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中醫(yī)的名言警句

時間:2024-05-12 17:09:57 美云 名言警句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關于中醫(yī)的名言警句230句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對各類名言都很熟悉吧,名言可以用來鞭策自己,幫助我們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樹立信心。為了幫助大家積累更多名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中醫(yī)的名言警句230句,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于中醫(yī)的名言警句230句

  1、小兒無凍餓之患,有飽暖之災。清·吳瑭《溫病條辨·解兒難》

  2、兢兢業(yè)業(yè),廉潔行醫(yī),清清白白,熱誠做人,爭當德高醫(yī)精之良醫(yī)。

  3、一個醫(yī)生,只要活著,就不能忘記傷病員。——柯棣華

  4、我要象蠶一樣,將最后一根絲都吐出來,貢獻給國家,貢獻給人民!——林巧稚

  5、黃牛雖老,余力猶存,霜染鬢華,壯心愈迫。——張香桐

  6、古人云,行醫(yī)“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病人把最寶貴的生命交給了醫(yī)院,醫(yī)務人員在工作中稍一粗心大意,就有可能致人傷殘,甚至危及生命。所以醫(yī)療工作不能有半點馬虎和輕率。——張孝騫

  7、順境勿驕逆勿沉做堂堂正正人,平境勿庸?jié)嵛饋y行廉廉潔潔醫(yī)。

  8、一個醫(yī)生必須有音樂家的耳朵,戲劇家的嘴巴。在病人痛楚時,能用精確的聽覺去辨別病情,用明快的語言消除疑慮,安撫病人,減輕病人的痛苦。——羅生特

  9、行醫(yī)以德為先,服務以誠為本,做人以品為重,做官以廉為先。

  10、合理地用好病人的每一分錢,盡早地幫助他恢復健康。

  11、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收人紅包,你的一切禱告統(tǒng)統(tǒng)無效。

  12、科學上的許多重大突破,都是一點點細微的成績積累起來的。我現在只是在生物遺傳的基礎理論研究上,為同代和后代人做一點鋪路的工作,就象一捧沙土,一粒石子,讓別的科學家踩在我的身上繼續(xù)前走。就是失敗了,讓別人能吸取我的教訓,繞開這條道,也有好處。——童第周

  13、每一個白衣天使的背后,都會有一條醫(yī)德醫(yī)風鋪就起來的道路。

  14、臨床臨床,就要親臨病床,親手掌握第一手資料,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周華康

  15、自己的活著是為了別人更好的活。——林巧稚

  16、廉潔自律三個我:從我做起,對我監(jiān)督,向我看齊。

  17、動搖理想信念,必然迷失方向;追求驕奢浮華,終將身敗名裂。

  18、我時刻警告自己:第一想到,假如我是病人,自有病痛,希望醫(yī)生如何做;第二想到,假如病人是我的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他們身患病痛,我將怎么做。因此,凡是對搶救病人有利的,即使要冒極大的風險,也堅決去做;凡是對自己有利而對病人不利的,就堅決不做。——周禮榮

  19、白衣天使最崇高的境界:醫(yī)德·心中春意常在,醫(yī)風·人間無處不開花。

  20、不自重者取辱,不自律者招禍,不自滿者受益,不自足者博聞。

  21、做醫(yī)生、護士,就應該有一顆母親的心,醫(yī)生、護士應該是愛的化身。——傅培彬

  22、醫(yī)生,先治好自己吧!——《圣經·路加福音》

  23、醫(yī)生的無知會給病人帶來災難。一個醫(yī)生,在疾病面前束手無策,那是失職和羞恥,也是醫(yī)生最大的痛苦。——周禮榮

  24、薪薄薪厚皆為百姓血汗,位卑位尊同是人間天使。

  25、不謀當謀之事,為醫(yī)之恥;貪求身外之財,從醫(yī)之危。

  26、學習啟迪心智,學習凈化思想,學習陶冶情操,學習升華境界。

  27、儀表端正,和藹可親,主動周到,不僅是一般服務態(tài)度問題,而且是臨床工作的需要。因為良好的醫(yī)德,是贏得病人信任和協(xié)作的必要條件。——張孝騫

