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山西行作文

時間:2022-01-28 11:47:30 山西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山西行作文

  巍巍太行,縱貫八百里。十一假期來臨,使得規劃已久的山西之旅得以成行。

山西行作文

  二號下午由家門口洛陽北站出發,沿焦枝線過黃河,經濟源、月山、晉城、長治、榆次轉車,順著有百年歷史的正太線一路向東,過煤都陽泉到達晉冀交界的娘子關站。

  娘子關,號稱“萬里長城第九關”。關城坐落在懸崖之上,桃水河環繞關城奔騰而過。這里山勢險要,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據史記載,隋開皇年間在此設置葦澤縣,唐平陽公主曾率軍在此駐防,故名“娘子關”。而今現存這座城關,是明嘉靖二十一年(1897年)重修所筑。出娘子關火車站右行約十分鐘,即到達娘子關南城關門 。門前青石古道斜坡而上,抬頭便望見城樓上“天下第九關”之匾額,雄偉高大,蔚為壯觀。城墻上鐫刻著“京畿藩屏”四個大字。關門危樓高聳,氣宇軒昂。關上有對聯云:“雄關百二誰為最,要塞三千此關名”。關城東南側長城依綿山蜿蜒,巍峨挺拔,城下桃水河環繞不息。險山、河谷、長城為晉冀間的一道天然屏障。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關口險要,實乃三晉之門戶。踏上城關門樓,沿著陡峭的臺階而上,不多時即登上長城。鳥瞰整個娘子關鎮,風光盡收眼底。遠處,歷史悠久的正太線上火車疾馳,山的那頭即是河北井陘關。兩關隔山相望,扼太行于咽喉。回顧歷史,抗戰時期日軍集結大量兵力沿正太線西犯,娘子關為當時與日軍交戰爭奪的重點區域。最終苦守十余日,惜落敵手。國軍三十八軍第十七師誓師開赴前線時一萬三千人,戰役結束后僅存三千余人,可見此役之慘重。踏上烽火臺,瞭望四周。真乃“左手一指是太行,右手一指是呂梁”。向南望去,綿山山麓霧色朦朧,山巒起伏,郁郁蔥蔥。左手方向不遠處矗立一塊革命烈士紀念碑,告誡后人,緬懷先烈。長城盡頭是蜿蜒曲折的上山小路,一路上野花綻放,空氣濕潤,涼風襲人,煞是美好!偶然的回頭看下剛走過的長城,猶如一條青龍盤踞在山前。鐵路線上的火車越發的小了,山下的桃谷河像銀絲帶一樣纏繞在城關的前后。越往上,路愈發的窄,而且陡峭,山風愈大了。但風景卻更加的秀麗了,巍巍山勢,層巒疊嶂,奔騰而動。當看到“綿山”二字時候,覺得離山頂應該差不多了。繼續前行一段后,似乎有雨滴散落,山路濕滑,恐雨大難下山,故折返回程。下來時候路過一片谷子地,沉甸甸的谷穗已經漸漸低下了頭。好多年不曾親眼見到這種作物了,彼時滿心的歡喜。順路而下至東門,上書“娘子關”,這大約就是娘子關的上關吧。破舊不堪,關墻上殘洞眾多,莫非是戰爭的遺存?進城關門,兩側為明清時代的舊居,屋頂雜草布滿,早已無人居住了吧?下坡道便望見一顆銀杏樹,枝繁葉茂,紅綢裹身,直徑夠大,兩個人恐環抱不及。此時已經午后多時,饑腸轆轆,剛好看到牌子指引往里有家飯館,遂即進去用餐。敝人愛吃面,山西的面確實的好吃,筋道,有味。而且老板也好客,人也實在。飯罷后與老板道別悠哉的回車站了,到了車站門還未開,很多游客席地而坐,不多久大門敞開,大家進去候車。車子按時而來,帶著美好的心情去往下一站:永濟。

  晚八點多火車到達榆次,早上就是在此轉的車,現在又要在這轉車了。榆次,一座小城,給人的印象卻是很不錯的。自我常有一些小城情節,總覺得這樣的城市非常的宜居 ,一切的井然有序,少了些嘈雜,多了些舒適。

  凌晨前,列車如期而至。登上列車,安靜的躺著。在這十一假期里,在同一天的時間里,能輕易的買到臥鋪票,而且還是帶打折的,不得不說這是自己計劃的一次相當完美的旅行。少了些擁擠,少了些紛亂;多了些寧靜,多了些安然。很快,已然熟睡。。。

