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名人故事:“錢學森之問”與高考錄取

時間:2022-04-10 10:24:21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名人故事:“錢學森之問”與高考錄取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它與李約瑟難題一脈相承,都是對中國科學的關懷。下面,就由小編給大家分享名人故事:“錢學森之問”與高考錄取,希望各位同學喜歡!

名人故事:“錢學森之問”與高考錄取

  高考改革最近成了一個熱門話題,筆者也想湊湊熱鬧,談談關于我們現行的高考錄取。

  在談高考錄取之前,我們不妨先重溫一下“錢學森之問”。2005年,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在看望錢老時,錢老曾發出這樣的感慨:“回過頭來看,這么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

  為什么民國時期能培養出大師,而我們“這么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其中的原因可能很多,我們不妨僅從高考錄取一個方面來做一個對比。

  先看看民國時期幾個比較典型的高考錄取事例吧。1929年,錢鐘書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數學成績僅為15分,英語、國文成績卻均為第一名,其中英文成績為滿分。按照當時清華大學的錄取規定,只要有一門課不及格就不能被清華大學錄取。但校長羅家倫親自批閱了錢鐘書的試卷后,認為錢鐘書是個奇才,遂打破常規錄取了錢鐘書,錢鐘書后來果然成為飲譽學界的“文化昆侖”。

  1930年,臧克家報考山東大學,數學成績為零分,國文也只寫了三句雜感:“人生永遠追隨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看成幻光,誰便沉入了無底的苦海。”當時的錄取老師,山東大學文學院院長聞一多先生從這三句雜感中發現了青年臧克家的才氣,素以閱卷嚴格著稱的聞一多破例給了臧克家國文98分的好成績,并破格錄取了他,現代詩壇大師臧克家就這樣戲劇般地誕生了。

  還有,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當年報考清華大學時,數學成績僅為4分,最后竟然也被清華大學錄取了。類似的例子還很多,茲不一一列舉。

  回頭再看看我們今天的高考錄取制度吧。每年高考成績揭曉后,各省都會根據當年大學錄取人數,劃出各批次的錄取分數線。這個分數線極其嚴格,那怕是只差一分,招生辦公室都不會給大學提供該生的學籍檔案。而沒有學籍檔案,該生當然不能進入大學校門。這種嚴格的高考錄取制度毫不留情地把高考錄取過程中的人情關系拒之門外,分數不夠,考生父母權力再大、錢再多也無法敲開相應批次的大學校門;同樣只能達到某一批次的分數線,考生父母那怕是農民,甚至討飯吃的,同樣可以進入相應批次的大學進行深造,從而充分體現了“分數面前人人平等”,體現了高考錄取工作的公平與公正。

  然而,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有利必有弊,如果當年清華校長羅家倫、山東大學文學院院長聞一多先生同樣嚴格按照高考錄取標準來錄取,錢鐘書、臧克家等人無疑會被拒之于大學校門之外,中國歷史上也因此必然少了一個著名作家,少了一個詩壇大師,少了一個國學大師。我常常在想,我們今天的高考制度是否也把像錢鐘書、臧克家、季羨林等有可能成為大師的考生拒在了大學校門之外?這個問題恐怕很難回答,但錢學森先生所說的我們“這么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從以上事例不難看出,民國時期的高考錄取工作既有一個嚴格的規定,同時也注重不拘一格選拔人才!一個人永遠不可能成為全才,尤其是當他在某個方面特別突出的時候,其他方面很可能糟糕得一塌糊涂,用一個統一的標準去衡量,必然會毫不留情地把這些天才扼殺在萌芽狀態之中。如何才能在保證高考錄取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把那些在某些方面有突出才能、有可能真正成為大師的青年才俊吸收到高等院校里進行深造,為我們國家培養出各個領域里大師級的人物,這應該是高考改革的終極目標,也是需要迫切解決的一個問題!

  《錢學森之問帶來的痛與思》讀后感

  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給人類帶來了無數的輝煌,可他卻要帶著深深的遺憾離開了這個世界。他的遺憾就是到臨終前也沒能看到在創新能力上真正超越了他們這一代老科學家的`年輕一代。他把這一切歸責于“中國還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出不了有創新思想的人才,真的只是大學的責任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顧雪林先生的見解可謂一針見血:“創新性思維需要研究性學習,而研究性學習應當從孩子開始抓起,從中小學開始抓起”;“我國的中小學教育究竟缺乏什么呢?我認為,缺乏學生自主學習,缺乏師生互動,缺乏課堂討論,缺乏讓學生尋求答案的過程,總之一句話,缺乏研究性學習”;“問題的根子還是出在我們自己的教育思維上”。問題就出在我們的教育思維上,這是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要共同承擔的責任。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對此也有很深的體會。

  初進校園的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天真活潑。他們對一切都很好奇,都想去弄個明白。他們每一天都很快樂,為一點點小小的發現而快樂。然而,一年,甚至一個學期后,你很難每天都能從他們的臉上找到笑容了,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每天六七個“40分鐘”他們都要規規矩矩地“端坐”、“恭聽”,目光隨著老師移動,腦子等著老師“灌注”,隨之而來的還有做不完的作業,背不完的書。講課的老師不能說不辛勤,聽課的學生不能說不刻苦,然而,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失去童真,失去快樂,失去創新性思維就理所當然了。

  對于顧雪林先生所說的“研究性學習”和“賞識教育”我非常贊成。因此,在每天的教學工作,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想方設法,讓自己的所給是學生的所需,給學生充分思考、探索、交流、展示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們的靈光在快樂中閃現,讓在快樂中學習的孩子們得到更大、更多的收獲。而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做的就是自始至終地相信他們,欣賞他們,在他們遇到困難時及時地給予幫助。

  會思考的孩子才會有創新,有快樂的孩子才會更愿意去思考。愿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能改變自己的教育思維,讓學生在“研究性學習”、“快樂學習”中完成知識的積累和靈感的創新,讓更多的創新型人才在我們的努力下不斷地涌現,讓帶著遺憾告別人世的老科學家含笑九泉。

【名人故事:“錢學森之問”與高考錄取】相關文章:

海頓之曲名人故事06-20

與大師握手名人故事06-20

解讀孔子的苦衷(之是非)名人故事08-27

高考作文素材之哲理故事04-10

高考作文素材之哲理名言和名人09-28

善于成人之美名人故事2篇01-06

古代名人故事之“臥龍先生”諸葛亮04-06

名人故事:賽珍珠與林語堂_1500字09-17

兄弟問卦的故事寓言故事11-26

經典名人哲理故事-名人故事素材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