”,在講授這課時也僅僅浮于表面,沒有深入關注他。慈溪太后戊戌政變后,戊戌六君子被殺害,梁啟超之后開始流亡日本,之后的事大略了解了一些,對這個人物并不深入了解,在我的印象中似乎他只是一個政治標簽,看了這本書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他憂國憂民,勤奮著書的同時,還十分注重對下一代的教育,從自己的社會際遇和閱歷出發,以獨特的教育方法將自己的學識和感悟潤澤在兒女上,使九個子女各有所成,堪稱中國家庭教育的開楷模。
在9個成年的子女個個成才,其中三人當選院士。長女思順,詩詞研究專家、曾任中央文史館館長;長子思成,著名建筑學家、中科院院士;次子思永,著名考古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三子思忠,西點軍校畢業,參與淞滬抗戰;次女思莊,著名圖書館學家;四子思達,著名經濟學家;三女思懿,曾任中國紅十字會對外聯絡部主任;四女思寧,早年就讀南開大學,后參加革命;五子思禮,火箭控制系統專家、中科院院士。
這本書中的家書也是節選的一部分,在這些給他孩子的書信中,我看見的是一位對兒女殷殷期盼的慈祥和藹的父親,雖然一年到頭天南地北的跑,跟兒女相處時間不長,任教、演講、著書立說,忙碌異常,但是他從未因為忙碌而放棄對兒女的教育。他不僅僅在金錢方面給孩子以支持,更關注孩子們的精神世界。不僅注重學習,更注重孩子們修身和養性。孩子成績不理想時他沒有打擊施壓,而是細心開導。如次女思莊初到加拿大留學時,英文有些困難,一次考試在班上得了第十六名,為此極不痛快。梁啟超得知后寫信鼓勵說:“莊莊:成績如此,我很滿足了。因為你原是提高一年,和那按級遞升的洋孩子們競爭,能在三十七人中考到第十六,真虧你了。好乖乖不必著急,只需用相當努力便好了。”這些書信是一個教育家爸爸的教子良方,也是一部關于子女修身、養性、齊家的立世箴言。
在政治上,梁啟超或許確實不算成功,但他的謙遜、敏銳、自省、坦誠,卻讓他成了一位與時俱進、勇于認錯、既不假道學、也不老頑固的“無代溝”好爸爸。對子女的個性選擇和發展意愿,梁啟超一直基于平等、尊重的立場,諄諄勸誘,從不讓子女以自己的理念判斷為圭臬。對每個孩子的特點梁啟超都會用心揣摩、體察,因材施教,對他們的前途做出周到的考慮和安排,然后,還會反復征求孩子的意見,直到他們滿意為止。如次女思莊留學加拿大著名的麥基爾大學,1927年8月,思莊讀大學已一年,該選具體專業了。梁啟超考慮到現代生物學在當時的中國還是空白,希望她學這門專業。思莊遵從了父親的意愿,但麥基爾大學的生物學教授課講得不好,無法引起思莊的興趣,她十分苦惱,向大哥思成敘說。梁啟超知道后,心中大悔,深為自己的引導不安,趕緊寫信給思莊。思莊遂改學圖書館學,最終成為我國著名的圖書館學家。梁思禮提起父親的教育,曾說:“父親的教育思想及方法對我的哥哥和姐姐影響較深,他一生精心指導子女,細心進行教育,對孩子沒有太多的苛求只是鼓勵我們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的方向”。面對職業的選擇,又有幾個父親能做到梁啟超這樣。所以梁思成說:“父親的‘遺傳和教訓’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與成績相比,他更關注孩子的的心性、志趣、健康、幸福。梁啟超教育子女褒多于貶,以鼓勵為主,尤其強調生活的趣味。在《學問之趣味》一文中梁啟超說:“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若哭喪著臉捱過幾十年,那么生命便成為沙漠,要來何用?”他寫信告誡在美國留學的梁思成:“我怕你因所學太專門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單調,太單調的生活容易厭倦,厭倦即為苦惱,乃至墮落之根源。”
在指點孩子如何做學問上,梁啟超反復強調學習要“求理解”,不要“強記”,且要勞逸結合,“多游戲運動”,尤其注重心性的養成,“總要常常保持著元氣淋漓的氣象,才有前途事業之可言”。事實上,相對學業,梁啟超更關心孩子們的身體。在梁啟超的父愛里,只有子女,沒有自己。他對孩子的任何幫扶勸導都是以對方的終身幸福為考慮的,正因如此,在他看來,學業成就,遠不如心性、志趣、健康、幸福重要。從這一點來說,他是一位偉大的父親。
淺析梁啟超家庭教育思想中愛國主義教育探析
梁啟超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堪稱中國近代的啟蒙大師和精神領袖,他不僅是一流的大學者,還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不但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而且將這種教育思想實際運用到子女身上,成功地使自己的九個孩子人人成才,各有建樹,在家庭教育方面堪稱成功的典范,其科學而獨到的家教思想及方法對今天的家庭教育仍然具有很高的借鑒價值。
一、弘揚民族精神作為愛國教育的基點