  早六點半,永濟下車。在廣場少時停留,看到了對面停放的開往普救寺景區的2路車。廣場上三三兩兩,背包客一樣,想必都是去景區的吧!七點有余,車子開動大家上車去往普救寺。到景區還不足八點,山門未開,旁側的售票處也是大門緊閉。寺院坐北朝南,遠處屏風上書“佛光普照”;再近處有一同心大鎖,一面有“有情人終成眷屬”,一面是“永結同心”。片刻,門開,購票,進寺。寺門上“普救寺”三字由趙樸初所書,趙會長的字真是遍布全國各地啊!進山門,沿臺階而上,首入眼簾的就是大鐘樓了。此樓高17米,是一座重檐歇山式仿唐建筑。樓前楹聯云:“高標跨穹窿,百尺危樓獨雄秀;鐘聲震寰宇,萬念俱空悟世人”。字體蒼勁,佛家韻味濃郁。由左側登臺階而上,轉一小亭,繼續往上,來到了塔的西側,塔下便是“鶯鶯小道”。別致的小道,紅綢裹著青石雕砌的欄桿,玻璃覆蓋在上,輕踏步而過。感受一下古人的情懷!繞到了塔的后面,正對應的是大雄寶殿,稍許停留片刻。東行兩步,即是“梨花深院”。這便是西廂記里崔鶯鶯家借住寺里的臨時寓所,兩旁有詩聯“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道出了這里的典雅幽靜,古樸玲瓏。屏風背面,呈扇子形的那首“待月西廂下,迎風半戶開。隔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躍然而上。千年之后的人們還對崔張愛情的向往和羨慕,也許就是使得眾多善男信女來往普救寺的緣由吧!再東邊還有十王堂、枯木堂、羅漢堂等,最東側是仿唐古街。里面有個蒲州府衙,當時正在上演具有當地特色的劇目。吹拉彈唱,怡然自得,好像找到了小時候在村子里看戲的感覺。。。折回,來到了鶯鶯塔前。此塔十三層,高四十米,平面呈四方形。據寺內碑刻記載,為明代嘉靖四十三年重修的方形密檐式磚塔。“普救蟾聲”被譽為中國園林中現存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可惜去的時候已經不允許登塔,拉起了長長的警戒線,只有遠觀的份了。好不遺憾!回廊之上好多留言版,密密麻麻的記錄著那些膽大的游客所留下的個人信息。不經意間,發現了回廊四周的那些山楂樹。滿樹的山楂果掛滿枝頭,紅紅的,讓人垂涎欲滴。綠葉襯托著紅紅的果實,真心的覺得這個景致比這座登不得的古塔還要美!流連了好久,最后還是依依不舍的下山了。出寺門,看到了有賣吃的,肚子已經響應了。好吧,坐下吃了碗涼粉覺得不過癮,又來碗面。山西人愛吃醋,這面還就是好吃啊。這是在外面少有的吃的舒服的時候了,也許是自己喜歡吃面的緣故吧。完畢后還是坐那趟2路車,去往鸛雀樓。

  鸛雀樓,中國四大名樓之一。去年的這個時候去的江南三大名樓,就差這個就都走遍了。不多時,車已經到了景區門口。 首先看到的是“三十三天”假山群落,三十三天是佛教的宇宙觀用語。假山后面便是鸛雀園,完全的唐代建筑風格。匾額上的“鸛雀園”三個字是啟功的書法,看上去還是很不錯的。購票入園,先看到的是大紅燈籠高高掛。燈籠中間懸掛著鸛雀樓的攝影圖,上面還有那首膾炙人口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遠處,一座高臺重檐,黑瓦朱楹盛唐建筑靜靜的矗立在中央,那便是鸛雀樓了。鸛雀樓始建于北周,歷經隋、唐、五代、金,直至元初被毀滅。現在這座樓是1992年經專家論證后修建的,于2002年開始接待游客。鸛雀樓目前是我國最大的仿唐建筑,外觀四檐三層,高約74米。它獨立于中州,前瞻中條山秀,俯瞰黃河奔流。吸引了歷代無數的文人墨客,登臨作賦。過青石而砌的拱橋,前方有用鮮花簇擁而成的整體造型,圖案上有書“天下黃河第一樓”。轉過這鮮花簇擁的屏風,眼簾前便是高大雄偉的鸛雀樓了。拾級而上,心若為城。該樓充分體現了盛唐時期的風格,失傳已久的唐代彩繪藝術,使得新建的樓一樣的古風典雅。樓宇外觀四層,內分六層。樓門上書“文華李唐”,鎏金匾額,字體蒼健,磅礴大氣。進一層大廳,迎面是一副硬木彩塑制作的“中都蒲坂繁盛圖”。用晶瑩剔透的玻璃罩著,展卷二三十米寬。畫中琉璃屋頂,宮墻高起,人物小巧,街市熱鬧,再現盛唐時期蒲州城的繁華,堪比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沿著回廊而上,一路盡是書畫作品,壁畫雕塑等。二層,主題是以浮雕、雕塑、壁畫等形式展現的舜帝、禹帝、關公、柳宗元、司馬光等在中華歷史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事和傳說。三層,亙古文明。用大幅的場景塑像再現了運城史上四大支柱產業——鹽業、冶鐵、釀酒、養蠶。四層,多為運城名人字畫及各級領導的視察圖片。五層,陳列有鸛雀樓木質模型。六層,極目千里。內有鐘樂表演,還有毛主席手書登樓詩。六層四周是極佳的觀景處,樓角還有王之渙作詩的青銅塑像。遠處的中條山,依稀可見。偉大的母親河黃河,靜靜的流淌,見證著千年古跡的滄海桑田。多少賢達之士登臨此地,感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放歌抒懷。真如唐代李翰云“獨立乎中州,影倒橫流”。黃河灘涂,候鳥云集,結伴遨游。遠山,近水,候鳥,古樓,真乃山河勝景,雄渾壯闊。至此,中國四大名樓已然全部囊括。不知何時起,有了賞盡四大樓的思量。轉眼間,已悉數腳下了。

  美景不禁,時光不老!

  再見了,普救寺!

  別了,鸛雀樓!

  踏上了回程的火車。經風陵渡,過黃河,潼關,華山,折返至洛陽。

  下一站,會是哪?滿心的期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