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是怎樣“臥薪嘗膽”的?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為了爭奪地域霸權,彼此征戰數十年。在這場曠日持久的爭霸戰中,越王勾踐在經歷慘敗之后,通過“臥薪”和“嘗膽”兩種手段來激勵自己,憑借著堅強不屈的毅力和忍辱負重的耐力終于東山再起,反敗為勝,成為了最后的贏家。同時也留下了“臥薪嘗膽”這個流傳千古的帝王奮發圖強的典故。然而,關于越王勾踐是否真的曾“臥薪嘗膽”,現今卻遭到了越來越多的懷疑。
《左傳》和《國語》作為現存最早的記載吳越爭霸和勾踐事跡的歷史典籍,而且距當時的歷史較近,其中記載的.史實也較為可信,因而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但這兩本史籍都沒有講到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行為。
到了西漢,司馬遷在《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有這么一段記載:“吳既赦越,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從司馬遷的記載中我們可以明確地知道,勾踐確實曾有“嘗膽"的行為。但關于“臥薪",司馬遷并沒有更為細致的描述。
東漢時期《吳越春秋》中的《勾踐歸國外傳》中說越王勾踐當時“苦身焦思,夜以繼日,用蓼攻之以目臥”。“蓼”,根據清代馬瑞辰解釋說是“蓼薪”,即苦菜。勾踐為了報仇,冥思苦慮,日夜操勞,眼睛疲倦之時便用“蓼薪"來刺激自己,以便能夠忍耐克服,避免睡覺,繼續奮發圖強。“臥薪”、“嘗膽”分別是讓視覺和味覺感到苦,這樣理解似乎也比較在理一些。由此可推,后人把“臥薪”說成是在柴火上睡覺,是誤解了前人記載,曲解了《吳越春秋》的意思。
其實,研究越王勾踐是否真的曾有臥薪嘗膽之舉,還原歷史真貌不是最要緊的,畢竟不管此事件是真是假,它都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精神財富的一部分,這個故事背后的那種堅忍不拔的精神,才是我們需要繼承發揚的精華所在。
【越王勾踐是怎樣“臥薪嘗膽”的?】相關文章:
“打狗”的武松12-03
寫話、習作、寫作的基礎是“觀察”12-17
小“泥人”750字12-28
善待自己,從“自律”開始12-27
加尚靜:“漫畫”老師12-25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歷史典故08-02
分數爸爸的“尋人”啟事750字10-28
“我的夢想”小學生優秀作文12-02
我的感恩節“禮物”750字01-05