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五四青年節作文3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那么,怎么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五四青年節作文3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四青年節作文 篇1
九十多年前,面對西方列強一次次的欺辱,風華正茂的學子們憤然而起,高喊著“還我青島”、“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的口號,以血肉之軀捍衛祖國的尊嚴,希望這一聲聲吶喊能夠挽救民族危亡。
九十多年后,我站在寬闊的天安門廣場上,面對著人民英雄紀念碑,長久地深思。那浮雕上的女學生眉目間飽含著憂慮,但眼神卻異常的堅定。或許她那時就已經堅信祖國必能擺脫列強的侵略,獲得新生。九十年時光匆匆而過,當年的血脈噴張逐漸沉淀為歷史課本上平淡的“原因”和“意義”。時代已經不是五四的時代了,然而五四精神還在,還在以另一種方式延續。
五年前,也是在天安門廣場,警笛長鳴,國旗半垂,山河一起悲傷。人們低頭人們祈禱,為汶川地震的死難者默哀,那一刻廣場上無比寂靜,唯有警笛呼嘯。隨后,廣場上突然爆發出一聲聲,一陣陣雄壯的吶喊!八拇佑停 薄爸袊佑停 薄般氪ú豢蕖薄爸袊豢!”的吶喊聲響徹云霄,蓋過警笛尖利的鳴叫,蓋過無謂的質疑,他們面含悲傷,但是眼神堅定。
同樣是國殤,在同樣的地方,發出同樣雄壯的吶喊,那一刻我就知道,我們并沒有忘記五四。五四精神已經滲入每一個中國人的骨髓,使中國,使中華民族任何時候面對災難都能夠迅速團結起來,構成一道堅不可摧的壁壘。
面對國難奮起抗爭是對五四精神的傳承,而順應時代為國爭光則是對五四精神的創新。烽煙四起的歲月過去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來臨了。于是曾經的熱血沸騰逐漸平靜,化為喜迎八方賓朋的燦爛微笑。
君不見鳥巢門前身著藍裝的青年奧運志愿者美麗的微笑,嫻熟的交流,到位的服務,向世界展示出古老禮儀之幫的風范。北京城里隨處可見他們忙碌的身影。他們是“志愿者”志愿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不求回報;直言向世界展示中國的新面貌,消除一切成見,共建和諧世界。
過不過青年節無關緊要,重要的是我們是不是真的理解五四精神,是不是真的心中有祖國,心中有民族。我們應賦予五四精神新的時代內容,讓五四精神永遠延續。
五四青年節作文 篇2
五四青年節,太太單位晚餐有集體活動,兒子自然也不回家吃飯。獨自一人在家,便有了晚餐之外的一些感概。
青年的概念是一種模糊概念,隨國家、歷史以及社會政、經濟、組織、文化等變化。聯合國曾于1985年國際青年年首次將青年界定為15至24歲之間的人。但世界衛生組織的界定是14-44歲的人為青年。大概是從生理和心理成熟度上考慮的。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界定是14-34歲的人為青年。這大概是比較符合世界主流社會認知的綜合界定,我國國家統計局采用的就是此標準。學生時代我雖然并不清楚這些標準,卻本能地腹非共青團和青年聯合會中的“高齡”存在。實際上,青年聯合會的標準是18-40歲。共青團是雙重標準,普通共青團員為14-28歲,擔任領導職務者不受此限。新任團中央第一書記陸昊現年41歲,已是和平年代這個職位最年輕的`。港、澳、臺地區一般界定10-24歲的人為青年,與童子軍的年齡多有交叉。
當然,法定或組織確定的標準之外,每個人的自我感受和外界的認識是多樣化的。標準與認識也是與時俱進的,F代都市社會中,人的主觀年青化已是潮流。以前看港臺綜藝節目,初見三十好幾的大老爺兒們自稱“男生”,曾起一身雞皮疙瘩。現在早已司空見慣、習以為常。以前覺得四十歲的人已經很老,現在卻覺得很年青。當兒子調侃老爸已老之時,我覺得自已還沒長大呢,怎么一下就老了呢。
五四青年節作文 篇3
大家都知道,愛國是中華民族之大節。在古代,“忠君愛國”是每個人都要樹立的思想;在戰爭時期,同仇敵愾,抗擊敵寇的侵略就是“愛國”;而在今天這個經濟飛速發展的和平年代,大家是否靜下心來仔細想過——祖國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愛國?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答案。
記得上小學時,老師說:“鮮艷的紅領巾是烈士鮮血染紅的,她是國旗的一角。愛紅領巾、愛國旗就是愛祖國。”每當我作為少先隊大隊長,帶領全校同學向國旗莊嚴行隊禮的時候;每當我從校長手里接過“三好學生”獎狀和“優秀少先隊員”獎章的時候,我就深深地懂得了:愛祖國,就是愛紅領巾、愛國旗,愛老師、愛同學,愛父母、愛長輩,愛集體、愛家鄉,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中學畢業時,鮮艷的紅領巾變成了一枚別在我胸前的小小團徽章。每當我作為校學生會主席,被評為“優秀學生干部”、“優秀團干”的時候;每當我一次又一次站在各種比賽的領獎臺上的時候,我就深深地懂得了:愛祖國,就是牢記歷史,明辨是非,樹立遠大理想,做一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學生,努力成為團員青年學習的榜樣。
無數的事實證明,沒有祖國,就沒有我們的棲身之所;沒有祖國,就沒有我們做人的尊嚴;沒有祖國,就沒有我們生活的安寧;沒有祖國,就沒有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正因為祖國與我們每個人是這樣的息息相關,所以,蘇武可以忍辱負重,牧羊風雪;霍去病可以為將報國,有家不還;譚嗣同可以去留肝膽,笑傲刀叢;孫中山可以百折不回,上下求索……循著歷史的源頭走到今天,我們不難發現,一部中國史,其實就是一部愛國史!這部愛國史生動地告訴我們,愛國是一種信念,是一種尊嚴,是一種奉獻!作為生活在新時代的中國人,我們比歷任何時代的中國人都更幸福、更自由。如果說“中國人”這個名稱,在過去曾經意味著屈辱與不幸;那么在今天,它應該代表著奮發與拼搏;而在明天,它則應該象征著繁榮、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