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作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人生的作文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生的作文 篇1
我國經過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漫長時期,每個時代都有許多才知出眾的人。那么這些人當中,有多少人擁有健康的體魄呢?顏回、李賀、波隆貝斯庫——三個短命天才,因早年逝世,給社會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當然,也有一些人因為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而為社會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宋朝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從少年時代起,不僅發憤讀書,而且特別愛好舞劍,經常與友人’‘倚松論劍”,還寫下了“少年學劍白猿公,曾破浮生十歲功”的詩句。陸游活了八十五歲,寫詩九千多首,成為我國自古以來最多產的詩人之一。
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周培源,七歲時便學會了騎馬和游泳。在大學時代,他曾經代表清華大學參加過華北運動會。進入古稀之年,他還能從事艱苦的科學研究和繁重的教育領導工作,這與他在青少年時代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打下的健康基礎是分不開的`。達爾文活了七十歲。他之所以有那樣充沛的體力和精力去作環球考察,也是同他在青少年時期就注重身體鍛煉分不開的。他的大部分著作是在六十歲以后才完成的。他七十歲才開始寫《植物與運動的能力》、《蚯蚓作用下腐殖土的形成》,這就可見他的健康狀況一直很好。
身體是事業的本錢,健康是奮發的前提。沒有健康的身體,縱然有遠大的志向,有滿腹的經論,有超群的才華,也是枉然。健康是人生的財富,有志為社會出力、為國家與民族大業奮斗的青年,必須積極促進自已身心健康,使自己具有強健的體魄和健全的心理。
陸游、周培源、達爾文之所以能到七十歲左右還能到各地工作,都是因為他們在青少年時代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我們青少年也應該向陸游、周培源、達爾文一樣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將來才能為國家作出貢獻。
人生的作文 篇2
清晨,陽光已經有些溫暖了,風卻依然凜冽,絲絲地割人。沙灘上有一大片蘆葦,大概可以稱為“蘆葦蕩”了。早年,一到秋天,蘆葦就被人割了去或當柴燒或作造紙原料。可是今年的蘆葦卻沒被人割去,或許是寒冷征服了它們,改變了它們。你能做到的,只是緊緊地守住你生命之中最重要的東西,本質的東西。
但蘆葦畢竟真的變老了,一片襤褸,一片令人心酸的枯衰,只是它還在一聲不響的、默默在顯示著它本性的強硬。枯葉在風中嗚咽,枯干的.蘆花在風中搖曳,似乎都是一副無可奈何的摸樣,我是不是也無可奈何了呢?
我們同樣是在越冬之后,帶著襤褸和枯衰走進早春的,在容易被遺忘的一隅,在往往可能遇到的誤解和鄙視的目光下,我們是不是由衷地涌起了一縷不可奈何呢?也許不會,這時候地我們已經經歷太多的而洞悉一切。我們明白了自身的價值和崇高之處。
猛然地發現腳下的泥土表層有些異樣的東西,那是蘆葦的筍尖,那是一茬新生的蘆葦尖銳的宣言是強大的,無可置疑和不同抗拒的。那就是生命。那就是新生的思想和人生方式,那就是我們的迷惘中的目的。要不了多久,那些越冬的蒼老的蘆葦就要倒伏下來,取而代之的是將是更加年輕的欣欣向榮的陣勢。
看著蘆葦,我感覺到了一種解透人生,戰勝自己的愉悅。這是一種涅槃重生的過程也是自我解脫,自我凈化的過程,我們經歷過戰勝過。我們就可以說我就是我,也只是在這時候,我們才真正感覺到了理解自己,在滾滾紅塵之中守住自己善的本質,原來才是最難得。
我們失去些什么?得到了什么?我們無疑是戰勝了并保住了我們的本性和本質,我們無疑會為此慶幸,而作為勝利者越發堅定不移,信心百倍。