  28、醫(yī)生要最好學、最謙虛、最客觀、最冷靜、才是好醫(yī)生。——周恩來

  29、廉潔行醫(yī)兩袖清風昭后世,貪圖錢財一朝失足愧今生。

  30、我最喜歡人家稱我傅醫(yī)生,這使我特別感覺到我對人民健康所負的責任。——傅連章

  31、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夸獎。

  32、樹葉離開枝頭是腐爛的開始,行醫(yī)不守醫(yī)德是墮落的開端。

  33、醫(yī)生,應該獻身于維護人民健康的事業(yè)。——白求恩

  34、我很累,可是我想我好久沒有這么快樂了。我心滿意足。我在做我所要做的事情,我有重要工作,把我每分鐘的時間都占據了。這里需要我。——白求恩

  35、良醫(yī)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能夠把病人治好;一種是知道自己治不好,而把病人推薦給其他醫(yī)生。

  36、金錢名利淡如水,醫(yī)德醫(yī)道大于天;個人利益拋一旁,患者病情在心間。

  37、馬行千里不失蹄,只因步步謹慎;人生一世少錯誤,就在警鐘常鳴。

  38、減輕患者經濟負擔,讓患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39、雖然從醫(yī)六十多年,至今不敢忘記“戒慎恐懼”四個字。病人把生命都交給了我們,我們怎能不感到恐懼呢?怎么能不用戒驕戒躁、謙虛謹慎的態(tài)度對待呢?——張孝騫

  40、一個醫(yī)生,不是為自己的名譽工作,他的價值,遠比那五花八門的名譽更神圣、更金貴棗驅除瘟疫,用歡樂代替痛苦。——張海迪

  41、一個醫(yī)生就是為病人活著的,如果醫(yī)生不為傷病員工作,他活著還有什么意義呢?——白求恩

  42、兩袖清風,懸壺濟世,平易近人,醫(yī)人醫(yī)心,仁心仁術。

  43、醫(yī)者生人之術也,醫(yī)而無術,則不足生人。——《回春錄序》

  44、一個戰(zhàn)地的外科醫(yī)生,同時應該是一個好的木匠、鐵匠、縫紉和理發(fā)匠。——白求恩

  45、決不要陷于驕傲。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在應該同意的場合固執(zhí)起來;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拒絕別人的忠告和友誼的幫助;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喪失客觀方面的準繩。——巴甫洛夫

  46、醫(yī)學是一門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醫(yī)務人員不應不懂裝懂,更不應知錯不改,任何時候都要牢記對病人健康所應當擔負的道義責任。——張孝騫

  47、蓋醫(yī)出于儒,非讀書明理,終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變化。

  48、人借氣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養(yǎng),所忌最是怒。

  49、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清·程國彭《醫(yī)學心悟·論補法》

  50、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漢·張機《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51、虛邪賊風,避其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篇》

  52、醫(yī)之良,在工巧神圣;醫(yī)之功,在望聞問切;醫(yī)之學,在脈藥方癥。——清·陳清淳《蜀中醫(yī)纂·習醫(yī)規(guī)格》

  53、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

  54、后生志學者少,但知愛富,不知愛學,臨事之日,方知學為可貴,自恨孤陋寡聞。

  55、凡臨證,須審病人情狀,酌配方藥。但記每方治某病便非。

  56、大實有贏狀,誤補益疾;至虛有盛候,反瀉含冤。——明·李中梓《醫(yī)宗必讀·疑似之證須辨》

  57、學者非讀萬卷書,未可輕言醫(yī)。

  58、治身養(yǎng)性謹務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

  59、初病在經,久病入絡。——清·葉桂《臨證指南醫(yī)案·胃脘痛》

  60、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清·吳瑭《溫病條辨·治病法論》

  61、稟賦有厚薄,年歲有老少,身形有肥瘦,性情有緩急,境地有貴賤,風氣有柔強,天時有寒熱,晝夜有重輕,氣色有吉兇,聲音有高下,受病有久新,運氣有太過不及,知常知變,能神能明,如是者謂之智園。

