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著名文學家的愛國故事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對愛國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著名文學家的愛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文學家葉圣陶的愛國心
我國現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學家葉圣陶又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從“五四”運動直到1988年他生命終了的每個歷史時期,始終懷有一顆強烈而誠摯的愛國心。他主張喚起民眾,外爭國權,內懲國賊,他寫了大量愛憎分明的戰斗檄文,揭露和抗議國民黨的高壓統治。解放后,他更以巨大的熱情投入到各項社會活動之中。葉圣陶的一生,是自覺追隨共產黨,探求真理,不斷前進的一生,是將畢生精力奉獻給祖國,奉獻給人民的一生。者。從“五四”運動直到1988年他生命終了的每個歷史時期,始終懷有一顆強烈而誠摯的愛國心。他主張喚起民眾,外爭國權,內懲國賊,他寫了大量愛憎分明的戰斗檄文,揭露和抗議國民黨的高壓統治。解放后,他更以巨大的熱情投入到各項社會活動之中。葉圣陶的一生,是自覺追隨共產黨,探求真理,不斷前進的一生,是將畢生精力奉獻給祖國,奉獻給人民的一生。
二、魯迅棄醫從文
魯迅(188l一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魯迅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深為災難深重的祖國命運擔憂。1902年,二十一歲的魯迅東渡日本,尋求救國的真理。在日本,他最初在東京弘文書院補習日語。此間他閱讀了大量進步書籍,思想十分活躍,并積極參加反清活動,和當時以反清為目的、在東京組成的革命團體"光復會"的一些成員發生聯系。1904年9月,魯迅按照其通過醫學救國的理想,進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習。他學習極為刻苦認真,深受他的老師藤野先生的贊許。
但是,魯迅沒有想到,他學習成績優異,竟會引起一些日本學生的嫉妒。在這些日本學生眼里,中國留學生是"低能兒",是不能取得好成績的。他們甚至認為,魯迅所以每回考試都是好成績,是因為老師把考題透露給了他。--他們看不起中國留學生,這使魯迅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刺激。
1905年學校里發生的另一件事,給魯迅的刺激更大:一次上細菌課后放映紀錄片,內容是宣傳日本軍國主義所謂戰績的。影片中有這樣一組鏡頭,一個中國人被日本侵略者槍殺,而周圍觀看叫好的竟是一群中國人。當時,看這部影片舶只有魯迅一個是中國人。看完影片之后,大家拍手歡呼。這影片、這掌聲都深深地刺痛了魯迅,他在數月內吃不好飯、睡不好覺,為此曾一個人走進深山里放聲悲歌。他翻來覆去的苦苦思索:為什么有人對自己的同胞被殺害而無動于衷?他終于認識到:"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由此,他毅然棄醫從文(盡管他在醫學上的學業已有成就),走上了用筆喚起中國人覺醒的道路。
對祖國對人民的深摯的熱愛,促使魯迅做出了棄醫從文的抉擇,這一抉擇使中國乃至世界文壇更增添了若許光輝。
三、朱自清不領美國面粉
朱自清是清華大學教授,著名的文學家。抗日戰爭結束后,美國政府一方面支持蔣介石發動內戰,一方面又利用簽定條約的辦法在中國獲取了許多特權,還加緊武裝戰敗國日本,對中國重新造成威脅。當時社會上物價飛漲,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饑餓和死亡線上掙扎。人民對美國和國民黨政府十分不滿,反抗的呼聲越來越高。美國為了支持蔣介石,就運來一些面粉,說要“救濟”中國人,好讓中國人“感謝”美國,不反對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國的用心,認為美國的救濟是對中國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學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莊重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堅決拒絕美國的“援助”,不領美國的面粉。當時,朱自清正患嚴重的胃病,身體非常瘦弱,體重還不到40公斤,經常嘔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領救濟粉意味著每月生活費要減少600萬法幣,生活更加困難。可是為了維護中國的尊嚴,他堅決拒絕那些別有用心的“賞賜”。他在日記中寫道:“堅信我的簽名之舉是正確的。因為反對美國武裝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動,就不應逃避自己的責任。”
