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16熱點論據:親吻陌生人
前段時間,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微信朋友圈里,一條題為《在大學里和陌生人kiss,原來是這樣的一種體驗》的微信被傳得火熱。
3月中旬,他們在南京高校發起“你好,陌生人”活動,獲得不少大學生響應。活動要求參與者與陌生人親吻,以表達彼此間的信任。有人甚至獻出了初吻。
不得不說,當前高校風氣蠻開放的,當代大學生蠻大膽的。從視頻看,“你好,陌生人”活動不像西方“親吻禮”那么單純,更像是情侶間的親密接觸。這種親吻具體是什么體驗,恐怕只有參與者能真正體味,但在旁觀的大眾看來,活動已經變味。把感官上、心理上的刺激當創意,創意的標準未免有點低。
毫無疑問,任何活動都不能把公序良俗視為無物,也不能不顧及社會的接受程度。且不說心理專家口中的“很突兀”、“有健康隱患”等問題,單單從圍觀者的反應看,除了惡搞,就是調侃,至于說該活動的初衷——“表達對陌生人的信任”,早消失得無影無蹤了。親吻陌生人,參與者獲得刺激,圍觀者拿來意淫,誰還記得那個總是很美好的“初衷”?
“親吻陌生人”活動的主題是信任——吻一下,就有信任了?信任那么容易建立嗎?“親吻陌生人”活動中的一些細節,透露出來的,不是信任,恰恰說明信任不是吻一下就能建立的。活動允許參加者戴眼罩與人親吻——都已經肌膚觸碰了,卻不能讓對方看到真容,親在哪里?說好的信任又在哪里?戴著眼罩親吻,身體觸碰了,心理卻在抵制。抵制是合理的,親吻是不自然的。互相不了解,哪來的親近與信任?明明缺乏信任,不敢信任,活動還要冠以信任之類的好名頭示人,把信任這個好詞給玩壞了。當然可以說,搞活動嘛,意思一下,象征一下嘛。問題是,缺乏真實的、自然的情感基礎,違背人的自然心理狀態,“意思”就沒有了,象征也落空了。
親吻是人與人之間十分親密的舉動,在中國,一般只發生在關系親近情感聯系密切的人之間,是一種非常個人化的行為,它需要生理接受和心理接受乃至愉悅感的一致。把個人化的行為變成集體活動,把比較私密的行為公開化,表演化;把需要生理和心理共同參與的行為抽象化、概念化,都是一種簡單粗暴,是對人的身體和情感的不尊重。這跟一些中學搞集體洗腳秀是同樣的粗暴。這樣做的后果,是事物的名與實分離,是人的內心與表達內心的語言分離,最終,人們習慣于聽假話,說假話,人們再也不在乎語言背后是否有真實的情感在支撐,只要語言本身好聽就行,久而久之,人和人的語言交流,僅僅是空洞的概念的交流,而不是真正的情感的交流、觀點的碰撞,語言變成了空殼,交流變成了互相欺騙、說謊。
如果我們正常的生理、心理感受被扭曲,應該感到尷尬時我們不覺尷尬,應該歡笑時我們不覺快樂,連表達也變得虛假,就意味著正常生活的失守。
【熱點論據:親吻陌生人】相關文章:
2016熱點論據:人才05-26
2017熱點論據:孝順08-12
2017關于絕技的熱點論據08-08
關于身殘志堅的熱點論據素材08-12
2017熱點論據:悲苦的禮讓08-12
關于剛正的熱點論據素材08-12
2017熱點論據:關于素質08-10
2017熱點論據:關于團結08-11
關于醫德的熱點論據素材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