  62、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

  63、望聞問切宜詳,補瀉寒溫宜辨。——明·李中梓《醫(yī)宗必讀·行方智圓心小膽大論》

  64、百病多因痰作崇。

  65、醫(yī)不難於用藥,而難於認證。

  66、夫醫(yī)藥為用,性命所系,和扁至妙,猶或加思,仲景明審,亦候形證。一毫有疑,則考校以求驗。

  67、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

  68、與其救療于有疾之后,不若攝養(yǎng)于無疾之先。

  69、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緩,是謂平脈。——宋·崔袁彥《脈訣》

  70、勤求古訓,博采眾方。

  71、外感法仲景,內傷法東垣,熱病用河間,雜病用丹溪。——明·龔遷賢《壽世保元·醫(yī)說》

  72、學到知羞,方知藝不精。

  73、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素問·舉痛論篇》

  74、治虛有三本,肺脾腎是也。——明·綺石《理虛元鑒·治虛有三本》

  75、一事長于己者,不遠千里,伏膺取決。

  76、凡做學問都有一個精與博的辨證關系,屬于基礎理論部分,必須要達到精通、精純的程度;非基礎的,但直接或間接與本學科有關的以及一般知識,便須博覽,要廣泛地涉獵。

  77、學醫(yī)從《傷寒論》入手始而難既而易,從后世分類書入手初若易繼則大難矣。

  78、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

  79、大喜蕩心,微抑則定;甚怒煩性,稍忍即歇。

  80、業(yè)醫(yī)者,活人之心不可無,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81、無恒德者,不可以作醫(yī)。

  82、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素問·至真要大論篇》

  83、知針知藥,固是良醫(yī)。

  84、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厭于己。——《素問·舉痛論》

  85、醫(y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

  86、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素問·至真要大論篇》

  87、今之醫(yī)者,惟知療人之疾而不知療人之心

  88、上工治未病。——《難經·七十七難》

  89、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篇》

  90、大醫(yī)精誠——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大醫(yī)精誠》

  91、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漢·張機《傷寒雜病論序》

  92、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靈樞·營衛(wèi)生會》

  93、百病多由痰作祟。——清·汪昂《湯頭歌訣·除痰之劑》

  94、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寶命全形論篇》

  95、醫(yī)非仁愛不可托,非廉潔不可信。——元·戴良《九靈山房集·卷十一》

  96、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后晉·張昭遠《舊唐書·孫思邈傳》

  97、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元·朱震亨《丹溪心法·六郁》

  98、醫(yī)之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約。——清·喻昌《醫(yī)門法律·先哲格言》

  99、凡大醫(y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大醫(yī)精誠》

  100、天地之理,有開必有合;用藥之機,有補必有瀉。——清·程國彭《醫(yī)學心悟·論補法》

  101、看方猶看律,用藥如用兵,機無輕發(fā),學貴專精。——清·劉一仁《醫(yī)學傳心錄·病因賦》

  102、方不在多,心契則靈;癥不在難,意會則明。——明·陳實功《外科正宗·癰疽治法論第二》

  103、上醫(yī)醫(yī)未病之病,中醫(yī)醫(yī)欲病之病,下醫(yī)醫(yī)已病之病。——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診候》

  104、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

  105、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漢·張機《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

  106、醫(yī)貴乎精,學貴乎博,識貴乎卓,心貴乎虛,業(yè)貴乎專,言貴乎顯,法貴乎活,方貴乎純,治貴乎巧,效貴乎捷,知乎此,則醫(yī)之能事矣。——清·趙濂《醫(yī)門補要·自序》

  107、縱欲戕生,古今同慨。——清·梁章鉅《退庵隨筆》

  108、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清·王世雄《隨息居飲食譜》

  109、治身養(yǎng)性謹務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晉·葛洪《抱樸子》

  110、知恬逸自足者,為得安樂本。——明·高濂《尊生八箋》

  111、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遺篇刺法論》

  112、元氣實,不思食;元神會,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陸地仙。——明·胡文煥《養(yǎng)心要語》