走進蘆葦,想對它說些什么?蘆葦無言,我亦無言。人生有諸多無可奈何,但我知道這才是必然,才是世間萬物歷經苦難生死更替的本真。
人生亦蘆葦,不過如此。
人生的作文 篇3
人類有一種內在的生命欲求,那就是“尋根”的意識,人生中的“根”意識。美國作家哈利的小說《根》風靡全世界,經久不衰;香港鳳凰衛視攝制的電視專題片《逝去的家園》,使多少人感慨、贊嘆、沉思?余秋雨教授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嘆》,又讓多少人在歷史的長河中徜徉、回味、留連忘返?這些社會與人生的現象,本質上都是我們人類共通的“尋根”意識的表現。
當然,人在剛出生時,沒有生命史,沒有文化的意識,不會去尋根;人在少年、青年時,風華正茂,所關注的是當下,所瞻望的是未來,不愿去尋根。可是,當人們進入了中年,特別是步入了老年時,一股濃郁的尋根意識便逐漸地凝聚凸現出來:思鄉之情越來越強烈,回顧過去的時間也越來越多,有時仿佛覺得現時似乎已不重要,逝去的年華則是那樣誘人。人生的“根”意識是隨著生命的流逝而漸趨強烈的。
實際上,不唯個人之生命有其“根”,一切自然物的形態都有“根”;順著“根”,人們可以追溯其最原始的存在狀態。人類創造的一切文化的樣式更是有其“根”,所以,文學有文學史,哲學有哲學史,歷史學本身也有一個史學史。民族有民族之根,文化有文化之根,精神也有精神之根,國家自然也有其根。萬物皆有“根”,萬事皆有“根”,于是,尋根意識成為人生中普遍的也是必然的觀念。
那么,被認為專注當下此在享受的現代人為何也會有強烈的尋根意識呢?實際上,現代的“尋根熱”有非常深刻的背景,那就是人類生存方式的困境——孤獨。
葉梅在小說《五月飛蛾》中描寫了農村姑娘二妹,因賭氣獨自一人離家到了城里,徘徊一整天都找不到親戚,最后坐在路邊,看著車水馬龍的人流,心里想:“為什么在石板坡,方圓幾十里的大山只有幾十戶人家,但隨時都能感覺到人的存在,某人唱支山歌某家爭個嘴大家都知道,某人去砍柴去走人家,大家也都看得明白,而在城里卻感覺不到人呢?密密麻麻走來走去的人是不是都匯到那層網里去了呢?”在滾滾的車流人流物流的裹脅中卻感覺不到有人,在冷僻的山間村舍小溪旁卻始終彌漫著一種人情味,這是何故呢?因為現代人的生存領域無數之多,要做的事無比繁雜,人們沒有時間、沒有興趣,也沒有心情去關心與自己利益無關的人和事,人人如此,造成人人都覺得無比孤獨與惆悵,教育論文《人生中的“根”意識》。
所以,現代人的孤獨,不是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的缺失——如被拋棄到荒島上的魯濱遜式的孤獨,而是身處繁密的人際交往之中,身居熙熙攘攘社會里的孤獨。在存在的層面,人們熱鬧得很,每天也許要與數百人打交道;可是,在人生的層面,人人都不關心他人,他人也不關心自己,所以,在內心世界,在人的精神領域中,人們倍感孤獨。這便激起人們一波又一波的故園、故鄉、家族史、生命史等等的尋根熱。而這一切,又無不都是人生之“根”意識的表現。
不過,人們去尋根,不能僅僅是回顧過去。正如現代生命科學已經證明了的,決定一切生命體的是其剛剛形成時所含蘊的“基因”。所以,生命之根是“基因”,它決定了生命體的性質、發展等;而文化的'樣式、精神的樣式、實物的存在,可以說皆有其內含的“基因”,是這些東西決定了它們的存在及發展。因此,尋根者,并非僅僅是追溯萬事萬物的最初形態、最先的存在樣式,而是尋找其“基因”,以把握事物的性質及發展變化。
在人生中,每一個個體了解別人易,理解自我難;認識社會易,看清自我難。人要真正認識自我、掌握自我,從而規劃自我的人生之路,就必須不斷地回顧過去,反省生命的歷程。這是掌握自我人生性質的主要方式,也恰恰是人們把握未來發展方向的最佳方式:走何路,如何走,以及怎樣發揮自我的長處,避免弱點。因此,人們若能不斷地“尋根”,必可為人生的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
【人生的作文】相關文章:
人生的抉擇人生的抉擇作文01-24
【經典】人生的作文10-10
(精選)人生作文10-11
人生的作文02-10
人生的作文02-12
人生的作文02-12
人生的作文02-11
人生作文02-11
人生的作文02-08
人生的作文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