兩個月后,朱自清因貧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寧肯挨餓而死,也不肯領帶侮辱性的“救濟”,表現了一個中國人應有的尊嚴。
偉大的文學家巴金的愛國
偉岸的巴金,是以他卓越的人品、文品,屹立在中國文壇,存活于人們心中的。他留給我們的財富,是以數字無法計算的,是以金錢無法買到的,是以文字無法表全的。文壇,因他而生輝;國家,因他而美麗;人民,因他而自豪。
“祖國永遠在你身邊”
“你是光,你是熱,你是二十世紀的良心。”10年前,曹禺先生書下此言,贊美巴金。
1927年,巴金以第一部小說《滅亡》,被人們認識以后,正是以自己全部的光和熱,逐漸成為中國文壇的領軍人,并且長達數十年之久,無人可以替代,沒人可以撼動。巴金的光和熱,是他26卷本的不朽著作和10卷本的精采譯著。這一筆豐贍財富,中國幾代人已經享受了,還會被幾代、十幾代甚至更多的人享用。巴金的光和熱,更是他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人格力量。這一筆巨大財富,更被人推崇,為人瞻仰,受人感化。
愛國主義,是巴金兩大財富的重要基礎。從年少到年衰,巴金的愛國情懷,從未受任何環境的影響而改變。反之,更熱烈。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中國風云跌宕,世事亂變。她,曾經受三座大山壓迫,貧窮、落后、愚味。她,曾經受種種干擾,走過許多彎路,使人迷惆、心慮、屈辱。巴金沒有厭棄這一切的一切,始終用行為,追求心中的理想,表達自己的情愫。
巴金12歲那年通讀了《說岳全傳》,深深被岳飛的愛國精神、民族精神震動。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得到了祖父珍藏的《醉墨山房詩話》。書中,明代詩人兼書畫家文征明的《滿江紅》詞,使巴金愛不釋手,百看不厭。巴金一直將這本書珍藏在身邊,即使在動亂中,家被數次抄劫,這本書也沒有被毀。上世紀90年代,巴金在眾人的勸說下,到杭州休養。從來怕麻煩別人的他,有一天卻提出了要求,想去拜謁岳墳。在岳飛塑像前,輪椅上的巴金目不轉睛,久久地凝視著。身邊的工作人員深深被這一情景感動,誰也不輕易移動一下腳步。后來,他們來到文征明《滿江紅》詞碑前。此時,年過九十,平時說話吐字不太清楚的他,卻象小學生那樣吟誦起這首詞來,那聲音越來越清楚,越來越高亢:“拂試殘碑,敕飛字、依稀堪讀……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每一句、每一字,其實巴金早就熟背心底,融化在血液中。
巴金是一個不善言笑的人,雙眉總是緊鎖著。冰心老人曾經快言快語笑評她的這位“老弟”:“他很憂郁。我看,他痛苦時就是快樂著。”憂郁、痛苦,是巴金愛國情懷的一種表現。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并且終身都在追求著。他希望他的祖國強大起來,人民富足起來。他曾說:“我寫作不是我有才華,而是我有感情,對我的國家和人民,我有無限的愛。我用作品來表達我的無窮無盡的感情。”
這是一段巴金撰寫的關于《滅亡》的創作經過:“每夜回到旅館里,我稍微休息了一下疲倦的身子,就點燃了煤氣爐煮茶來喝。于是,巴黎圣母院的鐘聲敲響了,沉重地打在我的心上。在這樣的環境里,過去的回憶繼續來折磨我了。我想到在上海的活動的生活,我想到那些在苦斗中的朋友,我想到那過去的愛和恨、悲哀和歡樂、受苦和同清、希望和掙扎,我想到那過去的一切,我底心就像被刀割著痛,那不能熄滅的烈焰又猛烈地燃燒起來了。為了安慰這一顆寂寞年輕的心,我便開始把我從生活里得到的一點東西寫下來。每晚上一面聽著巴黎圣母院的鐘聲,我一面在練習簿上寫一點類似小說的東西。這樣,在三月里我寫成了《滅亡》底(的)前四章。”
1979年,巴金率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巴黎。這是離別巴黎半個世紀后,巴金第一次再踏上這片國土。故地重游,對于任何人都會有很多感慨。然而,每天清晨,巴金靜靜地坐在窗前,眼前看到的不是巴黎的街景,而是北京的長安街、上海的淮海路、杭州的西子湖、成都的雙眼井,廣州的鄉村……他說:“就這樣,我每天回到我親愛的祖國,心里很充實。離開祖國,我有一個明顯的感覺,我是中國人。這個感覺,50年前也有過。我們常把祖國比作母親,祖國確實是母親。但是,過去這位母親貧病交加,朝不保夕,哪里管得了自己兒女的死活。可是,今天不同了。出了國境,無論在什么地方,我總覺得有一雙慈愛的眼睛關心地注視著我。不管你跑到天涯海角,你始終擺脫不了祖國,祖國永遠在你身邊。”
在很多榮譽前,在許多外事場合,記者多次聽他說:“我生長在中國,我的一切都屬于中國人民。”1983年,巴金在獲得法國榮譽勛章時,對前來授勛的法國總統密特朗說:“謝謝總統閣下光臨上海,在我病中給我授勛。我認為,這并不是我個人有什么成就。這是總統閣下對我們社會主義祖國的尊重,對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的尊重。這是法國人民對中國人民友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