  113、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歲二十四泄,皆得二百歲。——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

  114、與其救療于有疾之后,不若攝養(yǎng)于無疾之先。——元·朱震亨《丹溪心法》

  115、涌泉二穴,精氣所生之地,寢時宜擦千遍。——清·尤乘《壽世青編》

  116、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117、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118、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119、衣服厚薄,欲得隨時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時不可極厚。——宋·蒲虔貫《養(yǎng)生要錄》

  120、一身之氣,皆隨四時五運六氣興衰,而無相反矣。——金元·劉完素《素問玄機病原式》

  121、夜臥早起三月春,緩形無努志逆生。——南朝梁·陶宏景《養(yǎng)性延命錄》

  122、要長壽,讀書花月隨前后。——《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123、腰腹下至足脛欲得常溫,胸上至頭欲得稍涼。——宋·蒲虔貫《養(yǎng)生要錄》

  124、養(yǎng)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臥、久視、久聽。——宋·蒲虔貫《養(yǎng)生要錄》

  125、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欲不可縱,欲縱成災;樂不可極,樂極生衰。——明·萬全《養(yǎng)生四要》

  126、養(yǎng)生之道,莫先于飲食。——清·劉承干《嘉業(yè)堂叢書》

  127、養(yǎng)生者,心欲求寐愈難。——清·曹廷棟《老老恒言》

  128、養(yǎng)生以不傷為本。——《仙經》

  129、養(yǎng)生貴養(yǎng)氣,養(yǎng)氣貴養(yǎng)心,養(yǎng)心貴寡欲。————明·王文祿《醫(yī)先》

  130、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

  131、形生愚智,天也;強弱壽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南朝·梁·陶宏景《養(yǎng)性延命錄》

  132、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133、心要常操,身要常勞。——明·呂坤《呻吟語》

  134、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息。——元·羅天益《衛(wèi)生寶鑒》

  135、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

  136、邪與正相傷,欲與性相害,不可兩立。——西漢·劉安等《淮南子》

  137、小兒無凍餓之患,有飽暖之災。——清·吳瑭《溫病條辨》

  138、喜怒衰樂之發(fā),可節(jié)而不可止也,節(jié)之而順,止之而亂。——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

  139、惜氣存精更養(yǎng)神,少思寡欲勿勞心。————明·龔廷賢《壽世保元》

  140、物來順應,事過心寧,可以延年。————明·龔廷賢《壽世保元》

  141、五谷為養(yǎng),五蓄為助,五菜為充,五果為益。————明·萬全《養(yǎng)生四要》

  142、臥欲側而曲膝,益氣力。——宋·蒲虔貫《寶生要錄》

  143、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經》

  144、晚飯少吃口,活到九十九。——唐·張湛《養(yǎng)生要集》

  145、天地萬物之理,皆始于從容,而卒于急促。——明·呂坤《呻吟語》

  146、體欲常逸,食須常少。勞無至極,食無過飽。——明·王蔡《修真秘要》

  147、體欲常勞,食欲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南朝·梁·陶宏景《養(yǎng)性延命錄》

  148、雖常服藥物,而不知養(yǎng)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南朝·梁·陶宏景《養(yǎng)性延命錄》

  149、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以從其根。——《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150、嗜欲使人氣淫,好憎使人精勞。——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151、視強則目不——明,聽甚則耳不聰,思慮過度則智亂。——戰(zhàn)國·韓非《韓非子》