梁啟超的一生經歷了諸多變故,但他的愛國之心卻貫穿于他的一生。他的兒女們也個個愛國,這與梁啟超從小對孩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分不開的。他經常給子女們講述祖國歷史上愛國志士和民族英雄的感人故事,如南宋忠臣陸秀夫,為終于大宋,保護幼主,奮戰元兵,走投無路被逼無奈的情形下,在梁啟超的老家新會縣沿海的懸崖上,背著幼主投海就義的故事,在孩子們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對子女的民族榮辱感和強烈的愛國之心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孩子們長大出國后,梁啟超便以書信的形式繼續對孩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1898年到1928年間,梁啟超共寫了2000多封家書,除百余封寫給夫人以外,其余完全是寫給兒女們。1924年—1928年,梁啟超把幾個大的子女都送往國外學習,他通過大量的書信與兒女們討論國家大事,鼓勵子女勤奮好學,努力掌握專業知識,將來有一技之長報效祖國。在他的教育影響下,孩子們從小就培育了對祖國深厚的感情,立下了報國強國之志。
二、成才回報祖國是愛國教育的核心
孩子們長大成人后,梁啟超更為重視對孩子的教育,送孩子出國留學,學成后回國做什么都有周到細致的考慮。他堅持要梁思成在美國學習結束后,再到歐洲學習一年然后回國,回國后又建議他到最需要人才的東北大學去工作。他同意梁思永的意見,在美國學習考古期間,回國一年進行實踐,之后繼續出國留學,這樣邊學邊實踐可以將國外全新的考古方法運用到中國。他建議梁思莊學生物或圖書館學,回國后和梁思永一起充當他的助手。他要梁思忠在美國陸軍學校學完后,回國入黃埔軍校。
他們兄弟姐妹抗戰期間都過著清貧的生活。梁思成得了脊椎病,夫人林徽因也得了嚴重的肺病。但面對美國一些著名大學的高薪聘請,梁思成的回答是:“我的祖國正在災難之中,我不能離開他,哪怕僅僅是暫時的。”
梁思永在患有嚴重肺病、臥床不起的情況下,仍堅持考古研究,一直到解放后,在病床上領導科學院考古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女兒梁思莊早年喪夫,獨自一人撫養幼女,太平洋戰爭后歷盡艱辛輾轉到燕山大學工作,解放后一直為祖國的圖書館事業奮斗,直到臥床不起。
梁思達抗戰時期在四川矮小的茅草屋里過著清貧的生活,直至抗戰勝利。解放前夕,在大陸,一直為新中國的建設服務。
梁思懿和梁思禮姐弟倆,四十年代剛到美國就發生了太平洋戰爭,整整八年和家人失去聯系。當他們聞聽新中國要成立時,興奮地同船回到祖國,和哥哥姐姐們一起共同為祖國的科技事業而獻身。 梁思寧非常年輕時就投身革命,是全家參加革命工作最早的人。
可見,梁啟超對孩子們的一切要求都離不開報效祖國。九個子女中,先后有七個曾到國外留學,但沒有一個人留在國外,沒有貪圖西方優厚的物質生活待遇,而是義無反顧地學成回國。
三、言傳身教培養子女愛國情操
梁啟超一生歷經坎坷,但他的愛國之心一生從未動搖過。其愛國精神和報國思想也對子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梁啟超三次進入政界又三次退出政界,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誡子女,不希望子女們做官,不希望子女與政界有太多的瓜葛。1913年在給長女梁思順的信中寫到:“日來以入黨之故,政界風潮漸作,吾生平不知用權謀,今卷入漩渦中,將來成敗未可知,亦惟一步作一步耳。”這些思想觀念無疑會帶給孩子們一些政治上的感悟。所以上學期間的梁思成就被稱為清華學校“有政治頭腦的藝術家”,進城宣傳時,梁思成曾和一百三十多人一同被反動軍警拘禁在北大法科大院內。期間,梁思成帶頭堅持斗爭,聲稱“政府不派人來謝罪,誓不出法科一步。”直至迫使軍閥政府派參議前來當眾道歉。最后,在“義勇軍”和部隊的護送下凱旋回校,途徑總統府,梁思成大呼“中華萬歲”,聲動天地,學校教師和學生一百多人排立門口迎接,掌聲雷鳴……
梁思忠在美國留學時政治熱情也很高,進入軍事院校后表示想加入政治團體,梁啟超不無擔心,在1926年12月寫給梁思忠的信中表示:“你既學政治,那么進什么團體是免不了的。我一切不干涉你,但愿意你十分謹慎,須幾經考量后方可加入。在加入前先把情形告訴我,我也可以做你的顧問。”
放棄早年的政治抱負,從學術中尋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也許是梁啟超在當時黑暗社會中的無奈選擇,他沒有把子女引向追求政治功利的道路,他不贊成因政治興趣而荒廢了學業,認為“學問”不一定是為了政治,而“政治”則需要“學問”做基礎。他反對青年從政,不是主張對政治懵然無知,更不是對國家前途命運不聞不問,認為只有把自己的學問學夠了,才有能力報效祖國和改造世界。梁啟超教育子女要樹立政治意識,要有政治判斷能力,但不必從政,更重要的是要樹立回報社會的思想。梁啟超正是這樣言傳身教,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又是這樣教育子女的。梁家兒女的發展道路及突出成就很好的印證了梁啟超的學術、思想以及精神的傳承。
總之,在梁啟超的家庭教育思想中,愛國教育有著舉足輕重的分量。梁啟超畢其一生,身體力行,諄諄教誨,成就了子女們品學兼優、成才報國的良好品行,其愛國教育的思想對今天的家庭教育、人才培養仍然有著重要的指導價值。
【梁啟超家庭教育助成長的書信】相關文章:
梁啟超的名言01-17
梁啟超名言02-05
班助的寄語12-22
家庭教育與個人成長作文(精選23篇)11-08
我成長中的煩惱書信作文(通用34篇)01-19
助人就是助己作文02-06
《閱讀,助夢飛翔》作文03-19
興科技之光,助國家強盛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