  152、事從容則有余味,人從容則有余年。——明·呂坤《呻吟語》

  153、食欲少而數,不欲頓多難消,常如飽中饑,饑中飽。——南朝·梁·陶宏景《養(yǎng)性延命錄》

  154、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

  155、食莫若無飽,思莫若勿致。——春秋·托名管仲《管子》

  156、食不語,寢不言。——春秋戰(zhàn)國·孔丘《論語》

  157、食畢,飲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臍。——明·鄭宣《昨非庵日纂》

  158、圣人勝心,眾人勝欲,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西漢·劉安等《淮南子》

  159、省思慮則心血不耗,發(fā)不易白。————明·王文祿《醫(yī)先》

  160、生身以養(yǎng)壽為先,養(yǎng)身以卻病為急。——明·高濂《尊生八箋》

  161、善養(yǎng)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

  162、善養(yǎng)生者養(yǎng)內,不善養(yǎng)生者養(yǎng)外。——明·龔廷賢《壽世保元》

  163、善攝生者,先除欲念。————明·陳繼儒《食色紳言》

  164、善服藥者,不如善保養(yǎng)。——宋·陳直《養(yǎng)老奉親書》

  165、若邪盛為害,則乘元氣未動,與之背城而一決,勿使后世生悔,此神而——明之之術也。——清·徐大椿《醫(yī)學源流論》

  166、忍怒以全陰氣,抑喜以養(yǎng)陽氣。——晉·葛洪《抱樸子》

  167、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yǎng)其身。——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

  168、人于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余強半。——明·張景岳《景岳全書》

  169、人生如天地,和煦則春,慘郁則秋。——清·程杏軒《醫(yī)述》

  170、人勤于體者,神不外馳,可以集神;人勤于智,精不外移,可以攝精。——清·梁章鉅《退庵隨筆》

  171、人年五十者,精力將衰,大法當二十日一次施泄。——元·王珪《泰定養(yǎng)生主論》

  172、人能執(zhí)天道生殺之理,法四時運用而行,自然疾病不生,長年可保。——宋·陳直《養(yǎng)老奉親書》

  173、人借氣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養(yǎng),所忌最是怒。——清·曹廷棟《老老恒言》

  17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春秋·李耳《老子》

  175、人但知過怒過哀足以害性,而不知過喜過樂亦足以傷生。——清·梁章鉅《退庵隨筆》

  176、琴醫(yī)心,花醫(yī)肝,香醫(yī)脾,石醫(yī)腎,泉醫(yī)肺,劍醫(yī)膽。——清·朱錫綬《幽夢續(xù)影》

  177、惱一惱,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明·胡文煥《養(yǎng)心要語》

  178、男貴寡欲養(yǎng)精,女貴平心養(yǎng)血。——明·萬全《廣嗣紀要》

  179、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飯。——明·胡文煥《類修要訣》

  180、每日頻行,必身輕目明,筋節(jié)血脈調暢,飲食易消,無所壅滯。——宋·蒲虔貫《養(yǎng)生要錄》

  181、老人之情,欲豪暢,不欲郁郁閼,可以養(yǎng)生。——明·胡文煥《類修要訣》

  182、老人血氣多滯,拜則肢體屈伸,氣血流暢,可終身無手足之疾。——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183、老年肝血漸衰,未免性生急躁,旁人不及應,每至急躁益甚,究無濟于事也。當以一耐字處之,百凡自然就理。——清·曹慈生《養(yǎng)生隨筆》

  184、牢齒之法,早朝叩齒三百下為良。——唐·張湛《養(yǎng)生要集》

  185、勞極則精罷,思極則精離,飲食少則精減,房欲頻則精耗。——明·王文祿《醫(yī)先》

  186、君若欲壽,則順察天地之道。

  187、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節(jié)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明·袁坤儀《攝生三要》

  188、酒色之類,使人志氣昏酣荒耗,傷生敗德。——明·陳繼儒《食色紳言》

  189、精、氣、神,養(yǎng)生家謂之三寶。————明·汪綺石《理虛元鑒》

  190、戒暴怒以養(yǎng)其性,少思慈以養(yǎng)其神,省言語以養(yǎng)其氣,絕私念以養(yǎng)其心。——明·胡文煥《續(xù)附·養(yǎng)生要訣》

  191、節(jié)飲自然脾健,少餐必定神安。————明·胡文煥《續(xù)附·養(yǎng)生要訣》

  192、患生于多欲,禍生于多貪。——明·高濂《尊生八箋》

  193、戶樞不蠹,流水不腐。人之形體,其亦由是。——《宋·官修圣濟總錄》

  194、寒暖適體,勿侈華艷,可以延年。——《南朝梁·陶宏景養(yǎng)性延命錄》

  195、谷肉果菜,食養(yǎng)盡心,無使過之,傷其正之。——《素問·五常政大論》

  196、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道。——春秋·李耳《老子》

  197、腹為五臟之總,故腹本喜暖。——清·曹廷棟《老老恒言》

  198、服餌不備五味四氣而偏食之,久則臟腑偏傾,而生其病矣。——金元·劉完素《素問玄機病原式》

  199、夫人夜臥,欲自以手摩四肢胸腹十數遍,名曰干沐浴。——宋·蒲虔貫《寶生要錄》

  200、夫精神志意者,靜而日充者壯,躁而日耗者老。——西漢·劉安等《淮南子》

  201、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202、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縱口,當念病從口入,惕然自省。——明·萬全《養(yǎng)生四要》

  203、凡心有所愛,不用深愛,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損性傷神。——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

  204、凡食物不能廢咸,但少加使淡,淡則物之其味真性俱得。——清·曹廷棟《老老恒言》

  205、凡食熱勝冷,少勝多,熟勝生,淡勝咸。——宋·蒲虔貫《養(yǎng)生要錄》

  206、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呂氏春秋》

  207、發(fā),血之窮也,千過梳發(fā),發(fā)不白。——唐·張湛《養(yǎng)生要集》

  208、多飲酒則氣升,多飲茶則氣降。——明·陳繼儒《養(yǎng)生膚語》

  209、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疲。——唐·張湛《養(yǎng)生要集》

  210、讀書悅心,山林逸興,可以延年。——明·龔廷賢《壽世保元》

  211、斗一斗,瘦一瘦;讓一讓,胖一胖。——明·胡文煥《類修要訣》

  212、冬三月,天地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以待日光。——元·邱處機《攝生消息論》

  213、冬不宜極溫,夏不宜窮涼。——《備急千金要方》唐代孫思邈

  214、調理脾胃為醫(yī)中之王道,節(jié)飲食乃卻病之良方。——宋·楊士瀛《仁齋直指方論》

  215、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問·移精變氣》

  216、大喜蕩心,微抑則定;甚怒煩性,稍忍即歇。——清·梁章鉅《退庵隨筆》

  217、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積微成損,積疾成衰。——三國·嵇康《養(yǎng)生論》

  218、慈、儉、和、靜四字可以延年。——明·袁坤儀《攝生三要》

  219、春夏宜早起,秋冬宜晏眠。晏忌日出后,早忌雞嗚前。——明·胡文煥《養(yǎng)生要訣》

  220、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在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221、春日融和,當眺園林亭閣虛敞之處,用抒滯懷,以暢生氣。——元·邱處機《攝生消息論》

  222、出則以車,入則以輦,務以自佚,命以曰招蹶之機。——《呂氏春秋》

  223、齒,骨之窮也,朝朝琢齒,齒不齲。——唐·張湛《養(yǎng)生要集》

  224、常以舌柱上腭,聚清津而咽之,潤五臟,悅肌膚,令人長壽不老。——宋·蒲虔貫《養(yǎng)生要錄》

  225、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晉·葛洪抱樸子》

  226、不怕千日怕一旦,一旦者千日之積也。千日可為,一旦不可為也。故慎于千日,正以防其一旦也。——明·呂坤《呻吟語》

  227、暴喜傷心,暴努傷肝,暴恐傷腎,過衰傷肺,過思傷脾。——明·萬全《養(yǎng)生四要》

  228、飽食即臥,乃生百病。——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

  229、飽暖安樂,縱情恣意,如是夭折者多。——宋·朱翌《猗覺寮雜記》

  230、按摩為養(yǎng)生之一術。《雨航雜錄》——明·馮時可

【中醫(yī)的名言警句】相關文章:

名言警句07-24

名言警句07-02

經典名言警句02-14

經典的名言警句11-08

惜時格言警句名言警句09-29

負責任的名言警句 誠信的名言警句負責任的名言警句英語11-25

名言警句:勤奮讀書的名言02-18

自立的名言_自立的名言警句10-21

堅持的名言警句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